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une entreprise Scribd logo
1  sur  113
目次
第一章:緊急醫療救護濫觴 12
推薦序 6
本書受訪者 10
序: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吳俊鴻局長 4
第二章 : EMS 翰林院 36
第三章 : 提升 OHCA 存活率 46
第四章 : 精進急重症救護品質 62
1-1 到院前雙軌救護制 14
1-2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 22
1-3 醫療顧問委員會 30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馬惠明院長 6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 8
2-0 醫療指導醫師制度 38
3-1 OHCA 緊急救護推動歷程 48
3-2 CPR 與 AED 普及化發展 58
4-1 緊急救護的三大急重症 64
4-2 急性腦中風救治率增長 68
4-3 重大創傷分級認證制度實現 76
4-4 心肌梗塞救治率大幅成長 80
4-5 科學實證 建立品管制度 86
Contents
臺北 EMS 二十年重大事記 190
第五章 : 卓越文化 眾志成城 94
第六章 : 翻轉派遣 全民參與 118
第七章 : 領導有方 柔性管理 148
第八章 : 全球智慧 在地實踐 162
第九章 : 追求卓越 文化融合 176
第十章 : 回望廿年 展望未來 182
附錄 204
5-1 EMT-P 高級救護技術員 96
5-2 緊急救護學院 106
5-3 鳳凰心 志工情 112
6-1 勤務派遣變革 120
6-2 視訊 119 線上 CPR 128
6-3 大量傷病患救護機制 138
7-0 充分賦權、主動當責、關鍵決策 150
9-0 衝突、磨合、接納,一群人走得更遠 178
10-0 回歸初心,迎向下一個 20 年 184
8-0 從借鏡國際到分享「臺北經驗」,步步踏實 164
救心巴士 204
救護車外型設計 206
危機百科 | 常見緊急狀況 214
臺北之最、引領全國、世界一流 202
2 3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目次
序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吳俊鴻局長
身為首善之都臺北市,擁有豐沛的醫療資源與卓越人才,引領全
國之先,開創到院前緊急救護醫療新猷,諸多成果讓市民深切感受與
肯定。
回首二十多年,感謝所有曾經在緊急救護上致力耕耘的歷任首
長,此外任職於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明醫師,率先倡議在臺北
市試辦到院前雙軌高級救護,並號召數家急救責任醫院響應,由醫護
團隊協助籌組專責救護隊,著實不易。
1999 年本局成立全國第一支「金鳳凰專責救護隊」,試辦到院
前雙軌高級救護。2000 年專責救護隊救護車全面配置電擊去顫器
(AED),2003 年第一期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培訓,比照外科
醫師一千多小時的訓練,不斷的精進軟硬體措施,有效提升緊急救護
品質。
2015 年本人任內到院前心肺停止患者 (OHCA) 救活人數首度突
破 100 人 (2014 年 56 人 ),之後每年均保持百人以上的績效,成功
挽救無數破碎家庭。秉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2017 年推動「視
訊 119」 App 透過實境互動指導報案者 CPR 及自動傳送 GPS 座標,
使整體生命之鏈再向前延伸。2019 年推動「全民守護者」App 網羅臺
北市各區的守護者,締造了甚多的生命奇蹟。
隨著資通訊進步,2022 年年初啟用 119 高效能勤務派遣系統,
所有民眾報案、勤務派遣皆依據數位化管理,同時搭配自動判斷案情
及多功能偵測提醒,在受理報案時能更精準掌握報案資訊,並透過建
構視覺化平臺強化訊息傳遞,藉由過去資訊系統累積使用的經驗及新
技術的加入,提升整體消防救災救護執勤效能。
時至今日,在軟硬體兼具下,119 派遣員對於 OHCA 辨識率達到
8 成,有高達 6 成的 OHCA 案件進行雙軌派遣,期以充足有效的人力
來實踐高效能 CPR,臺北市 OHCA 整體存活率大幅提升至 10%,讓
市民見證到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患者在積極急救下,原來也有機會康
復出院。「一念之間,救命萬千」的理念驅動我們馬不停蹄地變革與精
進。
臺北市發展到院前緊急醫療救護二十多年來,在本局、衛生局與
醫界密切合作下,取得豐碩的成果,獲得公部門與民間的熱烈迴響,
令國外各單位慕名參訪,讓臺北市 EMS 躍上國際舞台。
在各界引頸期盼下,本書出版策畫良久,感謝醫顧會大力襄助,
也感謝民間善心人士與企業團體慷慨捐贈,挹注經費並予以溫暖支
持。本書付梓出版,分享一路走來的珍貴歷程。尤其醫界多年奉獻留
下寶貴的經驗,消防界與醫界的跨部門合作,不僅是未來同仁精進學
習的依據,更可作為政策革新的參考借鏡。
我們竭盡一切努力,就是為能救活更多人,從死神手中搶回寶貴
的生命,挽救無數個家庭。相信未來還有更多動人篇章,等待我們攜
手開創。
謹以此書紀錄臺北 EMS 眾志成城,烈火青春的二十年!
4 5
推
薦
序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馬惠明院長
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曾言:只要方向對了,慢慢走也會到。
1997 年的 11 月底,我完成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學位回
國,旋即在恩師林芳郁教授的鼓勵下,推出「醫院到院前雙軌高級救
護」,由臺大醫院急診醫師和消防隊一起出勤,分進合擊,成功地讓
大家看到,到醫院之前,大伙們一起合作多做一些,真的可以改善心
跳停止的存活率。接下來我們不但把這個制度推到整個臺北市,並且
號召來自臺北市各個醫院的熱血醫師組成了醫療顧問委員會,和消防
局與衛生局形成跨單位的大型團隊,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建構和探索
各種提升緊急傷病患存活的制度和可能。
《到醫院之前 -- 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是臺北市 EMS
的敘事,也是關於一群熱血醫師揮灑 20 年烈火青春,一群人從 2000
年組成醫療顧問委員會至今,走過篳路藍縷,從無到有,打造出亞洲
領先的生命之鏈的故事。
從這些故事帶來的啟發,讓更多人了解到:創新不難,難在於如
何無中生有,如何在一片荒蕪中看見綠洲、看見希望!
中央到地方其實不乏資源,卻始終欠缺整合的機制,尤其跨單
位、跨部門的整合何其容易?然而,二十多年來,透過臺北市醫療顧
問委員會的平臺,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衛生局及醫療院所之間,卻能
屏除萬難,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集結眾人之智,發展出獨特的卓越
文化。
或許,這是醫療顧問歷年來所有成員與消防同仁秉持「救人為天
職」,共同的「信念」與「價值觀」凝聚了眾人的向心力,讓每個人願意
犧牲小我、成就更大的宏願。
而領導者的意志,更是成功的關鍵。當年領導者霸氣恢弘的金句
猶在耳際,衛生局長葉金川認為「EMS 不只臺大要做,全臺北市都應
該一起做。」而性格溫和寬厚的臺大醫院急診部主任林芳郁在跨部門
會議表態「這些任務不是來徵求您們同意,而是非做不可。」
回首,臺北市真的做到了。到醫院之前,OHCA 有救了。國內外
研究報告與期刊上亮眼的數據,以及世界舞台的分享,為臺北市的努
力做了最好的代言。
臺北 EMS 發展的二十年,正是臺灣 EMS 的二十年!
EMS 的發展,20 年只是起手式,不管我們願不願意,科技都已
經加快了歷史的進程,迎向數位轉型的浪潮,後疫情時代如何順應趨
勢,接軌國際,以更精準宏觀的策略去引領臺灣 EMS 未來發展方向,
是我們共同的使命,只是這一次,我們已經有團隊、有經驗,更有成
功的底氣!因為方向對了,綠洲就在不遠處。
6 7
推
薦
序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
閱讀這本《到醫院之前 -- 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專書,
勾起我許多青春回憶。
Courage is grace under pressure. - Ernest Hemingway
「勇氣,是壓力下展現的優雅!」 — 歐內斯特 ‧ 海明威
這是我在學生時代最喜歡的一句話,因為我的個性很急,喜歡動
手做事,但又不喜歡瞎忙;對於未來成為正式醫師的想像就是我能夠
壓力下展現的優雅 (Grace Under Pressure)。在見習醫師階段時,小
兒科吳美環教授完全符合上述的人設,也因此讓我想以小兒科作為我
的選科第一志願;但到了實習醫師階段,臺大急診團隊的熱情和活動
力更讓我驚艷。感謝臺大急診主任林芳郁教授提供給我接受急診和小
兒科雙專長訓練的機會,讓我更認識急診醫學 – 一個訓練醫師成為處
理急症和挽救生命的專家的場域,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醫療照護是提供
給每一個需要醫療照護的病人,不論病人在哪裡。
2005 年是我任職臺大醫院急診總住院醫師 (CR) 的最後一年,學
長馬惠明醫師邀請我參加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醫療顧問委員會委員 ( 簡
稱 : 醫顧會 ),因為我是少數正式接受兒科訓練的急診醫師。但也由
於參與了醫顧會,我更體認到緊急醫療救護服務系統,是一座城市進
步、安全的象徵,也是民眾遭逢意外的第一道防線!爭取黃金時間提
升傷病患的救治率,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透過醫顧會委員及醫療指導醫
師等急診醫師群的腦力激盪,奠定了緊急醫療服務(EMS)發展的厚
實基礎。
醫顧會如同大家庭般溫馨融洽,消防局局長、醫顧會委員對於到
院前緊急救護全然支持。在討論公共政策的時候,大家也共同發想許
多創新之舉,全速向前邁前。醫顧會通常一個月一次總檢討,消防局
的督導長官也不會為了究責而有約談或是懲處的動作,反而是放手讓
醫療顧問協助消防局建立追求卓越的文化。
而今,疑似腦中風、疑似心肌梗塞及重大創傷等三大急重症的緊
急救護處置,已經推向嶄新的境界,持續提升北市緊急醫療救護品
質,邁向「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緊急救護醫療水準。同時,透過數
位科技的導入,串聯院前與院後資料,透過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
檢視弱點,朝高品質 EMS 系統發展,進而提高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
患者(OHCA)的存活率。
近年雖受疫情影響,消防局每年仍搶救超過百名 OHCA 患者康
復出院,且自 1999 年 6 月成立金鳳凰專責救護隊迄今,已搶救 1339
名 OHCA 患者康復出院,並且順利回歸正常生活,這些都是前輩後進
共同努力的成果!
2017 年我來到衛福部醫事司服務,基於過去在臺北市推動緊急
醫療救護的相關經驗,於 2020 年開始推動「救急救難一站通」計畫,
透過消防署與衛福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等跨部會合作,串聯消
防端與醫療端的資訊,建置志願急救者系統、搭配 DA-CPR 電話指導
急救,爭取救護車、消防車抵達前黃
金救援 6 分鐘的時間,讓救援銜接零
空檔,提升存活率。
期待未來在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
攜手努力下,造福更多群眾。
8 9
畢幼明
張博卿
前局長 前副局長 前副局長 前主任秘書
督察室督察 執勤員
第一大隊
雙園分隊小隊長
第三大隊
建國分隊小隊長
督察室主任 第三大隊大隊長
救災救護
指揮中心主任
第四大隊大隊長 督察室督察
(曾任救災救護指揮中心主任)
黃建華
鄭期約
楊炳芬
楊文碩
王珏瑋
王耀震
王證雄
黃依慧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鍾昇富
陳郁文
黃曉芳
歷
屆
緊
急
救
護
科
科
長
救
災
救
護
指
揮
中
心
外
勤
人
員
本
書
受
訪
者
簡鈺純
內政部消防署
緊急救護組科長
生命之星救護車
有限公司執行長
(曾任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隊員)
陳德皓
醫
療
顧
問
委
員
會
李彬州
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
主治醫師
張家銘
吳永隆
馬惠明
主
任
委
員
劉越萍 柯昭穎
衛生福利部
醫事司司長
臺大醫院
雲林分院副院長
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
緊急救護訓練中心主任
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
主治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
前總院副院長
江文莒 侯勝文
張文瀚
委
員
副
主
任
委
員
醫
療
指
導
醫
師
臺大醫院
雲林分院院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忠孝院區急診科主任
國泰醫院急診醫學科
主治醫師
其
他
單
位
10 11
一、緊急醫療救護濫觴
減少一個生命的損失,
增加一個完整的家庭
12 13
到
院
前
雙
軌
