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84
教育部「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



計畫名稱:

資訊與圖書館學課程系統化整合之研究
A Systematic Integ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n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Library Studies


資訊媒體出版之整合研究課程暨教材編撰:學術傳播與出版




執行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計畫主持人:邱炯友 副教授
研究助理:莊正徳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八月
學術傳播與出版
目 次
計畫主題內容

課程進行方式

預期貢獻


章   名
頁 數
第1章
電子出版的歷史與未來




第2章
古騰堡計畫與電子文件建置

第3章
數位出版之文字與圖形檔案格式

第4章
學術出版之編輯管理與政策

第5章
連續性出版品電子化應用機制之策略規劃: 以政府出版品為例

第6章
學術電子期刊同儕評閱

第7章
學術出版之傳播效應

第8章
圖書館之網路全文電子書: 使用授權與管理
第9章
學位論文數位化之可行性研究

第 10 章
大學出版社與大學圖書館

第 11 章
大學出版社與學術社群電子出版

第 12 章
數位大學出版社之發展

第 13 章
資訊價值體系中的電子出版

第 14 章
學術電子期刊之經濟觀

第 15 章
變遷中的學術傳播體系

第 16 章
學術出版傳播與 Open Access


計畫主題內容

本(93)學年度除積極結合淡江大學開發之「教學資源平
台」http://www.tku.edu.tw/list/courselist.htm,將課程學習理論作教學應用,並搭配課程教材數位
化連同相關 PowerPoint 檔置於教學平台,其中,尚包括:多場次關於「政府出版與資訊」課題
之專題演講 PowerPoint 檔,作為持續加強本子計畫前三年度執行內容與教材之更新與補述。凡
此內容皆提供修習課程學生之下載與預複習之目的,俾利於實際進行遠距教學測試。另一方
面,銜續 92 年度配合所規劃之「學術傳播與出版」活動舉辦「2003 年海峽兩岸大學出版社暨
學術出版研討會」,繼民 93 年初出版《大學出版社與學術出版》專書之後,本學年度召開(主
編)學術期刊出版座談(94 年 7 月 7 日召開),以及特別彙編另一年度教材 -- 「學術傳播與出
版」。此一教材累積了三年來大學部與研究所教學之課前與課中師生互動之討論議題,並以研
究之各專門主題串聯成結構化的主題講義,其目的在使學生能對課程擁有較完整之資訊,並充
分預作準備,以利課程之進行與討論。

本年度計畫之主要內容,在於銜接現行相關大學部課程:「電子出版」(大二)、「出版傳播與
書業」(文共同)、「出版與書業」(大二),規劃出一套有系統之輔助性專題教材,其適用對象為
文學院以及圖書資訊學系之大學部學生(部分碩士生適用)。新設之「學術傳播與出版」課程預
計於評估上述相關課程之後,於 95 學年度開設。「學術傳播與出版」課程配合淡江大學資訊與
圖書館學系大學部學生之上課週次,規劃各週課程主題,教案編寫完成之後,作為課堂之教
本。本教材所規劃的主題如下:


章  名
第1章
電子出版的歷史與未來




第2章
古騰堡計畫與電子文件建置
第3章
數位出版之文字與圖形檔案格式
第4章
學術出版之編輯管理與政策
第5章
連續性出版品電子化應用機制之策略規劃: 以政府出版品為例
第6章
學術電子期刊同儕評閱
第7章
學術出版之傳播效應
第8章
圖書館之網路全文電子書: 使用授權與管理
第9章
學位論文數位化之可行性研究
第 10 章
大學出版社與大學圖書館
第 11 章
大學出版社與學術社群電子出版
第 12 章
數位大學出版社之發展
第 13 章
資訊價值體系中的電子出版
第 14 章
學術電子期刊之經濟觀
第 15 章
變遷中的學術傳播體系
第 16 章
學術出版傳播與 Open Access



課程進行方式
「學術傳播與出版」課程講授方式分為以下三大類:
課堂講授:由教師依本教材教授
分組討論:設計由學生自行分組上台進行報告
專題講座
其中,「課堂講授」的教學內容以及進度,即為本計畫教材之所用。教材內容除秉持教學總目
標之精神,每一個章節亦有其希冀達成之單元學習目標。內容撰寫上規劃由基礎的觀念建立,
循序漸進介紹各主題發展情況,以資配合相關主題之應用。各章節的結構如下。

學習目標:針對教學分容,敘述該章節所欲達到的學習目標。
章節綱要;統整教材內容之標題大綱,有益於學生對於單元主題進行初步概念之建立。
簡要內容:扼要說明教材內容之教學方向,引導學生們正式學習單元主題內容。
教材內容:以章、節的形式呈現教材章節內容。章、節下修列大標題和小標題,再予以文字內
容陳述。目標在於有系統之內容架構下,呈現每一個單元內容之最佳全貌,並且具助記性之標
題,輔助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內容之撰寫,兼具傳統與新穎。
問題與思考:每一單元課程之後皆設計問題,所設計的問題,包括讓學生在該次學習之後,能
進行回顧複習或是進階思考兩個方向一方面藉以奠定學生們對於每一個單元主題既能有較厚實
的認識,另一方面亦培養學生之獨立思考的能力。
參考書目:本教材在各主題單元後面附上較案撰寫時候的參考書目,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之後進
行更深度的閱讀與學習。

在大學課程的設計下,藉由「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之間彼此交流所學,藉此發現彼此之間
相同以及不同之處,作為日後獨立與深刻研究與練習之基礎,以達學習目標的效果。「專題講
座」則是課程內容之輔助,內容結合課程進度,邀請相關領域的單位或是學者專家來進行學術
交流。



預期貢獻
「電子出版」相關議題以成為熱門研究題材,其涉及議題範疇,雜且廣。然而,對於大學部課
程之設計而言,除概論式課程安排之外,應借重專題式之安排設計,方能幫助大學生釐清本
源。就圖書資訊學專業而言,「政府資訊與出版」「學術傳播與出版」已儼然成為兩大值得探
討與學習的議題。因此,在繼「政府資訊與出版」教材之編撰後,此「學術傳播與出版」輔助
教材便成為一項必要的試驗性設計。同樣地,我們期許:身為知識傳播一員的圖書館從業人員
對於多樣化資訊生產管道在技術應用以及商業層面發展所產生的價值都應該刻不容緩,積極參
與學習,從中體認到圖書出版事業、學術傳播和圖書館之間有著相輔相承的關係。




第一章 電子出版的歷史與未來

學習目標
1.了解電子出版的演變
2.了解電子出版的未來趨勢

本章綱要
1.前言
2.電子出版的演變
(1)概念式的電子出版
(2)學術上的電子出版
(3)從傳統認知到電子出版紀元

3.電子出版的未來
4.結語:問題與反思

簡要內容
第一節 前言
 一般而論,科技技術電腦與出版領域的結合在於徹底改革傳統的機械式印刷與出版過程,其
發展情形如下表所述:

表一:科技技術應用於出版的發展歷史
年代
發展情形
1450
古騰堡的活字排版(Movable Printing Press)
1860
的捲筒紙輪轉印刷機(Rotary-web Press)
1950
的照相排版(Phototypesetting)
1970
電腦已能處理照相組版的功能
1980
更進一步使用電腦文書處理器(word processor)來呈現「文字」內容,並出現對於標示(markup)語
言的開發研究
1985
所出現的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 DP)系統展現了文圖(表)並茂之設計與排版風格
1990
陸續出現文字結合其它多媒體的光碟與網路出版革命。

 從電子出版(Electronic Publishing)的發展史作進一步的分析,電子出版(品)依製作處理過程與
載體之不同,可泛指四大類型:

桌面出版
視訊系統(包括 Teletext 或 Videotex)
光學出版(Optical publishing,包括了微縮資料與光碟等)
網路出版(或稱為虛擬出版和線上出版)

 惟將視訊系統視為電子出版的傳遞媒介之作法,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漸消逝中,處在世紀交
替下的電子出版除了光學式的出版(光碟出版為首要依歸)之外;取而代之的即是網路出版,尤
其是 Internet 出版,甚至直指 WWW 出版為主要焦點。

 「出版」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是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而變化著,而當載體、型態以及製作方
式的改變,就會順勢改變整個出版工作的內容。這項事實說明若藉由單一時代出版工作的內
容、載體和型態等來為「出版」下定義,將只是時代性的,也容易因過時而不適用。1 對於探
討電子出版的發展過程,自然也與出版的時代意義具有相同的多樣與變異特性。「電子出版」
名稱的紛歧,其原因是對於電子出版所應涵蓋的種類,在過去與現在都有許多不同的見解。當
電子出版之定義為「將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予以數位化後,依還原展現時使用之機器不
同,而產生不同之媒體」時,2 則電子出版品與傳統之平面印刷書籍最大的差別便在於電子出
版可依需求而有不同的輸出形態。原則上,電子出版的資訊化製程結束後,原則上,製作者是
輸出端媒體型式的當然決定者。然而,使用者有時也可在自己的資訊設備上決定輸出之媒體形
式。如此也便形成更豐富,卻也更複雜多樣的「電子出版品」與其歷史。

第二節 電子出版的演變
 從電子出版的定義與界說來看電子出版的演變,將可發現電子出版的多貌性,而此種特性連
帶影響到電子出版的起源與歷史,正如學界對於「資訊科學」一詞所抱持的多項看法。3 電子
出版的歷史理應在於敘述一個廣義的傳統出版行為三要項(編輯、印刷與發行)匯流的數位化歷
程,並描述結合了出版史與資訊科學史記載在人文與科技層面上的所有貢獻。

壹、 概念式的「電子出版」

  從趨近現代「電子出版」觀念上之諸項演繹特徵,例如:超文件(hypertext)或數位化等,來界
定發展之里程碑,往往不夠具體且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學者 Chih Wang 對於中國古老的傳
說---源於《劉伯溫燒餅歌》的「無字天書」,就認為它是現代電子出版的原型,以及最早的超
文件構想;除此之外,Wang 亦認為 1726 年 Jonathan Swift 所作的《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所出現的閱讀排版機器亦為「電子出版」概念之描述。4


 此外,尚有許多例子間接佐證「電子出版」概念的存在。譬如 1940 年代用於電腦儲存媒體的
孔卡(punched card)也曾被解釋成電子出版的前身。5 而凡此種種認知,最著名也最為人所樂道
的案例莫不過於是 1945 年 Vannevar Bush 發表於 The Atlantic Monthly 的虛擬閱讀與出版機器
「Memex」了。Bush 假想出一種能夠依個人所需資訊來壓縮整理、查檢與取用的設備,Memex
的架構具有模擬書籍讀本的桌面,可做資料鍵入或掃瞄輸入而成微縮膠片或轉存於資料庫(輸
出),並可做高速的語意串聯檢索輸出於閱讀桌面上,Bush 的設計在於祈願「人們腦中所想的
都將如願以償」(As we may think)。6 當然 Bush 的前瞻觀點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資訊革命,其
超文件的功能一般咸信是多媒體基本概念誕生的歷史起源。另就技術的創構面而論,Bush 的創
見也受到一些學者認為是資訊科學的起源。7 將 Bush 的貢獻視為電子出版發展史上的重要大事
紀,也就證明了媒體、資訊與傳播三者的大匯流(convergence)時代已悄然形成。這裡所謂「匯
流」乃是上述三者仍維持其本業,在自然的時代趨勢中彼此結合所屬之特性與認知,目標一致
地合作競爭以追求共同的未來。基於此觀點,「電子出版」做到了。

  如果繼續延續這種以資訊的壓縮與檢索技術為概念的方式來探求電子出版歷史,則任何改變
傳統紙式資料儲存或檢索方式的設計和實作都將列為電子出版的發展史:
表二:電子出版發展史
年代
發展內容
1950
服務於美國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的 James W. Perry 和 Allen Kent 以及 Jesse H. Shera 三位早
期利用孔卡捲紙為儲存媒體開發的索引摘要檢索機器。8
1960
年代中期
系統發展公司(Syste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首次利用電腦建立書目資料庫的資訊查詢系統
(即後來的 ORBIT 線上資料庫)。
1976
美國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藉由當時已漸成熟的電腦、電訊與電視技術架構了電子
資訊交換系統(Electronic Information Exchange System; EIES)等皆使得電子出版(尤其是對電子連
續性刊物而言)有了基本的技術管理與傳播輪廓。9
1979
ADONIS(Article Delivery Over Network Information Service)計畫成為電子出版史上的大事紀,因
為 ADONIS 所涉及的「電子文件傳遞」 (Electronic Document Delivery)服務是一種將已出版的資
訊儲存後,透過電傳視訊、線上或網路系統傳輸給使用者的技術。10 文件傳遞牽涉到文件的重
製和散佈行為,並且該傳遞文件可依使用者需求重製成多種資料形式,例如:紙本、微縮或電
子檔案等,符合了「電子出版」的定義要求。
1980
許多與「電子文件傳遞」相關的計畫陸續產生,也當然成為電子出版發展所關注的對象。

  同樣的觀點,視訊系統(viewdata)成為「電子出版」的一部分也就不令人意外。視訊系統的發
展英國厥功甚偉,不論是廣播視訊(Teletext)或電傳視訊(Videotex)兩者皆屬電子資訊傳輸系統,
同時也可以視為一種生活化的檢索服務系統。11 廣播視訊是一種由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 BBC)與獨立廣播公司(Independent Broadcasting Authority; IBA)於 1970 年代合
作發展出的文本資訊系統(text-based information system)。1976 年 BBC 開發了名為”Ceefax”(意即
see facts)的廣播視訊系統,1978 年民營的 IBA 亦成立”Oracle”(Optional Reception of
Announcements by Coded Line Electronics)廣播視訊系統,廣播視訊專為提供新聞、氣象報告、
節目表、廣告等各種資訊的電視播映服務,一般在收視時須選購電視機內建廣播視訊訊號接收
解碼裝置之機型。至於另一項視訊系統 --- 電傳視訊則由英國郵政總局(British Post Office)於
1979 年正式以”Prestel”為名推出,其視訊亦以文字為主,圖案為輔;主要內容為一般的消費者
資訊與財經資料,但由於電傳視訊是雙向傳播媒介,故更具多種額外功能:12 1)資訊檢索;2)
交易,例如電子銀行業務與電子商務等;3)信息交換,如電子郵件功能;4)教育,例如電腦輔
助教學;5)電傳軟體(下載功能);6)娛樂等。廣播視訊與電傳視訊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傳遞資訊
的方式不同,前者利用了傳送無線電視信號的方式,將靜態資訊傳遞至收視戶家中;後者則是
經由電話線路與用戶之數據機,將資訊顯示於電視機/電腦終端機上,用戶亦可藉數據機與電話
線路回覆訊息而做雙向溝通。

 西元 1980 年代可說是電子出版蓬勃發展的年代,原因是個人電腦、人工智慧與軟體工業的快
速成長,影響所及也帶動了光碟出版的興起。然而,上述歷史的說服性皆比不過跳脫傳統閱讀
方式的非線性革命。1960 年代 Theodore Homl Nelson 首先提出電腦檔案非線性書寫與編輯方式
的必要性,創造了超文件(hypertext)與超媒體(hypermedia)二詞,繼而在 1987 年為他的「超文
件」概念設計一項名為「Xanadu」的機器與計劃,Nelson 心目中理想的「Xanadu」在於:13 高
效能的超文件(遠超過紙本形式閱讀結構的豐富性)無限人數的雙向溝通,並可在文件上做註
解;
具版本管理能力;並具著作權管理能力(包含線上資料之引述使用權、資料引述付費機制、被引
用之資料必須可連結回原資料出處)網路上每種文獻資料皆可自由地再出版。
 Xanadu 計畫乃針對文獻、電腦、交易與法律等觀點而設計,而整個 Xanadu 出版架構也是一
種網路上電子出版品的授權系統,Xanadu 的「出版品」是存放在網路各處,Nelson 自認稱它們
為「世界出版儲存保管所」(World Publishing Repository)遠比稱作全球性的「電子圖書館」或
「網路書店」更為貼切。因此,從某種角度而言,Xanadu 並不承認光碟出版品是屬於「電子出
版」範疇,因為 Xanadu 認為光碟出版品無法真正如同網路般自由地供給資訊。Xanadu 出版品
是存在於網路世界上,即是它所謂的「Repository Network」。它包括了各種媒體形式的數位資
訊,各地的讀者可自由前取任何完整的資料(出版品)或針對自己的需求僅取一部分資料即可。
透過 Xanadu 系統,出版者(文獻資料的提供者)只須按該資料內容的記憶體大小負擔儲存費用;
相對的,讀者則是仍按該取用資料記憶體容量負擔傳遞費以及給出版者的版稅費用。14 換言
之,人人皆應能夠自由地出版與連結資訊,並且出版者可以藉此系統,在資料進行傳遞時便自
動地獲得報酬。Nelson 的 Xanadu 從 1960 年代的醞釀時期,到 1980 年代的計畫成型,其所言的
超文件與超媒體設計也已經成為 1990 年代網路多媒體時代的基本要件,然而,Xanadu 計畫最
終的理想仍未真正落實,Xanadu 的理想世界之一的網路電子出版品付費機制仍有待實現。

貳、學術上的「電子出版」
   由文獻中來尋找「電子出版」的起源,雖未必能符合其真正存在的歷史軌跡,但是卻具有學
術論述的根源;也或多或少反映出若干的真實性。許多概念式「電子出版」氾濫的主要原因在
於本身所具之資訊與傳播特質原本就難以釐定,學者 Oldrich L. Standera 就認為「電子出版」是
一種「針對汲汲營營的出版事業所作的涵蓋式語意」(an umbrella term for a wide variety of
publishing endeavors)。15 名詞的出現並非即「電子出版」起源,然而它代表的是一項真正的歷
史記錄,惟有名稱的確立而後才更容易為人普遍認知或傳承。電子出版史的討論對象多到不勝
枚舉,儘管如此,學術文獻上的「電子出版」一詞在直至 1970 年代後期方才得見。西元 1978
年四月間在盧森堡舉辦的「科技社會下的出版未來」(The Future of Publishing b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ocieties)研討會,作者 J. A. Urquart 在一篇名為”Why libraries are cancelling periodicals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的論文中,首先提出「電子出版」這種新的作法將可有效應付圖書
館採購預算的刪減。16 姑且不論 1970 年代 Urquart 的論點是否與當今大眾對數位化時代之電子
期刊資料庫所帶來圖書館預算的緊迫窘境相左,Urquart 所提出的看法畢竟也代表著一種對新科
技的期待。此外,1978 年九月間於蘇格蘭愛丁堡舉行的第 39 屆國際文獻聯盟(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Documentation)會議中,學者 Rita Lerner 亦發表了名為”Electronic publishing”之
論文。同年十二月份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國際線上資訊會議(The 2nd International Online
Information Meeting)也出現一篇以「電子出版」為題的論文 --- “Electronic publishing: a live
experience”,作者 R. Hooper 於文中敘述從事 Prestel 系統開發的公司--- Mills and Allen
Communications Ltd.之商業發展經驗。文中除介紹 Prestel 個人化傳播媒體的特色外,並強調了
「電子出版」是難以訂價的,而且資訊供應商往往憑直覺與該系統使用率高低來制定訂價政
策。17 在 1978 年所出現的僅有兩篇文章之後,1979 年間相繼於許多期刊(例如:
Bookseller、Journal of Research Communication Study、Newspaper Report 以及 Computer
Communications)與國際會議(例如: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中出現多篇論文,這些文章主要皆在比較與探討發展「電子出版」的優劣和其可行性,而此時
期所謂的「電子出版」,則已經顯現出不同學門之間對「電子出版」的不同認知與興趣。圖書
資訊界(出版界與圖書館界)呼籲出版業應從傳統的紙本形式與微縮出版擴展到電子出版的領
域,以及線上檢索系統在所謂「電子出版」技術下之服務契機與其成本問題;而傳播領域則大
多涉及電傳視訊與廣播視訊之議題範圍,並以傳播理論來看待傳統報紙利用電子技術傳播與檢
索之問題。稍後圖書館學界雖然對電傳視訊和廣播視訊應用於在圖書館服務之研究亦多少有所
涉獵,但是已經是 1980 年後的事情。就整體學術文獻量而言,從 1970 年代到 1980 年僅累計約
30 篇論文述及「電子出版」,然而時至 1999 年有關於「電子出版」問題之探討既已累計至五
千餘篇。18
   相對於「電子出版」一詞,當藉由電子檔案型式儲存的傳統印刷文件,而可藉由光碟與網際
網路做為傳遞與利用者,通常皆被視為所謂的“electronic text”; 或簡稱“Etext”,國內習稱「電子
文件」。其起源或可溯自 1940 年代一些宗教作品中曾提及,指可供電腦閱讀之文件而言;然而
古騰堡計畫主持人 Michael Stern Hart 與其夥伴也極可能是首次創用此名詞之人。19 不論如
何,"Etext"或"electronic text"名詞卻遲至 1988 年或 1989 年時,才廣為流傳;至少在觀念上,網
路上的參與者才真正地體會到他們自己所從事的不僅在於重建一本書;也是在於建立一所劃時
代的網路圖書館。20 在學術文獻上,不論是”electronic document”或”electronic text”為原意的
「電子文件」皆在 1980 年始出現少數相關文章,而後者累計至 1999 年十月間才僅約七百
篇。21 從文獻中亦不難發現「電子出版」與「電子文件」並未有嚴格之劃分,就 1980 年代而
言,所謂的「電子文件」也同樣被用於描述電傳視訊/廣播視訊之傳播系統。若兩者意義必得做
一區隔,其差異也僅在於「電子出版」一詞較「電子文件」更應強調電子文件透過「傳播過程
與輸出」之意涵。

