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 diaporama a bien été signalé.
Le téléchargement de votre SlideShare est en cours. ×

金融化下的魔咒.pptx

Publicité
Publicité
Publicité
Publicité
Publicité
Publicité
Publicité
Publicité
Publicité
Publicité
Publicité
Publicité
Chargement dans…3
×

Consultez-les par la suite

1 sur 17 Publicité

Plus De Contenu Connexe

Plus récents (20)

Publicité

金融化下的魔咒.pptx

  1. 1. 二十一世紀的資本論 •THOMAS PIKETTY湯瑪斯·皮克提: 如果資本的收益率(R)大於經濟 增長率(G),財富就會集中,導致收入不均,最終導致世襲資 本主義(PATRIMONIAL CAPITALISM) •資本=財富:包括 利潤, 股息,利息,租金和其他來自於資本 的收入積累
  2. 2. 金融化及財富積累 • 金融部門,金融機構和工具的氾濫,以及各種經濟主體在金融市場一體化下獲得更大的自主權 • 尋租(RENT SEEKING)的一種形式 • 租=不勞而獲:金融作為虛擬資本FINANCE AS FICTITIOUS CAPITAL • 忽視使用價值,並試圖從一切中提取盡可能多的交換價值 • 金融尋租 放鬆金融管制 • 例子一: 次按危機 • 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銀行獲得異常利潤 • 例子二:公共資產的證券化,剝奪公民的收入以保證產生恆常的利潤,即領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
  3. 3. 不公平的代價 • 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 (THE PRICE OF INEQUALITY): 世紀難題-分配不均 • 財團綁架政府、只求自己的財富如滾雪球般膨脹,而政府失能、完全無法矯正市場失靈 • 受害的不只是中產階級與勞工,更已經傷害了民主政治與司法體系 • 財富來自於 • 創造-廣泛的指新科技的創新與商業模式的創造,或 • 奪取-一種轉移而無額外的價值出現,一切的尋租行為所累積的財富 • 許多減稅項目根本上都是屬於尋租所得來的財富 • 沒以一個人的成功,是純粹靠自己努力而來的,成功的背後乃是整個社會資本所致
  4. 4. 香港的基尼系數 • 堅尼系數的數值在 0 至 1 之間堅。系數愈高, 表示差距愈大。 • 收入差距擴大並非短期 現象 •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 90年代中期貧富懸殊加 劇 • 原因:經濟轉型。中國 的開放政策 製造業的 衰落  後工業高增值 的知識型經濟經濟+金融 化
  5. 5. 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 • 2014年3月,英國《經濟學人》發布的含 有23個國家的裙帶資本主義指數排行榜 • 香港第一 • 富豪財富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80% • 這些富豪正熱衷於通過“尋租”來攫取利 益
  6. 6. 五代香港人 • 第一代是戰前香港人(1946年前出生), • 第二代是「戰後嬰兒潮」香港人(出生於1946至1965年間), • 第三代是出生於1966至1975年間, • 而第四代出生於1976至1990年間, • 現在所謂的「九十後」可算是第五代了
  7. 7. 香港第一代的中產階級 • 第二代香港人成長於工業高速發展的階段,有很多向上流動的機會 • 「獅子山下」精神: 在那個充滿機遇的時期,人們只要辛勤工作,大都能獲得向 上流動的機會 • 現時大多身居政經重要位置
  8. 8. 後工業化與職業結構的轉變 • 香港仍然有向上流動的機會,但即使新生代能晉升至中產階級的職位,其薪酬及 工作條件卻大不如前 • 市場上雖有更多高層職位,但中層職位的增長放緩,難以吸納進入市場的新一代 香港人 • 對於第四、五代香港人來說,除非他們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否則向上流動這個 「香港夢」實在是遙不可及。
  9. 9. 金融化 • 金融化對不同世代的中產階級有不同的影響 • 第二代香港人在早期金融化(尤其是房地產)中獲利 • 房地產價格遠比現時為低 + 按揭貸款可高達樓宇價格九成 • 政府在教育、醫療、房屋的投資生活成本  餘錢作資本累積 • 財富到達一個可抵禦極高風險的「多餘」水平,短暫的資產貶值不會令他們需要變賣資產 維生。 • 新世代中產階級投資入場門檻較低的証券市場 • 高昂的租金早已佔其工資一大部份用作投資的餘錢有限 • 父母和家庭成為新世代中產階級能否有效地累積財富的決定性因素
  10. 10. 金融化的問題 • 非金融企業金融化,通過金融投資賺取利潤,而不是真正的生產 • 增加經濟波動 • 增加經濟上的不平等:富人有錢投資,並有信用借錢來投資,而窮人不能。 • 股東價值運動SHAREHOLDER VALUE MOVEMENT: • 企業要擠工人得到投資者或財務分析師預期的正常收益率 • 增加短期投機行為 • 貪婪正當化和貶損公共財產的想法 • 放棄持份者的價值(STAKEHOLDER VALUE)
  11. 11. 金融化與工資增長慢/停滯 •股東利益與工人和客戶利益 •金融化 股東利益 •股東 •股東不一定是香港人 •機構投資者 •對香港沒有歸屬感和承諾,只有利潤 •主要利潤: 資產價格升值
  12. 12. 財富分配比工資分配更重要和嚴重 •工資增長慢/停滯 •資產為主導的經濟增長 •資產 = 房地產,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 •資產收益 = 股票期紅利,存款利息,債券利息和資本增值等 •工資 積蓄 資產財富 •財富資產資產財富
  13. 13. 塑造金融主體 • 把人變成投資者 由市民獲得同意建立金融霸權 • 增加市民參與策略 • 必贏產品:公共資產,如地鐵股票,領匯,IBOND • 強制投資:強積金 • 根據散戶投資者在香港股票及衍生市場的參與情況, 在2000年 • 香港個人股票投資者的平均年齡為 37 歲, • 以白領居多,每月個人入息中位數約 為 16,250 港 元。 • 男性投資者佔 52% • 股票投資者的教育程度較非股票投資者為高,較多從事 專業行業。 • 35%的股票投資者具有中學或以上學歷的教育程度, • 21%是專業人士、行政人員、東主或商人。
  14. 14. 塑造金融主體 • 根據散戶投資者在香港股票及衍生市場的參與情況,在2009年一個典型的香港股票投資者 • 男性 • 平均年齡為 45 歲, • 具有預科或以上教育程度, • 每月個人入息約為 16,250港元,每月家庭收入約為35,000 港元。 • 相對於非投資者,較多股票投資者具有大專或以上教育,更高的職業地位(較多從事專業行業金 融行業或專業/商業服務) ,和較高個人入息及和家庭收入。
  15. 15. • 股票投資者(stock investors)指在調查前 12 個月內曾持有或買賣香港上市股票(包括香港上市 的股份、認股權證或盈富基金)的人士。 • 股票持有人(stockowners)指在調查期間仍持有股票的人士。
  16. 16. 在金融化的社會政策 •維持剩餘福利模式的原因 •低稅率以方便金融交易更多的餘錢來投資 •沒有金融相關稅收 •財政紀律 高主權評級 •資產持有人的期望 •進一步私有化和證券化的公共資產 •拒絕社會保險,但認可私人保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