救
護
制
1-1
高級救護同步支援,雙軌救護制提前搶救
醫界、消防、衛生局攜手合作
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 ‧ 佛洛斯特(Robert Frost)在名作〈未行
之路〉(The Road Not Taken)中說:「我走上人煙罕至的道路,一切
因此變得不同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臺北市緊急醫療救護與一群熱愛街道醫學的夥
伴們的二十年烈火青春的起點,也正是一條未行之路。當時,消防體
系與醫界缺乏良善溝通,消防、醫界、衛生局三方對談的情勢正如同
ㄇ字型的會議桌,各持一方且本位主義,從來沒有成功的對話與心靈
契合的交流。
直到 1997 年 12 月,臺灣緊急救護發展出現重大轉折點。
當時臺大醫師林芳郁剛接任急診部主任,而馬惠明醫師正巧學成
歸國,林芳郁主任探詢馬惠明對於臺灣發展緊急救護的理念,以及對
未來的規劃,馬惠明希望在醫師指導下,幫助消防隊親自執行急救任
務,並且將醫師和救護員一起派遣到救護現場。
翌年,林芳郁帶馬惠明拜會當時的衛生署長詹啟賢,也提了試辦
計畫。這項計畫其實有兩大難題:醫師派遣出去執勤談何容易?醫療
院所、醫師該如何跟消防局合作?
一切的起點,要從 1998 年消防署與急診醫師的一場餐敘揭開序
幕。
馬惠明醫師甫取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在時任臺大
急診部主任的前臺大醫院院長林芳郁支持下發展到院前緊急醫療救
護,第一個推動的就是「雙軌制到院前救護計畫」。苦尋外援之際,恰
巧受到消防署副署長張博卿之邀出席餐會,馬惠明與一群年輕的急診
醫師把握良機,掏心傾訴「假如傷病患者在救護車上往生,送來醫院
也救不活;消防單位能否協助傷病患在送醫途中盡可能維持生命?」
一番精闢建言感動了張博卿,決心把「專職救護」做起來。回憶當
年的熱血澎湃,他謙虛道,「我想這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有急診醫
師共同努力,幫助 EMT-P 作為急診室的延伸,後來法規逐步鬆綁,
一切水到渠成。」
其實雙軌救護制度推動之初,許多人認為法規窒礙難行,大家都
在等待別人把制度設計出來,唯有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衛生局以及年
輕有為的急診醫師,破釜沉舟完成使命!
馬惠明表示,「其實只要不是貪贓枉法,只要不是傷天害理,我
們凡事都可以去突破,法規也一定可以容納改革創新的空間。」他認
為到院前緊急救護原本就需要創建或修改很多的法規,而推動雙軌同
樣是努力找到合適的法規。
當時臺大雙軌救護是臺北市第一個做出指引的,給出救護指引之
後,敘明《緊急醫療救護法》適用之處,再送往衛生局核備用印,於是
爭取發揮的空間。馬惠明說道,其實法規並不是細則,「我們想創新,
就要從中找到空間,儘管從擦邊球的事情做起。」馬惠明有一種信念,
新的構想還沒有做出來的時候,甚至也沒有經費、沒有規範,只要他
認為是該做的事,他會竭盡所能催生出來。
支持「雙軌救護制」的強力後盾,當屬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
而 EMT-P 的養成則需要時間的累積,並非一朝一夕可達成。如何運
用有限的高級救護技術員,在危急時刻派上用場,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建構出「雙軌救護模式」。當救災救護指揮中心辨識出危急個案,將同
步派遣高級救護隊前往,以進階處置增加患者存活率及預後。
早期急救機制緩不濟急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於 1995 年 7 月 10 日改制,前身為臺北市政
府警察局消防警察大隊,當時以機動性強、據點較多之便,擔負全市
14 15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1 到院前雙軌救護制
1998 年臺大醫院首創雙軌救護制
1998 年臺大醫院首創到院前雙軌救護制,1999 年 4 月起派 5 名
派遣員進駐 119 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正式推動雙軌制到院前救護服
務,除了派遣消防隊的初級救護隊,更與北市各區急救責任醫院成立
的救護隊相互配合執行勤務。
雙軌制到院前救護的重點在於,求救案件經由 119 救災救護指
揮中心的派遣員電話詢問檢傷後,若評估符合雙軌到院前救護出勤標
準,便立即同時派遣消防局基本救命術(BLS,Basic Life Support)
之救護隊與醫院高級救命術(ALS; Advanced Life Support)醫護
人員前往現場進行救護。倘若到現場發現病患不需要進行高級救護處
置,可直接交由消防局救護隊處理及後送,讓醫院高級救護隊儘快轉
往其他需要服務的地點。
緊急傷病患送醫之任務,惟囿於救護車配備簡窳,消防人員急救技能
不足,鮮能作現場急救處置工作。
各縣市緊急醫療救護系統主要由衛生與消防體系共同建構,早期
運作流程大致為:事故發生後,民眾打 119 求救,電話由消防局 24
小時的的 119 救災救護指揮中心受理報案,並派遣就近的消防隊救護
車,前往執行初級救護任務及運送病患至急救責任醫院。
然而,1988 年到 1999 年間,適逢臺灣經濟起飛,民眾生活水準
提升,隨著臺北市緊急醫療救護求救案件量快速成長,使得原先的救
護系統更顯疲態且缺乏機動性,必須儘快建立更高效的救護系統,改
善救護車及其急救配備、強化消防人員救護技術訓練,才能提升傷病
患存活及減少失能。
119 指揮調度,高級救護提前施救
119 指揮中心可視為緊急醫療救護 (EMS) 中樞神經,派遣員發現
特殊案例後,立即專線聯絡,請醫院急診醫師立即支援現場救護,為
患者提前急救。
這個過程中,其實有很多問題需要克服。時任勤務中心主任的畢
幼明回憶道「譬如說,醫護人員不像救護員那麼熟悉裝備、車輛、發
生事故地點,這附近的救護分隊如果不在,只好請遠一點的分隊支
援,萬一醫師在醫院中剛好在急救,就要改派比較遠的醫院支援,以
致救護員與醫師無法即刻到達現場,因而延誤時間。此外,有些醫院
沒有救護車,得仰賴特約的民間救護車協助雙軌救護。」
儘管有重重挑戰,雙軌精神依然應運而生,奠定到院前緊急救護
的基石!
畢幼明回憶道,「我們意識到不應過度依賴雙軌的醫師,而是靠
第一線救護員立即到場,並且救護品質不斷提升的時候,對傷病患的
救治及預後康復,才是最關鍵的作用。」而當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消防局、以及幾家急救責任醫院急診部主任都很支持,以提升救護同
仁素質為目標,為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建立雙軌救護制度。
緊急醫療救護(EMS)常用的三個英文
•EMS =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緊急醫療救護
•EMSS =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 緊急醫療救護系統
•Prehospital Care 到院前照護
16 17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1 到院前雙軌救護制
消防員挑戰極限投入雙軌救護
雙軌制最早是由 119 受理求救電話,初期案件量不多,119 執勤
員一天休息、一天上班。後來依照報案量,逐步擴充人力,一天裡面
又分為 2 班,每班 5 人左右。因為同仁要受理案件又要派遣,當時救
護車上沒有自動心肺復甦術機器 (Mechanical CPR) 與自動體外去顫
器 (AED),同仁在車上要急救或按壓,往往一個緊急剎車,同仁跟著
摔倒受傷。況且也不只救護而已,還有許多為民服務的項目,例如火
警災害、車禍處理、抓蛇捕蜂等等,每一位同仁都是三頭六臂。
後來衛生局聘用 5 名護理師支援,進入到 119 勤務中心,協助派
遣後的現場的回報,聯繫醫院進行溝通協調,對雙軌制的推展助益良
多!由於執勤人員對整體醫療救護尚未熟稔,特別棘手的狀況會轉接
給護理師,護理師協助與家屬、醫院溝通,促進醫病關係。
投入雙軌救護後,乃至於後來 EMTP 訓練,救護員面對截然不同
的學科訓練,可說是苦撐煎熬,但自始至終卻毫無怨言,畢幼明感性
道「他們堅持的動力其實就是幫助更多人!」
隨著同仁執行救護的次數與經驗增長,平時會將救護過程遇到的
難題記下來,等到醫療顧問委員會定期例會上提出討論,甚至想出解
決方案直接做成一個提案。一些急診醫師在出勤時,針對同仁的反應
給予醫療指導,也建立很好的回饋機制。漸漸地同仁更願意接受教育
訓練,也認為這是救人救己的重要知識與技能。
在執行過程中,救護員開始主
動檢討每一案例,設法與外部單位
磨合。另外一方面,民眾的配合也
很重要。在 CPR 或 AED 急救過程,
家屬情急之下,總是斥責救護員「為
何不趕快送醫?」、「為什麼那麼晚
到?」、「為什麼沒有救活?」等各種
負面的指責,甚至被告上法院,讓
同仁身心備感壓力。
因此,消防局提供同仁抒發情緒的管道,也提供專業諮商協助,
畢幼明苦笑表示,後來不斷透過媒體宣導,期盼社會大眾更體諒且信
任救護團隊的努力。
「雙軌制度到院前緊急救護業務實施計畫」從 1999 年 1 月實施,
短短 5 個月的時間就有顯著進步,平均急救處置率為 1.013 項次(成
長率高達 42%)。但推動初期卻意外造成醫院、消防、衛生局三方
矛盾,考量醫院端急診人力吃緊,接獲派遣又得要立即出動,除非急
診有備勤人員待命,否則很難放下手邊的工作、立即出勤,因此最根
本的解決辦法依舊是提升消防局救護人員的急救技能。
因此 1999 年 6 月消防局選訓了 300 位中級救護技術員 (EMT2),
配置於 35 個消防分隊專責執行到院前緊急救護任務,「金鳳凰專責救
護隊」於焉誕生,而臺北市緊急救護任務也持續開展全新的冒險篇章。
民眾來信不滿雙軌救護制
(1999年2月)
18 19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1 到院前雙軌救護制
1
照片圖說:
1. 1998 年臺大醫院雙軌救護啟用典禮
2. 1998 年臺大醫院執行工人觸電雙軌救護,為臺灣第一次於院外使用 AED 將人救活之
案例
3. 早期消防警察大隊時期 119 勤務中心受理民眾報案情形
4. 消防警察大隊時期救護車執勤情形
5. 醫院雙軌救護時期,由醫院醫護人員 ( 左 1) 與消防人員共同出勤情形
6. 醫院雙軌救護時期,醫院醫護人員與消防人員現場共同急救患者
4
6
5
2
3
20 21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1 到院前雙軌救護制
金
鳳
凰
專
責
救
護
隊
1-2
金鳳凰與高救隊搶秒救護 領先全國
風雲際會,開創新猷
時空背景回溯至 1990 年代末期,臺灣事故傷害死亡率是美國等
先進國家的 2 倍以上,緊急醫療救護系統效果不理想是主要原因之
一,依據當時臺大醫院的統計,當時每年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
的病人,僅有不到 1% 活著出院,比起美國等先進國家康復出院比率
相差甚遠。
為了守護更多市民的寶貴生命,臺北市於 1999 年培訓金鳳凰專
責救護隊,迄今成功救回一千多人。而在這些受人尊敬的「紅衣天使」
背後,其實還有一群熱血醫師與消防單位主管,將自身的似錦前程拋
諸腦後,為了救人而力圖革新。
1998 年消防署全國緊急救護競賽上,時任消防署副署長張博卿
擔任頒獎人,並特地邀請指導醫師餐敘,席間氣氛熱絡,臺大急診醫
師馬惠明與多位急診醫師打開話匣子,談及推動緊急救護的辛酸,儘
管眾人竭盡心力,成果卻不如預期。
「由於緊急救護在當時並非法定任務,而是為民服務之一,救護
車配備不齊全,救護任務只有搬運病人、送往醫院就結束了。」於是
醫師們提議,「臺北市的消防人力能否將『緊急救護』從防災救災工作
獨立出來,建立專業化的救護隊。」
張博卿始終惦記著這群急診醫師的熱血提案。無巧不成書,該年
12 月他接任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長,正是推動緊急醫療救護革新的制
高點。「市長任內只有四年,我們可以完成哪些事?還需募集哪些資
源?」這是他首要思考的課題。
首先需要專責人才,「消防隊員又要救火、又忙救護,如何提升
緊急救護品質?」必須從 EMT-2 來挑選合適的專責救護員。為有效排
生命守護者,分秒與死神拔河
剛從美國學成歸來的馬惠明,也是金鳳凰專責救護隊的重要推
手。他於 1998 年率先推動「到院前救護服務」,這是醫院與消防局合
作的首例,當時的消防局勤務中心主任畢幼明也大表贊同。
馬惠明串連起臺大醫院培訓制度、消防局救護尖兵、衛生局行政
資源等,促成專責救護隊的組建。同時,他也親自指導金鳳凰救護隊
的隊員,提升緊急救護的專業力。
臺北市自 1999 年 6 月成立全國第一個金鳳凰專責救護隊,由 35
個分隊、67 輛救護車及 300 名受過中級救護技術訓練人員組成,為
全體市民執行緊急救護工作。屆滿週年時,出勤量已高達 7 萬多次、
協助超過 4 萬 5 千名市民進行緊急救護。
除困難阻礙,張博卿與許力仁副局長研究結果,將具有「雖千萬人吾
往矣」個性的許景盛大隊長調任到搶救科科長(當時救護科尚未成立,
救護工作只是搶救科的一個股),執行選才、加強訓練工作。
其次需要經費,「我四處奔波請託,拜託各界捐贈,我們要成立
救護隊,器材也必須升級。」當時募資上百萬添購了 35 臺 AED,以及
救護所需耗材。
隔年 4 月,張博卿再度邀請臺北市各家醫院的急診醫師、北市衛
生局長葉金川,宣布 6 月 1 日即將成立專責救護隊,眾人振奮歡呼。
「印象很深刻的是,新光醫院急診科主任張珩一直緊握我的手,欣喜
不已,直說要幫忙免費訓練,講到感動之處,眼角還泛起淚光。」張
博卿心想,這應該是做對了。
於是北市消防局從 4 月份開始訓練救護員,到 6 月 1 日正式成立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當時為了打響知名度,煞費一番苦心,特地邀請
當紅偶像歌手林志穎,擔任金鳳凰的代言人,果然一炮而紅。
22 23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2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