參、從傳統認知到虛幻的電子出版紀元
 就整個出版史來分析電子出版之歷史定位,正因為電子出版界說的不一,以及隨著資訊數位
化程度日益增高,與資訊商品相關的電子出版周邊產品正全面衝擊傳統出版業,因此常發現資
訊廠商自詡其開發的產品創造了出版的歷史紀元,更標榜是電子出版的劃時代新貢獻。22「電
子書」(Electronic Book; eBook)的興起便是明顯的例證。西元 1968 年 Alan Kay 倡導能因應多媒
體需求的個人電腦概念 -- ”DynaBook”構想,依照 Kay 想像中的 Dynabook 將是一款如同書籍
般,既為可攜式且具互動功能的多媒體個人式電腦,它的主要規格如下:23
大小如 A4 紙張之易攜帶
顯示器的解析度必須優於報紙文字
必須具有聲音輸入的功能且易操作
必須能夠網路化和作無線通訊
  從上述 DynaBook 之概念中,隱約已經浮現今日電子書平台的雛型。1970 年以後,許多資訊
廠商紛紛應用了電子計算機(calculator)技術為基礎,開發新的數位產品,例如:電子記事本、
電子字典與翻譯機等,這些數位產品如今仍以單體形態繼續生存於市場,但是,1990 年代可結
合上述多種功能與通訊能力的個人數位助理器(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陸續問世
後,PDA 實際上已成為一種可攜式資訊終端機。技術的演進使得 1998 年更出現較為成熟的電
子書平台,多種標榜所謂「電子書」式的可攜式資訊終端機,諸如:Everybook 公司的「EB
Dedicated Reader」、NuvoMedia 公司的「Rocket eBook」、SoftBook Press 公司的「SoftBook
Reader」、Librius.com 公司的「Millenium E-Reader」,以及 Glassbook 公司的「Glassbook」
等,都成為二十世紀末最新穎與噱頭的「電子出版品」。這些如一般書本大小的「電子書」直
接透過內建之數據機或間接經由個人電腦轉撥上公司所提供之網站下載已授權的電子文件(即書
籍本文)內容於該電子書之平台上閱讀,目前這些產品仍以 HTML 或 PDF 為主要檔案格式。而
這裡所謂的「電子書」同樣遭遇到與「電子出版」所稱對象之分歧問題,因為電子書既可以是
一種「內容」(content)為導向的稱謂,即為書籍內容的數位化文件,而不論其是否存置於光
碟、Internet、磁片或其它可能的媒體(載體)上;也可以是另一種「電子書」式的「裝置」
(device)而言,它是「擬書化」的電腦平台為主,而以書的內容軟體為輔的「電子出版品」。這
一系列的「電子書」勢必持續結合新科技,也必須積極面對新世紀的人類閱讀習慣的挑戰。
第三節 電子出版的未來
   電子出版興起,書本的未來將更多樣化。具備供應電子文件內容的電子書式平台並不應該僅
將它視為個人電腦的化身,若忽略它的歷史地位則對電子書甚至是對電子出版的發展都是一種
缺憾。「電子書」式的平台不妨視為是電子出版發展史上最具野心的產品。然而,若想以電子
書取代紙本書,則勢必要使電子書之實用性、內容與價格上更具明顯的競爭力,而足以改變讀
者或人類的習慣。電子出版之短期趨勢預測並不困難,就如當前於美國上市的電子書式平台功
能差異頗多,價格從低於美金 200 元到美金 1,600 元皆有,然而,可以預料的是隨著液晶顯示器
科技的進步,更接近(或優於)書本印刷質感與解析度且更為大眾化價格(甚至免費平台,但電子
書檔計費)的「電子書」在不久的未來勢必造成市場風潮。24 群眾對於電子書的熟悉是來自於
大眾傳播媒介的宣傳。在傳播理論中,常以創新傳佈(Diffusion of Innovation)方式來加以解釋傳
播媒介的勸服效果,所謂「創新傳佈」就是研究或發明新事物與技術後,將其傳播出去而被群
眾所接受的過程;群眾接受這類新興事物的情況,取決於該項新事物的性質,然而媒介的傳播
力量往往是真正幕後的主要說服因素,群眾從獲知訊息到被說服而完全接納新事物,並繼而依
循該認知來反應後續的事故。唯有強調電子書能具傳統紙本書幾乎所有優點;但是卻沒有傳統
紙本的缺點,而非一昧促銷新產品的特性時,電子書才能真正生存發展。也因此,電子書是否
可比擬做「書」,則應端賴電子書在平台外觀上與內容呈現上,能否滿足「書」的傳統要求與
親和形象,若去除了上述的關鍵需求,其所剩餘的電子書的特質,將只不過是現代網路電腦
(network PC)的功能。基於這項觀點,時下「電子書」之能成為「出版品」顯然已經有長足的進
展。但是,電子書顯然仍有許許多多的努力空間有待再予超越現有的傳統模式,理想中「全功
能」的電子書是要保有傳統紙本書的所有優點,以及扭轉傳統紙本書全部的缺失。若果真能達
成目標,這種電子書式的平台甚至是可以影響到出版的生態結構,傳統的書店與圖書館將因電
子書而改變經營型態。25 然而,諸如此類的種種演變,唯一不確定的影響將是未來的讀者,或
許就在 2010 年或 2050 年,他們的閱讀習性與品味又是如何?
倘若「出版」定義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藉由一定生產方式將其複製在特定的載體上,
並以出版物形態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此定義下即有兩項不確定因素:生產方式與社會傳
播。因為科技的演進將改變生產方式,而社會將隨著科技而改變習性。就如同以單一時代的認
知來為出版下定義是斷代性且容易過時一般,當嘗試替未來的出版趨勢作預測將顯得不甚實
際。然而,人類強烈的追求理想與探知未來的動機是無止境的,對於這種結合了知識典藏、文
化傳播、科技傳播與電子商務的出版事業更充滿期待,對「趨勢」的描述亦充滿了不確定感,
未來不確定的電子出版年代其種種預測便僅止於可知的近期趨勢,欲探求遠期的電子出版未來
便僅有理想與若干存疑。基於這樣的態度,以電子出版趨勢 1.xx 作無限分項,或許就像電腦軟
體版本的更新,從第一版到第二版間存在無限可能,以及許多的變異、嘗試與想像空間。在下
列趨勢分項中,仍然存在著無數不及臚列的發展趨勢,卻並不代表電子出版的真正未來與遠
景。

<出版趨勢 1.01>出版、傳播、資訊 --- 趨近中的同心圓
 「出版」是一種文化與資訊之「傳播」過程和成果;「資訊」須要借重「傳播」始有其意
義;而網路上呈現出的資訊資源與網路化電子出版品已難以區別。出版、傳播與資訊三者之關
係將密切整合,其意義將愈趨一致。
<出版趨勢 1.02>電子出版與數位化圖書館之殊途同歸
 廣義電子出版範圍所涉及的各項發展,譬如:網路上的諸項電子文件計畫,不論其實質或概
念式的意義上,皆於無形中構築成無數座數位化圖書館。而這些數位圖書館將足以為未來科技
的創新與社會變遷提供一個良好的驗證場所。
<出版趨勢 1.03>從虛幻到回歸傳統
 電子出版原本是存在於虛幻的數位空間裡,然而,它卻極力地模擬人類的感受空間。例如:
電子書式的閱讀平台模擬出傳統紙本書的外觀與質感;而就書籍內容的發行而言,純粹的電子
書(亦稱為原生電子書)以及從紙本出版品改版成電子書(又可稱作再生書),二者都是目前市場上
電子書出版發行的的主要形態,然而即使是原生電子書也同樣有著書籍的模樣(封面與內頁的完
整編排),它預留了日後再生為紙本書發行的可能。另外,網路書店的經營亦強調人性空間,它
有著購書籃、咖啡室等傳統名詞的設計,為的是保留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感受。

第四節 結語:問題與反思
  當我們駕馭新科技以擁護我們的使命時,電子出版的未來應該是迫使我們對更廣闊的未來圖
書館環境,去從事一種開放、持續且熱烈的辯論。26
By Edward A. Fox, 1998
  從過往的歷史來理解未來,所憑恃的原因在於相信未來是有歷史可循的,因為歷史常為未來
發展埋下深刻脈絡。電子出版界說的紛亂不僅造成多頭的歷史,也增加了對未來趨勢預測的複
雜程度,對於電子出版未來的描述將仍是概念式的願景。電腦與傳播科技的進步當然會改寫電
子出版的歷史,而人類習性的嬗變也同為關鍵。當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所關心的電子出版
竟是不完全相同的事物時,對於電子出版未來的描繪圖像,將有如瞎子摸象般的危險。但是我
們擔心的是缺乏適切與合理歷史脈絡的「電子出版史」,將難以預料電子出版的前景。書的未
來或出版的未來皆不等於電子出版的未來,同樣的,所謂「電子書」的未來也必然不等於電子
出版的未來。如果二十一世紀的出版趨勢必然是電子出版,則電子出版的未來又是什麼?電子
出版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電子出版是否也應該如資訊科學的折衷說法:是由本身純粹「科
學」的部分,以及開發服務與製品的應用科學部分兩者所構成?這些都將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電子出版的未來是不存在。事實上,各類媒體與科技的發展與整合造就了電子出版的整個歷
史,這些媒體科技包含電腦、通信、傳播、印刷與資訊科學等之歷史,再透過數位化整合各媒
體,形成 21 新世紀多媒體革命的電子出版活動。因此,電子出版的演進是不自覺的。在過去,
許多人並未意識到電子出版活動的出現,也未曾意識到他們正在創造電子出版的歷史。當一切
的都是那麼的自然與熟悉,電子出版的恩澤無所不在時,活在電子出版世界中的人們便毋庸刻
意敘述它的存在,因為所謂的「電子出版」已全然融入人類的生活中,而「消失」於無形,提
及電子出版便再無任何意義。在眾多討論或預測未來出版(尤其是電子出版)「趨勢」的論述
中,都是多餘且格外令人茫然與失落。不存在的電子出版將是二十一世紀的最大趨勢。
 網路資訊資源之新環境下,圖書館應扮演什麼的時代角色?應如開拓者一般,幫助使用者利
用遠方的電子期刊及其他網路資源?還是應積極蒐集、提供電子期刊、電子會議及其他資源?
或更應使自己成為電子出版者,使電子出版(例如:電子期刊)的未來更具體化?雖然新科技帶
給我們許多新的挑戰,但面臨挑戰的同時,也是讓我們沈澱在資訊環境中去作思考,圖書館應
為讀者提供到什麼程度的服務?以及如何面對未來更詭譎多變的電子出版資訊時代等的問題?
在新的資訊市場(marketplace)取代舊有圖書館之傳統圖書供應商、館員、採訪模式、參考服
務、以及讀者之複雜網絡關係時,這種過時的資訊價值鍊(value chain)之重組與網路化的電子出
版模式將改變傳統圖書館單一的媒體傳播角色,而更進一步使圖書館轉變為資訊(知識)交流中
心。在此同時,對傳統出版者來說,電子出版的模式必須是更能延續傳統出版的價值及生命,
否則出版產業的轉移,將令傳統出版商退出未來的出版市場,而導致資訊行業的形成與內容丕
變。圖書館能或該做甚麼?出版界又能做甚麼?電子出版的未來也只有拭目以待。

問題與思考
1.網路資訊資源之新環境下,圖書館應扮演什麼的時代角色?
2.面對電子出版時代的來臨,出版界又能做甚麼?

參考資料
1.彭建炎編著,出版學概論 (長春,中國: 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2), 9。
2.邱炯友,「資訊價值體系中的電子出版」,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 3 卷 2 期 (民 85 年): 54-5。
3.賴鼎銘,論資訊科學的起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32 卷 1 期 (民 83 年): 40-9。
4.Chih Wang, Electronic Publishing and Its Impact on Print Publishing: A Study of Expenditure and
Usage in Three Selected Libraries in Atlanta, Georgi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1988, p.16.
5.Joseph Becker, “An Information Scientist’s View on Evolv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35 (May, 1984): 164.
6.Vannevar Bush, “As We May Think,” The Atlantic Monthly 176 (July, 1945): 101-08. The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at http://www.press.umich.edu/jep/works/vbush/vbush.shtml
7.賴鼎銘,「論資訊科學的起源」,頁 41-2。
8.Chih Wang, Electronic Publishing and Its Impact on Print Publishing: A Study of Expenditure and
Usage in Three Selected Libraries in Atlanta, Georgi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1988, citing
Joseph Becker, “An Information Scientist’s View on Evolv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165.
9.Murray Turoff and Starr Roxanne Hiltz, “The Electronic Journal: A progress Repor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33 (July, 1982): 195-202.
10.蔣嘉寧,「電子文件傳遞」於電子圖書館與資訊網路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中國圖書館學會與國
立政治大學主辦。民 83 年 12 月,頁 2。
11.R. J. Hartley and others, eds., Online Search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Bowker-Saur,
1990), 296-318;國內譯名見 汪琪與鍾蔚文, 第二代媒介: 傳播革命之後 (台北市: 東華書局, 民 77
年),132。
12.汪琪與鍾蔚文, 第二代媒介: 傳播革命之後,139-54。
13.Project Xanadu, data available at http://www.sfc.keio.ac.jp/~ted/XU/XuPageKeio.html, accessed on
31st Jan. 2000.
14.Theodor Holm Nelson, “The Xanadu Ideal,” available at
http://www.xanadu.com.au/xanadu/ideal.html, accessed on 16th Oct. 1998.
15.Oldrich L. Standera, “Electronic Publishing: the Predicament of Occasional Users in the Editorial
Process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36 (July, 1985): 230.
16.J. A. Urquart, “Why Libraries Are Cancelling Periodicals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
Proceedings of The Future of Publishing b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ocieties, held by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Luxembourg, 1978, p19-32.
17.R. Hooper, “Electronic Publishing: A Live Experience” in 2nd International Online Information
Meeting London 5-7 December 1978. Oxford: Learned Information, 1978, p. 219-24.
18.Michael Hart to J. Y. Chiu, [Email] 3 October 1998.
19.邱炯友與宋雪芳,古騰堡計畫與電子文件建置之相關模式初探」, 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 5 卷
3 期 民 88 年 3 月,頁 27-38。
20.透過 WebSPIRS 系統下之 LISA、Library Literature、ERIC、MLA…等資料庫系統查得
1960-1990/10 間之”electronic text”相關之文獻數據為 698 篇。其中”electronic document”習慣
於”electronic document delivery”合稱時使用。
21.Yoshinori Sugihara, 多媒體時代 (Multimedia: An Easy Guide), 蕭秋梅譯 (台北市:朝陽堂文化
出版,民 84 年),頁 59。
22.Darcy DiNucci, “Book of the Future: Get Yours Now,” in Electronic Books: The Future of
Publishing? available at http://www.publish.com/features/9908/ebooks/ebooks_2.html, accessed on
18th Jan. 2000.
23.對於未來「電子書(ebook)」幾近全功能的理想憧憬詳見 James M. Bryant, “The Electronic
Book: A Users Wishlist”, available at http://www.luna.co.uk/~jbryant/pages/ebook.htm, Oct. 1997,
accessed on 3rd August 999.
24.原文為” The future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 is to force us to engage in an open, ongoing, lively
debate – as we tame new technologies to support our missions – 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Libraries of
the Future.“ 見 Edward A. Fox, “The Future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 in Scholarship in the Electronic
World Seminar of April 13, 1998. Available at http://www.rgs.vt.edu/resmag/fox.html, accessed on
18th Jan. 2000.




第二章 古騰堡計畫與電子文件建置


學習目標
1.認識古騰堡計畫
2.了解瞭解電子文件計畫建置要素

本章綱要
1.緒論
2.古騰堡計畫
(1)計畫的緣起
(2)計畫的理念與限制原則
(3)計畫參與及內容
(4)未來發展
3.電子文件計畫建置要素分析
   (1)諸項考量因素
I.經濟與利用的考量
    II.著作元之提交考量
  (2)文件檔案格式分析
4.結論與建議

簡要內容
第一節 緒論
二十世紀末,網際網路上活躍著許多以整理與儲存電子出版品為職志的相關計畫和機構,從美
國 1970 年代早期的「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乃至現今許多國外學術單位也在類似理
念下,建立起具有自己風格與內涵之各種主題的電子文件資料庫,例如:「線上圖書計畫
(OBI)」27、「人文電子文件中心(CETH)」28、「信息資源圖書館(Cause IRL)」、以及「國家
數位化碩博士論文圖書館(NDLTD)」等等,不一而足。本文主要就古騰堡電子文件計畫相關機
制做探討,對於文獻資料電子化的處理及電子文件提交之過程中,該計畫的相對要求為何?以
及電子化處理後所要提供的服務,及其處理資料所遭遇的困難與限制予以綜述。再就其採用之
文件格式做探討和分析,瞭解箇中優劣與適性,以提供學界瞭解網路化電子文件相關計畫之背
景與發展趨勢,並做為後續教學或研究者之參考。而文件檔案格式之比較和探析,則更足以補
充國內學界完整之網路化電子出版或電子文件之製作技術,增進電子文件輸出品質與選擇性。
因為電子文件檔案格式實乃決定電子出版品儲存與輸出之形式要項;同時也關係著電子出版品
流通和閱讀之實際效益。
在眾多的網路化電子文件計畫裡,不論針對文字、圖案、影像、聲音等,都存在著各種不同的
檔案格式,也皆有其對應適合採行之檔案格式。單就出版品主體之文字檔部份而言,便有著多
種可應用的文件檔案格式,由簡易解讀的 ASCII 文件格式到
Postscript、Word、WordPerfect、Adobe Acrobat (PDF)、HTML 和 SGML 等等格式,事實上,單
一格式或同時多項格式並行採用,在諸多現行網路計畫上皆可互見,其輸出呈現的文件效果也
各具特色。瞭解現有網路化電子出版品所採行之文件格式景況,分析其間優點與困難而評估
之,將可做為國內學術電子出版環境應用之參佐;以及做為私人出版社、圖書館、政府出版機
制、大學出版社或其它大學與學術機構等之學術出版界,共同邁向網路化電子出版時代之整備
工作。
一般而論,以電子檔案型式儲存的文件(document)而藉由光碟與網際網路做為傳遞與利用者,
通常皆被視為所謂的“electronic text”; 或簡稱“Etext”。相對於國內的習慣仍譯名「電子文件」為
多。電子文件起源或可溯自 1940 年代一些宗教作品中曾提及,指可供電腦閱讀之文件而言;另
外,在 Joseph Raben 的失樂園 (Paradise Lost)中亦曾提到該名詞;而古騰堡計畫主持人 Michael
Stern Hart 與其夥伴也極可能是首次創用此名詞之人。29 不論如何,"Etext"或"electronic text"名
詞卻遲至 1988 年或 1989 年時,才廣為流傳;至少在觀念上,網路上的參與者才真正地體會到
他們自己所從事的不僅在於重建一本書;也是在於建立一所劃時代的網路圖書館。再就「電子
文件計畫(Etext project)」之涵意而論,其文件建置規模與內容差異性頗大,規模既可涵蓋純屬
個人製做的小網站;也可以歸屬於網路數位化圖書館式的大型資料庫之建置。對電子檔案而
言,”text”可算是一種最為簡單的資料儲存格式。“text”一詞在本意上,指的是書或印刷物中的
主要構成部分,即正文或本文,其不同於文中的附註、圖表與插圖等。而另一名詞“graphics”則
意謂著一種視覺圖樣或符號,換言之,乃指字型與其字體大小(lettering)以及圖樣與圖表
(drawings and diagrams),兩者意義迥然不同。然而,在實際探討電子文件計畫之整體內涵時,
是不能單就文字內容部分予以探討;也不能將文件中所包含圖表之展現與圖表檔案格式略去不
談,兩者在電子文件的內容特性中,實互為表裡。綜觀而論,探討電子文件的檔案格式之目的
是在於解決文件字型、字體與圖表的電子化標準,同時是試圖將文件中所有的視覺圖樣與符號
(包含文字圖表)轉化成數位型式儲存,而且考慮到所儲存之資料在未來依舊可被取用。
對許多不同的文件建置者而言,電子文件之意義各有其程度上的解讀差異,例如:身為學術出
版領域的大學出版社面對出版品電子化時,除了必須考慮到一般的電子文件需求,也必得考量
諸如文件之數理公式符號與表格的呈現標準等問題,而對影像與動畫之需求就非當務之急。然
而,電子文件的發展趨勢已然向多媒體擴展;亦朝資料庫的多媒體評估與執行進化。因此,將
正文部分與字型符號圖表等加以統整,應是傳統平面出版邁向電子出版發展中最為迫切與棘手
的問題之一。整合處理各種形式資訊平台時代的來臨,電子文件勢必結合了文字、超文件
(hypertext)、圖形、聲音、動畫、視訊,甚至整合了試算表、電腦輔助教學、決策支援系統與專
家系統等產物技術,而形成的多媒體文件(multimedia document)已普遍應用於光碟和網際網路
上。30 是故,電子文件一般乃見於網際網路與光碟媒體之上。值得注意的是以網際網路上的
FTP、Gopher 與 WWW 等為載體的資料,才是電子文件的主要來源。狹義上,電子文件也排除
了網際網路上其它的資訊傳遞與服務形式(例如 Email、BBS 或 UseNet 等)。時至今日,絕大多
數的電子文件計畫也不得不積極拓展文件的內涵與意義,邁向多媒體資料庫的應用領域。
   最早的網路電子文件計畫「古騰堡」在近三十年來面臨時代的進化,仍堅持著一貫的「電子
公共圖書館」建置理念,從觀念的創新到實務的推動者,現今仍能屹立於眾多的網路化電子文
件計畫中,誠屬不易。事實上,百家爭鳴的電子文件計畫,其間所各自堅持的理由和價值也正
面臨生存考驗與抉擇。為取得對電子文件計畫常見問題的瞭解與掌握建置能力,以下便就這項
關係網路電子文件發展的先驅 --- 古騰堡計畫,作做通盤之論述。
第二節 古騰堡計畫
壹、計畫的緣起
    古騰堡計畫之原創者為伊利諾大學英文教授 Michael Stern Hart,31 西元 1971 年當他還是一
位學生時,於材料實驗室與多位 Xerox Sigma V 大電腦工作站操作員兼好友們等候著系統的運
作,由於擁有頗高之電腦使用帳號權限,在當時懂得操作電腦而能擁有如此龐大的資源是極為
少見的,況且 Xerox Sigma V 也才不久剛搭上通訊網路,共同建立一個無控制中心的網路系統
--- ARPANet,是昔時少數橫跨美洲大陸的網路工作站之一。32 「在這最適當的時間及最適當
的地點」下,Michael Hart 可說是恭逢其盛。所有的工作伙伴都趁此機會卯足全力去摸索,期待
藉由工作能學習到更多的專業技能。Michael Hart 思索著在其所得到的授權下,雖然有著相當一
億美元之超級電腦帳號,然而,也勢必相對付出極多的電腦處理之待機時間,為了再精鍊他們
的工作,並從中能節省更多的時間,他嘗試各種運算方式、速度,卻發現電腦的功能除了運算
還是運算,而電腦能產生的附加價值即應是電腦運算所需花費的時間。問題是如何創造真正價
值一億美元的作業方式? Michael Hart 不久終於領悟出電腦的價值不在於運算能力,最重要的價
值應在於對圖書館資料的儲存、傳送與檢索之便給上。這在當時可是一項觀念的突破。33
在實驗室夜晚安寧氣氛下,Michael Hart 無聊間在背後翻到一份「美國獨立宣言」全文,於是他
在電腦上隨手鍵入,並試著傳送給同在 ARPANet 網路上的每一個人,換言之,Michael Hart 可
能是有史以來第一位以私人方式免費進入 Internet/ARPANet 系統之人,古騰堡計畫的第一個電
子文件於焉產生。34 Michael Hart 不久也將美國「權利法案」和美國「憲法」等文獻一一上
網,提供網上工作者自行下載。然而,惟恐傳遞網路病毒,他隨後接受善意的勸阻,以成立資
料庫的方式,永續地建檔儲存。古騰堡計畫承繼 1450 年代誕生於德國梅因茲(Mainz)的這位第
一位採用機械(金屬活字版)印刷方法 --- 約翰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之名,乃因為西方發明印
刷術以後,人們知識和觀念猛進,15 世紀與 16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之知識爆炸,古騰堡之印刷
術是為主因之一。而 Michael Hart 相信自己也正進行著一項文化與知識保存的革命。

貳、計畫的理念與限制原則
 古騰堡計畫具有一項文獻保存的信念,他們認為大部分仍具著作權之著作也常於 5 年內絕
版;或許說是 75%的著作會在 10 年內絕版;或 87%之著作於 15 年內;或 93%著作於 20 年內;
或 96%之著作於 25 年內;或 98%之著作於 30 年內絕版;而超過 99%之著作將在 35 年後便不復
見。35 基於這種認知,Michael Hart 對於美國國會欲提高著作財產權的保障年限一事,尤為在
意,深怕保障年限之延長將使著作之取得更加不易且充滿變數。著作權年限的差異造就了許多
名著不同之命運。英語世界裡,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噗噗熊溫尼 (Winnie-the-Pooh)」自 1926
年出版後,要直至 2001 年方能成為公共財(public domain)之作品,這對 Michael Hart 來說,似乎
永遠深感遺憾,而不時以「釋放噗噗熊」來號召有志參與者加入計畫;並且一同來正視公共財
著作產生之必要性。他甚且認為著作權之終身保障年限,已無形賦予了普羅大眾一道終身限閱
之枷鎖,是資訊富人(The Information Rich)與資訊窮人(The Information Poor)關係的失衡。36
目前古騰堡計畫中大約有近 95%的電子文件屬公共財著作;需獲授權許可之著作則約佔
5%。37 對於想等待能持續取得公共財作品,有時真是曠日廢時。按美國著作權法規定應符合
下列規則:38