醫護與消防局的溝通橋樑
臺北市到院前緊急救護不斷突破,從最初救護人員使用 AED 需
個案透過線上醫療指導取得許可,至今,透過人員訓練及修法,目前
緊急醫療救護法已通過救護技術員可以自行判斷使用 AED,讓每一趟
的出勤,病患都能夠擁有最完善的急救照護。
臺北市的緊急救護並非始終一帆風順,初期各醫院急診室醫護人
員必須放下手邊工作馳赴現場,但往往抵達現場時,119 救護車已經
離開,不但成效不彰,也讓醫院徒增困擾,幸好當時衛生局與消防局
仍持續溝通、克服萬難。
此外,119 救災救護指揮中心在出勤任務派遣時,哪些案件應該
派遣雙軌?派遣哪間醫院?釐清醫院責任區之劃分,以及如何結合醫
院端與消防局無線電通訊資訊,以利派遣及執勤過程能快速傳達訊
息;當然出勤人員的訓練、保險及津貼也得兼顧,多項細如牛毛的後
續資料,都需經過全面追蹤蒐集分析檢討,讓三方合作取得共識。
直至院方與衛生局合作訓練一批消防人員擔任到院前救護員,他
們就是急救現場最重要的「金鳳凰專責救護隊」,專責救護隊之救護人
1999 年聘請藝人林志穎為
救護尖兵金鳳凰的代言人
高救隊成立典禮為 2000 年 3 月車禍中
重生的李佳樺小弟弟(右 3)慶祝四歲
生日,由時任馬英九市長(右 2)與時
任搶救科許景盛科長(右 1)共同慶祝
員,均輪流派遣至臺大、新光、馬偕、北醫及榮總等五家急救責任醫
院急診室,研習救護技術,提升救護人員急救處置能力。
當然,金鳳凰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溝通角色,每每接獲派遣任
務,就需要與專業醫護保持聯繫,同時也得扮演消防局與衛生局通報
的角色。這樣黃金三角的絕妙平衡,少不了金鳳凰們的穿針引線,他
們猶如帶來幸福的青鳥,啣著最重要的資訊將網絡搭建起來,為接手
的病人建立最全面的防護網,穩穩地托住生命垂危的市民。
從一開始醫院、衛生局與消防局,三個機關之間的針鋒相對,一
度讓所有人認為這是窒礙難行的制度,但就在一群熱血急診醫師的堅
持推動,以及後續金鳳凰專責救護隊的成立,讓原本緊張的針鋒相
對,到後來大家攜手克服困難,逐漸邁向目標。最重要的是康復出院
人數的明顯成長,更足以證明這一切都走在對的路途上。
啼聲初試,成績斐然
雖然「金鳳凰專責救護隊」的中級救護技術員礙於法令及技術之限
制,能執行的急救處置相當有限,然而從 1999 年到 2002 年成立的
三年期間,經由「專救隊」已成功救活 88 位到院前心肺停止 (OHCA)
病人,對照之前每年 OHCA 存活的病人僅是屈指可數的事實,成績耀
眼斐然。
1998 年救護勤務數為 69,273 次,在「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成立後,
救護勤務次數每年以 3 至 10% 的比率成長,2005 年救護勤務次數已
達 95,598 次,平均每 100 名市民中就有 4 位接受過金鳳凰專責救護
隊的服務。
這些民眾包括心肺停止患者、心臟病患者、車禍患者,有長者、
也有幼童,他們都是因為專責救護隊第一時間的急救處置,才能順利
挽回性命。再加上重大傷病案件,每年因「金鳳凰專責救護隊」而平安
24 25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2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
「疫」肩扛起,金鳳凰無畏艱辛
復原的市民超過萬人,對這些曾在鬼門關上走一遭的人而言,金鳳凰
專責救護隊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生命朝光亮前行。
COVID-19 疫情爆發,也喚起大眾對 SARS(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侯
群 ) 疫情的記憶,當時人人聞風喪膽,避之惟恐不及,但「金鳳凰專
責救護隊」的高級救護分隊同仁,卻無私無我為衛生機關肩負起抗疫
任務,全力投入載運疑似或 SARS 患者送醫與轉院等相關勤務。
2003 年 3 月 18 日至同年 7 月底,執行載送 SARS 居家隔離民眾
送診 277 人、協助轉院 360 人、載送發燒超過 38° C 病患就醫 1,398
人,合計共 2,035 人。
在當時染疫就近乎被宣判生命終結的風聲鶴唳時刻,「金鳳凰專
責救護隊」的高級救護分隊同仁沒有一聲怨言,置身風暴中長達二個
月。儘管同仁與家屬身心備受煎熬,但他們始終堅信,只要能「減少
一個生命的損失,增加一個完整的家庭」,再多辛勞都值得了。
精益求精,高級救護技術訓練有成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的績效有目共睹,尤其在加入兩個高級救護
分隊後,戰力更是大幅提升。
當年因中級救護技術員 (EMT2) 礙於法令及知識技術之限制,無
法提供現場注射、給藥、插管等高級救命術,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隨即
籌募訓練經費,分別於 2002 年 1 月及 2003 年 10 月各甄選 20 名優
秀之中級救護技術員,進行長達 1,280 小時之高級救護技術訓練,共
計 40 名同仁取得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資格。而為了達到緊急
傷病患在 4 分鐘內有基本急救處置 (BLS),8 分鐘內能接受高級救護
(ALS) 服務的目標,同時有效運用有限的醫療救護,在訓練完成之際,
即著手進行一般與高級救護隊的到院前雙軌救護制度。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成立多年以來,專責救護的作為影響廣大,
救命萬千,金鳳凰最尊榮的印記
除了透過增加救護據點縮短反應時間,金鳳凰亦致力提升救護水
準。對此,市民均有高度的肯定,且 2005 年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
究所進行「住宅環境中意外形成之探討—以臺北市居家意外事故為例」
研究,高達 90.91% 的民眾對於消防人員處理報案的服務態度感到滿
意,尤其對於消防人員執行救護的表現,其滿意度更是高達 95% 以
上,足見金鳳凰對於市民安全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為每一個瀕臨危難生命的延續而努力,是金鳳凰專責救護隊創隊
的精神宗旨,更是鳳凰雛鳥們全力以赴的目標。在生命沉溺處給予有
力的援手,除了是「金鳳凰專責救護隊」的天職外,更重要的是那一份
「心意」的付出,不少家屬、甚至病患本人都能深刻感受,並且給予回
饋,透過捐贈救護車或救護器材、加入鳳凰志工等表示對於臺北市政
府消防局的支持及肯定即是最好證明。
2010 年舉辦「看見重生的力量與希望,臺北有您真好」感恩活動,
由總統馬英九及臺北市長郝龍斌聯袂主持,慶祝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成
立 11 年,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的痊癒病患突破 300 位。
消防局與專責醫院的夥伴關係日漸緊密,醫院由消極接受消防單位送
來傷病患之角色,轉而到積極參與協助消防人員救護技術訓練、執行
雙軌救護、進行救護器材交換等,幫助現場救護隊更快銜接急救技能
與知識。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於 2003 年 2 月 15 日及 10 月 1 日,選擇西區、
東區分別成立忠孝、永吉高級救護分隊,另又再增設 3 個分隊加入專
責救護工作。當時「金鳳凰專責救護隊」已擴增為 38 個專責救護分隊
與 2 個高級救護分隊,使「金鳳凰專責救護隊」遍布北市,為市民提供
全面、快速、專業的緊急救護服務。
26 27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2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
鄭期約感性說道「感謝有金鳳凰付出 11 年,有醫顧會、醫療指導
醫師十多年的青春.還有宮廟、企業、善心人士等社會各界的慷慨捐
贈,讓臺北市、讓全臺灣看見重生的力量與希望!」當時邀請 OHCA
復原者蒞臨與會切蛋糕,現場溫馨感人,其中不乏社會傑出人士,他
們生命的存續就是造福更多社會大眾。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
定義:消防局,以「鳳凰」為標誌,代表浴火重生,取名金鳳凰,激勵隊員精益求
精的立意。
正式成立:1999 年 6 月 1 日
主要任務:支援現場救護,擔任緊急救護、持續推動雙軌制救護制度、線上醫療
指導、派駐責任醫院研習,全面配置自動心臟電擊器、成立醫療顧問委員會、充
實裝備器材、加強人員訓練。
設立目標:馬英九市長提出「健康城市」,給市民更安全的社會
團隊組成
:
由35個消防分隊局裡,
各選出優秀的EMT-2成為金鳳凰,
共有300個人。
1
照片圖說:
1. 1999 年 6 月 1 日時任馬英九市長與張博卿局長校閱金鳳凰專責救護隊
2. 2000 年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成立週年,時任馬英九市長致贈紀念牌並與捐贈者合照
3. 2000 年魏女士經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急救後,成功挽回生命,於成立週年與當時施予
急救之救護人員合照
4. 2001 年 6 月 29 日臺北市議會肯定金鳳凰專救隊 ( 手寫稿 )
4
2
3
28 29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2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
醫
療
顧
問
委
員
會
「有為青年」揮灑青春,譜寫 EMS 新頁
有熱忱、沒包袱,為醫顧會尋訪人才
臺北市到院前救護的發展,是很多人用青春寫出來的。
1999 年,承辦人簡鈺純(現職內政部消防署緊急救護組科長)
剛進入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服務,她還記得 8 月的某一天,副局長許力
仁和科長許景盛帶著她去臺大醫院拜會急診部主任林芳郁及主治醫師
馬惠明,「馬醫師講了很多很多 EMS 發展的藍圖,最後大家的共識和
結論就是要組織一個團隊來推動這些事,成立「醫療顧問委員會」( 醫
顧會)的構想就此產生,
同年11月,
馬醫師先召集成立醫療顧問小組,
馬不停蹄地每兩週開一次會,為成立醫療顧問委員會做足了準備。」
萬事起頭難。簡鈺純說,當時全臺灣沒有任何縣市的消防局設有
醫療顧問委員會,「不僅是消防局,其他局處也不曾有這種顧問委員
會,起初不知道位階放在哪裡,還大費周章請教市政府人事處,經市
政府考量後指示將醫療顧問委員會置於消防局體制下。」後來她便開
始撰寫<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醫療顧問委員會作業要點>。
20 多年後的現在,「有為青年」已成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
診醫學科主任,也是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醫療顧問委員會副主委。
有了法源依據,確認醫顧會的位階與角色,接下來就是為它尋找
人才。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醫療顧問?」馬惠明先用排除法:傳統上,各
種諮詢委員會都由各界大老組成,但是他們不一定了解緊急救護,而
且太忙,沒辦法手把手第一線協助消防隊員,所以他決定不找主任級
的醫師,改找「有為青年」,「有專業、有熱忱、沒包袱,對推動 EMS
發展有信念和共同的價值觀」,他描繪心中的理想人選。
李彬州就是馬惠明找的「有為青年」之一。
李彬州當時是臺北市立仁愛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1999 年
某天,急診科主任璩大成問他有沒有興趣參與到院前救護。「我想了
一晚,覺得到院前救護其實滿重要的,就決定參與,一直到現在。」
1-3
臺北市醫療顧問委員會組織架構關係圖
不該只是運送病人,到院前救護可以救命
李彬州說,救護車上的救護技術員其實比急診醫師更早接觸到病
人,如果他們第一時間的處置很到位,那麼急診醫師可以順利接手診
治,病人的預後有機會更好。「可是當時的救護技術員,是很快就把
病人送到醫院,但幾乎就只有運送病患的功能而已,錯失了及時救治
的時機。他們也覺得應該可以做得更多,但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他當時想,如果接受邀約參與醫顧會,可能有機會貢獻一己之力,協
助提升救護技術員的能力,造福傷病患。
另一個促使他參與醫顧會的機緣是,當住院醫師時,他被派去參
加消防局、衛生局和醫院聯合舉辦的地震、土石流等災難演習,觀察
到消防同仁對傷病患的處置不是那麼正確,比如疑似骨折的傷患應該
先包紮、固定再搬運,如果未固定就直接移動,在搬運過程中可能讓
傷勢惡化。
局長
醫療顧問委員會
醫療指導醫師小組
指導
緊急救護科
大隊
分隊
救災救護指揮中心
30 31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3 醫療顧問委員會
目標都是救人,耐心溝通促成改變
因為親身經歷消防與醫療兩個體系間文化與行事差異,他認為如
果有機會參與醫顧會,並提供消防局一些建議,慢慢溝通,也許消防
局就會願意改變。「其實雙方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要救治傷病患,
讓他們活下來,只是做法有點不同。這可以坐下來討論,怎麼樣才能
把雙方想做的事情一起做好。」
再者,許多國外城市的到院前救護也做得很好,這給他許多激勵
與啟發。「我覺得臺灣其實也做得到,只是欠缺一些助力,沒有人提
出適當的建議去推動改變。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臺灣還很少人投
入,有系統地去做,應該有機會做起來。所以當時就抱著這樣的心情
參與醫顧會,開始去做些嘗試跟努力。」
然而他心中也曾浮現顧慮。「一開始可能想得比較多,醫療顧問
委員會有顧問性質,必須參與救護技術員的教育訓練,提供諮詢。救
護技術員做的事牽涉到醫療行為,比如給氧、給點滴,甚至未來會插
管,醫療顧問算是他們的靠山、替他們的醫療行為背書,多少要負些
責任,包括專業上或道義上的責任,所以一開始有點猶豫。」
不過「想做點什麼」的動力終究戰勝了擔憂。他僅僅思考了一個晚
上,就決定參與。
演習時,指揮官還下令醫師搬運傷患,李彬州心想:「術業有專
攻,醫師應該負責醫療處置,而不是搬運傷患。」年輕的他心直口快,
跑去跟消防局長官反映「那樣做不對,應該這樣做」,「結果當然是被
罵了一頓,」他回憶。
後來他慢慢明白,「演習是給長官看的,快速、逼真地演完就沒
事了,意見不要那麼多,免得節外生枝。但是從醫療的角度看,這過
程中,當然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醫顧會成立,為 EMS 擘畫藍圖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當時是臺大醫院急診部總醫師,因
專長兒科而受學長馬惠明之邀加入醫顧會。
「兒科受到重視,我很感動。」她笑說,不過一開始有點擔心醫顧
會都是醫界大老,論輩分,年輕人恐怕沒有機會講話,但馬醫師說,
醫顧會定調就是開放討論。」
2000 年 11 月,醫顧會 12 位醫師委員到齊,正式成立。當時每
月召開一次會議,第一年便訂下培訓高級救護技術員、到院前救護品
質管制等影響深遠的計畫。
醫顧會沒有讓劉越萍失望。「就像個大家庭,從局長也很支持到
院前救護,這使大家在討論出的公共政策創新想法都有機會具體實
現。」
「這是全國第一,也是唯一長期、持續開會的醫療顧問委員會,
臺北市 EMS 能夠發展,醫顧會扮演最關鍵的角色,」簡鈺純十分肯定
醫顧會的價值。
李彬州在教救護技術員時常說:「如果有一天我或我的家人發生
了什麼事,希望你們能用最好的救護品質來幫助我。」為己更為人,
他相信這就是自己參與醫顧會 20 餘年的價值。
「有為青年」跨出白色巨塔,參與全新的到院前救護領域,沒有虛
度青春,臺北市的 EMS 也因而邁開大步,前行、躍進。
32 33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3 醫療顧問委員會
1
4
2
照片圖說:
1. 2000 年 11 月 1 日第 1 屆醫療顧問委員會成立,時任張博卿局長與各委員合影
2. 2000 年第 1 屆醫療顧問委員會由時任張博卿局長主持開會情形
3. 2010 年第 6 屆醫療顧問委員會成立與時任熊光華局長合影
4. 2012 年第 7 屆醫療顧問委員會成立與時任蕭英文局長合影
5. 2014 年第 8 屆醫療顧問委員會成立與時任廖茂為局長合影
6. 2020 年第 11 屆醫療顧問委員會成立與吳俊鴻局長合影
5
3
6
34 35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3 醫療顧問委員會
二、EMS 翰林院
聰明的腦+單純的心,
開創無限可能
36 37
醫
療
指
導
醫
師
制
度
聰明的腦+單純的心,開創無限可能
從無到有,建立制度
「因為我們有『消防笨』。」簡鈺純打趣道,傳統上大家認為醫生很
會念書,而消防人員比較不會念書,「『笨』其實是一種單純的心性。」
聰明的腦與單純的心,正好藉由醫療指導醫師制度互相了解,也
擦出火花,激勵彼此前行。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主任黃建華回憶,在實施醫
療指導醫師制度前,一直由「教官團」負責同仁的教育訓練,「教官團」
成員上過消防署的教官課程,除了在第一線執行勤務,也會跟醫師討
論,修訂救護流程,並設計教案,傳承知識與經驗給同儕,互相討論;
如果遇到比較困難的案例,則諮詢醫療顧問委員,讓同仁知道若碰到
類似的狀況該怎麼做。
2007 年《緊急醫療救護法》修正,明定為提升各級救護技術員施
行救護品質,各縣市消防主管機關應建立醫療指導醫師制度。當時黃
建華擔任緊急救護科股長,負責 EMT-P 的訓練,與急診醫學會一起
規劃醫療指導醫師制度。
「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黃建華還記得,有一天在急診醫學
會安排的課程上,理事長陳日昌在訓練中心的陽台跟他說了許多關於
醫療指導醫師的想法,初期的構想是將臺灣分為幾個區塊,挑熱心、
有意願的急診醫師試做。
2-0
花半年跑遍分隊,了解運作
李彬州除了參與醫顧會,也加入了醫療指導醫師的行列。
李彬州表示,醫顧會是幕僚單位,負責提供建議及諮詢,雖說醫
療與消防的合作愈來愈順暢,但醫師不在救災救難現場,通常會用自
己的角度設想「到院前應該做好哪些處置」,但是第一線消防弟兄到底
執行得怎麼樣、有沒有困難、他們在想什麼、需要哪些資源或協助,
「其實有時候我們完全不知道。」因此,讓雙方有更深層的互動、更理
解彼此想法,才能一起前行。
2006 年,急診醫學會開始推動醫療指導醫師制度,李彬州便參
與了此次計畫,先蒐集資料,了解國外怎麼做,再討論臺灣要怎麼做。
後來,李彬州成為臺北市第一位、也是臺灣第一代醫療指導醫師,當
時同步發展的還有桃園縣、新竹市及台中縣市。「大概有 4 年多,臺
北市醫療指導醫師就只有我一人。」他花了半年跑遍 42 個分隊,了解
運作情形;當時有永吉、後港、忠孝 3 個高級救護隊,他每個月去一
次,跟他們討論病例、看救護紀錄表,然後檢討,甚至跟著 EMT-P
一起坐救護車出勤。
到過現場,才能提出精準的建議
直擊消防人員出勤實況,給李彬州許多衝擊。「看到他們實際的
運作情形、現場面對的優勢與劣勢,才知道過去醫顧會提供的建議到
底適不適用,試著從他們的角度去想,醫師可以提供哪些資源或協
助,把事情做好而且更有效率。」
比如醫師會覺得:「這種狀
況很簡單,點滴打上去,給藥就
好。」可是以前從未想過,醫院
光線明亮、人手充足,病人不會
亂動,但是在消防同仁出勤現
場,光線卻很昏暗,也沒有適當
的光源,病人躁動,家屬在旁邊
有意見,光要打點滴都有困難。
李彬州說,以前事後檢討常 EMT 戴頭燈或帽沿燈克服環境光線問題
38 39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2-0 醫療指導醫師制度
因為信任,所以放手
EMT 的能力也讓李彬州刮目相看。比如 EMT-P 修過一千多個小
時的課程,臨場判斷並不會輸給第 1 年、第 2 年的住院醫師。他也反
思:「我們教他們那麼多救護技巧,卻怕東怕西,插管、給藥都不敢
讓他們做,讓他們覺得『我明明有能力,為什麼不能做?』」
EMT 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一方面跟法令有關,「但某些程度
也是我們對他們的信賴感,」他去西雅圖參訪時,了解到西雅圖於推
動高級救護其實也經歷了「不敢放手」的過程,擔心 EMT-P 犯錯,所
以這個藥不敢給他們用、那個技術不敢給他們做,否則出事怎麼辦?
有沒有人背書?後來發現,真的過度擔心了。
「這些很有能力的高級救護員訓練完後,到第一線 2 年、3 年,
如果學到的救護技術都沒有機會做,可能就忘光了,」西雅圖參訪之
會說:
「為什麼當時你不這樣做?」
「但是去過救災救難現場,就會
比較了解他們的難處。所以重點
在該怎麼改善,譬如光線不好要
怎麼克服,有些 EMT 就會戴頭
燈、帽沿燈。」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也
曾參與醫療指導醫師試辦計畫,有一次跟著 EMT 出勤,到了現場才
知道報案人是盲人,一片黑暗,因為他們不需要燈,消防人員要自己
開燈;用擔架把病人抬走後,還要幫忙恢復原來的動線,免得盲人因
看不到而跌倒。
「這是很珍貴的經驗,」劉越萍說,不管是要給予醫療指導還是討
論提升品質,只有到過現場,才能提出精準、務實的建議,解決問題。
EMT 抵達現場後需要高度的臨機應變
當下溝通,解決問題
當醫師「侵門踏戶」進入消防隊,接受指導的救護技術員,會不會
感覺又多了一雙眼睛在監督自己?
「不會擔心被監督,」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三大隊建國分隊小隊長
楊文碩說,大部分醫師修養很好,不會數落同仁,都是給大家鼓勵。
「有指導醫師這個角色其實很好,很多同仁不敢跟救護科講的事,會
跟醫師講,醫師再去溝通。救護科就像拿著教鞭,醫療指導醫師是協
助者,有點像黑白臉。」
簡鈺純曾任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科專員,有一次救護科在
推某個流程,人稱「莒哥」的醫療指導醫師、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
江文莒去分隊指導時,同仁跟他反應這件事不容易執行,有些批評及
不理解,江文莒當場打電話給簡鈺純,兩人直接溝通,之後他立刻轉
達給分隊同仁。
這件事讓她印象深刻。「如果大家只是好來好去,沒有理解問題、
解決問題,變成醫師跟第一線同仁連成一氣,業務單位反而會感覺被
孤立,這樣大家很難共事。莒哥做了雙向溝通,當下把問題處理掉,
化解同仁的疑慮。但前提是互信,莒哥知道救護科不會亂做、不會無
的放矢,改變的背後一定有道理。」
後,李彬州覺得應該更信賴 EMT-P,「他們的經驗跟判斷其實非常厲
害。所以後來我們就逐步開放讓 EMT-P 做更多治療及給藥,但放手
的同時,也設計監督機制並後續追蹤。」
當消防同仁與救護科的溝通橋樑
跟醫療顧問、醫療指導醫師共事多年,簡鈺純發現醫師們何止絕
頂聰明,「他們把我們當成一份子,跟我們這個體系產生連結,不厭
40 41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2-0 醫療指導醫師制度
其煩地教、溝通,也很鼓勵我們,有時甚至鼓勵過了頭。」她笑說。
她觀察,醫師不但跟第一線的消防人員互動沒有問題,更難得的
是跟管理體系、業務單位互動,「否則很容易被別人說,你們都聽第
一線講,沒有理解管理單位的困難。」
她解釋,管理者要推動某些政策,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往往到
後來就變成我們不近人情、在辦公室裡面做決策,不知道第一線的痛
苦,我們就變成被攻擊的那一群。如果醫療指導醫師跟第一線同仁再
聯合起來與我們對立,那事情就做不了。醫療指導醫師最可貴之處在
雙向溝通,就像橋樑。傳達政策給第一線同仁,讓他們了解為什麼要
做這件事,同時也反映同仁的難處。」
劉越萍認為,臺北市的醫療指導醫師制度能順利運作,奠基於從
醫顧會開始,急診醫師跟 EMT 長期合作建立起的夥伴關係,「消防同
仁意識到身邊不是多了一個間諜、抓耙子,而打從心裡認為我們是來
幫忙的。」
當聰明的腦遇到單純的心,雙方願意敞開心胸,一切改變都有了
可能。
照片圖說:
1. 2015 年 2 月 4 日復航空難事件,
醫療指導醫師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侯勝文醫師 ( 左 3)
於現場執行插管急救
2. 2007 年 8 月 18 日醫療指導醫師時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科李彬州醫師
(右 1)隨車出勤指導
1
2
42 43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2-0 醫療指導醫師制度
照片圖說:
3.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醫學科李彬州醫師,為當時醫療指導醫師之重要推手
4. 醫療指導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趙君傑醫師帶領救護人員回溯救護車
內救護人員執行影像並給予指導
5. 醫療指導醫師制度推展前,由醫療顧問委員協助救護人員救護技術指導,圖為醫療顧
問委員吳永隆醫師 ( 右 3) 及鍾鴻春醫師 ( 右 4) 指導情形
6. 醫療指導醫師臺大醫院謝明儒醫師至消防分隊指導情形
4
3 5
6
44 45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2-0 醫療指導醫師制度
三、提升 OHCA 存活率
從沙漠到綠洲,
臺北市OHCA存活率0至8%
46 47
OHCA
緊
急
救
護
推
動
歷
程
3-1
EMS 資訊化統計分析 提升 OHCA 存活率
EMS 推行有成,OHCA 存活率逾 8%
絕大多數救治不及的憾事都發生在到院前,縱使醫院有完善醫療
也來不及,必須在意外發生的 4 分鐘內進行基本的心肺復甦術,8 分
鐘內施以 AED 電擊,並且儘快接受 ALS 高級救命術,才能讓生命之
鏈環環相扣,爭取黃金時間。
國外研究報告指出,搶救到院前心跳停止病人(OHCA)患者的
黃金時間為 4 至 6 分鐘,若急救時間每延誤 1 分鐘,存活率則下降
10% 以上,若救護人員能儘快抵達現場急救,可提升病患存活率、
避免成為植物人。
這正是臺北市從雙軌救護制、成立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成立醫療
顧問委員會,以及實行醫療指導醫師制度,全面推動到院前緊急救護
醫療的初衷。
2000 年 3 月 21 日臺大學生張振聲事件,為臺灣緊急醫療救護發
展敲了一記響鐘!張生不明原因倒地後,當時緊急醫療救護法尚未修
法「旁觀者為免除他人生命之急迫危險,使用緊急救護設備或施予急
救措施者,適用民法、刑法緊急避難免責之規定」,且當時 CPR 仍需
口對口人工呼吸,故旁觀者不敢勇於施救等因素,致使張生不幸成為
植物人。這讓主管機關深切省思,如果缺乏對全民的教育宣導,如果
國人急救觀念沒有與時俱進,再完善的制度也將崩解。
當時緊急醫療救護剛起步,鄭期約任職科長期間為延續政策目
標,透過高級救命術的提升,緊扣生命之鏈的每一環,「急診醫師只
能待在醫院,但救護員卻是上山下海!到醫院之前,醫療專家無法介
入,跟傷病患密切接觸的只有救護員。」倘若讓救護員多做一點積極
處置,生命之鏈前四個環節才能緊密相扣,有效提升緊急救護的效
能。
2006 年救護量暴增,救護員培訓刻不容緩
臺北市緊急救護醫療推動到 2006 年開始出現瓶頸,因救護量暴
增,每年 3% 到 5%增長,2009 年已超過十萬車次,短短三年期間服
務超過 32 萬人次,平均每 7 分鐘接一通求救電話,救護車每天出勤
300 多次,相當吃重。
二來,由於救護量暴增,而救護技術質量無法同步提升,加上許