(1)作品第一次出版於 1978 年 1 月 1 日之前,欲成為公共財作品者,須從作品享有著作權日期起
算,通常是第一次發行後另須 75 年的時間始成公共財作品。此情況在古騰堡計畫中最為常見。
(2)作品第一次創作於 1978 年 1 月 1 日之後,欲成為公共財作品者,要從作者死後 50 年開始算
起。(在這樣的法則之下,這些作品須遲至 2023 年 1 月 1 日才可能成為公共財作品)。
(3)作品第一次創作於 1978 年 1 月 1 日之後,創作權是屬於合著作者的情況,作品要進入公共財
作品狀態時,須從作品出版之後的 75 年後或創作保護 100 年,採用時間先到者。(在這樣的法
則之下,這些作品必須在 2053 年 1 月 1 日才會成為公共財作品)。
(4)作品第一次創作於 1978 年 1 月 1 日之前,但未經出版,依以上規則(2)及(3)則仍享有著作
權。這將使得許多手稿本成為公共財作品。
(5)對於 1989 年 3 月 1 日前仍未加註著作權標記©;且在美國大量複製與散佈之作品,則這些作
品在美國就成為公共財。
(6)法律的適用原則:以上規則適用在美國本土,對於其他國家應依循各國的法律規定。如:彼
得潘(Peter Pan)在美國成為公共財作品,而在英國卻不適用。

 由於著作權授權問題,古騰堡計畫主要是針對業已成公共財之著作來建立電子文件,不論是
美國著作財產權原本訂定的作者死後 28 年或後來延展至作者死後 50 年之保障年限,在著作權
規範下,計畫中只能就已喪失著作財產權之文獻資料加以處理;或期待由著作權擁有者自願而
主動地提供仍具完整著作權的資料,共同加入古騰堡計畫的電子文件之列。古騰堡計畫於 1997
年所成立的「公共財登記處(The Public Domain Register)」對已無著作財產權之作品取得有極大
的助益。
 古騰堡計畫的使用哲學為簡易使用原則。它在於讓使用者只需要負擔極少量的費用,而電子
文件也必須符合當下一般儲存媒體所能接受的標準;並在極簡易使用的情況下使用這些電子文
件,不論是檢索、引用或讀取。古騰堡計畫的主要兩大精神如下:

(1)古騰堡計畫的電子文件檔案,要能以最簡易方式,提供最多數人經常性之使用。
(2)計畫的使用者不需要太多的設備便可獲取資料。

而古騰堡計畫的主要目的則始終在於:39
(1)鼓勵電子文件能為一般大眾來創造與散佈。
(2)提供以一種在價格與可取得性(accessibility),即不須特殊的軟硬體設備皆足以為眾人所喜的
電子文件。
(3)儘可能使電子文件具立即使用性,不須任何多餘的文書作業之要求,並且易為肉眼辨讀,實
際上,比紙張文件更具可讀性。
(4)鼓勵電子文件年年的衍生及散佈,藉以預期在西元 2001 年底前,有 10,000 種最有值得閱讀
的書(電子文件之形式)能廣為流通。

 基於上述基本理念,古騰堡計畫以所謂“Plain Vanilla ASCII (PVASCII)”檔案格式來製作電子
文件,採用 ASCII 格式的理由,乃因為 Michael Hart 相信有 99%的人所使用的硬體及軟體皆可
以輕易的讀取 ASCII 檔案資料,使用 ASCII 檔案格式將成為任何版本之基礎原型,也不會因程
式軟體版本或作業系統的改變而就此消失,而秉持樸實無華的原則,也可方便網路上各型主機
之儲存。古騰堡計畫主要精神正是為絕大多數人來著想的。更特別的是 Michael Hart 相信藉由
所謂 PVASCII 當可常保窮人家得以不必常更新軟硬體設備,也同樣可閱讀古騰堡計畫下之電子
文件,並得以改善他們的讀寫能力(literacy rate)。40

 由於 ASCII 仍是目前市場中,最多數人使用的檔案格式,古騰堡計畫依循這個趨勢,堅持以
ASCII 為儲存電子文件的檔案格式,來反映這項傳遞於網路上 BBS、Email 的檔案格式,也自然
適用於各類型電腦,如 Amiga、Apple、Atari、IBM、Mac 等。在檔案內容型態上,Michael
Hart 於 1971 年所鍵入的美國獨立宣言之全文只佔 5k 位元組的記憶容量。而文字內容為 300 頁
的作品一般約佔 1MB 的儲存空間,能提供如此大容量者,在當時仍是不易的,因此儲存只佔
5k 容量的美國獨立宣言,即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開始文件。而只需一張 360k 的磁片容量即可儲
存收錄的名著,例如愛麗思夢遊仙境 (Alice in Wonderland)和小飛俠彼得潘 (Peter Pan),便也成
為古騰堡計畫優先收錄的對象。隨著儲存媒體的發展及 zip 壓縮技術的普及,使得現在 1.44MB
的一般標準磁片可以儲存平均一般書的容量,而這也成為古騰堡計畫對於一般文學作品儲存之
篩選原則,以利網路傳輸與下載。雖然圖形儲存仍須佔據極大記憶空間,不過在考量大多數使
用者的利益為出發點上,古騰堡計畫仍持續觀察及謀求解決標準上的問題,未來古騰堡計畫預
計在 2001 年,不再只是 ASCII 檔或 zip 壓縮檔,而是也可以將三度空間(3D)技術應用到古騰堡
的重製理念。41

  此外,在古騰堡計畫之理念裡,任何只要能進入電腦的檔案(包括書籍、圖片、聲音等等),
就應該要能無限的被重製與供給,這也便是 Michael Hart 所謂電腦的「重製技術(Replicator
Technology)」概念,易言之,其內涵包括處理文字、聲音、影像、甚至立體 3D 的資料,只要
能儲存在電腦的資料,都可利用重製技術,將資料傳給世界上的任何人,而讀者只消自行下
載,或許再經解壓縮過程,而自行排版列印。

   古騰堡計畫的目的並不在於樹立「權威版本」之形象,譬如計畫裡他們不重視莎士比亞著作
中,某一段落標點符號究竟是“:”或“;”的細微差異,然而,這並不影響古騰堡計畫仍然保存
有各種不同的莎士比亞著作版本之事實。因為這項計畫不盡是版本比較之學術性研究,而是旨
在提供一般大眾之閱讀,對這絕大多數的人而言,相信所收錄的電子文件版本及內容皆已接近
99.9%的正確度,便已足夠滿足計畫的初衷了。另外,藉由全球自願者的參與建置電子文件,
古騰堡計畫期待在西元 2001 年前建置完成 10,000 本著作收藏的電子文件計畫。截至目 1998 年
9 月為止,已收錄 1,589 本電子著作,約已完成 15.9%的進度目標。在 1998 年 7 月時,更首度出
現中文含英文翻譯的電子文件---「花木蘭」,以緊隨時下電影的熱潮。42 古騰堡計畫預計於
1999 年底完成進度的五分之一,換言之,即達 2,000 本(著作)之電子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古騰堡計畫也有其獨特的經濟論點。古騰堡計畫認為以一億名讀者為此計畫目
標,若計畫中每篇電子文件如果價值一美元,則當每個月釋出 32 篇文件檔時,計畫本身在
1996 年裡,每小時便曾創造相當美金兩百萬元的產值。總括言之,一篇電子文件的篩選、鍵
入、校對、編輯、著作權的處理等等所有有關作業,大約需費時 50 小時,以電子文件初創期估
計之,則每篇需花費約一萬元美金的成本,亦即建立一座預計擁有一萬篇電子文件的「古騰堡
圖書館」,將花上相當一億元的代價(US$10,000×10,000 篇文件)。43 又古騰堡計畫原預定於
2001 年 12 月 31 日前,釋出相當一兆(1012)美元價值的電子文件。這數目相當於針對一億名電
腦使用者,給予每名一萬元電子文件之待遇。然而,在 1998 年 3 月時,古騰堡計畫已宣告釋出
了這一兆美元的產值,因為具該計畫的估算,分散在全世界約 20 億台電腦上的一億名電腦使用
者,可能閱讀每篇平均約值 8 美元的古騰堡電子文件;而到了 2001 年時,預估全球電腦人口可
能早已兩倍於此數,屆時每篇古騰堡電子文件在名義上,卻將只值一美元。44
參、計畫之參與及內容

   除了先前已成為公共財之作品以外,自願參與計畫者之合作程序如下:45
對於古騰堡計畫有興趣者,首先要加入自願者名單(Volunteer’s List),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到
listproc@praririenet.org 在主題(subject)上留出空白,並在本文中打入以下的訊息,sub gutvol-l
[Firstname][Lastname],即加入古騰堡自願者名單,爾後將會收到古騰堡計畫每個月進行中的檔
案。而要收到計畫最新通訊(Newsletter)的自願者,可依照上述的的作法,只是要把 sub gutvol-
l 改成 sub gutenberg。加入古騰堡計畫之電子文件準備程序則如下:46
   通常在古騰堡計畫的建議下,自願者寄給該計畫多種格式的檔案,古騰堡會將檔案修改成較
易讀在螢幕上閱讀的形式(即 ASCII)。若自願者有興趣自己編輯,則古騰堡計畫亦提供極為詳細
的編輯與形制之參考規範。諸如:著作權歸屬之確定、篇前部份之著錄事項、行間之控制碼、
每行字數、文句間之空格、頁碼(便於校稿)、文章終結時之提示語等等。每篇屬於古騰堡計畫
中所收錄的電子文件,於預計發行月份之最後一日午夜才可予以確認,而成為計畫中的正式文
件,在這時間之前的任何文件版本之內容都仍有修訂之可能,將接受他人之建議與評論,並採
行從自願者名單互相交換校對之方式,以保持電子文件編排之正確性。訂定這些規則主要是希
望電子文件有一致性,儘可能使得文件在內容品質上無虞、以及在不同的軟硬體條件下,也能
更易閱讀及檢索。除了廣徵自願工作者之時間挹注外,計畫下也廣徵獻金、公共財著作、無版
稅之著作授權,甚至掃瞄器與 OCR 軟體等其它各種可能有助益於計畫用途物品的捐贈。
在收錄範圍及資料處理流程之規畫上,古騰堡計畫之電子文件典藏內容可分為三大部分:47
(1)輕文學(Light literature):像是愛麗絲夢遊仙境、彼得潘、伊索寓言 (Aesop's Fables)等。
(2)古典文學 (Heavy literature):像是聖經 或其他宗教經典、莎士比亞、失樂園 (Paradise Lost)
等。
(3)參考資料(References):例如,索引典、曆書、百科、字辭典。
所謂「輕文學」是設計給初次接觸電腦,也許是學齡前兒童、或是曾祖父母級的老年人,古騰
堡計畫樂於見到老人及小孩以電子文件的方式來閱讀彼得潘,亦希望人們能查閱在日常生活中
之對話、電影、音樂、及其他書中所引用的資料,皆可在古騰堡計畫以簡易的方式查檢到該資
料。因為古騰堡計畫採用 ASCII 的檔案格式,使用者在檢索古騰堡計畫內之文件時,不需要任
何檢索介面程式,即可進行檢索。目前古騰堡在歐美、亞非各洲分別設有若干網路檔案傳輸據
點(ftp mirror site),以提供文件檢索與下載傳遞服務。在亞洲區之唯一檔案傳輸服務站為台灣的
傳先網路公司。48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古騰堡計畫曾授權 Walnut Creek 公司製作「古騰堡計畫光
碟」,售價美金 39.95 元,涵蓋了自 1991 年起迄今計畫裡所收錄的電子文件,內容主要皆以
ASCII 檔案儲存,預計每半年更新一次,內含最常為人閱讀引用的進約六百篇文學作品與一些
參考工具書(例如:CIA World Factbook、Rogets Thesaurus),其中甚至也包括了阿波羅 11 號登
陸月球之記錄影片。49
肆、未來發展
平心而論,以一般人一天的生活來看待網路資源,幾乎任何的資訊皆可在家利用數據機上網取
得,貝多芬的古典交響樂、古典小說、政治新聞、統計資料、圖書等,皆是如此。同樣也可以
藉由商業資訊網取得 TIME、Business Weekly、PC World、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等平行出版
的媒體,而這些電子資源或可經由光碟讀取。電子出版是一個目前在不斷成長的領域,它擴展
了書與非書之間閱讀與典藏的領域。電子出版與傳統出版的結合存在著許多共同利益,電腦利
用桌上排版系統,來編輯期刊或是通訊刊物,但最後的出版形式仍轉成紙本形式,因為使用者
的使用習慣使然,也因為不習慣於螢幕品質、以及人們希望在任何地方能閱讀資料,像是等候
室、火車上。不過現在電子出版品不斷成長的趨勢,因為它的好處實在太多,電子出版的資料
售價往往比紙本資料低得多,且在獲取速度上也相當迅速,如:Michel Hart 的古騰堡計畫,使
用者以電子郵件將愛麗絲夢遊仙境 的電子文件下載,不需要支付分文,除非是將檔案存到磁片
上所需付出的成本,並且只要是以電子形式存在的文件,就可以於任何時間不斷的取用。以另
一角度來說,紙本愛麗絲夢遊仙境,最便宜的版本也要美金 5 元,因為需要印製費用、且有時
候也會有印製延誤的情況。電子形式的檔案資料,可得性佳,並可藉由很低價的數據機,即可
在家中取用,也可以用不到美金 25 分錢即可取得電子報,花費低及速度快,是電子出版可以取
代紙本出版的最大強勢論點。50
從 1971 年創始至今,古騰堡計畫屢次獲評為最佳 Internet 網站而備受推崇,1998 年又獲頒全球
創意銀行(The Global Ideas Bank)之年度社會創新傳播獎(the Communications Social Innovations
Award for 1998)之榮譽。51 如今古騰堡計畫於伊利諾州貝內第泰大學(Benedictine University)之
贊助下,以「古騰堡計畫協會(Project Gutenberg Association)」之名義運作多年。然而,成長的
背後,古騰堡計畫有賴群體力量之主動提供電子文件,以充實計畫之內容,就像計畫中不論是
個人或團體與機關的自願工作者,例如:近年來提供古騰堡計畫極大奧援的美國伊利諾州貝內
第泰大學出版社,將數百個沒有版權的書,處理成電子檔,供應給古騰堡計畫。古騰堡計畫也
希望許多的機構能支持並嘗試發展多媒體技術之電子出版,藉此將聲音、圖片等多媒體組合並
在價格低廉的網路上傳送,或者製作成光碟資料。古騰堡計畫的整體發展必須要低成本、高效
率、及在許多長遠利益之下來綜合考量,而這正是古騰堡計畫賴以為繼的精神。從古騰堡計畫
瞭解電子文件的優點之一,就如古騰堡計畫的創始者 Michale Hart 所認為:在網際網路的應用
之下,會使得無知及未受良好教育的人們,以最便宜方式取得資訊,所以這將使得無知及不識
字的人們日益減少。
第三節 電子文件計畫建置要素分析
一個電子文件計畫的建立都有其動機存在。這些計畫按其產生之背景、目的、以及欲解決之問
題,而賦予計畫所具之特質與風貌,並藉以描繪出計畫建置的理念。以古籍的保存來說,由於
古籍資料經常性的使用易使該古籍遭到破壞,而將古籍電子化除可解決上述問題,更可以提供
多數人使用。同理而言,當代文獻資料之保存亦俱備相當之電子化需求條件。
壹、諸項考量因素
古騰堡計畫以大多數使用者及長遠以後文檔之可得性來考量,據以做為該電子出版文件計畫的
主要旨趣,所以自然就 ASCII 檔為該計畫的主要儲存格式。然而,網路上仍存有許多依據資料
檢索及資訊資源所屬學科的特性而建立檔案提供標準之計畫案:如 CETH 計畫或美國電算學會
(ACM)之下的電子文件計畫,主要考量在資源的整理和文件上所需之特殊字型與符號之呈現,
既是以 TEI、EAD、SGML 或 LaTex 進行電子資料的整理。另方面也不排除一些以發揮電子文
件極致的展現特色的計畫,如英國的超期刊計畫(SuperJournal),其希望能建立多媒體期刊模
式,便選擇以多媒體呈現能達到最大效果的主題,依據這些主題特色及不同的內容呈現來設計
電子文件的多媒體功能,以發展真正的多媒體電子期刊,而該計畫還回溯到資訊的生產源部
份,既希望作者在提交文獻時除電子文件外,還能提交多媒體附件。種種考量依所屬計畫不一
而足。
  除了上述依據資料檢索及資訊資源所屬學科特性之考量,尚有下列多種可能:
 (一) 經濟與利用的考量
電子文件的特色是第一版的製作所要花費的成本比較高,但資料的複製可能就是極少的花費,
所以就經濟上的利用價值,會比紙本來的具有經濟效益。圖書館面臨預算的縮減而普遍導致期
刊訂費的不足,在危機中必須要尋找一因應之道,所以有關期刊的電子文件計畫,例如美國密
西根大學的期刊儲存計畫(Journal Storage Project, JSTORE),就在這樣的緣起之下,希望建置一
期刊數位化中心,提供期刊影像全文服務,並依據各圖書館所服務讀者人口的大小來付費。縱
然網路上存在著許絕大多數的免費電子文件計畫,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卻日漸普遍。
由於電子化的資料,使用者可以藉由網路連線取得電子文件,Internet 的特性使得資料一旦放在
網路上,若沒有限制使用者權限,則全世界皆可以取用,所以在建置電子文件時,大多會依據
本身網路所提供之便利性特質來建置。
 (二) 著作源之提交考量
有的電子文件計畫不僅希望成立電子文件資料庫,而且也希望資訊的生產者(作者)能在未來投
稿時,採電子稿提交方式,以方便整個作業流程都朝電子化之處理,不過通常要提交電子稿,
該單位皆會依據計畫本身之屬性,另行要求其所需要的文件格式和規範。
就計畫的參與者及合作者分析,可以歸納出分由單一機構主導與多所機構主導之情況。根據該
機構所屬的特性,以及所要達到的目的,所建置的電子文件計畫就會有所不同。通常由多所機
構共同合作的計畫,都是比較大型的計畫,而且在考量層面上也會比較寬廣。例如大學圖書
館、軟體供應商、出版商等合作計畫。以 SuperJournal 為例,它是多個單位所合作商討之計
畫,所以一方面在知識的生產部份(出版商)依據討論的結果來製作多媒體產品,另一方面在製
作多媒體文件時所需的軟體輔助,可以得到軟體供應商的協助,而圖書館則是提供資訊利用方
面的意見,有助於資料的整理,以及提供給使用者關於利用方面的意見。相反的,仰賴捐助的
古騰堡計畫則顯得有些窘迫,惟共識凝聚的成效卻相當的顯著與迫切。
在資料收錄範圍方面,對於已無著作權之資料的處理,由於這些資料通常已經是超過著作權法
保障的期限,所以這些資料是屬於公用資源的公共財,任何人皆可以取用,古騰堡計畫所收集
的電子文件資料大多數年代較久遠,除非是著作者主動放棄著作權保護才有可能得到比較新的
近代資料。若著作權仍歸作者所有,則:(1)在提交資料仍必須依照該電子文件計畫所要呈現的
方式,以及提交的相關規定,作者所必須要遵循的乃類似紙本式出版之投稿需知。(2)對於有些
作者不習慣以文書處理來處理檔案時,則仍呈繳書面文件,而再由該電子文件中心負責將資料
電子化,並以該計畫單位所要呈現方式來呈現。古騰堡計畫因屬公共財著作為主,而以經授權
之無版權資料為輔之文件計畫,為免發生無謂之著作權糾紛,於是在每篇電子文件前加註文字
說明,聲明古騰堡計畫本身並不負任何著作權取得之責,而應由各文件參與提供者負責之。
在資料處理過程上,由紙本資料轉成數位化資料以掃瞄器處理為主,另就易碎性而不堪平壓作
業方式的資料,如古籍資料,藉由數位相機來將資料電子化。當電子文件計畫直接接受電子稿
件時,每個計畫有其建置電子文件所擇定的檔案格式,所以會告知投稿者,或限制呈繳的檔案
格式,以方便該計畫進行統一格式之整合,以利於資訊整理的便利性。稿件傳送方式一般皆常
以檔案傳遞、電子郵件行之。至於有關同儕審閱制度(peer-review)之執行,其主要目的是要確保
資訊品質及其權威性,尤其對於學術性的論著是不可缺少的流程之一。古騰堡計畫有類似同儕
審閱之進行,但非在學術之創作上;而是編輯與校對之把關。
另在檢索方面的考量上,當紙本資料轉數位化資料時,大多是以掃瞄器的方式來進行掃瞄,所
以是影像檔之資料儲存,再佐以 OCR 光學辨識軟體來進行辨識,並儲存成文字檔的格式以進行
資料本文之檢索。不過由於未能達到百分之百之辨識率、以及一些紙本資料的表格、圖片轉成
文字檔可能會產生某種程度的誤差失真,所以在提供給使用者原始資料的考量下,仍以影像檔
為主。