多救護同仁外調出去,以致人力吃緊的窘況,還有缺乏經驗傳承,造
成 OHCA 存活率下降,康復成長停滯。為了徹底改善這些難題,臺北
市政府消防局決心效法國外先進國家,讓消防局與衛生局攜手建構更
為精準縝密的救護系統。
另一方面,社會認同與民眾信心度也是一道關卡。「當時我們常
常收到民眾投訴,抱怨臺北市政府消防局亂花公帑培訓救護員 ...」鄭
期約感慨道,「我們猛然意識到,光是培訓人才還不夠,更要向社會
大眾宣導,讓這些救護人才獲得認同,取得他們應有的尊重,救護同
仁才更有成就感。」
幸而事實證明了,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優秀的救護員突破環境空間
的限囿,充分展現高效行動,報案後取得最即時、最精準的處置,臺
北市的消防分隊於六分鐘以內抵達現場之案件比例達近 90%,大幅
提升急救的處置率,康復出院人數也顯著成長。
如何賦能救護員參與提升救治率的一環,其實知易行難。鄭期約
表示,除了救護員培訓制度建立,更要考量他們的心理素質,因此遴
選學習意願強烈的救護員,強化 EMT2 相關養成訓練。
48 49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3-1 OHCA 緊急救護推動歷程
康復出院率的定義:
109 年及 110 年疫情影響數據略降
康復出院定義為 CPC1 及 CPC2 之人數加總
(CPC = 1 大腦皮質功能良好;病人辨識清楚,說話有條理,一般生活可自理,活
動如常人;CPC = 2 中度大腦皮質功能障礙;病人意識清楚,活動上有部分障礙,
如:穿衣、吃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 )
康復出院率 = 康復出院人數 /OHCA 人數 ( 此為當年度所有 OHCA 總人數 )
0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
20
11
24
40
60
80
100
120
140
康復出院人數
(人)
年
27 29 32 32
11 13
26
35 36 34
41
45 46
56
102 105
119 121
126
111
107
13
34
3
36
35
3
32
3
32
3
56
5
111
1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康復出院率
(百分比)
年
0.7
1.4
1.9 1.8
2.1 2.2
2.4
2.6
5.1
5.4
6.6 6.4 6.5
6.1 5.9
5
5
5
5
6
6
6
66
07
8
8
8
.
1
1
54
5
1.8
EMS 系統制定電子化格式
EMS 資訊系統的建置可回溯至最早期「119 AED 品管追蹤系統與
電子資料庫系統」,開創 OHCA 復甦品質品管與預後追蹤之濫觴,奠
定日後 OHCA 登錄系統的觀念基礎。
直到 2010 年 6 月 1 日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與衛生局共同建置「緊
急醫療救護資訊系統」,實施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案件追蹤
登錄及指標評估,為資訊系統整合邁出一大步。
在整個資料數位化以及建立電子平臺的過程中,要存留哪些重要
資料先要有嚴謹的定義,黃建華說起當年與急診醫學會交流討論,如
EMS 成效分析之基礎:就醫紀錄資料化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衛生局與醫顧會持續攜手耕耘 EMS,而真正
將臺北市 EMS 資訊系統 (EMS Information System) 串聯整合的代表
作,莫過於建置「電子化救護紀錄表系統」、推動「119 AED 品管系統」
與「OHCA 預後追蹤系統」。
由於傳統的救護紀錄慣用書面填寫的方式,所有的急救施行都需
要紀錄在表單上成為病人的照護紀錄,再由救護人員建檔輸入系統形
成資料庫,以便未來各單位使用以及作為分析統計數據的依據。然而
這種方式,其實曠日廢時,亦有可能筆誤疏漏,更難以進一步用於數
據統計分析。
為此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推動了救護紀錄表數位化,希望藉由這個
計畫的實施減少救護同仁重複登打的狀況,並將資料直接上傳系統資
料庫,此外,對消防局的資料保存也是一項有利方案,可以避免紙本
資料的缺失;而另一個長遠考量在於,未來得以運用這樣的資料庫直
接與衛生單位進行病歷資料的轉介。
50 51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3-1 OHCA 緊急救護推動歷程
把握黃金救援時間,強化橫向連結
為了改變早期救護人員透過電話追蹤心肺功能停止病人預後,造
成家屬與詢問者之間窘境,以及無法精準掌握病患預後情形,在消防
局、衛生局及醫顧會的共識下,打造 OHCA 登錄系統是刻不容緩的事
情。建立初期可說是困難重重,一是如何維持系統的穩定,二是說服
各醫院加入登錄行列,經過不斷滾動式修正,目前也有其他縣市陸續
加入登錄行列。消防局希望能透過這樣的計畫可以完善國內的救護系
統,除了與各醫院進行資料的介接,未來也期待與衛生福利部的系統
資料庫進行整合,讓所有急救成果透明及公開化。
其實病患「到院前救護紀錄」與「到院後醫療處置」分屬兩個系統,
醫院將到院前救護紀錄併入病患的病歷中,協助醫護人員快速了
解 OHCA 病患於到院前的狀態及救護人員給予的相關處置。但因為
OHCA 病患的特殊性,往往無法第一時間得知病患最終結果(出院或
死亡),建立 OHCA 登錄系統連結消防局的電子化救護紀錄表系統資
料庫,並且由醫院登錄病患的出院預後情形,可藉此進行資料統計及
何制定電子化格式內容,同時也參考國外的資料格式。
目前救護紀錄表上除了基本資料,救護人員能夠輸入現場測量的
所有生命徵象,同時紀錄當下的各項處置,包括需通報的內容和急重
症的重要資訊,讓接手的醫護人員能在第一時間掌握病患的各項資
訊,以提供最好的救護處置。
初始時期總是最困難,一是維持系統的穩定,二是與各個醫院的
資料庫進行連結,消防局希望能透過這樣的計畫建立完善的救護資料
系統,除了與各醫院進行紀錄的介接,也期待能與衛生福利部的緊急
醫療管理系統資料庫進行整合,完成跨單位的完整緊急救護資訊系統
資料庫。
兩大變革,從沙漠拓荒到綠洲
李彬州主任表示,現今資訊越來越暢通,救護人員在到院前與到
院後的許多處置也更具體明確,有助於救護工作的推動。整體而言,
臺北市的專責救護隊救護人員的基本訓練相當扎實,這是提高 OHCA
存活率的基礎。
由於救護同仁的努力,OHCA 存活率由 20 多年前的 1%提升至
訂立 KPI,用數字彰顯救護隊價值
1999 年是專責救護隊的重要轉折點,簡鈺純表示,救護同仁期
待讓大眾看見救護人員的用心與專業,因此訂立了急救處置率,期待
透過相關績效指標來展現專責救護隊的重要意義;其中,OHCA 存活
出院率便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指標!
當時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首創追蹤 OHCA 病患急救成功的案例,藉
以了解救護績效,而績效訂立主要來自跨部門的合作與討論,以嚴謹
的 OHCA 存活率指標,作為 EMS 系統的比較基準。
簡鈺純也提到,取得追蹤資料的歷程相當辛苦,因當時 OHCA 存
活率約 6 至 7%,救護人員透過電話追蹤方式,可能讓往生者家屬回
想起當時情形,讓心情更為悲傷遺憾。儘管如此,對於整個指標的建
置,仍是重要起始點,同時也透過獎勵制度鼓勵救護人員持續追蹤。
分析,觀察整體救護狀況施行的成效,同時也改變傳統電話追蹤的模
式,大幅增進 EMS 系統的效益。
儘管過去 OHCA 病患存活率相當低,但透過各單位不斷努力完善
並優化救護系統,許多 OHCA 病患到院前已經恢復脈搏及呼吸,透過
救護車事先通報並就近送醫,讓醫院急診得以提前準備給予病患的即
時處置,存活出院的機會自然也愈來愈高。
52 53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3-1 OHCA 緊急救護推動歷程
現在的 10%,柯昭穎醫師認為,其中最主要的變革之一,就是在
2000 年的時候將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交到專責救護隊
的手上。
經 AED 電擊急救的病患平均可提升至 20%的存活率,對於整體
OHCA 存活率而言,可提升至 5%。當時臺北市的設備充足,可提供
所有專責救護隊於急救現場實施電擊,這就是第一階段較為顯著的躍
進。
另一項重大變革是從 2013 年開始,針對需要急救的病患,報案
者不僅僅在現場等待救護人員到達,119 救災救護指揮中心的派遣員
派出救護人員的同時,也透過電話方式指導,協助報案者實施胸部按
壓的急救,這也是提高 OHCA 存活率的重要因素。臺北市是亞洲最早
開始推動的城市之一,消防局也攜手首爾及新加坡分享交流相關經驗
共同推展。
一路走來要感謝許多善心民眾與民間企業,大方捐贈電擊設備,
讓救護人員有「利器」與「用武之地」。最重要的一點是,臺北市政府消
防局用虛心接納與包容的態度,接受外部專家提供的建議,並肯定救
護人員的工作價值,這是最關鍵性的作用。
柯昭穎表示,急救的本質是越早進行、存活機率越高,因此除了
即時通報 119 外,民眾的急救知能也是重要一環,包含社區可提供更
多電擊器或止血帶等救護器材;平時亦可透過急救宣導讓民眾操作使
用;同時學校課程也致力於提升學童的急救知能。若能全國普及化急
救設備同時全民參與急救,相信提高 OHCA 存活率將呈倍數成長,這
也是未來持續精進的方向。
照片圖說:
1. 2000 年 2 月緊急醫療救護法修法後,新增初、中級救護技術員可使用 AED,同年 6
月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率先全國於所有救護車配置 AED
2. 2010 年 10 月 1 日慶祝康復出院人數突破 300 人,舉辦「看見重生的力量與希望臺北
有您真好」感恩活動,由時任總統馬英九及市長郝龍斌聯袂主持
1
2
54 55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3-1 OHCA 緊急救護推動歷程
3
4
照片圖說:
3. 2013 年 3 月 2 日慶祝康復出院人數突破 400 人,舉辦「聽見臺北的心跳聲 - 緊扣『生
命之鏈』、重生『蛇』我其誰」活動」,知名演奏家「番王」於先前演奏時突然心臟病發,經
搶救後現場即恢復呼吸心跳,出席活動感謝救護人員即時相救
4. 2016 年 2 月 18 日慶祝康復出院人數突破 600 人,舉辦「緊扣生命之鏈慶重生」活動,
由柯文哲市長主持,自 2015 年後每年康復出院人數皆逾百人
5. 2017 年 12 月臺北市全面配置「自動心肺復甦機」,減少後送過程中斷 CPR 時間
6. 2020 年 1 月 16 日慶祝康復出院人數逾千人,與 119 消防節慶祝大會共同舉辦
5
6
56 57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3-1 OHCA 緊急救護推動歷程
CPR
與
AED
普
及
化
發
展
3-2
OHCA 存活大躍進,延續生命、圓滿家庭
爭取黃金時間,線上指導 CPR
20 年前,臺北市 OHCA 病人的存活率大概只有 1%,20 年後,
存活率已達 10%,與先進國家相比毫不遜色。從 1%到 10%,上千
條生命得以延續,上千個家庭得以圓滿。
「最早推動 OHCA 時,我參考國外的推行成效,目標就是超英趕
美。」馬惠明醫師說道,當時大家雖然滿懷理想,卻還沒有具體的策
略與目標,我們才設立具體指標要從原本不到 1%、提升 10% !從這
個明確的發展方向,思考哪些 KPI 需要堅守、哪些分工需要妥協,逐
步訂立出 OHCA 的推動策略。
「這是一點一點的累積,」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醫療顧問委員會委員、
臺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柯昭穎回顧,臺北市 OHCA 病人存活率大幅
提升,關鍵有二:一是 2000 年時 AED 交到 EMT 的手上,OHCA、
需要電擊的病人可以在現場就接受電擊,不用等送到急診,存活率因
此出現跳躍式的躍進。「這應該也是亞洲第一個城市,所有的消防分
隊同時配備了 AED,EMT 都有能力使用 AED。」
關鍵二是 2013 年後推動 DA-CPR,也就是民眾打 119 報案後,
由派遣員線上指導報案人做 CPR,把握 EMT 到現場前的黃金時間,
把急救再往前推。「EMT 到達前是另一個戰場,在這個戰場也同時有
作為,存活率才可能有顯著的提升。臺北市與首爾也是亞洲最早推動
DA-CPR 的地方。在之後的兩、三年,存活率,尤其是在神經學預後
的存活率(不但活下來,還能自理生活)又有兩倍以上的提升,可以
跟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不過他強調,並不是單純這兩項作為就能大幅提升存活率,還有
很多細部、超過 10 項以上的救護作為介入、EMT 能力的提升、不同
部門一點一點累積合作,甚至醫療器材廠商願意用優惠的價格提供
讓幾乎失去生命的人,仍然能看著孩子長大
OHCA 存活率大幅提升,如果已達到極限,愈來愈難突破,未來
要以什麼為目標?
柯昭穎說,許多證據指出,OHCA 病人愈早接受急救,存活率愈
高、預後愈好。「未來可以做的,就是把急救再往前推,善用 EMT 到
達前的 3、5 分鐘,比如利用資訊科技、公民教育、在更多公共場所
放置 AED 等,讓民眾在事故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就能有所作為,一個
本來因為 OHCA 而幾乎失去生命的人,可以因為及時接受急救,再回
到原本的生活,做一個好父親、好母親,照顧小孩,同時繼續對社會
盡其貢獻。」 他認為,將來更是需要跨部會合作,例如從學校教育著
手,讓民眾從小就具備助人、救人的技能。
OHCA 存活率增加不只是數字的變化,從 EMT 手中接手 OHCA
病人的急診醫師也很有感。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醫療顧問委員會副主委李彬州說,以前 OHCA