貳、文件檔案格式分析
電子文件之處理上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文字與圖形的整合問題,有些處理方式是將圖形
直接輸入文件內;有的可允許再重新編輯,有些則否。在字型管理上,因為字體(characters)乃
屬於圖式符號(graphical images)的一種,所以不同字體之外型呈現主要仍以兩種方式來表現,它
們是位元圖字型(bitmap characters)與幾何輪廓字型(character-oriented geometric objects)。這兩類
圖式符號的基本表現途徑中,同時也存在著兼具兩者特性的圖檔,一般亦可稱為後設圖檔
(metafiles)。不同的使用者自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和興趣,而問題像是:圖檔與文字檔結合後,圖
檔是否須要再修改?電子文件在處理過程中困難度如何?以及整合處理過程中,其檔案轉換是
否使得新轉換成的圖形檔案格式無法再修改?對於以上諸項問題,身為一位電子文件計畫之建
置者而言,應有責任來隨時平衡這些顧慮與需求,同時也不妨藉此教育使用者,讓他們日後得
以自己做判斷與選擇,或至少也懂得欣賞每個文件計畫背後的複雜性。
各檔案格式皆有其表現特色,像是 ASCII 只能表現文字,無法展現圖形;SGML、HTML 是屬
於標示語言的檔案格式;PDF 是著重資料的跨平台重現與高品質的輸出等,這麼多的檔案格
式,各計畫依據它所要呈現的效果,來選擇該計畫所要用的格式,然後再將所有的文件內容轉
成該計畫所採取的統一格式。
內容取材自原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第十版的 WWW 版韋式字典(The
WWWebster Dictionary),雖然具有原紙本式字典的主要內容,例如 A 至 Z 字義、外語字詞、人
物與地理名詞、及插圖與表格等等,但是一些符號圖示介紹卻在線上版本中匿跡,其主要原因
就在於 WWW 版的 HTML 格式無法展現那些特殊字體及符號。
  SGML 格式早在 1987 年便由美國國防部和歐洲共同體委員會(the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在一項名為 Perseus Project 中所採用,以 SGML 格式來為古希臘文之文件編碼。再
者牛津大學出版社的 New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同為早期率先使用 SGML 為電子出版文件格
式的例子之一。近幾年來當愈來愈多的出版或學術機構瞭解到電子文件的各種好處時,採行
SGML 格式的計畫或實例就明顯增加許多。
第四節 結論與建議
透過對於電子文件計畫和建置之相關模式的瞭解,將有助於更明確地反映網路化電子出版的主
要活動與價值。在國外實例中,電子文件計畫常由各種學術機構所經營,處於電子出版資訊時
代的「大學圖書館」與「大學出版社」兩者對於出版活動的參與已多所交疊,本文除提供出版
界、圖書館、學術社群、政府單位之整體角色與其經營之省思外,茲綜結以下若干議題暨現象
予以廓清:
一、電子文件計畫之永續發展
有前瞻性的電子文件計畫之發展是永續性的。通常計畫剛開始,可能先選擇一些主題,做為該
計畫先導計畫,俟整個計畫建置成熟,再行擴大主題範圍,使得該計畫的資源更趨完整及豐
富。
 然而,將出版當做是市場的供給與需求關係來看,到底出版商是否會完全投注於電子出版的
發展?則答案主要還是要看使用者是否有這樣的需求。姑且就目前資訊傳播之發展而論,保持
紙本資料、電子出版文件,抑或兩項平行發展?同樣的資料是否有傳統紙本版、電子版?答案
便仍歸結於市場需求與業者之企圖心。反觀學術界所建置的電子出版文件,其動機多賴於典藏
或檢索之所需,市場與利潤考量卻在其次。目前電子文件計畫,有其收錄範圍,所以如何就各
電子文件之間加以整合、連結,以達到使用者最方便的利用,這才是最佳發展之指導原則。
二 、多媒體技術之研發
電子文件一向有其典藏、儲存、編排、查檢與輸出的多重使用特性,若可以搭配多媒體效果來
呈現不同主題特色的表現,則可增強文本的說服力,也可以使作者與讀者間進行互動性的交
流。但有些文獻對多媒體的表現方式需求不殷,僅需要文字的表達,或簡單的圖表展示即可,
而這些主題就不需要多媒體的配合。目前以多媒體技術為主的電子出版仍在持續發展中,多媒
體技術與產品是未來電子文件的發展趨勢,不過多媒體出版技術的研發,最佳之解決方案應是
整合出版者、軟體開發者、圖書館(數位典藏單位)之力量,共謀多媒體技術的合作發展,如此
才能在出版、技術、資訊使用,多方面考量之下才能建置完美的人文與科技整合之系統。52
三、 多種檔案格式之並存
建置一個電子文件(資料庫)計畫之首務在於文件檔案格式之選擇與確立。電子出版品在 Internet
上之典藏利用,至今仍存在一些技術問題有待進一步釐清,從文件檔案格式、文件識別系統與
要件、索引、編目、著作權等等作業,皆為重要之課題。電子文件檔案格式與系統之間若處理
格式不一樣,都要先進行檔案格式的轉換,雖然未來格式之發展,短期預估可能仍是目前盛行
的 HTML、PDF,但這兩種格式之間的相容度,以及是否與其他格式能進行順利的轉換,仍是
值得思考的。再者,統一格式的必要性,及其形成的必然性如何?在資訊的處理流程中,將與電
子文件之發展中,格式轉換問題是否過於繁雜、費時等類似問題,以及市場機制之整合有著相
當密切的關係。如何尊重讀者端的選擇性與便利性,而提供多種文件檔案格式之選取,亦不失
為值得嘗試的作法。
然而,目前在國內外之相關文獻探討上,相較於其它課題,電子文件檔案格式之研究卻仍少被
論及。是故,對中文環境中的網路化電子出版品之文件檔案格式提出建議,以及可能之理想的
應用標準,將有助於後續之網路資訊資源整理。此外在研究經驗的引導下,應可綜合電子出版
品之其它典藏管理技術要件做一整合規畫。
四、經濟性與讀者使用權之界定
 每個電子文件計畫的免費或付費方式策略不一,有的甚至僅提供給參與計畫者使用,因此,
怎樣的收費是合理的?以及曾經付費過的電子資源,超過期限是否仍得提供給使用者使用?還
是一旦超過使用時間,所有資料都不能使用?這是值得使用者注意的。大多數的電子文件所強
調的價格,是單純指賣方所訂定的電子文件使用費用,尚不含買方(使用者)不自覺的附加成
本。而不自覺的附加成本,在許多的電子文件利用下乃普遍之效應,下列存在一些來自使用者
自己之附加成本,是使用者不自覺的:硬硬體設備與費用、印表機、及其週邊設備(墨水或碳
粉、紙張)、ISP 費用與連線電話費等。如果將上述這些不自覺成本搭配電子文件費用,其平
均下來的花費,是否電子文件有想像中的便宜?使用者是否皆有能力負荷?這問題便頗值得商
榷。
 值此際或許同樣也得到另一啟示:在眾多出版機構、資訊提供商及圖書館的努力開發文獻資
訊或資料庫之同時,更需充分瞭解電子出版與電子出版品於資訊價值意義上的特性,深入分析
出版發行間的成本與利潤等之經濟因素,以及其它諸如:網路或光碟資料庫授權問題,並且尋
求電子出版物可能存在之訂價法則。在消費者之價格付出與出版者之利潤追求中,在作者、製
作者、出版者、傳輸者等的總利潤中,取得共同的平衡點。配合電子出版的商業與資訊資源本
質,積極地從基本的經濟層面考量訂價之整體架構和政策,將有利於參與並掌握資訊市場之競
爭知能,此確是刻不容緩之事。而不論是具體的或抽像價值。Michael Hart 的古騰堡計畫並不能
真正縮短知識與資訊貧富間的差距,也難以有任何的電子文件計畫或數位化圖書館名義的相關
計畫可確實消弭此遺憾,因為現實世界中,尚有更多的物質因素和障礙涉入其中。事實
上,Michael Hart 似乎忽略了公共財作品並非資訊窮人翻身的萬靈丹,因為單解決了公共財問題
後,仍有許多因素尚待考量,例如;上線與下載印出費用待付、著產權之社會正義等複雜問
題。儘管古騰堡計畫的便給或許依舊難以達成其所標榜與堅持訴求的宗旨:「掙脫無知與文盲
的阻礙(Break down the bars of ignorance and illiteracy)」;但是,在任何諸如此計畫意涵背後
的主要貢獻,則仍可以也應該歸屬於資訊和文化的保存;以及在於「自由但非平等」的取用精
神。


問題與思考
1.每個電子文件計畫的免費或付費方式策略不一,有的甚至僅提供給參與計畫者使用,然而如
何收費才算是合理呢?

2.電子文件計畫應該要如何永續發展?

參考書目
1.施純福,”Internet 上的 OBI 電子文件計畫” 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1 卷 4 期(民 82 年),頁
42-49。
2.王喜沙,”CETH 人文科學電子文件中心簡介” 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2 卷 1 期(民 83 年),頁
82-88。
3.Michael Hart to J. Y. Chiu, [Email] 3 October 1998.
4.張世傑編譯,電子出版。 (台北市: 松崗,民 84 年),146-70。
5.Michael Hart 目前仍主持他的古騰堡電子圖書館,同時接受位於美國伊利諾州 Lisle 之
Benedictine University 以"Professor of Electronic Text"之名義,給予象徵性年薪與生活經費之贊
助。
6.“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www.promo.net/pg/history.htm#beginning; Internet; accessed Sep.1997
7.Michael Har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available from
http://sailor.gutenberg.org/pub/gutenberg/etext95/bhoti01.txt; Internet; accessed Oct. 1998
8.Michael Har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available from
http://sailor.gutenberg.org/pub/gutenberg/etext95/bhoti01.txt; Internet; accessed Oct. 1998
9."How to volunteer for 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copyright.html;
Internet; accessed Sep.1997.
10."How to volunteer for 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editing.html; Internet;
accessed Sep.1997.
11.對於此觀點之批判,可見 Jim Henry 評論於
http://www.geocities.com/Athens/Ithaca/7676/hart.html
12."How to volunteer for 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copyright.html;
Internet; accessed Sep.1997.
13.Project Gutenberg Newsletter, July 1998.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nl/9807.html
14.Michael Har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available from
http://sailor.gutenberg.org/pub/gutenberg/etext95/bhoti01.txt; Internet; accessed Oct. 1998
15.Project Gutenberg Newsletter, March and July 1998.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newsletters.html
16."How to volunteer for 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vol-overview.html;
Internet; accessed Sep.1997.
17."How to volunteer for 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editingt.html; Internet;
accessed Sep.1997
18.“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www.promo.net/pg/history.htm#beginning; Internet; accessed 30 Sep., 1997.
19.傳先網路公司之 ftp site 為 ftp://ftp.transend.com.tw/mirrors/gutenberg/etext/
20.“The Project Gutenberg CDROM”; availble from http://www.promo.net/pg/00_cdrom.html ;
Internet; accessed 3 Oct., 1996.
21.“The future of publishing”;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articles/kushal.html; Internet;
accessed 30.sep.1997.
22."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www.globalideasbank.org/wbi/WBI-139.HTML ;
Internet; accessed 4 Oct 1998.
23.“Is it possible to write for E-text and Print at the same time?” see Elements of Electronic Text Style;
available from http://www.ind.net/Internet/guides/estyle10.txt



第三章 數位出版之文字與圖形檔案格式


學習目標
1.認識網路出版格式之發展。
2.了解與探悉文字與圖形檔案格式。

本章綱要
1.前言
2.文件內容結構與出版
(1)文字檔案與其衍生格式
(2)結構化的標示格式
(3)常見之圖形影像檔格式

3.結論

簡要內容
第一節 前言
   網路化的電子出版品中,若以傳統對「出版品」的認知來理解「電子出版」一詞,則惟有形
似「印刷品」的輸出,且為發行給公眾的文件才有可能符合習慣中的定義。然而,這樣的認知
往往是斷代性的,而且也無法描繪出真正符合「出版」的新時代意義。反映在當代,電子文件
或所謂的數位化資料中,除了最常見的文字(text)資料之外,尚有可能包括聲音(audio)、影像
(image)、圖形(graph)、視訊(video)、動畫(animation)等多媒體資料,各種媒體形式的資料皆有
特定的檔案格式與標準。電腦之涉入出版領域乃是試圖徹底解決傳統的機械式印刷或出版,它
可以由下列三項發展過程中領略出:(1)由早期活字排版、照相排版而至使用電腦文書處理器
(word processor)來呈現「文字」內容;進步到(2)借助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 DP)來
展現文圖(表)並茂之設計與排版風格;終至(3)呈現文字結合其它多媒體的出版革命,此革命
卻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從電子出版的發展史作進一步的分析,西元 1980 年代中期所出現的
「桌面出版」幾乎常令人誤認即為「電子出版」的同義詞,其原因主要在於桌面出版明顯地利
用電腦為工具;然而,「電子出版」絕不等同於「桌面出版」,原因是構成「桌面出版」的要
素皆僅在於排版與輸出的功能和目的上。構成「桌面出版」年代的四要素是:Apple 公司以圖
形做為作業系統處理介面的麥金塔電腦(Macintosh)53 正式推出;且又於 1984 年開發了
LaserWriter 印表機;Aldus 公司開發 PageMaker 排版系統軟體;以及 Adobe 系統藉 LaserWriter
製成了它的 PostScript 語言 --- 其字體可任意縮放(scalable)免除了以往電腦字放大號後,常呈
鋸齒狀的窘態,而足以取代傳統照相打字的高品質輸出。因此,「桌面出版」實質上也不過是
一種排版系統,而並未牽涉到「出版」一詞所應該具有向公眾「傳播」的意涵。以「桌面
(上)排版系統」來稱呼 DP 應可更為貼切與合理。
一般而言,每一種電子文件都會具有至少一種的檔案格式,甚至在同一份檔案之中,都有可能
包含著眾多不同的檔案(如超連結或嵌入圖片等等),而檔案的格式又可概分為三類:

(1)文字型檔案(如 ASCII、Doc、PostScript、RTF、LaTeX 等)
(2)圖形影像檔案(如 TIFF、GIF、BMP、JPEG、EPS 等)
(3)多媒體檔案或稱動態影像檔
(Audio、Video、Animation、Wav、MIDI、AVI、MPEG、Quick Time 等)

而如果談到網路上的檔案格式,便要再加上
(4)標準描述語言檔案(如 HTML、SGML、XML 等)及
(5)網路傳輸檔案(如 PDF 與 ZIP 壓縮檔等等)。

透過這些檔案格式與標準,才足以在不同的電腦系統間做到資料交換、檢索、展示與輸出的目
的。在數位化時代裡,不論是直接以數位化形式,借 SGML、HTML、XML、TIFF 等製作發行
的網路化電子出版品;或是回到傳統的紙本世界中,借 PostScript、MS
Word、WordPerfect、LaTeX 或 RTF 等,而將文件資料整理後再生成紙本,不論其最終的媒體
呈現格式如何,它們皆有著電子檔案格式的存在過程。而不論其終究是否輸出成紙本,在紙本
資料經過數位化轉換後的過程裡,都曾經形成過所謂的電子文件,並以檔案的形式儲存在電腦
中或置於網路上,以供進一步的取用與處理。傳統的紙本式出版之存在並不完全排除與電子檔
案格式的關聯性,因為只要透過電子檔案輸出印成紙本或於螢幕上閱讀,則便關係到電子檔案
格式本身之特性與功能。PDF 與 PostScript 即為最明顯涉及此(電子 v.s. 紙本)轉換機能的兩種
檔案格式。一般而言,為了讓使用者得以在任何電腦系統與不同應用環境中「跨平台式地」讀
取先前已藉由 Adobe PageMaker 或如 Ventura Publisher、QuarkXpress 等專業排版系統所輸出的
文件檔案,便須要一種能確實支援所有字型、圖形與相關圖文排列位置的通用檔案格
式。Adobe 公司發展出號稱「Acrobat」螢幕展印(Print to Screen)的技術,這項技術擴充了
PostScript 語言能力而產生了一種「可攜式文件格式」(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PDF)的通
用輸出檔案,也因而滿足了上述跨平台閱讀的需求。如今的 Adobe 公司對 Aldus 排版軟體大加
改造,推出 Adobe PageMaker 已經可以將其產生的檔案轉存成 PDF 與 HTML 格式,對電子出版
之歷史而言,可謂深具意義。
在數位化時代的出版環境裡,科技如此快速地變革,自然也反映在紛雜的檔案格式上,本文主
要僅在於探討文字與圖形影像兩類文件檔案,俾使對網路出版品格式的發展有根本的認識。
第二節 文件內容結構與出版
為了達到所謂對「出版品」的刻板印象,圖文的展示與輸出就成了最基本的電子出版或電子文
件探討項目,當然也便牽涉到「桌面出版」所關心之字型管理問題,尤其是在文字型檔案格式
之呈現上。就字型管理而言,常見電腦字可區分為「字元」與「圖元」(picture element)。前
者為一般已可編輯排版的系統字體,例如:TrueType 字型,後者字體(characters)外觀雖與文
字無異,但本質上卻是特殊的檔案格式;或是仍屬於圖式符號(graphical images)的一種,其
字體間之外型呈現主要皆以兩種方式為之,即為位元圖字型(bitmap characters)或又稱為點陣
型圖檔;以及幾何輪廓字型(character-oriented geometric objects)或稱向量型(vector)圖檔,
此圖元字體遇到系統與應用軟體不支援時,便無法展現,PostScript 即為一例。至於所謂「可縮
放字型」(scalable font)即向量字型或外框(outline)字型的統稱,它表示字型是以數學公式
儲存在字型檔中,當應用程式召喚顯現字型大小時,字型驅動程式便得依照公式具以計算出字
型的點矩陣資料(bitmapped data),這些由小方格組成的電腦座標方格,稱為像素(pixels),
進而於螢幕或印表機輸出眾多像素所聚集而成的字體。因此,點陣型與向量型兩類字體呈現方
式實則關係密切。所謂位元圖影像(bitmap image)即為利用像素點陣形成圖像者,GIF、JPEG
與 TIFF 即為常見之位元圖影像檔案格式,而動態影像檔是由許多點陣或向量圖檔所連結組合而
成。一般文件中常見的圖表和插圖等常為向量圖影像(vector image),EPS 檔即屬此。
壹、文字檔案與其衍生格式
(1)ASCII
「美國標準資訊交換字碼集」(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ASCII)為
目前英語系國家的統一文字標準內碼,雖然嚴格而言不算是一種檔案格式,但是因為 ASCII 是
每部電腦作業系統中內建的通用標準字集(character set),故仍被視為一種通用的純文字「檔
案格式」。一般通常以 ASCII 為主要文字表達方式的檔案泛稱為 ASCII 型檔案,是一種並不十
分嚴謹的說法;早期,電子文件的儲存幾乎都是以 ASCII 的型態為主,但是現在一般來說,純
ASCII 的文件已不多見,通常都會在文獻的內容中加入許多其它檔案類型,如圖片、影像等
等,而通常也以 ASCII 在文獻中所佔的比重多寡來區分該檔案是否屬於文字檔。如果這些加入
的項目只是附加之功能,而資料的內容仍以表達文字訴求為主的檔案,原則上一般仍將其歸之
於文字型的檔案格式之列。RTF(Rich Text Format)是 Microsoft 使用 ASCII 碼的一種編碼系
統,它可以用於描述文字處理器和桌面排版系統的顯示情形。

(2)PostScript
PostScript 是將各種字形、線條、圖形、色彩等一切平面視覺元素,藉向量方式精確描述出來,
再經「點陣影像解譯過程」(Raster Image Processor; RIP)的程式處理後,即可在任何的輸出設
備輸出文件,此即 PostScript 所宣稱的「Device Independent」,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文件可輸
出的前提仍在於該輸出設備必須具有 PostScript 和 RIP 處理能力。54 至於 EPS(Encapsulated
PostScript)檔案則是 PostScript 語言的子集(sub-set),它是使用一部份 PostScript 的指令,運
用文字來加以描述圖像的一種檔案格式。EPS 格式的穩定程度甚高,而且一如 PostScript 檔案並
無輸出解析度的限制,可充分縮放字體,在檔案格式中佔有重要地位。EPS 在桌上排版上的應
用十分廣泛,目前一般的影像處理軟體及繪圖和排版軟體都已經可以提供 EPS 的儲
存。PostScript 的影像必須以 EPS 的格式方能嵌入像 PageMaker 之類軟體製作的文件中,EPS 與
PostScript 之差別在於 EPS 檔限定是單頁的,且必須符合 PostScript 一定的結構與格式。55 EPS
可以區分為以圖像為基礎(Pixel-based)及以文字敘述為基礎(Text-based)的兩種格式,市面
上頗具知名度的影像處理軟體 PhotoShop 所儲存的便是屬於 Pixel-based EPS,而常見的繪圖及
排版軟體如 Illustrator 及 Freehand 它們所儲存的則是 Text-based EPS,Text-based 的 EPS 乃是在
檔案中加入些許 Text-based 語言,例如「檔案預視」、「檔案資料」及「Clipping Path」的控
制,便成為一個 EPS 檔案。同樣的,EPS 可以輕易的被設定位置、縮放、旋轉,其最大的好處
是支援 PostScript,可獲得較好的列印效果,缺點是檔案較佔硬碟空間。56

(3) PDF
PDF 檔案掠過了 PostScript 檔向來所須之正確驅動程式或描述檔的一些輸出條件,以整合多種輸
出選項之印前網路、以及具有設備及媒體獨立與支援多種作業系統的特性,而成為最佳化的輸
出格式。就 Acrobat PDF 而言,製作 PDF 的過程稱為「蒸餾」,利用 PageMaker 附屬的 Adobe
Acrobat Distiller 軟體便可將 PostScript 碼精化成頁面上物件的資料庫,轉換成 PDF 檔案。57 高
度精簡的 PDF 文件包含字型、影像和經壓縮的向量物件,精簡化的 PDF 檔遠較原 PostScript 檔
儲存空間小了許多,除利用免費下載的 Acrobat Reader 做瀏覽與列印外,若利用 Adobe Acrobat
軟體並可進一步做 PDF 之編輯、連結與檢索。就 Acrobat PDF 的特質而言,它倒有點像
「PostScript with Hypertext」的一種綜合體。

貳、結構化的標示語言
傳統的出版過程就是整合內容(文字與圖形)以及結構(設計與生產)之過程。58 進一步闡釋
所謂「文件」事實上要包含三個要件,它們分別是資料本身、結構和格式。所謂資料本身,也
就是文字、圖形內涵部分;所謂結構,也就是資料的標題、段落等各元素(elements)間的關
係與定義;而格式就是文件的呈現外觀。資料和結構這二個內容是 SGML 所要關心和改革的,
而格式就非標示語言(Markup Language)或 SGML 所關心的重點,換言之,SGML 及標示語言所
真正關心的是在文字圖形及資料與標題段落之間的結構關係,對文件的輸出格式就非其所關
切。由於 SGML 之功能並不在於提供文件之輸出格式,所以唯有 SGML 伴隨著像 PostScript 之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學術傳播與出版(1)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學術傳播與出版(1)

網際網路與圖書資訊傳播
網際網路與圖書資訊傳播網際網路與圖書資訊傳播
網際網路與圖書資訊傳播Ted Lin (林泰宏)
 
發展社會化公共支援服務構建全民終身學習平臺20091022
發展社會化公共支援服務構建全民終身學習平臺20091022發展社會化公共支援服務構建全民終身學習平臺20091022
發展社會化公共支援服務構建全民終身學習平臺20091022victorchina
 
Workshop00互联网发展及基础应用
Workshop00互联网发展及基础应用Workshop00互联网发展及基础应用
Workshop00互联网发展及基础应用dodo5189
 
物聯網整體法規與政策
物聯網整體法規與政策物聯網整體法規與政策
物聯網整體法規與政策Gina Chang
 
分析各國物聯網
分析各國物聯網分析各國物聯網
分析各國物聯網Gina Chang
 
eGovernment and Good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ProCommons 2008)
eGovernment and Good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ProCommons 2008)eGovernment and Good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ProCommons 2008)
eGovernment and Good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ProCommons 2008)SC Leung
 
2010.10.01景美女中社課之1─媒介演進
2010.10.01景美女中社課之1─媒介演進2010.10.01景美女中社課之1─媒介演進
2010.10.01景美女中社課之1─媒介演進sherman chang
 
Awt Shenzhen Technology Park Chinese
Awt Shenzhen Technology Park ChineseAwt Shenzhen Technology Park Chinese
Awt Shenzhen Technology Park Chineseir. Carmelo Zaccone
 
匯流五法總總說明—立法院
匯流五法總總說明—立法院匯流五法總總說明—立法院
匯流五法總總說明—立法院vTaiwan.tw
 
電信基礎設施與資源管理法(草案簡報 2/5)
電信基礎設施與資源管理法(草案簡報 2/5)電信基礎設施與資源管理法(草案簡報 2/5)
電信基礎設施與資源管理法(草案簡報 2/5)vTaiwan.tw
 
Abcde計畫介紹
Abcde計畫介紹Abcde計畫介紹
Abcde計畫介紹Albertgts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Liwei Ren任力偉
 
DSK TMK Tahun 1-BC
DSK TMK Tahun 1-BCDSK TMK Tahun 1-BC
DSK TMK Tahun 1-BCWee She
 
科学图书馆:从藏书馆到桌面终端——从读者专业知识获得行为看未来图书馆 ...
科学图书馆:从藏书馆到桌面终端——从读者专业知识获得行为看未来图书馆 ...科学图书馆:从藏书馆到桌面终端——从读者专业知识获得行为看未来图书馆 ...
科学图书馆:从藏书馆到桌面终端——从读者专业知识获得行为看未来图书馆 ...sugeladi
 
中文公版著作數位資料庫之建置
中文公版著作數位資料庫之建置中文公版著作數位資料庫之建置
中文公版著作數位資料庫之建置maolins
 
浅谈云计算与图书馆知识供应链
浅谈云计算与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浅谈云计算与图书馆知识供应链
浅谈云计算与图书馆知识供应链Nicholians
 
Sbir兒童數學學習潛力動態評量模式的發展與應用0802簡報v1.05
Sbir兒童數學學習潛力動態評量模式的發展與應用0802簡報v1.05Sbir兒童數學學習潛力動態評量模式的發展與應用0802簡報v1.05
Sbir兒童數學學習潛力動態評量模式的發展與應用0802簡報v1.05Jackie Liu
 

Similar to 學術傳播與出版(1) (20)

網際網路與圖書資訊傳播
網際網路與圖書資訊傳播網際網路與圖書資訊傳播
網際網路與圖書資訊傳播
 
發展社會化公共支援服務構建全民終身學習平臺20091022
發展社會化公共支援服務構建全民終身學習平臺20091022發展社會化公共支援服務構建全民終身學習平臺20091022
發展社會化公共支援服務構建全民終身學習平臺20091022
 
Workshop00互联网发展及基础应用
Workshop00互联网发展及基础应用Workshop00互联网发展及基础应用
Workshop00互联网发展及基础应用
 
物聯網整體法規與政策
物聯網整體法規與政策物聯網整體法規與政策
物聯網整體法規與政策
 
分析各國物聯網
分析各國物聯網分析各國物聯網
分析各國物聯網
 
eGovernment and Good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ProCommons 2008)
eGovernment and Good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ProCommons 2008)eGovernment and Good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ProCommons 2008)
eGovernment and Good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ProCommons 2008)
 
2010.10.01景美女中社課之1─媒介演進
2010.10.01景美女中社課之1─媒介演進2010.10.01景美女中社課之1─媒介演進
2010.10.01景美女中社課之1─媒介演進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报告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报告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报告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报告
 
Awt Shenzhen Technology Park Chinese
Awt Shenzhen Technology Park ChineseAwt Shenzhen Technology Park Chinese
Awt Shenzhen Technology Park Chinese
 
IR
IRIR
IR
 
1
11
1
 
匯流五法總總說明—立法院
匯流五法總總說明—立法院匯流五法總總說明—立法院
匯流五法總總說明—立法院
 
電信基礎設施與資源管理法(草案簡報 2/5)
電信基礎設施與資源管理法(草案簡報 2/5)電信基礎設施與資源管理法(草案簡報 2/5)
電信基礎設施與資源管理法(草案簡報 2/5)
 
Abcde計畫介紹
Abcde計畫介紹Abcde計畫介紹
Abcde計畫介紹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
 
DSK TMK Tahun 1-BC
DSK TMK Tahun 1-BCDSK TMK Tahun 1-BC
DSK TMK Tahun 1-BC
 
科学图书馆:从藏书馆到桌面终端——从读者专业知识获得行为看未来图书馆 ...
科学图书馆:从藏书馆到桌面终端——从读者专业知识获得行为看未来图书馆 ...科学图书馆:从藏书馆到桌面终端——从读者专业知识获得行为看未来图书馆 ...
科学图书馆:从藏书馆到桌面终端——从读者专业知识获得行为看未来图书馆 ...
 
中文公版著作數位資料庫之建置
中文公版著作數位資料庫之建置中文公版著作數位資料庫之建置
中文公版著作數位資料庫之建置
 
浅谈云计算与图书馆知识供应链
浅谈云计算与图书馆知识供应链浅谈云计算与图书馆知识供应链
浅谈云计算与图书馆知识供应链
 
Sbir兒童數學學習潛力動態評量模式的發展與應用0802簡報v1.05
Sbir兒童數學學習潛力動態評量模式的發展與應用0802簡報v1.05Sbir兒童數學學習潛力動態評量模式的發展與應用0802簡報v1.05
Sbir兒童數學學習潛力動態評量模式的發展與應用0802簡報v1.05
 

More from maolins

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
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
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maolins
 
20101216
2010121620101216
20101216maolins
 
20101119
2010111920101119
20101119maolins
 
沙巴自助行
沙巴自助行沙巴自助行
沙巴自助行maolins
 
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
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
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maolins
 
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
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
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maolins
 
學校圖書館宣言
學校圖書館宣言學校圖書館宣言
學校圖書館宣言maolins
 
聯合目錄
聯合目錄聯合目錄
聯合目錄maolins
 
Google 選項
Google 選項Google 選項
Google 選項maolins
 
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
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
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maolins
 
開放近用 - 簡史
開放近用 - 簡史開放近用 - 簡史
開放近用 - 簡史maolins
 
落菌在ntl
落菌在ntl落菌在ntl
落菌在ntlmaolins
 
搜尋排行榜
搜尋排行榜搜尋排行榜
搜尋排行榜maolins
 
Open Access - to be read
Open Access - to be readOpen Access - to be read
Open Access - to be readmaolins
 
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
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
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maolins
 
Koha 導論
Koha 導論Koha 導論
Koha 導論maolins
 

More from maolins (20)

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
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
公共版權參考資源利用
 
20101216
2010121620101216
20101216
 
20101119
2010111920101119
20101119
 
沙巴自助行
沙巴自助行沙巴自助行
沙巴自助行
 
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
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
數位權利管理(DRM)的社會風險
 
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
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
高級中學圖書館採用自由軟體的策略
 
OA88-6
OA88-6OA88-6
OA88-6
 
學校圖書館宣言
學校圖書館宣言學校圖書館宣言
學校圖書館宣言
 
聯合目錄
聯合目錄聯合目錄
聯合目錄
 
Google 選項
Google 選項Google 選項
Google 選項
 
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
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
Starting 輔仁大學圖書館服務隊
 
開放近用 - 簡史
開放近用 - 簡史開放近用 - 簡史
開放近用 - 簡史
 
落菌在ntl
落菌在ntl落菌在ntl
落菌在ntl
 
搜尋排行榜
搜尋排行榜搜尋排行榜
搜尋排行榜
 
80s
80s80s
80s
 
Open Access - to be read
Open Access - to be readOpen Access - to be read
Open Access - to be read
 
緒論
緒論緒論
緒論
 
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
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
2008僑校服務新聞稿
 
Koha 導論
Koha 導論Koha 導論
Koha 導論
 
選項
選項選項
選項
 

學術傳播與出版(1)