病人送到急診,幾乎都沒有機會存活,「現在很多病人在到醫院前就
醒來了,以前大概不可能發生。」
存活率不只是冰冷的數字,更代表生命之鏈緊緊相扣,瀕臨死亡
的生命得以逆轉,得以繼續人生。
AED、宮廟熱心捐贈 AED 等,都有助提升存活率。
追蹤康復個案,績效看得見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領先全台,最早追蹤 OHCA 康復出院的個案,初期用打電話,
問醫院、問家屬,一一追蹤病人的預後,手寫紀錄,自 2010 年起,在跨局處臺北
市政府衛生局支持和眾急救責任醫院合作努力下,全面電子化,創建 OHCA 登錄
系統,方便追蹤及品管分析,績效看得見,可以自我比較或與先進國家比較,成
為自我鞭策的動力。
58 59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3-2 CPR 與 AED 普及化發展
1
2
3
4
5
照片圖說:
1. 85 歲年邁長者主動學習 CPR 情形,急救教育從小到老都應被重視
2. 2013 年於西門町中華路和寶慶路交叉口舉辦千人 CPR 宣導活動,活動開始前籌備情
形
3. 2014 年推出團 Go CPR 急救教學站,提供民眾 12 個行政區消防分隊的學習地點
4. 2015 年開始臺北市要求每位高中生都要會 CPR,並倡議 1 人 1 具安妮的實作教學,
圖為救護人員至高中校園推廣 CPR 急救技能情形
5. 2018 年 9 月 17 日於立法院進行 CPR 宣導,民眾學習 CPR 情形
60 61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3-2 CPR 與 AED 普及化發展
四、精進急重症救護品質
三大急重症,
到院前與死神拔河
62 63
緊
急
救
護
的
三
大
急
重
症
4-1
時間急症,分秒必爭
好制度未必可行
「時間敏感急症」指的如果發病到就醫的時間延長,病情就會快速
惡化的疾病。其中,急性腦中風、心肌梗塞、與重大創傷,也常常被
稱為 EMS 的三大急重症。
「緊急醫療救護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救治『三大急重症』的病
人,」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醫療顧問委員會委員、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
院長江文莒說,時間急症差一分鐘接受治療,結果就會不一樣。比如
重大外傷,一個小時內如果不能到達醫院進行必要的手術或栓塞治
療,死亡率就可能會大增。「而一小時內要到達適當的醫院,其實很
大一部分需要 119 的幫忙,到院前救護加上正確後送選擇與到院後救
治,病人才能存活。」
對於時間急症的傷病人,緊急醫療救護的精神在於讓個案在對的
時間、送到對的醫院。換言之,病人要分類、醫院也要分級,再由通
報系統將兩者配對起來,進行最佳化處置。
自 2010 年起,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救護科與救災救指中心聯手,
開全國先例,陸續將腦中風、心肌梗塞、重大創傷陸續納入「事先通
報醫院」的系統。因此,面臨三大急重症,EMT 同仁可以將現場對病
人的判斷,透過無線電回報救指中心,轉通報責任醫院,請醫院端預
備相關醫護人員,例如專業醫師先行待命,縮短病人在院前院後等待
確切治療的時間。許多醫院後來也建立給消防局弟兄送來的三大急重
症的病人的「綠色通道」,讓這些危急的病人可以在到院後第一時間就
接受處置。
然而,依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分級送醫的觀念立意良好,在更早之
前卻沒有辦法推動成功。不同的急症有不同的發展脈絡,以他最熟悉
的重大外傷為例,「其實早在馬惠明主委剛從美國回來之後的 2001 年
把系統準備好,等待時機
外傷病人分級送醫這件事後來大概沉寂了十多年,
直到 2016 年,
柯文哲市長上任後才有變化。「因為柯市長也是外傷出身的醫師,很
了解分級送醫的重要。其實在他上任前,臺大醫院就已經跟鄰近的醫
院建立外傷分流後送的標準模式,他上任後就推廣到全市所有的急救
責任醫院。有些事情要由上而下推動,會比較快,但是前提是底下已
經準備好了。」
建立三大重症的正確後送制度,要準備什麼呢?一般來而,分級
後送涉及 3 個重要概念:第一,什麼叫嚴重、什麼叫輕微?判斷標準
要讓 EMT 清楚掌握;第二,EMT 在判斷上還是會有些落差或不一致,
醫院在病人送達的當下要能概括承受、事後再討論改進。第三,民眾
願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判斷跟後送選擇,如果民眾不願意接受,要能有
良好的溝通與配套措施。
他回憶,以重大創傷分級後送為例,當時為了美國重大創傷的條
件是否適用於臺北市、徵詢了許多醫師的建議,最後調整為大家都能
有共識的狀況。譬如路倒者,後送大醫院的條件中昏迷指數分數下調
左右,就曾推動過到院前外傷急症的分流。當時的作法是,比如例如
民眾出了車禍,EMT 到現場,經過評估,傷勢嚴重的病人送去大醫
院,傷勢輕微的病人送去小醫院,避免把大醫院塞爆,或者把嚴重的
病人送去沒有能力處理的醫院,導致需要轉院,錯失寶貴的救治黃金
時間。」當時沒有成功建立外傷分流制度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民眾主
觀意識強,要求去自己想去的醫院,而 EMT 起初也沒有得到充足的
授權與後援,讓他們放膽去做,醫院端則是習慣了過去的作業方式,
配合的意願也不高。我們雖然知道分級送醫對民眾、對系統都是好
的,不過最好的制度未必是當時最可行的,」江文莒說。
64 65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1 緊急救護的三大急重症
1 分,希望因為酒醉但沒有外傷者可以少送醫,減少醫院的負擔。除
了對 EMT 密集的教育訓練之外,也需要跟醫院端溝通,凡是依據重
大外傷條件送來的傷患,醫護人員都不要拒絕,也不要質疑 EMT 的
判斷。「第一時間要相信 EMT 做的是對的,因為只要醫護人員在民眾
面前展現一次不信任,下次民眾受傷就不會再相信 119。如果真的有
EMT 判斷不精準的狀況,可以事後再回饋給救護科或醫療指導醫師。」
2016 年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領先全國建立重大創傷到院前繞道分
流系統,「市長的堅強意志,當然是推動制度改變的關鍵。但過去的
經驗,更提醒我們溝通的重要,」他說:「不論對民眾或醫院,溝通要
有效,就要讓對也感受到方覺得對他也有好益處、並減少擔心、創造
雙贏。比如醫院如果配合分級送醫,可以減少很多後續行政上的麻
煩,消防局外傷登錄系統還可以產出報表,方便他們在醫院評鑑時
用。」
回想 2001 年的未竟之功與 2016 年的創傷分流制度重啟再造,
「用
之則行,舍之則藏,」江文莒引用《論語.述而》說,如果各方因緣和合,
讓你有機會做事,就盡量發揮,但如果沒有機會,就好好修身養性;
就組織而言,就是把系統準備好,不斷地進行系統的建制與推演。西
方諺語說「機會等待有心人」,當你準備好了,某一天時機成熟,就開
花結果了。
66 67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1 緊急救護的三大急重症
急
性
腦
中
風
救
治
率
增
長
4-2
急起來要人命!把握腦中風黃金救援時段
急性中風搶救黃金 3 小時
腦中風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尤其送醫途中耽誤急救。為降低
死亡率,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最早開始跟三總醫院合作品管圈活動 -- 快
敏圈,提供特別訓練,推動「急性腦中風的救護通報」,教導同仁判斷
腦中風的前兆。透過「判斷標準」的精確性提升,第一時間通報專責醫
院,而醫院事先準備好檢傷評估,給急性腦中風更多挽回的機會。
猶記 2022 年 7 月,臺北市政府 62 歲的蔡炳坤副市長,日前於
餐會時間突然倒地,當下判定為中風即刻送醫手術救回一命,然而全
臺灣有多少急性腦中風個案,可以像副市長一樣獲得即時援助呢?
腦中風往往是沒有任何前兆可以預防,發生時總是讓人措手不
及。若民眾自行就醫,該醫院也不一定有醫療能力能處置腦中風個
案,所幸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早有遠見,與各急救專責醫院合作,對於
疑似腦中風病人有完整的救護 SOP,為民眾織起一張腦中風的救命
網。
腦中風完整的醫學名詞為「急性腦血管疾病」,意指腦部因急性血
管梗塞導致缺血性病變損傷或血管破裂溢血造成的腦組織損害,但目
前仍無法預測何時降臨。
同時,腦中風發生後的黃金救援時間是所謂的「黃金 3 小時」,主
要是目前公認唯一能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藥物 r-tPA(為一種血栓
溶解劑),雖可增加 33%復原的機會,但卻有病發 3 小時內須立即
給藥的限制,因此病人到院前的辨識及給藥時機便顯得格外重要。
然而,腦中風個案常發生以下狀況,包含患者無法識別病況因而
延誤撥打 119、現場症狀未辨識、送醫未通報及後送未分級等,層層
人為因素的條件下往往導致延誤就醫。
臺北搶救腦中風 3D 優化計畫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自 2010 年推動「搶救腦中風 3D 優化計畫」,
為縮短中風病人的搶救時機,該年 3 月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與三軍總醫
院內湖院區,率先針對腦中風病人,整合第一線救護人員及後送醫療
院所進行先導計畫,選定 「 症狀未辨識」與 「 送醫未通報」這 2 個問題
來著手,並以內湖區為示範區進行 6 個月的小規模試行。
短短期間內通報預測率提升至 8 成,而 r-tPA(血栓溶解劑)的
施打率更從原本的 0-3% 上升至 16.67%,兩者重要觀察指標均有顯
著提升,對於急性腦中風病人到院後的處置,更有明確的指引。
初試啼聲的內湖區旋即獲得良好成效,因此自 2010 年起,臺北
市政府消防局各區分隊也積極與各院所合作,如臺大醫院、馬偕醫
院、新光醫院、榮民總醫院、國泰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萬芳醫
院、北醫醫院等,其覆蓋率已達全臺北市,亦代表著臺北市民若發生
腦中風案例,將獲得最全面的救援照護。
歷經 7 年優化「3D」,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EMT 針對到院前腦中風
病人通報敏感度及通報陽性預測值等,普遍優於他國 EMSS 的成效,
並顯著縮短腦中風病人到院後治療時間。
2017 年更積極規劃針對疑似大血管阻塞腦中風病人,後送有能
力執行動脈取栓治療之合作醫院,邁入 TPE CVA 2.0 新紀元,讓病人
得到最佳治療。
參照美國精實訓練,精準判讀降低失誤
為了能及時給予缺血性腦中風患者 r-tPA 來搶救腦細胞,臺北市
政府消防局參照美國心臟醫學會與腦中風學會,在共同發表的治療指
引中,提出了「7D」的重要步驟,並可區分為到院前的重要 3D 及到院
68 69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2 急性腦中風救治率增長
後的 4D 處置:
到院前
( 一 ) Detection:教導民眾及時判斷腦中風的症狀與病徵。
( 二 ) Dispatch:緊急通報救護派遣系統,事先通知醫院。
( 三 ) Delivery:立即送往可處置腦中風之醫療院所。
到院後
( 四 ) Door:急診最優先之檢傷分類。
( 五 ) Data:急診評估與處置。
( 六 ) Decision:確定治療方針。
( 七 ) Drugs:血栓溶解療法。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試行階段發現,若能完整落實前述七個重要步
驟, 並於 3 小時內完成,將可使中風患者有良好之醫療品質,提高病
人存活率,減輕腦中風傷害造成之家庭負擔。
而為培訓線上 EMT 救護人員皆能快速辨識腦中風症狀,明定
「2019 年臺北市院前中風新指標 (2.1)」相關教育訓練,其中最重要的
即是遵照「辛辛那提中風指標」,救護人員於到達救護現場後率先對疑
似腦中風患 者進行臉部(Face)、舉臂(Arms)、言語(Speech)
等三項測試, 並加測「G -FAST 指標」,其中包含動眼(Gaze)測試及
詢問發作時間(Time)等,配合血糖值及癲癇與否綜合判定,可初
步評估且分類大小血管中風狀況及發作時間,再依照建議立即後送至
責任急救醫院。整體現場判斷過程嚴格控管應小於 15 分鐘,加上消
防分隊皆與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有完善的配合制度,更能提供病人最即
時的救助。
消防醫療合作無間,黃金時間內完成救治
性命垂危歷歷在目,救護員難忘
如今對於疑似腦中風患者,其後送過程相較於一般救護案件,必
須在 4.5 小時內完成救治。舉例來說,一般就醫過程,病人需於急診
室等候檢傷分類,待檢傷護理師測量基本生命徵象、詢問病況及過去
病史等資料,確定為急性腦中風後,才開始列為危急個案,並由急診
醫生診察及排定 CT 掃瞄等檢查,始進入救治。但若檢傷站等侯病人
眾多,急性腦中風病人必須等候排隊多時才能接受診療,相當耗費時
間,往往已超過病發的黃金治療時間。
不過當消防局與醫療院所腦中風小組有順暢的後送機制時,每當
119 接獲報案,第一線救護人員若懷疑眼前病人可能是腦中風患者,
即依「2019 年臺北市院前中風新指標 (2.1)」進行現場即時診斷,並緊
急後送至配合醫療院所;到院後,醫院也可立刻基於通報,直入急救
區、照 CT、給予 r-tPA(血栓溶解劑)注射、減少候診時間,並及時
由專科醫師會診接手,每一步驟都把握著「快又準」的原則,為腦中風
病人分秒必爭。
總說救援的人要保持身體健康,不過腦中風的危機總是來得太
快。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一救災救護大隊中正中隊,就曾發生消防隊