  • 1. 教育部「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 計畫名稱: 資訊與圖書館學課程系統化整合之研究 A Systematic Integ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n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Library Studies 資訊媒體出版之整合研究課程暨教材編撰:學術傳播與出版 執行單位: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計畫主持人:邱炯友 副教授 研究助理:莊正徳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八月
  • 2. 學術傳播與出版 目 次 計畫主題內容 課程進行方式 預期貢獻 章 名 頁 數 第1章 電子出版的歷史與未來 第2章 古騰堡計畫與電子文件建置 第3章 數位出版之文字與圖形檔案格式 第4章 學術出版之編輯管理與政策 第5章 連續性出版品電子化應用機制之策略規劃: 以政府出版品為例 第6章 學術電子期刊同儕評閱 第7章 學術出版之傳播效應 第8章 圖書館之網路全文電子書: 使用授權與管理
  • 3. 第9章 學位論文數位化之可行性研究 第 10 章 大學出版社與大學圖書館 第 11 章 大學出版社與學術社群電子出版 第 12 章 數位大學出版社之發展 第 13 章 資訊價值體系中的電子出版 第 14 章 學術電子期刊之經濟觀 第 15 章 變遷中的學術傳播體系 第 16 章 學術出版傳播與 Open Access 計畫主題內容 本(93)學年度除積極結合淡江大學開發之「教學資源平 台」http://www.tku.edu.tw/list/courselist.htm,將課程學習理論作教學應用,並搭配課程教材數位 化連同相關 PowerPoint 檔置於教學平台,其中,尚包括:多場次關於「政府出版與資訊」課題 之專題演講 PowerPoint 檔,作為持續加強本子計畫前三年度執行內容與教材之更新與補述。凡 此內容皆提供修習課程學生之下載與預複習之目的,俾利於實際進行遠距教學測試。另一方 面,銜續 92 年度配合所規劃之「學術傳播與出版」活動舉辦「2003 年海峽兩岸大學出版社暨 學術出版研討會」,繼民 93 年初出版《大學出版社與學術出版》專書之後,本學年度召開(主 編)學術期刊出版座談(94 年 7 月 7 日召開),以及特別彙編另一年度教材 -- 「學術傳播與出 版」。此一教材累積了三年來大學部與研究所教學之課前與課中師生互動之討論議題,並以研 究之各專門主題串聯成結構化的主題講義,其目的在使學生能對課程擁有較完整之資訊,並充 分預作準備,以利課程之進行與討論。 本年度計畫之主要內容,在於銜接現行相關大學部課程:「電子出版」(大二)、「出版傳播與 書業」(文共同)、「出版與書業」(大二),規劃出一套有系統之輔助性專題教材,其適用對象為 文學院以及圖書資訊學系之大學部學生(部分碩士生適用)。新設之「學術傳播與出版」課程預 計於評估上述相關課程之後,於 95 學年度開設。「學術傳播與出版」課程配合淡江大學資訊與 圖書館學系大學部學生之上課週次,規劃各週課程主題,教案編寫完成之後,作為課堂之教 本。本教材所規劃的主題如下: 章 名 第1章
  • 4. 電子出版的歷史與未來 第2章 古騰堡計畫與電子文件建置 第3章 數位出版之文字與圖形檔案格式 第4章 學術出版之編輯管理與政策 第5章 連續性出版品電子化應用機制之策略規劃: 以政府出版品為例 第6章 學術電子期刊同儕評閱 第7章 學術出版之傳播效應 第8章 圖書館之網路全文電子書: 使用授權與管理 第9章 學位論文數位化之可行性研究 第 10 章 大學出版社與大學圖書館 第 11 章 大學出版社與學術社群電子出版 第 12 章 數位大學出版社之發展 第 13 章 資訊價值體系中的電子出版 第 14 章 學術電子期刊之經濟觀 第 15 章 變遷中的學術傳播體系 第 16 章 學術出版傳播與 Open Access 課程進行方式 「學術傳播與出版」課程講授方式分為以下三大類: 課堂講授:由教師依本教材教授 分組討論:設計由學生自行分組上台進行報告 專題講座
  • 5. 其中,「課堂講授」的教學內容以及進度,即為本計畫教材之所用。教材內容除秉持教學總目 標之精神,每一個章節亦有其希冀達成之單元學習目標。內容撰寫上規劃由基礎的觀念建立, 循序漸進介紹各主題發展情況,以資配合相關主題之應用。各章節的結構如下。 學習目標:針對教學分容,敘述該章節所欲達到的學習目標。 章節綱要;統整教材內容之標題大綱,有益於學生對於單元主題進行初步概念之建立。 簡要內容:扼要說明教材內容之教學方向,引導學生們正式學習單元主題內容。 教材內容:以章、節的形式呈現教材章節內容。章、節下修列大標題和小標題,再予以文字內 容陳述。目標在於有系統之內容架構下,呈現每一個單元內容之最佳全貌,並且具助記性之標 題,輔助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內容之撰寫,兼具傳統與新穎。 問題與思考:每一單元課程之後皆設計問題,所設計的問題,包括讓學生在該次學習之後,能 進行回顧複習或是進階思考兩個方向一方面藉以奠定學生們對於每一個單元主題既能有較厚實 的認識,另一方面亦培養學生之獨立思考的能力。 參考書目:本教材在各主題單元後面附上較案撰寫時候的參考書目,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之後進 行更深度的閱讀與學習。 在大學課程的設計下,藉由「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之間彼此交流所學,藉此發現彼此之間 相同以及不同之處,作為日後獨立與深刻研究與練習之基礎,以達學習目標的效果。「專題講 座」則是課程內容之輔助,內容結合課程進度,邀請相關領域的單位或是學者專家來進行學術 交流。 預期貢獻 「電子出版」相關議題以成為熱門研究題材,其涉及議題範疇,雜且廣。然而,對於大學部課 程之設計而言,除概論式課程安排之外,應借重專題式之安排設計,方能幫助大學生釐清本 源。就圖書資訊學專業而言,「政府資訊與出版」「學術傳播與出版」已儼然成為兩大值得探 討與學習的議題。因此,在繼「政府資訊與出版」教材之編撰後,此「學術傳播與出版」輔助 教材便成為一項必要的試驗性設計。同樣地,我們期許:身為知識傳播一員的圖書館從業人員 對於多樣化資訊生產管道在技術應用以及商業層面發展所產生的價值都應該刻不容緩,積極參 與學習,從中體認到圖書出版事業、學術傳播和圖書館之間有著相輔相承的關係。 第一章 電子出版的歷史與未來 學習目標 1.了解電子出版的演變 2.了解電子出版的未來趨勢 本章綱要
  • 6. 1.前言 2.電子出版的演變 (1)概念式的電子出版 (2)學術上的電子出版 (3)從傳統認知到電子出版紀元 3.電子出版的未來 4.結語:問題與反思 簡要內容 第一節 前言 一般而論,科技技術電腦與出版領域的結合在於徹底改革傳統的機械式印刷與出版過程,其 發展情形如下表所述: 表一:科技技術應用於出版的發展歷史 年代 發展情形 1450 古騰堡的活字排版(Movable Printing Press) 1860 的捲筒紙輪轉印刷機(Rotary-web Press) 1950 的照相排版(Phototypesetting) 1970 電腦已能處理照相組版的功能 1980 更進一步使用電腦文書處理器(word processor)來呈現「文字」內容,並出現對於標示(markup)語 言的開發研究 1985 所出現的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 DP)系統展現了文圖(表)並茂之設計與排版風格 1990 陸續出現文字結合其它多媒體的光碟與網路出版革命。 從電子出版(Electronic Publishing)的發展史作進一步的分析,電子出版(品)依製作處理過程與 載體之不同,可泛指四大類型: 桌面出版 視訊系統(包括 Teletext 或 Videotex) 光學出版(Optical publishing,包括了微縮資料與光碟等) 網路出版(或稱為虛擬出版和線上出版) 惟將視訊系統視為電子出版的傳遞媒介之作法,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漸消逝中,處在世紀交 替下的電子出版除了光學式的出版(光碟出版為首要依歸)之外;取而代之的即是網路出版,尤 其是 Internet 出版,甚至直指 WWW 出版為主要焦點。 「出版」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是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而變化著,而當載體、型態以及製作方 式的改變,就會順勢改變整個出版工作的內容。這項事實說明若藉由單一時代出版工作的內 容、載體和型態等來為「出版」下定義,將只是時代性的,也容易因過時而不適用。1 對於探 討電子出版的發展過程,自然也與出版的時代意義具有相同的多樣與變異特性。「電子出版」
  • 7. 名稱的紛歧,其原因是對於電子出版所應涵蓋的種類,在過去與現在都有許多不同的見解。當 電子出版之定義為「將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予以數位化後,依還原展現時使用之機器不 同,而產生不同之媒體」時,2 則電子出版品與傳統之平面印刷書籍最大的差別便在於電子出 版可依需求而有不同的輸出形態。原則上,電子出版的資訊化製程結束後,原則上,製作者是 輸出端媒體型式的當然決定者。然而,使用者有時也可在自己的資訊設備上決定輸出之媒體形 式。如此也便形成更豐富,卻也更複雜多樣的「電子出版品」與其歷史。 第二節 電子出版的演變 從電子出版的定義與界說來看電子出版的演變,將可發現電子出版的多貌性,而此種特性連 帶影響到電子出版的起源與歷史,正如學界對於「資訊科學」一詞所抱持的多項看法。3 電子 出版的歷史理應在於敘述一個廣義的傳統出版行為三要項(編輯、印刷與發行)匯流的數位化歷 程,並描述結合了出版史與資訊科學史記載在人文與科技層面上的所有貢獻。 壹、 概念式的「電子出版」 從趨近現代「電子出版」觀念上之諸項演繹特徵,例如:超文件(hypertext)或數位化等,來界 定發展之里程碑,往往不夠具體且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學者 Chih Wang 對於中國古老的傳 說---源於《劉伯溫燒餅歌》的「無字天書」,就認為它是現代電子出版的原型,以及最早的超 文件構想;除此之外,Wang 亦認為 1726 年 Jonathan Swift 所作的《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所出現的閱讀排版機器亦為「電子出版」概念之描述。4 此外,尚有許多例子間接佐證「電子出版」概念的存在。譬如 1940 年代用於電腦儲存媒體的 孔卡(punched card)也曾被解釋成電子出版的前身。5 而凡此種種認知,最著名也最為人所樂道 的案例莫不過於是 1945 年 Vannevar Bush 發表於 The Atlantic Monthly 的虛擬閱讀與出版機器 「Memex」了。Bush 假想出一種能夠依個人所需資訊來壓縮整理、查檢與取用的設備,Memex 的架構具有模擬書籍讀本的桌面,可做資料鍵入或掃瞄輸入而成微縮膠片或轉存於資料庫(輸 出),並可做高速的語意串聯檢索輸出於閱讀桌面上,Bush 的設計在於祈願「人們腦中所想的 都將如願以償」(As we may think)。6 當然 Bush 的前瞻觀點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資訊革命,其 超文件的功能一般咸信是多媒體基本概念誕生的歷史起源。另就技術的創構面而論,Bush 的創 見也受到一些學者認為是資訊科學的起源。7 將 Bush 的貢獻視為電子出版發展史上的重要大事 紀,也就證明了媒體、資訊與傳播三者的大匯流(convergence)時代已悄然形成。這裡所謂「匯 流」乃是上述三者仍維持其本業,在自然的時代趨勢中彼此結合所屬之特性與認知,目標一致 地合作競爭以追求共同的未來。基於此觀點,「電子出版」做到了。 如果繼續延續這種以資訊的壓縮與檢索技術為概念的方式來探求電子出版歷史,則任何改變 傳統紙式資料儲存或檢索方式的設計和實作都將列為電子出版的發展史: 表二:電子出版發展史 年代 發展內容 1950 服務於美國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的 James W. Perry 和 Allen Kent 以及 Jesse H. Shera 三位早 期利用孔卡捲紙為儲存媒體開發的索引摘要檢索機器。8 1960 年代中期 系統發展公司(Syste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首次利用電腦建立書目資料庫的資訊查詢系統 (即後來的 ORBIT 線上資料庫)。 1976 美國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藉由當時已漸成熟的電腦、電訊與電視技術架構了電子
  • 8. 資訊交換系統(Electronic Information Exchange System; EIES)等皆使得電子出版(尤其是對電子連 續性刊物而言)有了基本的技術管理與傳播輪廓。9 1979 ADONIS(Article Delivery Over Network Information Service)計畫成為電子出版史上的大事紀,因 為 ADONIS 所涉及的「電子文件傳遞」 (Electronic Document Delivery)服務是一種將已出版的資 訊儲存後,透過電傳視訊、線上或網路系統傳輸給使用者的技術。10 文件傳遞牽涉到文件的重 製和散佈行為,並且該傳遞文件可依使用者需求重製成多種資料形式,例如:紙本、微縮或電 子檔案等,符合了「電子出版」的定義要求。 1980 許多與「電子文件傳遞」相關的計畫陸續產生,也當然成為電子出版發展所關注的對象。 同樣的觀點,視訊系統(viewdata)成為「電子出版」的一部分也就不令人意外。視訊系統的發 展英國厥功甚偉,不論是廣播視訊(Teletext)或電傳視訊(Videotex)兩者皆屬電子資訊傳輸系統, 同時也可以視為一種生活化的檢索服務系統。11 廣播視訊是一種由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 BBC)與獨立廣播公司(Independent Broadcasting Authority; IBA)於 1970 年代合 作發展出的文本資訊系統(text-based information system)。1976 年 BBC 開發了名為”Ceefax”(意即 see facts)的廣播視訊系統,1978 年民營的 IBA 亦成立”Oracle”(Optional Reception of Announcements by Coded Line Electronics)廣播視訊系統,廣播視訊專為提供新聞、氣象報告、 節目表、廣告等各種資訊的電視播映服務,一般在收視時須選購電視機內建廣播視訊訊號接收 解碼裝置之機型。至於另一項視訊系統 --- 電傳視訊則由英國郵政總局(British Post Office)於 1979 年正式以”Prestel”為名推出,其視訊亦以文字為主,圖案為輔;主要內容為一般的消費者 資訊與財經資料,但由於電傳視訊是雙向傳播媒介,故更具多種額外功能:12 1)資訊檢索;2) 交易,例如電子銀行業務與電子商務等;3)信息交換,如電子郵件功能;4)教育,例如電腦輔 助教學;5)電傳軟體(下載功能);6)娛樂等。廣播視訊與電傳視訊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傳遞資訊 的方式不同,前者利用了傳送無線電視信號的方式,將靜態資訊傳遞至收視戶家中;後者則是 經由電話線路與用戶之數據機,將資訊顯示於電視機/電腦終端機上,用戶亦可藉數據機與電話 線路回覆訊息而做雙向溝通。 西元 1980 年代可說是電子出版蓬勃發展的年代,原因是個人電腦、人工智慧與軟體工業的快 速成長,影響所及也帶動了光碟出版的興起。然而,上述歷史的說服性皆比不過跳脫傳統閱讀 方式的非線性革命。1960 年代 Theodore Homl Nelson 首先提出電腦檔案非線性書寫與編輯方式 的必要性,創造了超文件(hypertext)與超媒體(hypermedia)二詞,繼而在 1987 年為他的「超文 件」概念設計一項名為「Xanadu」的機器與計劃,Nelson 心目中理想的「Xanadu」在於:13 高 效能的超文件(遠超過紙本形式閱讀結構的豐富性)無限人數的雙向溝通,並可在文件上做註 解; 具版本管理能力;並具著作權管理能力(包含線上資料之引述使用權、資料引述付費機制、被引 用之資料必須可連結回原資料出處)網路上每種文獻資料皆可自由地再出版。 Xanadu 計畫乃針對文獻、電腦、交易與法律等觀點而設計,而整個 Xanadu 出版架構也是一 種網路上電子出版品的授權系統,Xanadu 的「出版品」是存放在網路各處,Nelson 自認稱它們 為「世界出版儲存保管所」(World Publishing Repository)遠比稱作全球性的「電子圖書館」或 「網路書店」更為貼切。因此,從某種角度而言,Xanadu 並不承認光碟出版品是屬於「電子出 版」範疇,因為 Xanadu 認為光碟出版品無法真正如同網路般自由地供給資訊。Xanadu 出版品 是存在於網路世界上,即是它所謂的「Repository Network」。它包括了各種媒體形式的數位資 訊,各地的讀者可自由前取任何完整的資料(出版品)或針對自己的需求僅取一部分資料即可。 透過 Xanadu 系統,出版者(文獻資料的提供者)只須按該資料內容的記憶體大小負擔儲存費用; 相對的,讀者則是仍按該取用資料記憶體容量負擔傳遞費以及給出版者的版稅費用。14 換言 之,人人皆應能夠自由地出版與連結資訊,並且出版者可以藉此系統,在資料進行傳遞時便自 動地獲得報酬。Nelson 的 Xanadu 從 1960 年代的醞釀時期,到 1980 年代的計畫成型,其所言的 超文件與超媒體設計也已經成為 1990 年代網路多媒體時代的基本要件,然而,Xanadu 計畫最
  • 9. 終的理想仍未真正落實,Xanadu 的理想世界之一的網路電子出版品付費機制仍有待實現。 貳、學術上的「電子出版」 由文獻中來尋找「電子出版」的起源,雖未必能符合其真正存在的歷史軌跡,但是卻具有學 術論述的根源;也或多或少反映出若干的真實性。許多概念式「電子出版」氾濫的主要原因在 於本身所具之資訊與傳播特質原本就難以釐定,學者 Oldrich L. Standera 就認為「電子出版」是 一種「針對汲汲營營的出版事業所作的涵蓋式語意」(an umbrella term for a wide variety of publishing endeavors)。15 名詞的出現並非即「電子出版」起源,然而它代表的是一項真正的歷 史記錄,惟有名稱的確立而後才更容易為人普遍認知或傳承。電子出版史的討論對象多到不勝 枚舉,儘管如此,學術文獻上的「電子出版」一詞在直至 1970 年代後期方才得見。西元 1978 年四月間在盧森堡舉辦的「科技社會下的出版未來」(The Future of Publishing b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ocieties)研討會,作者 J. A. Urquart 在一篇名為”Why libraries are cancelling periodicals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的論文中,首先提出「電子出版」這種新的作法將可有效應付圖書 館採購預算的刪減。16 姑且不論 1970 年代 Urquart 的論點是否與當今大眾對數位化時代之電子 期刊資料庫所帶來圖書館預算的緊迫窘境相左,Urquart 所提出的看法畢竟也代表著一種對新科 技的期待。此外,1978 年九月間於蘇格蘭愛丁堡舉行的第 39 屆國際文獻聯盟(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Documentation)會議中,學者 Rita Lerner 亦發表了名為”Electronic publishing”之 論文。同年十二月份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國際線上資訊會議(The 2nd International Online Information Meeting)也出現一篇以「電子出版」為題的論文 --- “Electronic publishing: a live experience”,作者 R. Hooper 於文中敘述從事 Prestel 系統開發的公司--- Mills and Allen Communications Ltd.之商業發展經驗。文中除介紹 Prestel 個人化傳播媒體的特色外,並強調了 「電子出版」是難以訂價的,而且資訊供應商往往憑直覺與該系統使用率高低來制定訂價政 策。17 在 1978 年所出現的僅有兩篇文章之後,1979 年間相繼於許多期刊(例如: Bookseller、Journal of Research Communication Study、Newspaper Report 以及 Computer Communications)與國際會議(例如: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中出現多篇論文,這些文章主要皆在比較與探討發展「電子出版」的優劣和其可行性,而此時 期所謂的「電子出版」,則已經顯現出不同學門之間對「電子出版」的不同認知與興趣。圖書 資訊界(出版界與圖書館界)呼籲出版業應從傳統的紙本形式與微縮出版擴展到電子出版的領 域,以及線上檢索系統在所謂「電子出版」技術下之服務契機與其成本問題;而傳播領域則大 多涉及電傳視訊與廣播視訊之議題範圍,並以傳播理論來看待傳統報紙利用電子技術傳播與檢 索之問題。稍後圖書館學界雖然對電傳視訊和廣播視訊應用於在圖書館服務之研究亦多少有所 涉獵,但是已經是 1980 年後的事情。就整體學術文獻量而言,從 1970 年代到 1980 年僅累計約 30 篇論文述及「電子出版」,然而時至 1999 年有關於「電子出版」問題之探討既已累計至五 千餘篇。18 相對於「電子出版」一詞,當藉由電子檔案型式儲存的傳統印刷文件,而可藉由光碟與網際 網路做為傳遞與利用者,通常皆被視為所謂的“electronic text”; 或簡稱“Etext”,國內習稱「電子 文件」。其起源或可溯自 1940 年代一些宗教作品中曾提及,指可供電腦閱讀之文件而言;然而 古騰堡計畫主持人 Michael Stern Hart 與其夥伴也極可能是首次創用此名詞之人。19 不論如 何,"Etext"或"electronic text"名詞卻遲至 1988 年或 1989 年時,才廣為流傳;至少在觀念上,網 路上的參與者才真正地體會到他們自己所從事的不僅在於重建一本書;也是在於建立一所劃時 代的網路圖書館。20 在學術文獻上,不論是”electronic document”或”electronic text”為原意的 「電子文件」皆在 1980 年始出現少數相關文章,而後者累計至 1999 年十月間才僅約七百 篇。21 從文獻中亦不難發現「電子出版」與「電子文件」並未有嚴格之劃分,就 1980 年代而 言,所謂的「電子文件」也同樣被用於描述電傳視訊/廣播視訊之傳播系統。若兩者意義必得做 一區隔,其差異也僅在於「電子出版」一詞較「電子文件」更應強調電子文件透過「傳播過程 與輸出」之意涵。 參、從傳統認知到虛幻的電子出版紀元 就整個出版史來分析電子出版之歷史定位,正因為電子出版界說的不一,以及隨著資訊數位
  • 10. 化程度日益增高,與資訊商品相關的電子出版周邊產品正全面衝擊傳統出版業,因此常發現資 訊廠商自詡其開發的產品創造了出版的歷史紀元,更標榜是電子出版的劃時代新貢獻。22「電 子書」(Electronic Book; eBook)的興起便是明顯的例證。西元 1968 年 Alan Kay 倡導能因應多媒 體需求的個人電腦概念 -- ”DynaBook”構想,依照 Kay 想像中的 Dynabook 將是一款如同書籍 般,既為可攜式且具互動功能的多媒體個人式電腦,它的主要規格如下:23 大小如 A4 紙張之易攜帶 顯示器的解析度必須優於報紙文字 必須具有聲音輸入的功能且易操作 必須能夠網路化和作無線通訊 從上述 DynaBook 之概念中,隱約已經浮現今日電子書平台的雛型。1970 年以後,許多資訊 廠商紛紛應用了電子計算機(calculator)技術為基礎,開發新的數位產品,例如:電子記事本、 電子字典與翻譯機等,這些數位產品如今仍以單體形態繼續生存於市場,但是,1990 年代可結 合上述多種功能與通訊能力的個人數位助理器(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陸續問世 後,PDA 實際上已成為一種可攜式資訊終端機。技術的演進使得 1998 年更出現較為成熟的電 子書平台,多種標榜所謂「電子書」式的可攜式資訊終端機,諸如:Everybook 公司的「EB Dedicated Reader」、NuvoMedia 公司的「Rocket eBook」、SoftBook Press 公司的「SoftBook Reader」、Librius.com 公司的「Millenium E-Reader」,以及 Glassbook 公司的「Glassbook」 等,都成為二十世紀末最新穎與噱頭的「電子出版品」。這些如一般書本大小的「電子書」直 接透過內建之數據機或間接經由個人電腦轉撥上公司所提供之網站下載已授權的電子文件(即書 籍本文)內容於該電子書之平台上閱讀,目前這些產品仍以 HTML 或 PDF 為主要檔案格式。而 這裡所謂的「電子書」同樣遭遇到與「電子出版」所稱對象之分歧問題,因為電子書既可以是 一種「內容」(content)為導向的稱謂,即為書籍內容的數位化文件,而不論其是否存置於光 碟、Internet、磁片或其它可能的媒體(載體)上;也可以是另一種「電子書」式的「裝置」 (device)而言,它是「擬書化」的電腦平台為主,而以書的內容軟體為輔的「電子出版品」。這 一系列的「電子書」勢必持續結合新科技,也必須積極面對新世紀的人類閱讀習慣的挑戰。 第三節 電子出版的未來 電子出版興起,書本的未來將更多樣化。具備供應電子文件內容的電子書式平台並不應該僅 將它視為個人電腦的化身,若忽略它的歷史地位則對電子書甚至是對電子出版的發展都是一種 缺憾。「電子書」式的平台不妨視為是電子出版發展史上最具野心的產品。然而,若想以電子 書取代紙本書,則勢必要使電子書之實用性、內容與價格上更具明顯的競爭力,而足以改變讀 者或人類的習慣。電子出版之短期趨勢預測並不困難,就如當前於美國上市的電子書式平台功 能差異頗多,價格從低於美金 200 元到美金 1,600 元皆有,然而,可以預料的是隨著液晶顯示器 科技的進步,更接近(或優於)書本印刷質感與解析度且更為大眾化價格(甚至免費平台,但電子 書檔計費)的「電子書」在不久的未來勢必造成市場風潮。24 群眾對於電子書的熟悉是來自於 大眾傳播媒介的宣傳。在傳播理論中,常以創新傳佈(Diffusion of Innovation)方式來加以解釋傳 播媒介的勸服效果,所謂「創新傳佈」就是研究或發明新事物與技術後,將其傳播出去而被群 眾所接受的過程;群眾接受這類新興事物的情況,取決於該項新事物的性質,然而媒介的傳播 力量往往是真正幕後的主要說服因素,群眾從獲知訊息到被說服而完全接納新事物,並繼而依 循該認知來反應後續的事故。唯有強調電子書能具傳統紙本書幾乎所有優點;但是卻沒有傳統 紙本的缺點,而非一昧促銷新產品的特性時,電子書才能真正生存發展。也因此,電子書是否 可比擬做「書」,則應端賴電子書在平台外觀上與內容呈現上,能否滿足「書」的傳統要求與 親和形象,若去除了上述的關鍵需求,其所剩餘的電子書的特質,將只不過是現代網路電腦 (network PC)的功能。基於這項觀點,時下「電子書」之能成為「出版品」顯然已經有長足的進 展。但是,電子書顯然仍有許許多多的努力空間有待再予超越現有的傳統模式,理想中「全功 能」的電子書是要保有傳統紙本書的所有優點,以及扭轉傳統紙本書全部的缺失。若果真能達 成目標,這種電子書式的平台甚至是可以影響到出版的生態結構,傳統的書店與圖書館將因電 子書而改變經營型態。25 然而,諸如此類的種種演變,唯一不確定的影響將是未來的讀者,或 許就在 2010 年或 2050 年,他們的閱讀習性與品味又是如何?
  • 11. 倘若「出版」定義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藉由一定生產方式將其複製在特定的載體上, 並以出版物形態向社會傳播的一系列行為。此定義下即有兩項不確定因素:生產方式與社會傳 播。因為科技的演進將改變生產方式,而社會將隨著科技而改變習性。就如同以單一時代的認 知來為出版下定義是斷代性且容易過時一般,當嘗試替未來的出版趨勢作預測將顯得不甚實 際。然而,人類強烈的追求理想與探知未來的動機是無止境的,對於這種結合了知識典藏、文 化傳播、科技傳播與電子商務的出版事業更充滿期待,對「趨勢」的描述亦充滿了不確定感, 未來不確定的電子出版年代其種種預測便僅止於可知的近期趨勢,欲探求遠期的電子出版未來 便僅有理想與若干存疑。基於這樣的態度,以電子出版趨勢 1.xx 作無限分項,或許就像電腦軟 體版本的更新,從第一版到第二版間存在無限可能,以及許多的變異、嘗試與想像空間。在下 列趨勢分項中,仍然存在著無數不及臚列的發展趨勢,卻並不代表電子出版的真正未來與遠 景。 <出版趨勢 1.01>出版、傳播、資訊 --- 趨近中的同心圓 「出版」是一種文化與資訊之「傳播」過程和成果;「資訊」須要借重「傳播」始有其意 義;而網路上呈現出的資訊資源與網路化電子出版品已難以區別。出版、傳播與資訊三者之關 係將密切整合,其意義將愈趨一致。 <出版趨勢 1.02>電子出版與數位化圖書館之殊途同歸 廣義電子出版範圍所涉及的各項發展,譬如:網路上的諸項電子文件計畫,不論其實質或概 念式的意義上,皆於無形中構築成無數座數位化圖書館。而這些數位圖書館將足以為未來科技 的創新與社會變遷提供一個良好的驗證場所。 <出版趨勢 1.03>從虛幻到回歸傳統 電子出版原本是存在於虛幻的數位空間裡,然而,它卻極力地模擬人類的感受空間。例如: 電子書式的閱讀平台模擬出傳統紙本書的外觀與質感;而就書籍內容的發行而言,純粹的電子 書(亦稱為原生電子書)以及從紙本出版品改版成電子書(又可稱作再生書),二者都是目前市場上 電子書出版發行的的主要形態,然而即使是原生電子書也同樣有著書籍的模樣(封面與內頁的完 整編排),它預留了日後再生為紙本書發行的可能。另外,網路書店的經營亦強調人性空間,它 有著購書籃、咖啡室等傳統名詞的設計,為的是保留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感受。 第四節 結語:問題與反思 當我們駕馭新科技以擁護我們的使命時,電子出版的未來應該是迫使我們對更廣闊的未來圖 書館環境,去從事一種開放、持續且熱烈的辯論。26 By Edward A. Fox, 1998 從過往的歷史來理解未來,所憑恃的原因在於相信未來是有歷史可循的,因為歷史常為未來 發展埋下深刻脈絡。電子出版界說的紛亂不僅造成多頭的歷史,也增加了對未來趨勢預測的複 雜程度,對於電子出版未來的描述將仍是概念式的願景。電腦與傳播科技的進步當然會改寫電 子出版的歷史,而人類習性的嬗變也同為關鍵。當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所關心的電子出版 竟是不完全相同的事物時,對於電子出版未來的描繪圖像,將有如瞎子摸象般的危險。但是我 們擔心的是缺乏適切與合理歷史脈絡的「電子出版史」,將難以預料電子出版的前景。書的未 來或出版的未來皆不等於電子出版的未來,同樣的,所謂「電子書」的未來也必然不等於電子 出版的未來。如果二十一世紀的出版趨勢必然是電子出版,則電子出版的未來又是什麼?電子 出版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電子出版是否也應該如資訊科學的折衷說法:是由本身純粹「科 學」的部分,以及開發服務與製品的應用科學部分兩者所構成?這些都將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電子出版的未來是不存在。事實上,各類媒體與科技的發展與整合造就了電子出版的整個歷 史,這些媒體科技包含電腦、通信、傳播、印刷與資訊科學等之歷史,再透過數位化整合各媒 體,形成 21 新世紀多媒體革命的電子出版活動。因此,電子出版的演進是不自覺的。在過去, 許多人並未意識到電子出版活動的出現,也未曾意識到他們正在創造電子出版的歷史。當一切 的都是那麼的自然與熟悉,電子出版的恩澤無所不在時,活在電子出版世界中的人們便毋庸刻 意敘述它的存在,因為所謂的「電子出版」已全然融入人類的生活中,而「消失」於無形,提 及電子出版便再無任何意義。在眾多討論或預測未來出版(尤其是電子出版)「趨勢」的論述
  • 12. 中,都是多餘且格外令人茫然與失落。不存在的電子出版將是二十一世紀的最大趨勢。 網路資訊資源之新環境下,圖書館應扮演什麼的時代角色?應如開拓者一般,幫助使用者利 用遠方的電子期刊及其他網路資源?還是應積極蒐集、提供電子期刊、電子會議及其他資源? 或更應使自己成為電子出版者,使電子出版(例如:電子期刊)的未來更具體化?雖然新科技帶 給我們許多新的挑戰,但面臨挑戰的同時,也是讓我們沈澱在資訊環境中去作思考,圖書館應 為讀者提供到什麼程度的服務?以及如何面對未來更詭譎多變的電子出版資訊時代等的問題? 在新的資訊市場(marketplace)取代舊有圖書館之傳統圖書供應商、館員、採訪模式、參考服 務、以及讀者之複雜網絡關係時,這種過時的資訊價值鍊(value chain)之重組與網路化的電子出 版模式將改變傳統圖書館單一的媒體傳播角色,而更進一步使圖書館轉變為資訊(知識)交流中 心。在此同時,對傳統出版者來說,電子出版的模式必須是更能延續傳統出版的價值及生命, 否則出版產業的轉移,將令傳統出版商退出未來的出版市場,而導致資訊行業的形成與內容丕 變。圖書館能或該做甚麼?出版界又能做甚麼?電子出版的未來也只有拭目以待。 問題與思考 1.網路資訊資源之新環境下,圖書館應扮演什麼的時代角色? 2.面對電子出版時代的來臨,出版界又能做甚麼? 參考資料 1.彭建炎編著,出版學概論 (長春,中國: 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2), 9。 2.邱炯友,「資訊價值體系中的電子出版」,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 3 卷 2 期 (民 85 年): 54-5。 3.賴鼎銘,論資訊科學的起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32 卷 1 期 (民 83 年): 40-9。 4.Chih Wang, Electronic Publishing and Its Impact on Print Publishing: A Study of Expenditure and Usage in Three Selected Libraries in Atlanta, Georgi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1988, p.16. 5.Joseph Becker, “An Information Scientist’s View on Evolv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35 (May, 1984): 164. 6.Vannevar Bush, “As We May Think,” The Atlantic Monthly 176 (July, 1945): 101-08. The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at http://www.press.umich.edu/jep/works/vbush/vbush.shtml 7.賴鼎銘,「論資訊科學的起源」,頁 41-2。 8.Chih Wang, Electronic Publishing and Its Impact on Print Publishing: A Study of Expenditure and Usage in Three Selected Libraries in Atlanta, Georgi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1988, citing Joseph Becker, “An Information Scientist’s View on Evolv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165. 9.Murray Turoff and Starr Roxanne Hiltz, “The Electronic Journal: A progress Repor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33 (July, 1982): 195-202. 10.蔣嘉寧,「電子文件傳遞」於電子圖書館與資訊網路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中國圖書館學會與國 立政治大學主辦。民 83 年 12 月,頁 2。 11.R. J. Hartley and others, eds., Online Search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Bowker-Saur, 1990), 296-318;國內譯名見 汪琪與鍾蔚文, 第二代媒介: 傳播革命之後 (台北市: 東華書局, 民 77 年),132。 12.汪琪與鍾蔚文, 第二代媒介: 傳播革命之後,139-54。 13.Project Xanadu, data available at http://www.sfc.keio.ac.jp/~ted/XU/XuPageKeio.html, accessed on 31st Jan. 2000. 14.Theodor Holm Nelson, “The Xanadu Ideal,” available at http://www.xanadu.com.au/xanadu/ideal.html, accessed on 16th Oct. 1998. 15.Oldrich L. Standera, “Electronic Publishing: the Predicament of Occasional Users in the Editorial Process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36 (July, 1985): 230. 16.J. A. Urquart, “Why Libraries Are Cancelling Periodicals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 Proceedings of The Future of Publishing b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ocieties, held by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Luxembourg, 1978, p19-32. 17.R. Hooper, “Electronic Publishing: A Live Experience” in 2nd International Online Information
  • 13. Meeting London 5-7 December 1978. Oxford: Learned Information, 1978, p. 219-24. 18.Michael Hart to J. Y. Chiu, [Email] 3 October 1998. 19.邱炯友與宋雪芳,古騰堡計畫與電子文件建置之相關模式初探」, 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 5 卷 3 期 民 88 年 3 月,頁 27-38。 20.透過 WebSPIRS 系統下之 LISA、Library Literature、ERIC、MLA…等資料庫系統查得 1960-1990/10 間之”electronic text”相關之文獻數據為 698 篇。其中”electronic document”習慣 於”electronic document delivery”合稱時使用。 21.Yoshinori Sugihara, 多媒體時代 (Multimedia: An Easy Guide), 蕭秋梅譯 (台北市:朝陽堂文化 出版,民 84 年),頁 59。 22.Darcy DiNucci, “Book of the Future: Get Yours Now,” in Electronic Books: The Future of Publishing? available at http://www.publish.com/features/9908/ebooks/ebooks_2.html, accessed on 18th Jan. 2000. 23.對於未來「電子書(ebook)」幾近全功能的理想憧憬詳見 James M. Bryant, “The Electronic Book: A Users Wishlist”, available at http://www.luna.co.uk/~jbryant/pages/ebook.htm, Oct. 1997, accessed on 3rd August 999. 24.原文為” The future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 is to force us to engage in an open, ongoing, lively debate – as we tame new technologies to support our missions – 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Libraries of the Future.“ 見 Edward A. Fox, “The Future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 in Scholarship in the Electronic World Seminar of April 13, 1998. Available at http://www.rgs.vt.edu/resmag/fox.html, accessed on 18th Jan. 2000. 第二章 古騰堡計畫與電子文件建置 學習目標 1.認識古騰堡計畫 2.了解瞭解電子文件計畫建置要素 本章綱要 1.緒論 2.古騰堡計畫 (1)計畫的緣起 (2)計畫的理念與限制原則 (3)計畫參與及內容 (4)未來發展 3.電子文件計畫建置要素分析 (1)諸項考量因素
  • 14. I.經濟與利用的考量 II.著作元之提交考量 (2)文件檔案格式分析 4.結論與建議 簡要內容 第一節 緒論 二十世紀末,網際網路上活躍著許多以整理與儲存電子出版品為職志的相關計畫和機構,從美 國 1970 年代早期的「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乃至現今許多國外學術單位也在類似理 念下,建立起具有自己風格與內涵之各種主題的電子文件資料庫,例如:「線上圖書計畫 (OBI)」27、「人文電子文件中心(CETH)」28、「信息資源圖書館(Cause IRL)」、以及「國家 數位化碩博士論文圖書館(NDLTD)」等等,不一而足。本文主要就古騰堡電子文件計畫相關機 制做探討,對於文獻資料電子化的處理及電子文件提交之過程中,該計畫的相對要求為何?以 及電子化處理後所要提供的服務,及其處理資料所遭遇的困難與限制予以綜述。再就其採用之 文件格式做探討和分析,瞭解箇中優劣與適性,以提供學界瞭解網路化電子文件相關計畫之背 景與發展趨勢,並做為後續教學或研究者之參考。而文件檔案格式之比較和探析,則更足以補 充國內學界完整之網路化電子出版或電子文件之製作技術,增進電子文件輸出品質與選擇性。 因為電子文件檔案格式實乃決定電子出版品儲存與輸出之形式要項;同時也關係著電子出版品 流通和閱讀之實際效益。 在眾多的網路化電子文件計畫裡,不論針對文字、圖案、影像、聲音等,都存在著各種不同的 檔案格式,也皆有其對應適合採行之檔案格式。單就出版品主體之文字檔部份而言,便有著多 種可應用的文件檔案格式,由簡易解讀的 ASCII 文件格式到 Postscript、Word、WordPerfect、Adobe Acrobat (PDF)、HTML 和 SGML 等等格式,事實上,單 一格式或同時多項格式並行採用,在諸多現行網路計畫上皆可互見,其輸出呈現的文件效果也 各具特色。瞭解現有網路化電子出版品所採行之文件格式景況,分析其間優點與困難而評估 之,將可做為國內學術電子出版環境應用之參佐;以及做為私人出版社、圖書館、政府出版機 制、大學出版社或其它大學與學術機構等之學術出版界,共同邁向網路化電子出版時代之整備 工作。 一般而論,以電子檔案型式儲存的文件(document)而藉由光碟與網際網路做為傳遞與利用者, 通常皆被視為所謂的“electronic text”; 或簡稱“Etext”。相對於國內的習慣仍譯名「電子文件」為 多。電子文件起源或可溯自 1940 年代一些宗教作品中曾提及,指可供電腦閱讀之文件而言;另 外,在 Joseph Raben 的失樂園 (Paradise Lost)中亦曾提到該名詞;而古騰堡計畫主持人 Michael Stern Hart 與其夥伴也極可能是首次創用此名詞之人。29 不論如何,"Etext"或"electronic text"名 詞卻遲至 1988 年或 1989 年時,才廣為流傳;至少在觀念上,網路上的參與者才真正地體會到 他們自己所從事的不僅在於重建一本書;也是在於建立一所劃時代的網路圖書館。再就「電子 文件計畫(Etext project)」之涵意而論,其文件建置規模與內容差異性頗大,規模既可涵蓋純屬 個人製做的小網站;也可以歸屬於網路數位化圖書館式的大型資料庫之建置。對電子檔案而 言,”text”可算是一種最為簡單的資料儲存格式。“text”一詞在本意上,指的是書或印刷物中的 主要構成部分,即正文或本文,其不同於文中的附註、圖表與插圖等。而另一名詞“graphics”則 意謂著一種視覺圖樣或符號,換言之,乃指字型與其字體大小(lettering)以及圖樣與圖表 (drawings and diagrams),兩者意義迥然不同。然而,在實際探討電子文件計畫之整體內涵時, 是不能單就文字內容部分予以探討;也不能將文件中所包含圖表之展現與圖表檔案格式略去不 談,兩者在電子文件的內容特性中,實互為表裡。綜觀而論,探討電子文件的檔案格式之目的 是在於解決文件字型、字體與圖表的電子化標準,同時是試圖將文件中所有的視覺圖樣與符號 (包含文字圖表)轉化成數位型式儲存,而且考慮到所儲存之資料在未來依舊可被取用。 對許多不同的文件建置者而言,電子文件之意義各有其程度上的解讀差異,例如:身為學術出 版領域的大學出版社面對出版品電子化時,除了必須考慮到一般的電子文件需求,也必得考量 諸如文件之數理公式符號與表格的呈現標準等問題,而對影像與動畫之需求就非當務之急。然 而,電子文件的發展趨勢已然向多媒體擴展;亦朝資料庫的多媒體評估與執行進化。因此,將
  • 15. 正文部分與字型符號圖表等加以統整,應是傳統平面出版邁向電子出版發展中最為迫切與棘手 的問題之一。整合處理各種形式資訊平台時代的來臨,電子文件勢必結合了文字、超文件 (hypertext)、圖形、聲音、動畫、視訊,甚至整合了試算表、電腦輔助教學、決策支援系統與專 家系統等產物技術,而形成的多媒體文件(multimedia document)已普遍應用於光碟和網際網路 上。30 是故,電子文件一般乃見於網際網路與光碟媒體之上。值得注意的是以網際網路上的 FTP、Gopher 與 WWW 等為載體的資料,才是電子文件的主要來源。狹義上,電子文件也排除 了網際網路上其它的資訊傳遞與服務形式(例如 Email、BBS 或 UseNet 等)。時至今日,絕大多 數的電子文件計畫也不得不積極拓展文件的內涵與意義,邁向多媒體資料庫的應用領域。 最早的網路電子文件計畫「古騰堡」在近三十年來面臨時代的進化,仍堅持著一貫的「電子 公共圖書館」建置理念,從觀念的創新到實務的推動者,現今仍能屹立於眾多的網路化電子文 件計畫中,誠屬不易。事實上,百家爭鳴的電子文件計畫,其間所各自堅持的理由和價值也正 面臨生存考驗與抉擇。為取得對電子文件計畫常見問題的瞭解與掌握建置能力,以下便就這項 關係網路電子文件發展的先驅 --- 古騰堡計畫,作做通盤之論述。 第二節 古騰堡計畫 壹、計畫的緣起 古騰堡計畫之原創者為伊利諾大學英文教授 Michael Stern Hart,31 西元 1971 年當他還是一 位學生時,於材料實驗室與多位 Xerox Sigma V 大電腦工作站操作員兼好友們等候著系統的運 作,由於擁有頗高之電腦使用帳號權限,在當時懂得操作電腦而能擁有如此龐大的資源是極為 少見的,況且 Xerox Sigma V 也才不久剛搭上通訊網路,共同建立一個無控制中心的網路系統 --- ARPANet,是昔時少數橫跨美洲大陸的網路工作站之一。32 「在這最適當的時間及最適當 的地點」下,Michael Hart 可說是恭逢其盛。所有的工作伙伴都趁此機會卯足全力去摸索,期待 藉由工作能學習到更多的專業技能。Michael Hart 思索著在其所得到的授權下,雖然有著相當一 億美元之超級電腦帳號,然而,也勢必相對付出極多的電腦處理之待機時間,為了再精鍊他們 的工作,並從中能節省更多的時間,他嘗試各種運算方式、速度,卻發現電腦的功能除了運算 還是運算,而電腦能產生的附加價值即應是電腦運算所需花費的時間。問題是如何創造真正價 值一億美元的作業方式? Michael Hart 不久終於領悟出電腦的價值不在於運算能力,最重要的價 值應在於對圖書館資料的儲存、傳送與檢索之便給上。這在當時可是一項觀念的突破。33 在實驗室夜晚安寧氣氛下,Michael Hart 無聊間在背後翻到一份「美國獨立宣言」全文,於是他 在電腦上隨手鍵入,並試著傳送給同在 ARPANet 網路上的每一個人,換言之,Michael Hart 可 能是有史以來第一位以私人方式免費進入 Internet/ARPANet 系統之人,古騰堡計畫的第一個電 子文件於焉產生。34 Michael Hart 不久也將美國「權利法案」和美國「憲法」等文獻一一上 網,提供網上工作者自行下載。然而,惟恐傳遞網路病毒,他隨後接受善意的勸阻,以成立資 料庫的方式,永續地建檔儲存。古騰堡計畫承繼 1450 年代誕生於德國梅因茲(Mainz)的這位第 一位採用機械(金屬活字版)印刷方法 --- 約翰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之名,乃因為西方發明印 刷術以後,人們知識和觀念猛進,15 世紀與 16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之知識爆炸,古騰堡之印刷 術是為主因之一。而 Michael Hart 相信自己也正進行著一項文化與知識保存的革命。 貳、計畫的理念與限制原則 古騰堡計畫具有一項文獻保存的信念,他們認為大部分仍具著作權之著作也常於 5 年內絕 版;或許說是 75%的著作會在 10 年內絕版;或 87%之著作於 15 年內;或 93%著作於 20 年內; 或 96%之著作於 25 年內;或 98%之著作於 30 年內絕版;而超過 99%之著作將在 35 年後便不復 見。35 基於這種認知,Michael Hart 對於美國國會欲提高著作財產權的保障年限一事,尤為在 意,深怕保障年限之延長將使著作之取得更加不易且充滿變數。著作權年限的差異造就了許多 名著不同之命運。英語世界裡,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噗噗熊溫尼 (Winnie-the-Pooh)」自 1926 年出版後,要直至 2001 年方能成為公共財(public domain)之作品,這對 Michael Hart 來說,似乎 永遠深感遺憾,而不時以「釋放噗噗熊」來號召有志參與者加入計畫;並且一同來正視公共財 著作產生之必要性。他甚且認為著作權之終身保障年限,已無形賦予了普羅大眾一道終身限閱 之枷鎖,是資訊富人(The Information Rich)與資訊窮人(The Information Poor)關係的失衡。36
  • 16. 目前古騰堡計畫中大約有近 95%的電子文件屬公共財著作;需獲授權許可之著作則約佔 5%。37 對於想等待能持續取得公共財作品,有時真是曠日廢時。按美國著作權法規定應符合 下列規則:38 (1)作品第一次出版於 1978 年 1 月 1 日之前,欲成為公共財作品者,須從作品享有著作權日期起 算,通常是第一次發行後另須 75 年的時間始成公共財作品。此情況在古騰堡計畫中最為常見。 (2)作品第一次創作於 1978 年 1 月 1 日之後,欲成為公共財作品者,要從作者死後 50 年開始算 起。(在這樣的法則之下,這些作品須遲至 2023 年 1 月 1 日才可能成為公共財作品)。 (3)作品第一次創作於 1978 年 1 月 1 日之後,創作權是屬於合著作者的情況,作品要進入公共財 作品狀態時,須從作品出版之後的 75 年後或創作保護 100 年,採用時間先到者。(在這樣的法 則之下,這些作品必須在 2053 年 1 月 1 日才會成為公共財作品)。 (4)作品第一次創作於 1978 年 1 月 1 日之前,但未經出版,依以上規則(2)及(3)則仍享有著作 權。這將使得許多手稿本成為公共財作品。 (5)對於 1989 年 3 月 1 日前仍未加註著作權標記©;且在美國大量複製與散佈之作品,則這些作 品在美國就成為公共財。 (6)法律的適用原則:以上規則適用在美國本土,對於其他國家應依循各國的法律規定。如:彼 得潘(Peter Pan)在美國成為公共財作品,而在英國卻不適用。 由於著作權授權問題,古騰堡計畫主要是針對業已成公共財之著作來建立電子文件,不論是 美國著作財產權原本訂定的作者死後 28 年或後來延展至作者死後 50 年之保障年限,在著作權 規範下,計畫中只能就已喪失著作財產權之文獻資料加以處理;或期待由著作權擁有者自願而 主動地提供仍具完整著作權的資料,共同加入古騰堡計畫的電子文件之列。古騰堡計畫於 1997 年所成立的「公共財登記處(The Public Domain Register)」對已無著作財產權之作品取得有極大 的助益。 古騰堡計畫的使用哲學為簡易使用原則。它在於讓使用者只需要負擔極少量的費用,而電子 文件也必須符合當下一般儲存媒體所能接受的標準;並在極簡易使用的情況下使用這些電子文 件,不論是檢索、引用或讀取。古騰堡計畫的主要兩大精神如下: (1)古騰堡計畫的電子文件檔案,要能以最簡易方式,提供最多數人經常性之使用。 (2)計畫的使用者不需要太多的設備便可獲取資料。 而古騰堡計畫的主要目的則始終在於:39 (1)鼓勵電子文件能為一般大眾來創造與散佈。 (2)提供以一種在價格與可取得性(accessibility),即不須特殊的軟硬體設備皆足以為眾人所喜的 電子文件。 (3)儘可能使電子文件具立即使用性,不須任何多餘的文書作業之要求,並且易為肉眼辨讀,實 際上,比紙張文件更具可讀性。 (4)鼓勵電子文件年年的衍生及散佈,藉以預期在西元 2001 年底前,有 10,000 種最有值得閱讀 的書(電子文件之形式)能廣為流通。 基於上述基本理念,古騰堡計畫以所謂“Plain Vanilla ASCII (PVASCII)”檔案格式來製作電子 文件,採用 ASCII 格式的理由,乃因為 Michael Hart 相信有 99%的人所使用的硬體及軟體皆可 以輕易的讀取 ASCII 檔案資料,使用 ASCII 檔案格式將成為任何版本之基礎原型,也不會因程 式軟體版本或作業系統的改變而就此消失,而秉持樸實無華的原則,也可方便網路上各型主機 之儲存。古騰堡計畫主要精神正是為絕大多數人來著想的。更特別的是 Michael Hart 相信藉由 所謂 PVASCII 當可常保窮人家得以不必常更新軟硬體設備,也同樣可閱讀古騰堡計畫下之電子 文件,並得以改善他們的讀寫能力(literacy rate)。40 由於 ASCII 仍是目前市場中,最多數人使用的檔案格式,古騰堡計畫依循這個趨勢,堅持以
  • 17. ASCII 為儲存電子文件的檔案格式,來反映這項傳遞於網路上 BBS、Email 的檔案格式,也自然 適用於各類型電腦,如 Amiga、Apple、Atari、IBM、Mac 等。在檔案內容型態上,Michael Hart 於 1971 年所鍵入的美國獨立宣言之全文只佔 5k 位元組的記憶容量。而文字內容為 300 頁 的作品一般約佔 1MB 的儲存空間,能提供如此大容量者,在當時仍是不易的,因此儲存只佔 5k 容量的美國獨立宣言,即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開始文件。而只需一張 360k 的磁片容量即可儲 存收錄的名著,例如愛麗思夢遊仙境 (Alice in Wonderland)和小飛俠彼得潘 (Peter Pan),便也成 為古騰堡計畫優先收錄的對象。隨著儲存媒體的發展及 zip 壓縮技術的普及,使得現在 1.44MB 的一般標準磁片可以儲存平均一般書的容量,而這也成為古騰堡計畫對於一般文學作品儲存之 篩選原則,以利網路傳輸與下載。雖然圖形儲存仍須佔據極大記憶空間,不過在考量大多數使 用者的利益為出發點上,古騰堡計畫仍持續觀察及謀求解決標準上的問題,未來古騰堡計畫預 計在 2001 年,不再只是 ASCII 檔或 zip 壓縮檔,而是也可以將三度空間(3D)技術應用到古騰堡 的重製理念。41 此外,在古騰堡計畫之理念裡,任何只要能進入電腦的檔案(包括書籍、圖片、聲音等等), 就應該要能無限的被重製與供給,這也便是 Michael Hart 所謂電腦的「重製技術(Replicator Technology)」概念,易言之,其內涵包括處理文字、聲音、影像、甚至立體 3D 的資料,只要 能儲存在電腦的資料,都可利用重製技術,將資料傳給世界上的任何人,而讀者只消自行下 載,或許再經解壓縮過程,而自行排版列印。 古騰堡計畫的目的並不在於樹立「權威版本」之形象,譬如計畫裡他們不重視莎士比亞著作 中,某一段落標點符號究竟是“:”或“;”的細微差異,然而,這並不影響古騰堡計畫仍然保存 有各種不同的莎士比亞著作版本之事實。因為這項計畫不盡是版本比較之學術性研究,而是旨 在提供一般大眾之閱讀,對這絕大多數的人而言,相信所收錄的電子文件版本及內容皆已接近 99.9%的正確度,便已足夠滿足計畫的初衷了。另外,藉由全球自願者的參與建置電子文件, 古騰堡計畫期待在西元 2001 年前建置完成 10,000 本著作收藏的電子文件計畫。截至目 1998 年 9 月為止,已收錄 1,589 本電子著作,約已完成 15.9%的進度目標。在 1998 年 7 月時,更首度出 現中文含英文翻譯的電子文件---「花木蘭」,以緊隨時下電影的熱潮。42 古騰堡計畫預計於 1999 年底完成進度的五分之一,換言之,即達 2,000 本(著作)之電子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古騰堡計畫也有其獨特的經濟論點。古騰堡計畫認為以一億名讀者為此計畫目 標,若計畫中每篇電子文件如果價值一美元,則當每個月釋出 32 篇文件檔時,計畫本身在 1996 年裡,每小時便曾創造相當美金兩百萬元的產值。總括言之,一篇電子文件的篩選、鍵 入、校對、編輯、著作權的處理等等所有有關作業,大約需費時 50 小時,以電子文件初創期估 計之,則每篇需花費約一萬元美金的成本,亦即建立一座預計擁有一萬篇電子文件的「古騰堡 圖書館」,將花上相當一億元的代價(US$10,000×10,000 篇文件)。43 又古騰堡計畫原預定於 2001 年 12 月 31 日前,釋出相當一兆(1012)美元價值的電子文件。這數目相當於針對一億名電 腦使用者,給予每名一萬元電子文件之待遇。然而,在 1998 年 3 月時,古騰堡計畫已宣告釋出 了這一兆美元的產值,因為具該計畫的估算,分散在全世界約 20 億台電腦上的一億名電腦使用 者,可能閱讀每篇平均約值 8 美元的古騰堡電子文件;而到了 2001 年時,預估全球電腦人口可 能早已兩倍於此數,屆時每篇古騰堡電子文件在名義上,卻將只值一美元。44 參、計畫之參與及內容 除了先前已成為公共財之作品以外,自願參與計畫者之合作程序如下:45 對於古騰堡計畫有興趣者,首先要加入自願者名單(Volunteer’s List),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到 listproc@praririenet.org 在主題(subject)上留出空白,並在本文中打入以下的訊息,sub gutvol-l [Firstname][Lastname],即加入古騰堡自願者名單,爾後將會收到古騰堡計畫每個月進行中的檔 案。而要收到計畫最新通訊(Newsletter)的自願者,可依照上述的的作法,只是要把 sub gutvol- l 改成 sub gutenberg。加入古騰堡計畫之電子文件準備程序則如下:46 通常在古騰堡計畫的建議下,自願者寄給該計畫多種格式的檔案,古騰堡會將檔案修改成較
  • 18. 易讀在螢幕上閱讀的形式(即 ASCII)。若自願者有興趣自己編輯,則古騰堡計畫亦提供極為詳細 的編輯與形制之參考規範。諸如:著作權歸屬之確定、篇前部份之著錄事項、行間之控制碼、 每行字數、文句間之空格、頁碼(便於校稿)、文章終結時之提示語等等。每篇屬於古騰堡計畫 中所收錄的電子文件,於預計發行月份之最後一日午夜才可予以確認,而成為計畫中的正式文 件,在這時間之前的任何文件版本之內容都仍有修訂之可能,將接受他人之建議與評論,並採 行從自願者名單互相交換校對之方式,以保持電子文件編排之正確性。訂定這些規則主要是希 望電子文件有一致性,儘可能使得文件在內容品質上無虞、以及在不同的軟硬體條件下,也能 更易閱讀及檢索。除了廣徵自願工作者之時間挹注外,計畫下也廣徵獻金、公共財著作、無版 稅之著作授權,甚至掃瞄器與 OCR 軟體等其它各種可能有助益於計畫用途物品的捐贈。 在收錄範圍及資料處理流程之規畫上,古騰堡計畫之電子文件典藏內容可分為三大部分:47 (1)輕文學(Light literature):像是愛麗絲夢遊仙境、彼得潘、伊索寓言 (Aesop's Fables)等。 (2)古典文學 (Heavy literature):像是聖經 或其他宗教經典、莎士比亞、失樂園 (Paradise Lost) 等。 (3)參考資料(References):例如,索引典、曆書、百科、字辭典。 所謂「輕文學」是設計給初次接觸電腦,也許是學齡前兒童、或是曾祖父母級的老年人,古騰 堡計畫樂於見到老人及小孩以電子文件的方式來閱讀彼得潘,亦希望人們能查閱在日常生活中 之對話、電影、音樂、及其他書中所引用的資料,皆可在古騰堡計畫以簡易的方式查檢到該資 料。因為古騰堡計畫採用 ASCII 的檔案格式,使用者在檢索古騰堡計畫內之文件時,不需要任 何檢索介面程式,即可進行檢索。目前古騰堡在歐美、亞非各洲分別設有若干網路檔案傳輸據 點(ftp mirror site),以提供文件檢索與下載傳遞服務。在亞洲區之唯一檔案傳輸服務站為台灣的 傳先網路公司。48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古騰堡計畫曾授權 Walnut Creek 公司製作「古騰堡計畫光 碟」,售價美金 39.95 元,涵蓋了自 1991 年起迄今計畫裡所收錄的電子文件,內容主要皆以 ASCII 檔案儲存,預計每半年更新一次,內含最常為人閱讀引用的進約六百篇文學作品與一些 參考工具書(例如:CIA World Factbook、Rogets Thesaurus),其中甚至也包括了阿波羅 11 號登 陸月球之記錄影片。49 肆、未來發展 平心而論,以一般人一天的生活來看待網路資源,幾乎任何的資訊皆可在家利用數據機上網取 得,貝多芬的古典交響樂、古典小說、政治新聞、統計資料、圖書等,皆是如此。同樣也可以 藉由商業資訊網取得 TIME、Business Weekly、PC World、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等平行出版 的媒體,而這些電子資源或可經由光碟讀取。電子出版是一個目前在不斷成長的領域,它擴展 了書與非書之間閱讀與典藏的領域。電子出版與傳統出版的結合存在著許多共同利益,電腦利 用桌上排版系統,來編輯期刊或是通訊刊物,但最後的出版形式仍轉成紙本形式,因為使用者 的使用習慣使然,也因為不習慣於螢幕品質、以及人們希望在任何地方能閱讀資料,像是等候 室、火車上。不過現在電子出版品不斷成長的趨勢,因為它的好處實在太多,電子出版的資料 售價往往比紙本資料低得多,且在獲取速度上也相當迅速,如:Michel Hart 的古騰堡計畫,使 用者以電子郵件將愛麗絲夢遊仙境 的電子文件下載,不需要支付分文,除非是將檔案存到磁片 上所需付出的成本,並且只要是以電子形式存在的文件,就可以於任何時間不斷的取用。以另 一角度來說,紙本愛麗絲夢遊仙境,最便宜的版本也要美金 5 元,因為需要印製費用、且有時 候也會有印製延誤的情況。電子形式的檔案資料,可得性佳,並可藉由很低價的數據機,即可 在家中取用,也可以用不到美金 25 分錢即可取得電子報,花費低及速度快,是電子出版可以取 代紙本出版的最大強勢論點。50 從 1971 年創始至今,古騰堡計畫屢次獲評為最佳 Internet 網站而備受推崇,1998 年又獲頒全球 創意銀行(The Global Ideas Bank)之年度社會創新傳播獎(the Communications Social Innovations Award for 1998)之榮譽。51 如今古騰堡計畫於伊利諾州貝內第泰大學(Benedictine University)之 贊助下,以「古騰堡計畫協會(Project Gutenberg Association)」之名義運作多年。然而,成長的 背後,古騰堡計畫有賴群體力量之主動提供電子文件,以充實計畫之內容,就像計畫中不論是 個人或團體與機關的自願工作者,例如:近年來提供古騰堡計畫極大奧援的美國伊利諾州貝內 第泰大學出版社,將數百個沒有版權的書,處理成電子檔,供應給古騰堡計畫。古騰堡計畫也 希望許多的機構能支持並嘗試發展多媒體技術之電子出版,藉此將聲音、圖片等多媒體組合並