員親眼目睹同袍中風的案例,隸屬忠孝高級救護分隊的小隊長陳柏
翰,自 2004 年起擔任救護員已有 18 年經歷,曾經就遭遇過 2 次同事
在執勤時發生急性腦中風的狀況,即便已成為高級救護技術員的他,
看到同事倒下仍心有餘悸。
陳柏翰:「2 位同事在送往醫院後,診斷結果都是腦中風,相同
的是均為男性約 40 歲,不同的是 1 位被診斷為梗塞性腦中風,另 1
70 71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2 急性腦中風救治率增長
位則是出血性腦中風,在發生當下才深刻地體會到,平時都是搶救生
命於水火中的我們,在疾病面前原來也和常人般一樣脆弱!」所幸兩
位同事均獲得及時救援,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可不一定都這麼幸運。
後港分隊隊員陳乃嘉分享:「曾經於商圈店鋪,接近打烊之際,
一位體重破百的老闆突然間倒下,當時我們抵達現場後,發現他意識
仍清楚,但半邊肢體無力、動彈不得,於是幫患者測量生命徵象、辛
辛那提、G-FAST,疑似是腦中風,想要趕緊將他緊急送醫,但實在
搬不動,心裡相當焦急萬分。」陳乃嘉深知腦中風一刻也等不了,為
了搶時間,陳乃嘉與隨車同事趕緊到隔壁店家叫來更多店員,眾人合
力將患者搬移至擔架床並推上救護車,通報鄰近急救責任醫院救治,
警民合力救命的過程感動於心,而這位老闆也因為發現及時,且送醫
時間短,不久後即康復出院。
石牌分隊隊員蕭辰鈞與潘韋志談論起腦中風救援個案仍心有餘
悸。不論是家中發病的 85 歲女性、倒於建設工地的工人,抑或是一
早進辦公室就臉歪嘴斜的主管,可以得知當腦中風發作是不論時間、
地點,更不限男女,每趟救護的經驗累積,都是建立在救護人員有條
不紊的行動力及處變不驚的判斷力上。
回顧腦中風急救發展至今,從 r-tPA(血栓溶解劑)到 IAT(動脈
取栓術),黃金急救時間亦從 3 小時延長至 6 小時,但急性腦中風仍
是導致民眾失能的主要原因。經驗豐富的救護人員也分享,若要使民
眾能及早辨識腦中風,也需仰賴大眾的衛教知識,當發現有人出現臉
部表情不對稱、
單側手腳無力、
突然說話口齒不清等任何1 項狀況時,
都應儘快撥打 119 求助,或許因你細心的一眼,就能挽救一條寶貴的
生命與家庭。
加強衛教普及,腦中風全民臨危不亂
隨著國人生活飲食改變,時下御宅族與電腦網路風行,加上垃圾
食物且長期缺乏運動的情況下,高膽固醇族群正迫使腦中風患者的好
發年齡層不斷地往下遞減降。因此,國民健康署及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救護分隊近年也積極與民眾面對面,深入民間舉辦衛教,將用於現場
救護人員判定腦中風病徵與否的辛辛那提中風指標,作為各種衛教工
具,以呼籲民眾牢記「FAST( 快、快、快 )」辨別中風口訣,協助辨識
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 3 小時」:
1. 「F」就是 FACE -臉歪:請患者微笑或觀察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
否對稱。
2. 「A」就是 ARM -手軟: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
否會無力而垂下來。
3. 「S」就是 SPEECH -大舌頭: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
整
4. 「T」就是 TIME -記下時間、快打電話: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
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積極爭取治療時間。
生命的流淌總是瞬息萬變,若腦中風患者在初期救護即獲得妥適
的安排與治療,其預後復原的能力將相得益彰。國民健康署資料顯
示,腦中風病發後 6 個月是復健的黃金時期,且在此階段中運動能力
恢復最快,若能即時掌握黃金復健期,積極配合醫療專業人員的復健
治療計畫,將能降低身體殘障程度,重拾日常生活功能,使中風患者
拋開病後憂鬱,讓生活過得更美好。
72 73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2 急性腦中風救治率增長
1 2
照片圖說:
1. 2011 年 12 月 7 日召開「搶救腦中風『快』打 119」記者會,由時任蕭英文局長與醫療顧
問委員連袂主持,透過區域化運作,有效提高缺血性腦中風病患治癒率
2. 2010 年 2 月 8 日三軍總醫院陳穎信醫師與其團隊醫師教導救護人員辨識腦中風方法
及通報機制
3. 2015 年 6 月 29 日臺大醫院謝明儒醫師教導救護人員辨識腦中風患者之方式
3
74 75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2 急性腦中風救治率增長
重
大
創
傷
分
級
認
證
制
度
實
現
4-3
重大創傷分級,把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民眾習慣指定醫院,分級就醫制度失靈
創傷分級後送,調度醫院資源
事故傷害向來是重要的公共衛生與醫療課題,而「創傷」長年居於
國內十大死因之一,也是國內重要死亡與失能的原因,由於傷患者主
要為青壯族群,對於家庭與社會來說更是莫大損失。
馬惠明醫師表示「這裡蘊含了兩種精神,一是把醫院服務帶到院
前,立即進行精準的緊急救護,這就是 EMS 在做的事;二是重大傷
病患要送往合適的醫院。」為了讓創傷不再成為生命一大憾事,北市
消防局積極將創傷病患與資源做最有效的配置,但是在推動分級送醫
制度的過程,卻是出乎意料的艱辛。
「消防局自 2000 年起建立創傷醫院分級認證制度,而 2005 年發
生一個邱小妹妹事件,她被送到臺中去,引起軒然大波。」北市消防
局大隊長黃建華回憶道,當時各界質疑臺北市資源這麼多,為什麼還
要往後送?
2001 年 7 月建立「臺北市緊急醫療網到院前重大創傷指標」。消
「重大創傷分級後送,其實簡單說就是把嚴重的病人送去大的醫
院,把輕微的病人送去小的醫院。」如果能成功的建立這個制度,就
能讓嚴重的傷者在大醫院治療增加存活率、而輕微的傷者也不會因為
要求指定後送或而造成救護車被佔用與大醫院的壅塞。然而,江文莒
表示創傷分級後送有三件事必須先完成:
一、嚴重與輕微之間的條件與判斷依據。
二、消防員判斷上可能還有落差或失誤。
三、民眾對於創傷判斷跟後送的接受度。
過去七年,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攜手急診醫師透過區域化策略,建
立一套運作良好的緊急醫療救護系統,既可縮短治療時程,在黃金時
間內幫助病患受到適當處置,如此提升對創傷病患到院前的緊急救護
醫療品質。
自 2015 年底開始實施建置大臺北地區置創傷體系與病患網路登
錄系統,北市消防局與衛生局規劃「創傷醫院分區分級」,將臺北市八
個區域區分為八家創傷中心,依現場創傷檢傷指標判定後送。醫院「創
傷中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一方面需要照料重傷病患,另一方面
對輕傷病患則提供社區醫院的功能。這樣的醫護人力配置,是否影響
創傷醫學中心救治重大創傷的時效性,難以衡量。最重要的是,提升
到院前檢傷與救護的品質,落實創傷救護醫療目標。
防局也嘗試效法緊急醫療系統發展完整的國家,針對創傷醫院制定
「分級認證制度」,並訂定到院前檢傷規則,提升其救護能力;同時透
過救護技術員的教育訓練,以便在事故現場立即判斷或預測傷患是否
有重大創傷的可能。這種視病人傷勢嚴重度決定送往適當的醫院的制
度,就是所謂分級送醫的觀念,然而,推動了一段時間,民眾的接受
度依然偏低,自主就醫的指定後送仍然常見,而救護同仁的信心也受
到打擊。其結果,大醫院不斷壅塞,2005 年的邱小妹妹事件的當時
每個大醫院的急診都回報滿床無法收治,其實也是系統失靈的結果。
新聞常見急救送醫過程中,救護員跟家屬起爭執,原因往往出在
家屬罔顧分級就醫制度與流程,堅持要將傷患送往特定醫院,反而造
成延長送醫的時間。黃建華說道,「推動分級就醫制度其實一波三折,
步履蹣跚走到今天。」分級就醫牽涉到民眾的觀念跟習慣,可說是知
易行難。
醫院分區分級,病患預後追蹤登錄
76 77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3 重大創傷分級認證制度實現
創傷登錄,讓數據幫忙找答案
與此同時,透過系統創建與教育訓練,鼓勵急救責任醫院使用創
傷登錄系統,2016 年 3 月起,醫療顧問委員會即利用這個登錄系統,
提供消防局與衛生局「創傷系統效率及病患預後之品管」。
2016 年首創的「創傷病患長期預後追蹤登錄」也相當重要,創傷
病患在出院時進行預後指標追蹤,在 2022 年的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EMS 策略會議上,更希望能做到在出院六個月和十二個月後亦採取同
樣的問卷題目和登錄項目,用以評估病患長期預後。
國內對事故「創傷」的發生率、種類、嚴重度與醫療品質之評估,
早期缺乏全人口的創傷資料,也鮮有全面性的研究,而箇中緣由在於
傷患填寫資料的格式沒有統一,也因此無法建立全國性的創傷登錄系
統。因此,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在 2015 年推動創傷分流制度的同時也
成功地建立了臺北市外傷登錄系統,不僅成為我們第一個針對創傷救
護進行品管的消防單位,也是全國第一個建立了符合國際合作資料格
式的創傷登錄資料庫。
幾乎所有重要創傷醫療決策和災難後初期緊急醫療救護的評估,
都需要根據創傷登錄,這是創傷系統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架構,所有
的研究發展、教育、創傷照護的改進,都要從創傷登錄做起。建立一
套良好的創傷登錄系統,提供未來決策訂定,以及發揮緊急醫療救護
系統的功能。
時至今日,當遇到符合到院前重大創傷資格的傷者,人們會報
警、EMT 會快速到場、正確評估、選擇送到鄰近最適當的創傷醫院,
讓傷患取得最適切醫療。一個能真正降低嚴重創傷傷患「可預防死亡
率 (Preventable Death Rate)」與整體創傷死亡率的創傷照護體系,終
於在臺北市付諸實行,並且成為全國學習仿效的制度。
照片圖說:
1. 2015 年 8 月 13 日舉辦舉辦「大臺北地區創傷體系新境界研討會」合影
2. 透過捷運燈箱廣告,宣導民眾重大創傷傷病患送醫原則
2
1
78 79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3 重大創傷分級認證制度實現
心
肌
梗
塞
救
治
率
大
幅
成
長
4-4
全市配置到院前十二導程,重獲「心」聲
到院前心肌梗塞救護系統發展
非高血壓性心血管疾病多年來高居國人前十大死因第 2 位(僅次
於癌症),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佔了相當大的比例,由於搶救的時效性難以掌控,致死率極高。而且,
AMI 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性別、各個年齡層均有機
率發生,多半沒有明顯前兆,不僅事先難以防範,搶救時間亦極為有
限。
2007 年 2 月,民歌音樂才子馬兆駿於超市購物時,因心肌梗塞
送醫急救不治,享年 48 歲。2008 年 5 月,準備接任內政部部長的廖
風德,登山途中昏倒,因心肌梗塞猝死,享年 57 歲。
反觀「相聲瓦舍」團長馮翊綱先生,2017 年因急性心肌梗塞而緊
急送醫治療,完成人工支架裝置手術,成功挽回性命。由此可見,若
能在標準黃金時間急救成功,就是延續生命的關鍵。
急性心肌梗塞容易導致危險性心律不整,進而演變為猝死。然而要
阻止這一連串的不幸,就必須及早辨識,及早送醫施行心導管檢查與與
治療。及早辨識與啟動心導管室的關鍵在於十二導程心電圖。
李彬州回憶道:「臺北市的心電圖傳輸始於 2001 年,當時的想法參
照西雅圖模式,在院前由消防局救護技術員施作十二導程心電圖,再藉
由特殊的儀器將心電圖傳到醫院急診,供醫師判讀並決定是否啟動導管
室。」「但是當時的電信傳輸系統還是在 2G 時代,這個計劃就因為傳輸不
穩定嘎然而止。」「當時西雅圖用傳真系統傳輸心電圖圖形到醫院急診室,
臺北市的救護車並沒有配置傳真機,所以就選用以色列的傳輸儀器,將
心電圖圖形轉譯成聲音檔,再由行動電話大哥大把聲音傳到臺北榮總急
診,醫院端接收聲音後轉譯為圖形輸出,供醫師判讀。」「想當然爾,這
個試辦計畫當然註定失敗,因為病人早早送到醫院,但是院前的心電圖
都還沒到醫院呢!」
2011 年臺北市到院前心肌梗塞救護系統再次重啟,當時因為無
線傳輸系統不穩,病患送醫運送時間短,並未取得成功。2014 年
EMS 策略會議,針對心肌梗塞救護系統,決定推行幾項新措施:
1. 由現行資料發展臺北市的急性冠心症量表
2. 改善 Prehospital EKG 傳輸的穩定性與接收成功率。
3. 保留 Prehospital EKG 的施作,以偏遠地區優先。
4. 加強民眾對急性冠心症的認知。
5. 加強 EMT 對急性冠心症的辨識。
6. 建置 ACS 登錄系統。
2017 年推動急性冠心症行動方案,與衛生局決議建立北市 ACS
合作醫院,四支高救隊與九家合作醫院(臺大、榮總、新光、馬偕、
三總、國泰、萬芳、北醫、振興)全面施行,逐漸看見成效。2018
年開辦 25 梯次 EMT-2 有關 12 導程心電圖傳輸的教育訓練;2019 年
消防分隊與臺大醫院、榮總合作,並實行進階版的急性冠心症行動方
案。
臺北首創十二導程,爭取黃金救援時間
若能在到院前先啟動心電圖,讓醫師提前掌握狀況,或許病患的
人生完全不同。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首創到院前十二導程心電圖,將心
電圖傳送給醫院,醫師可以啟動心導管小組準備,爭取時間。等病人
送到醫院,醫師也準備好了。
黃建華說道「我們現場進行十二導程,立即傳給醫院,比如說病
患即將送到臺大,我就通知臺大說心電圖已經傳過去,醫師可以事先
80 81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4 心肌梗塞救治率大幅成長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Contenu connexe