  • 19. 在價格低廉的網路上傳送,或者製作成光碟資料。古騰堡計畫的整體發展必須要低成本、高效 率、及在許多長遠利益之下來綜合考量,而這正是古騰堡計畫賴以為繼的精神。從古騰堡計畫 瞭解電子文件的優點之一,就如古騰堡計畫的創始者 Michale Hart 所認為:在網際網路的應用 之下,會使得無知及未受良好教育的人們,以最便宜方式取得資訊,所以這將使得無知及不識 字的人們日益減少。 第三節 電子文件計畫建置要素分析 一個電子文件計畫的建立都有其動機存在。這些計畫按其產生之背景、目的、以及欲解決之問 題,而賦予計畫所具之特質與風貌,並藉以描繪出計畫建置的理念。以古籍的保存來說,由於 古籍資料經常性的使用易使該古籍遭到破壞,而將古籍電子化除可解決上述問題,更可以提供 多數人使用。同理而言,當代文獻資料之保存亦俱備相當之電子化需求條件。 壹、諸項考量因素 古騰堡計畫以大多數使用者及長遠以後文檔之可得性來考量,據以做為該電子出版文件計畫的 主要旨趣,所以自然就 ASCII 檔為該計畫的主要儲存格式。然而,網路上仍存有許多依據資料 檢索及資訊資源所屬學科的特性而建立檔案提供標準之計畫案:如 CETH 計畫或美國電算學會 (ACM)之下的電子文件計畫,主要考量在資源的整理和文件上所需之特殊字型與符號之呈現, 既是以 TEI、EAD、SGML 或 LaTex 進行電子資料的整理。另方面也不排除一些以發揮電子文 件極致的展現特色的計畫,如英國的超期刊計畫(SuperJournal),其希望能建立多媒體期刊模 式,便選擇以多媒體呈現能達到最大效果的主題,依據這些主題特色及不同的內容呈現來設計 電子文件的多媒體功能,以發展真正的多媒體電子期刊,而該計畫還回溯到資訊的生產源部 份,既希望作者在提交文獻時除電子文件外,還能提交多媒體附件。種種考量依所屬計畫不一 而足。 除了上述依據資料檢索及資訊資源所屬學科特性之考量,尚有下列多種可能: (一) 經濟與利用的考量 電子文件的特色是第一版的製作所要花費的成本比較高,但資料的複製可能就是極少的花費, 所以就經濟上的利用價值,會比紙本來的具有經濟效益。圖書館面臨預算的縮減而普遍導致期 刊訂費的不足,在危機中必須要尋找一因應之道,所以有關期刊的電子文件計畫,例如美國密 西根大學的期刊儲存計畫(Journal Storage Project, JSTORE),就在這樣的緣起之下,希望建置一 期刊數位化中心,提供期刊影像全文服務,並依據各圖書館所服務讀者人口的大小來付費。縱 然網路上存在著許絕大多數的免費電子文件計畫,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卻日漸普遍。 由於電子化的資料,使用者可以藉由網路連線取得電子文件,Internet 的特性使得資料一旦放在 網路上,若沒有限制使用者權限,則全世界皆可以取用,所以在建置電子文件時,大多會依據 本身網路所提供之便利性特質來建置。 (二) 著作源之提交考量 有的電子文件計畫不僅希望成立電子文件資料庫,而且也希望資訊的生產者(作者)能在未來投 稿時,採電子稿提交方式,以方便整個作業流程都朝電子化之處理,不過通常要提交電子稿, 該單位皆會依據計畫本身之屬性,另行要求其所需要的文件格式和規範。 就計畫的參與者及合作者分析,可以歸納出分由單一機構主導與多所機構主導之情況。根據該 機構所屬的特性,以及所要達到的目的,所建置的電子文件計畫就會有所不同。通常由多所機 構共同合作的計畫,都是比較大型的計畫,而且在考量層面上也會比較寬廣。例如大學圖書 館、軟體供應商、出版商等合作計畫。以 SuperJournal 為例,它是多個單位所合作商討之計 畫,所以一方面在知識的生產部份(出版商)依據討論的結果來製作多媒體產品,另一方面在製 作多媒體文件時所需的軟體輔助,可以得到軟體供應商的協助,而圖書館則是提供資訊利用方 面的意見,有助於資料的整理,以及提供給使用者關於利用方面的意見。相反的,仰賴捐助的 古騰堡計畫則顯得有些窘迫,惟共識凝聚的成效卻相當的顯著與迫切。 在資料收錄範圍方面,對於已無著作權之資料的處理,由於這些資料通常已經是超過著作權法 保障的期限,所以這些資料是屬於公用資源的公共財,任何人皆可以取用,古騰堡計畫所收集 的電子文件資料大多數年代較久遠,除非是著作者主動放棄著作權保護才有可能得到比較新的 近代資料。若著作權仍歸作者所有,則:(1)在提交資料仍必須依照該電子文件計畫所要呈現的 方式,以及提交的相關規定,作者所必須要遵循的乃類似紙本式出版之投稿需知。(2)對於有些
  • 20. 作者不習慣以文書處理來處理檔案時,則仍呈繳書面文件,而再由該電子文件中心負責將資料 電子化,並以該計畫單位所要呈現方式來呈現。古騰堡計畫因屬公共財著作為主,而以經授權 之無版權資料為輔之文件計畫,為免發生無謂之著作權糾紛,於是在每篇電子文件前加註文字 說明,聲明古騰堡計畫本身並不負任何著作權取得之責,而應由各文件參與提供者負責之。 在資料處理過程上,由紙本資料轉成數位化資料以掃瞄器處理為主,另就易碎性而不堪平壓作 業方式的資料,如古籍資料,藉由數位相機來將資料電子化。當電子文件計畫直接接受電子稿 件時,每個計畫有其建置電子文件所擇定的檔案格式,所以會告知投稿者,或限制呈繳的檔案 格式,以方便該計畫進行統一格式之整合,以利於資訊整理的便利性。稿件傳送方式一般皆常 以檔案傳遞、電子郵件行之。至於有關同儕審閱制度(peer-review)之執行,其主要目的是要確保 資訊品質及其權威性,尤其對於學術性的論著是不可缺少的流程之一。古騰堡計畫有類似同儕 審閱之進行,但非在學術之創作上;而是編輯與校對之把關。 另在檢索方面的考量上,當紙本資料轉數位化資料時,大多是以掃瞄器的方式來進行掃瞄,所 以是影像檔之資料儲存,再佐以 OCR 光學辨識軟體來進行辨識,並儲存成文字檔的格式以進行 資料本文之檢索。不過由於未能達到百分之百之辨識率、以及一些紙本資料的表格、圖片轉成 文字檔可能會產生某種程度的誤差失真,所以在提供給使用者原始資料的考量下,仍以影像檔 為主。 貳、文件檔案格式分析 電子文件之處理上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文字與圖形的整合問題,有些處理方式是將圖形 直接輸入文件內;有的可允許再重新編輯,有些則否。在字型管理上,因為字體(characters)乃 屬於圖式符號(graphical images)的一種,所以不同字體之外型呈現主要仍以兩種方式來表現,它 們是位元圖字型(bitmap characters)與幾何輪廓字型(character-oriented geometric objects)。這兩類 圖式符號的基本表現途徑中,同時也存在著兼具兩者特性的圖檔,一般亦可稱為後設圖檔 (metafiles)。不同的使用者自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和興趣,而問題像是:圖檔與文字檔結合後,圖 檔是否須要再修改?電子文件在處理過程中困難度如何?以及整合處理過程中,其檔案轉換是 否使得新轉換成的圖形檔案格式無法再修改?對於以上諸項問題,身為一位電子文件計畫之建 置者而言,應有責任來隨時平衡這些顧慮與需求,同時也不妨藉此教育使用者,讓他們日後得 以自己做判斷與選擇,或至少也懂得欣賞每個文件計畫背後的複雜性。 各檔案格式皆有其表現特色,像是 ASCII 只能表現文字,無法展現圖形;SGML、HTML 是屬 於標示語言的檔案格式;PDF 是著重資料的跨平台重現與高品質的輸出等,這麼多的檔案格 式,各計畫依據它所要呈現的效果,來選擇該計畫所要用的格式,然後再將所有的文件內容轉 成該計畫所採取的統一格式。 內容取材自原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第十版的 WWW 版韋式字典(The WWWebster Dictionary),雖然具有原紙本式字典的主要內容,例如 A 至 Z 字義、外語字詞、人 物與地理名詞、及插圖與表格等等,但是一些符號圖示介紹卻在線上版本中匿跡,其主要原因 就在於 WWW 版的 HTML 格式無法展現那些特殊字體及符號。 SGML 格式早在 1987 年便由美國國防部和歐洲共同體委員會(the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在一項名為 Perseus Project 中所採用,以 SGML 格式來為古希臘文之文件編碼。再 者牛津大學出版社的 New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同為早期率先使用 SGML 為電子出版文件格 式的例子之一。近幾年來當愈來愈多的出版或學術機構瞭解到電子文件的各種好處時,採行 SGML 格式的計畫或實例就明顯增加許多。 第四節 結論與建議 透過對於電子文件計畫和建置之相關模式的瞭解,將有助於更明確地反映網路化電子出版的主 要活動與價值。在國外實例中,電子文件計畫常由各種學術機構所經營,處於電子出版資訊時 代的「大學圖書館」與「大學出版社」兩者對於出版活動的參與已多所交疊,本文除提供出版 界、圖書館、學術社群、政府單位之整體角色與其經營之省思外,茲綜結以下若干議題暨現象 予以廓清: 一、電子文件計畫之永續發展 有前瞻性的電子文件計畫之發展是永續性的。通常計畫剛開始,可能先選擇一些主題,做為該
  • 21. 計畫先導計畫,俟整個計畫建置成熟,再行擴大主題範圍,使得該計畫的資源更趨完整及豐 富。 然而,將出版當做是市場的供給與需求關係來看,到底出版商是否會完全投注於電子出版的 發展?則答案主要還是要看使用者是否有這樣的需求。姑且就目前資訊傳播之發展而論,保持 紙本資料、電子出版文件,抑或兩項平行發展?同樣的資料是否有傳統紙本版、電子版?答案 便仍歸結於市場需求與業者之企圖心。反觀學術界所建置的電子出版文件,其動機多賴於典藏 或檢索之所需,市場與利潤考量卻在其次。目前電子文件計畫,有其收錄範圍,所以如何就各 電子文件之間加以整合、連結,以達到使用者最方便的利用,這才是最佳發展之指導原則。 二 、多媒體技術之研發 電子文件一向有其典藏、儲存、編排、查檢與輸出的多重使用特性,若可以搭配多媒體效果來 呈現不同主題特色的表現,則可增強文本的說服力,也可以使作者與讀者間進行互動性的交 流。但有些文獻對多媒體的表現方式需求不殷,僅需要文字的表達,或簡單的圖表展示即可, 而這些主題就不需要多媒體的配合。目前以多媒體技術為主的電子出版仍在持續發展中,多媒 體技術與產品是未來電子文件的發展趨勢,不過多媒體出版技術的研發,最佳之解決方案應是 整合出版者、軟體開發者、圖書館(數位典藏單位)之力量,共謀多媒體技術的合作發展,如此 才能在出版、技術、資訊使用,多方面考量之下才能建置完美的人文與科技整合之系統。52 三、 多種檔案格式之並存 建置一個電子文件(資料庫)計畫之首務在於文件檔案格式之選擇與確立。電子出版品在 Internet 上之典藏利用,至今仍存在一些技術問題有待進一步釐清,從文件檔案格式、文件識別系統與 要件、索引、編目、著作權等等作業,皆為重要之課題。電子文件檔案格式與系統之間若處理 格式不一樣,都要先進行檔案格式的轉換,雖然未來格式之發展,短期預估可能仍是目前盛行 的 HTML、PDF,但這兩種格式之間的相容度,以及是否與其他格式能進行順利的轉換,仍是 值得思考的。再者,統一格式的必要性,及其形成的必然性如何?在資訊的處理流程中,將與電 子文件之發展中,格式轉換問題是否過於繁雜、費時等類似問題,以及市場機制之整合有著相 當密切的關係。如何尊重讀者端的選擇性與便利性,而提供多種文件檔案格式之選取,亦不失 為值得嘗試的作法。 然而,目前在國內外之相關文獻探討上,相較於其它課題,電子文件檔案格式之研究卻仍少被 論及。是故,對中文環境中的網路化電子出版品之文件檔案格式提出建議,以及可能之理想的 應用標準,將有助於後續之網路資訊資源整理。此外在研究經驗的引導下,應可綜合電子出版 品之其它典藏管理技術要件做一整合規畫。 四、經濟性與讀者使用權之界定 每個電子文件計畫的免費或付費方式策略不一,有的甚至僅提供給參與計畫者使用,因此, 怎樣的收費是合理的?以及曾經付費過的電子資源,超過期限是否仍得提供給使用者使用?還 是一旦超過使用時間,所有資料都不能使用?這是值得使用者注意的。大多數的電子文件所強 調的價格,是單純指賣方所訂定的電子文件使用費用,尚不含買方(使用者)不自覺的附加成 本。而不自覺的附加成本,在許多的電子文件利用下乃普遍之效應,下列存在一些來自使用者 自己之附加成本,是使用者不自覺的:硬硬體設備與費用、印表機、及其週邊設備(墨水或碳 粉、紙張)、ISP 費用與連線電話費等。如果將上述這些不自覺成本搭配電子文件費用,其平 均下來的花費,是否電子文件有想像中的便宜?使用者是否皆有能力負荷?這問題便頗值得商 榷。 值此際或許同樣也得到另一啟示:在眾多出版機構、資訊提供商及圖書館的努力開發文獻資 訊或資料庫之同時,更需充分瞭解電子出版與電子出版品於資訊價值意義上的特性,深入分析 出版發行間的成本與利潤等之經濟因素,以及其它諸如:網路或光碟資料庫授權問題,並且尋 求電子出版物可能存在之訂價法則。在消費者之價格付出與出版者之利潤追求中,在作者、製 作者、出版者、傳輸者等的總利潤中,取得共同的平衡點。配合電子出版的商業與資訊資源本 質,積極地從基本的經濟層面考量訂價之整體架構和政策,將有利於參與並掌握資訊市場之競 爭知能,此確是刻不容緩之事。而不論是具體的或抽像價值。Michael Hart 的古騰堡計畫並不能 真正縮短知識與資訊貧富間的差距,也難以有任何的電子文件計畫或數位化圖書館名義的相關 計畫可確實消弭此遺憾,因為現實世界中,尚有更多的物質因素和障礙涉入其中。事實
  • 22. 上,Michael Hart 似乎忽略了公共財作品並非資訊窮人翻身的萬靈丹,因為單解決了公共財問題 後,仍有許多因素尚待考量,例如;上線與下載印出費用待付、著產權之社會正義等複雜問 題。儘管古騰堡計畫的便給或許依舊難以達成其所標榜與堅持訴求的宗旨:「掙脫無知與文盲 的阻礙(Break down the bars of ignorance and illiteracy)」;但是,在任何諸如此計畫意涵背後 的主要貢獻,則仍可以也應該歸屬於資訊和文化的保存;以及在於「自由但非平等」的取用精 神。 問題與思考 1.每個電子文件計畫的免費或付費方式策略不一,有的甚至僅提供給參與計畫者使用,然而如 何收費才算是合理呢? 2.電子文件計畫應該要如何永續發展? 參考書目 1.施純福,”Internet 上的 OBI 電子文件計畫” 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1 卷 4 期(民 82 年),頁 42-49。 2.王喜沙,”CETH 人文科學電子文件中心簡介” 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2 卷 1 期(民 83 年),頁 82-88。 3.Michael Hart to J. Y. Chiu, [Email] 3 October 1998. 4.張世傑編譯,電子出版。 (台北市: 松崗,民 84 年),146-70。 5.Michael Hart 目前仍主持他的古騰堡電子圖書館,同時接受位於美國伊利諾州 Lisle 之 Benedictine University 以"Professor of Electronic Text"之名義,給予象徵性年薪與生活經費之贊 助。 6.“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www.promo.net/pg/history.htm#beginning; Internet; accessed Sep.1997 7.Michael Har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available from http://sailor.gutenberg.org/pub/gutenberg/etext95/bhoti01.txt; Internet; accessed Oct. 1998 8.Michael Har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available from http://sailor.gutenberg.org/pub/gutenberg/etext95/bhoti01.txt; Internet; accessed Oct. 1998 9."How to volunteer for 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copyright.html; Internet; accessed Sep.1997. 10."How to volunteer for 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editing.html; Internet; accessed Sep.1997. 11.對於此觀點之批判,可見 Jim Henry 評論於 http://www.geocities.com/Athens/Ithaca/7676/hart.html 12."How to volunteer for 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copyright.html; Internet; accessed Sep.1997. 13.Project Gutenberg Newsletter, July 1998.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nl/9807.html 14.Michael Har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available from http://sailor.gutenberg.org/pub/gutenberg/etext95/bhoti01.txt; Internet; accessed Oct. 1998 15.Project Gutenberg Newsletter, March and July 1998.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newsletters.html 16."How to volunteer for 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vol-overview.html; Internet; accessed Sep.1997. 17."How to volunteer for 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editingt.html; Internet; accessed Sep.1997 18.“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www.promo.net/pg/history.htm#beginning; Internet; accessed 30 Sep., 1997.
  • 23. 19.傳先網路公司之 ftp site 為 ftp://ftp.transend.com.tw/mirrors/gutenberg/etext/ 20.“The Project Gutenberg CDROM”; availble from http://www.promo.net/pg/00_cdrom.html ; Internet; accessed 3 Oct., 1996. 21.“The future of publishing”; available from http://promo.net/pg/articles/kushal.html; Internet; accessed 30.sep.1997. 22."Project Gutenberg"; available from http://www.globalideasbank.org/wbi/WBI-139.HTML ; Internet; accessed 4 Oct 1998. 23.“Is it possible to write for E-text and Print at the same time?” see Elements of Electronic Text Style; available from http://www.ind.net/Internet/guides/estyle10.txt 第三章 數位出版之文字與圖形檔案格式 學習目標 1.認識網路出版格式之發展。 2.了解與探悉文字與圖形檔案格式。 本章綱要 1.前言 2.文件內容結構與出版 (1)文字檔案與其衍生格式 (2)結構化的標示格式 (3)常見之圖形影像檔格式 3.結論 簡要內容 第一節 前言 網路化的電子出版品中,若以傳統對「出版品」的認知來理解「電子出版」一詞,則惟有形 似「印刷品」的輸出,且為發行給公眾的文件才有可能符合習慣中的定義。然而,這樣的認知 往往是斷代性的,而且也無法描繪出真正符合「出版」的新時代意義。反映在當代,電子文件 或所謂的數位化資料中,除了最常見的文字(text)資料之外,尚有可能包括聲音(audio)、影像 (image)、圖形(graph)、視訊(video)、動畫(animation)等多媒體資料,各種媒體形式的資料皆有 特定的檔案格式與標準。電腦之涉入出版領域乃是試圖徹底解決傳統的機械式印刷或出版,它 可以由下列三項發展過程中領略出:(1)由早期活字排版、照相排版而至使用電腦文書處理器 (word processor)來呈現「文字」內容;進步到(2)借助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 DP)來 展現文圖(表)並茂之設計與排版風格;終至(3)呈現文字結合其它多媒體的出版革命,此革命 卻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從電子出版的發展史作進一步的分析,西元 1980 年代中期所出現的 「桌面出版」幾乎常令人誤認即為「電子出版」的同義詞,其原因主要在於桌面出版明顯地利 用電腦為工具;然而,「電子出版」絕不等同於「桌面出版」,原因是構成「桌面出版」的要 素皆僅在於排版與輸出的功能和目的上。構成「桌面出版」年代的四要素是:Apple 公司以圖 形做為作業系統處理介面的麥金塔電腦(Macintosh)53 正式推出;且又於 1984 年開發了 LaserWriter 印表機;Aldus 公司開發 PageMaker 排版系統軟體;以及 Adobe 系統藉 LaserWriter 製成了它的 PostScript 語言 --- 其字體可任意縮放(scalable)免除了以往電腦字放大號後,常呈 鋸齒狀的窘態,而足以取代傳統照相打字的高品質輸出。因此,「桌面出版」實質上也不過是 一種排版系統,而並未牽涉到「出版」一詞所應該具有向公眾「傳播」的意涵。以「桌面 (上)排版系統」來稱呼 DP 應可更為貼切與合理。
  • 24. 一般而言,每一種電子文件都會具有至少一種的檔案格式,甚至在同一份檔案之中,都有可能 包含著眾多不同的檔案(如超連結或嵌入圖片等等),而檔案的格式又可概分為三類: (1)文字型檔案(如 ASCII、Doc、PostScript、RTF、LaTeX 等) (2)圖形影像檔案(如 TIFF、GIF、BMP、JPEG、EPS 等) (3)多媒體檔案或稱動態影像檔 (Audio、Video、Animation、Wav、MIDI、AVI、MPEG、Quick Time 等) 而如果談到網路上的檔案格式,便要再加上 (4)標準描述語言檔案(如 HTML、SGML、XML 等)及 (5)網路傳輸檔案(如 PDF 與 ZIP 壓縮檔等等)。 透過這些檔案格式與標準,才足以在不同的電腦系統間做到資料交換、檢索、展示與輸出的目 的。在數位化時代裡,不論是直接以數位化形式,借 SGML、HTML、XML、TIFF 等製作發行 的網路化電子出版品;或是回到傳統的紙本世界中,借 PostScript、MS Word、WordPerfect、LaTeX 或 RTF 等,而將文件資料整理後再生成紙本,不論其最終的媒體 呈現格式如何,它們皆有著電子檔案格式的存在過程。而不論其終究是否輸出成紙本,在紙本 資料經過數位化轉換後的過程裡,都曾經形成過所謂的電子文件,並以檔案的形式儲存在電腦 中或置於網路上,以供進一步的取用與處理。傳統的紙本式出版之存在並不完全排除與電子檔 案格式的關聯性,因為只要透過電子檔案輸出印成紙本或於螢幕上閱讀,則便關係到電子檔案 格式本身之特性與功能。PDF 與 PostScript 即為最明顯涉及此(電子 v.s. 紙本)轉換機能的兩種 檔案格式。一般而言,為了讓使用者得以在任何電腦系統與不同應用環境中「跨平台式地」讀 取先前已藉由 Adobe PageMaker 或如 Ventura Publisher、QuarkXpress 等專業排版系統所輸出的 文件檔案,便須要一種能確實支援所有字型、圖形與相關圖文排列位置的通用檔案格 式。Adobe 公司發展出號稱「Acrobat」螢幕展印(Print to Screen)的技術,這項技術擴充了 PostScript 語言能力而產生了一種「可攜式文件格式」(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PDF)的通 用輸出檔案,也因而滿足了上述跨平台閱讀的需求。如今的 Adobe 公司對 Aldus 排版軟體大加 改造,推出 Adobe PageMaker 已經可以將其產生的檔案轉存成 PDF 與 HTML 格式,對電子出版 之歷史而言,可謂深具意義。 在數位化時代的出版環境裡,科技如此快速地變革,自然也反映在紛雜的檔案格式上,本文主 要僅在於探討文字與圖形影像兩類文件檔案,俾使對網路出版品格式的發展有根本的認識。 第二節 文件內容結構與出版 為了達到所謂對「出版品」的刻板印象,圖文的展示與輸出就成了最基本的電子出版或電子文 件探討項目,當然也便牽涉到「桌面出版」所關心之字型管理問題,尤其是在文字型檔案格式 之呈現上。就字型管理而言,常見電腦字可區分為「字元」與「圖元」(picture element)。前 者為一般已可編輯排版的系統字體,例如:TrueType 字型,後者字體(characters)外觀雖與文 字無異,但本質上卻是特殊的檔案格式;或是仍屬於圖式符號(graphical images)的一種,其 字體間之外型呈現主要皆以兩種方式為之,即為位元圖字型(bitmap characters)或又稱為點陣 型圖檔;以及幾何輪廓字型(character-oriented geometric objects)或稱向量型(vector)圖檔, 此圖元字體遇到系統與應用軟體不支援時,便無法展現,PostScript 即為一例。至於所謂「可縮 放字型」(scalable font)即向量字型或外框(outline)字型的統稱,它表示字型是以數學公式 儲存在字型檔中,當應用程式召喚顯現字型大小時,字型驅動程式便得依照公式具以計算出字 型的點矩陣資料(bitmapped data),這些由小方格組成的電腦座標方格,稱為像素(pixels), 進而於螢幕或印表機輸出眾多像素所聚集而成的字體。因此,點陣型與向量型兩類字體呈現方 式實則關係密切。所謂位元圖影像(bitmap image)即為利用像素點陣形成圖像者,GIF、JPEG 與 TIFF 即為常見之位元圖影像檔案格式,而動態影像檔是由許多點陣或向量圖檔所連結組合而 成。一般文件中常見的圖表和插圖等常為向量圖影像(vector image),EPS 檔即屬此。 壹、文字檔案與其衍生格式
  • 25. (1)ASCII 「美國標準資訊交換字碼集」(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ASCII)為 目前英語系國家的統一文字標準內碼,雖然嚴格而言不算是一種檔案格式,但是因為 ASCII 是 每部電腦作業系統中內建的通用標準字集(character set),故仍被視為一種通用的純文字「檔 案格式」。一般通常以 ASCII 為主要文字表達方式的檔案泛稱為 ASCII 型檔案,是一種並不十 分嚴謹的說法;早期,電子文件的儲存幾乎都是以 ASCII 的型態為主,但是現在一般來說,純 ASCII 的文件已不多見,通常都會在文獻的內容中加入許多其它檔案類型,如圖片、影像等 等,而通常也以 ASCII 在文獻中所佔的比重多寡來區分該檔案是否屬於文字檔。如果這些加入 的項目只是附加之功能,而資料的內容仍以表達文字訴求為主的檔案,原則上一般仍將其歸之 於文字型的檔案格式之列。RTF(Rich Text Format)是 Microsoft 使用 ASCII 碼的一種編碼系 統,它可以用於描述文字處理器和桌面排版系統的顯示情形。 (2)PostScript PostScript 是將各種字形、線條、圖形、色彩等一切平面視覺元素,藉向量方式精確描述出來, 再經「點陣影像解譯過程」(Raster Image Processor; RIP)的程式處理後,即可在任何的輸出設 備輸出文件,此即 PostScript 所宣稱的「Device Independent」,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文件可輸 出的前提仍在於該輸出設備必須具有 PostScript 和 RIP 處理能力。54 至於 EPS(Encapsulated PostScript)檔案則是 PostScript 語言的子集(sub-set),它是使用一部份 PostScript 的指令,運 用文字來加以描述圖像的一種檔案格式。EPS 格式的穩定程度甚高,而且一如 PostScript 檔案並 無輸出解析度的限制,可充分縮放字體,在檔案格式中佔有重要地位。EPS 在桌上排版上的應 用十分廣泛,目前一般的影像處理軟體及繪圖和排版軟體都已經可以提供 EPS 的儲 存。PostScript 的影像必須以 EPS 的格式方能嵌入像 PageMaker 之類軟體製作的文件中,EPS 與 PostScript 之差別在於 EPS 檔限定是單頁的,且必須符合 PostScript 一定的結構與格式。55 EPS 可以區分為以圖像為基礎(Pixel-based)及以文字敘述為基礎(Text-based)的兩種格式,市面 上頗具知名度的影像處理軟體 PhotoShop 所儲存的便是屬於 Pixel-based EPS,而常見的繪圖及 排版軟體如 Illustrator 及 Freehand 它們所儲存的則是 Text-based EPS,Text-based 的 EPS 乃是在 檔案中加入些許 Text-based 語言,例如「檔案預視」、「檔案資料」及「Clipping Path」的控 制,便成為一個 EPS 檔案。同樣的,EPS 可以輕易的被設定位置、縮放、旋轉,其最大的好處 是支援 PostScript,可獲得較好的列印效果,缺點是檔案較佔硬碟空間。56 (3) PDF PDF 檔案掠過了 PostScript 檔向來所須之正確驅動程式或描述檔的一些輸出條件,以整合多種輸 出選項之印前網路、以及具有設備及媒體獨立與支援多種作業系統的特性,而成為最佳化的輸 出格式。就 Acrobat PDF 而言,製作 PDF 的過程稱為「蒸餾」,利用 PageMaker 附屬的 Adobe Acrobat Distiller 軟體便可將 PostScript 碼精化成頁面上物件的資料庫,轉換成 PDF 檔案。57 高 度精簡的 PDF 文件包含字型、影像和經壓縮的向量物件,精簡化的 PDF 檔遠較原 PostScript 檔 儲存空間小了許多,除利用免費下載的 Acrobat Reader 做瀏覽與列印外,若利用 Adobe Acrobat 軟體並可進一步做 PDF 之編輯、連結與檢索。就 Acrobat PDF 的特質而言,它倒有點像 「PostScript with Hypertext」的一種綜合體。 貳、結構化的標示語言 傳統的出版過程就是整合內容(文字與圖形)以及結構(設計與生產)之過程。58 進一步闡釋 所謂「文件」事實上要包含三個要件,它們分別是資料本身、結構和格式。所謂資料本身,也 就是文字、圖形內涵部分;所謂結構,也就是資料的標題、段落等各元素(elements)間的關 係與定義;而格式就是文件的呈現外觀。資料和結構這二個內容是 SGML 所要關心和改革的, 而格式就非標示語言(Markup Language)或 SGML 所關心的重點,換言之,SGML 及標示語言所 真正關心的是在文字圖形及資料與標題段落之間的結構關係,對文件的輸出格式就非其所關 切。由於 SGML 之功能並不在於提供文件之輸出格式,所以唯有 SGML 伴隨著像 PostScript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