Tendances

Sécurité informatique - Etat des menaces
Sécurité informatique - Etat des menacesSécurité informatique - Etat des menaces
Sécurité informatique - Etat des menacesMaxime ALAY-EDDINE
 
731氣爆事件懶人包彙整版
731氣爆事件懶人包彙整版731氣爆事件懶人包彙整版
731氣爆事件懶人包彙整版燕如 林
 
Technical people to effective leaders v3
Technical people to effective leaders v3Technical people to effective leaders v3
Technical people to effective leaders v3C J Ng
 
簡報規劃與技巧
簡報規劃與技巧簡報規劃與技巧
簡報規劃與技巧基欽 劉
 
行政院會簡報 衛福部 重要傳染病
行政院會簡報  衛福部 重要傳染病行政院會簡報  衛福部 重要傳染病
行政院會簡報 衛福部 重要傳染病releaseey
 
如何描繪公司的商業模式
如何描繪公司的商業模式如何描繪公司的商業模式
如何描繪公司的商業模式基欽 劉
 
20190822(懶人包)衛福部:「全民健保資料庫應用服務」
20190822(懶人包)衛福部:「全民健保資料庫應用服務」20190822(懶人包)衛福部:「全民健保資料庫應用服務」
20190822(懶人包)衛福部:「全民健保資料庫應用服務」R.O.C.Executive Yuan
 
111.04.18 從就醫權保障論藥品差額負擔之可行性 (講者:王宗曦)
111.04.18 從就醫權保障論藥品差額負擔之可行性 (講者:王宗曦)111.04.18 從就醫權保障論藥品差額負擔之可行性 (講者:王宗曦)
111.04.18 從就醫權保障論藥品差額負擔之可行性 (講者:王宗曦)hprc_tmu
 
大型期末成果發表會企劃書
大型期末成果發表會企劃書大型期末成果發表會企劃書
大型期末成果發表會企劃書碩彥 徐
 
Introduction à la sécurité informatique
Introduction à la sécurité informatiqueIntroduction à la sécurité informatique
Introduction à la sécurité informatiqueYves Van Gheem
 
Maitriser la ssi pour les systèmes industriels
Maitriser la ssi pour les systèmes industrielsMaitriser la ssi pour les systèmes industriels
Maitriser la ssi pour les systèmes industrielsBee_Ware
 

Tendances (14)

Sécurité informatique - Etat des menaces
Sécurité informatique - Etat des menacesSécurité informatique - Etat des menaces
Sécurité informatique - Etat des menaces
 
i 聯網系列之7: 工業4.0簡報
i 聯網系列之7: 工業4.0簡報i 聯網系列之7: 工業4.0簡報
i 聯網系列之7: 工業4.0簡報
 
731氣爆事件懶人包彙整版
731氣爆事件懶人包彙整版731氣爆事件懶人包彙整版
731氣爆事件懶人包彙整版
 
Technical people to effective leaders v3
Technical people to effective leaders v3Technical people to effective leaders v3
Technical people to effective leaders v3
 
簡報規劃與技巧
簡報規劃與技巧簡報規劃與技巧
簡報規劃與技巧
 
行政院會簡報 衛福部 重要傳染病
行政院會簡報  衛福部 重要傳染病行政院會簡報  衛福部 重要傳染病
行政院會簡報 衛福部 重要傳染病
 
如何描繪公司的商業模式
如何描繪公司的商業模式如何描繪公司的商業模式
如何描繪公司的商業模式
 
20190822(懶人包)衛福部:「全民健保資料庫應用服務」
20190822(懶人包)衛福部:「全民健保資料庫應用服務」20190822(懶人包)衛福部:「全民健保資料庫應用服務」
20190822(懶人包)衛福部:「全民健保資料庫應用服務」
 
La Sécurité informatiques
La Sécurité informatiquesLa Sécurité informatiques
La Sécurité informatiques
 
Disaster management principle and preparedness-2019
Disaster management   principle and preparedness-2019Disaster management   principle and preparedness-2019
Disaster management principle and preparedness-2019
 
111.04.18 從就醫權保障論藥品差額負擔之可行性 (講者:王宗曦)
111.04.18 從就醫權保障論藥品差額負擔之可行性 (講者:王宗曦)111.04.18 從就醫權保障論藥品差額負擔之可行性 (講者:王宗曦)
111.04.18 從就醫權保障論藥品差額負擔之可行性 (講者:王宗曦)
 
大型期末成果發表會企劃書
大型期末成果發表會企劃書大型期末成果發表會企劃書
大型期末成果發表會企劃書
 
Introduction à la sécurité informatique
Introduction à la sécurité informatiqueIntroduction à la sécurité informatique
Introduction à la sécurité informatique
 
Maitriser la ssi pour les systèmes industriels
Maitriser la ssi pour les systèmes industrielsMaitriser la ssi pour les systèmes industriels
Maitriser la ssi pour les systèmes industriels
 

Similaire à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二十一世紀醫療照護的新價值平台20080506
二十一世紀醫療照護的新價值平台20080506二十一世紀醫療照護的新價值平台20080506
二十一世紀醫療照護的新價值平台20080506guest017c82
 
高雄醫師會誌99期-名人論壇~石崇良-借鏡「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推動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
高雄醫師會誌99期-名人論壇~石崇良-借鏡「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推動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高雄醫師會誌99期-名人論壇~石崇良-借鏡「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推動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
高雄醫師會誌99期-名人論壇~石崇良-借鏡「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推動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Ks doctor
 
2.105.06-大傷簡報(1).pdf 2.105.06-大傷簡報(1).pdf
2.105.06-大傷簡報(1).pdf 2.105.06-大傷簡報(1).pdf2.105.06-大傷簡報(1).pdf 2.105.06-大傷簡報(1).pdf
2.105.06-大傷簡報(1).pdf 2.105.06-大傷簡報(1).pdfccchou3
 

Similaire à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6)

20160530 衛環委員會 - 業務概況及立法計畫
20160530 衛環委員會 - 業務概況及立法計畫20160530 衛環委員會 - 業務概況及立法計畫
20160530 衛環委員會 - 業務概況及立法計畫
 
[簡章]20161029 銀髮智慧生活與健康照護s
[簡章]20161029 銀髮智慧生活與健康照護s[簡章]20161029 銀髮智慧生活與健康照護s
[簡章]20161029 銀髮智慧生活與健康照護s
 
急救常識
急救常識急救常識
急救常識
 
二十一世紀醫療照護的新價值平台20080506
二十一世紀醫療照護的新價值平台20080506二十一世紀醫療照護的新價值平台20080506
二十一世紀醫療照護的新價值平台20080506
 
高雄醫師會誌99期-名人論壇~石崇良-借鏡「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推動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
高雄醫師會誌99期-名人論壇~石崇良-借鏡「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推動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高雄醫師會誌99期-名人論壇~石崇良-借鏡「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推動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
高雄醫師會誌99期-名人論壇~石崇良-借鏡「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推動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
 
2.105.06-大傷簡報(1).pdf 2.105.06-大傷簡報(1).pdf
2.105.06-大傷簡報(1).pdf 2.105.06-大傷簡報(1).pdf2.105.06-大傷簡報(1).pdf 2.105.06-大傷簡報(1).pdf
2.105.06-大傷簡報(1).pdf 2.105.06-大傷簡報(1).pdf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跨頁).pdf

  • 1.
  • 2.
  • 3. 目次 第一章:緊急醫療救護濫觴 12 推薦序 6 本書受訪者 10 序: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吳俊鴻局長 4 第二章 : EMS 翰林院 36 第三章 : 提升 OHCA 存活率 46 第四章 : 精進急重症救護品質 62 1-1 到院前雙軌救護制 14 1-2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 22 1-3 醫療顧問委員會 30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馬惠明院長 6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 8 2-0 醫療指導醫師制度 38 3-1 OHCA 緊急救護推動歷程 48 3-2 CPR 與 AED 普及化發展 58 4-1 緊急救護的三大急重症 64 4-2 急性腦中風救治率增長 68 4-3 重大創傷分級認證制度實現 76 4-4 心肌梗塞救治率大幅成長 80 4-5 科學實證 建立品管制度 86 Contents 臺北 EMS 二十年重大事記 190 第五章 : 卓越文化 眾志成城 94 第六章 : 翻轉派遣 全民參與 118 第七章 : 領導有方 柔性管理 148 第八章 : 全球智慧 在地實踐 162 第九章 : 追求卓越 文化融合 176 第十章 : 回望廿年 展望未來 182 附錄 204 5-1 EMT-P 高級救護技術員 96 5-2 緊急救護學院 106 5-3 鳳凰心 志工情 112 6-1 勤務派遣變革 120 6-2 視訊 119 線上 CPR 128 6-3 大量傷病患救護機制 138 7-0 充分賦權、主動當責、關鍵決策 150 9-0 衝突、磨合、接納,一群人走得更遠 178 10-0 回歸初心,迎向下一個 20 年 184 8-0 從借鏡國際到分享「臺北經驗」,步步踏實 164 救心巴士 204 救護車外型設計 206 危機百科 | 常見緊急狀況 214 臺北之最、引領全國、世界一流 202 2 3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目次
  • 4. 序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吳俊鴻局長 身為首善之都臺北市,擁有豐沛的醫療資源與卓越人才,引領全 國之先,開創到院前緊急救護醫療新猷,諸多成果讓市民深切感受與 肯定。 回首二十多年,感謝所有曾經在緊急救護上致力耕耘的歷任首 長,此外任職於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明醫師,率先倡議在臺北 市試辦到院前雙軌高級救護,並號召數家急救責任醫院響應,由醫護 團隊協助籌組專責救護隊,著實不易。 1999 年本局成立全國第一支「金鳳凰專責救護隊」,試辦到院 前雙軌高級救護。2000 年專責救護隊救護車全面配置電擊去顫器 (AED),2003 年第一期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培訓,比照外科 醫師一千多小時的訓練,不斷的精進軟硬體措施,有效提升緊急救護 品質。 2015 年本人任內到院前心肺停止患者 (OHCA) 救活人數首度突 破 100 人 (2014 年 56 人 ),之後每年均保持百人以上的績效,成功 挽救無數破碎家庭。秉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2017 年推動「視 訊 119」 App 透過實境互動指導報案者 CPR 及自動傳送 GPS 座標, 使整體生命之鏈再向前延伸。2019 年推動「全民守護者」App 網羅臺 北市各區的守護者,締造了甚多的生命奇蹟。 隨著資通訊進步,2022 年年初啟用 119 高效能勤務派遣系統, 所有民眾報案、勤務派遣皆依據數位化管理,同時搭配自動判斷案情 及多功能偵測提醒,在受理報案時能更精準掌握報案資訊,並透過建 構視覺化平臺強化訊息傳遞,藉由過去資訊系統累積使用的經驗及新 技術的加入,提升整體消防救災救護執勤效能。 時至今日,在軟硬體兼具下,119 派遣員對於 OHCA 辨識率達到 8 成,有高達 6 成的 OHCA 案件進行雙軌派遣,期以充足有效的人力 來實踐高效能 CPR,臺北市 OHCA 整體存活率大幅提升至 10%,讓 市民見證到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患者在積極急救下,原來也有機會康 復出院。「一念之間,救命萬千」的理念驅動我們馬不停蹄地變革與精 進。 臺北市發展到院前緊急醫療救護二十多年來,在本局、衛生局與 醫界密切合作下,取得豐碩的成果,獲得公部門與民間的熱烈迴響, 令國外各單位慕名參訪,讓臺北市 EMS 躍上國際舞台。 在各界引頸期盼下,本書出版策畫良久,感謝醫顧會大力襄助, 也感謝民間善心人士與企業團體慷慨捐贈,挹注經費並予以溫暖支 持。本書付梓出版,分享一路走來的珍貴歷程。尤其醫界多年奉獻留 下寶貴的經驗,消防界與醫界的跨部門合作,不僅是未來同仁精進學 習的依據,更可作為政策革新的參考借鏡。 我們竭盡一切努力,就是為能救活更多人,從死神手中搶回寶貴 的生命,挽救無數個家庭。相信未來還有更多動人篇章,等待我們攜 手開創。 謹以此書紀錄臺北 EMS 眾志成城,烈火青春的二十年! 4 5
  • 5. 推 薦 序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馬惠明院長 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曾言:只要方向對了,慢慢走也會到。 1997 年的 11 月底,我完成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學位回 國,旋即在恩師林芳郁教授的鼓勵下,推出「醫院到院前雙軌高級救 護」,由臺大醫院急診醫師和消防隊一起出勤,分進合擊,成功地讓 大家看到,到醫院之前,大伙們一起合作多做一些,真的可以改善心 跳停止的存活率。接下來我們不但把這個制度推到整個臺北市,並且 號召來自臺北市各個醫院的熱血醫師組成了醫療顧問委員會,和消防 局與衛生局形成跨單位的大型團隊,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建構和探索 各種提升緊急傷病患存活的制度和可能。 《到醫院之前 -- 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是臺北市 EMS 的敘事,也是關於一群熱血醫師揮灑 20 年烈火青春,一群人從 2000 年組成醫療顧問委員會至今,走過篳路藍縷,從無到有,打造出亞洲 領先的生命之鏈的故事。 從這些故事帶來的啟發,讓更多人了解到:創新不難,難在於如 何無中生有,如何在一片荒蕪中看見綠洲、看見希望! 中央到地方其實不乏資源,卻始終欠缺整合的機制,尤其跨單 位、跨部門的整合何其容易?然而,二十多年來,透過臺北市醫療顧 問委員會的平臺,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衛生局及醫療院所之間,卻能 屏除萬難,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集結眾人之智,發展出獨特的卓越 文化。 或許,這是醫療顧問歷年來所有成員與消防同仁秉持「救人為天 職」,共同的「信念」與「價值觀」凝聚了眾人的向心力,讓每個人願意 犧牲小我、成就更大的宏願。 而領導者的意志,更是成功的關鍵。當年領導者霸氣恢弘的金句 猶在耳際,衛生局長葉金川認為「EMS 不只臺大要做,全臺北市都應 該一起做。」而性格溫和寬厚的臺大醫院急診部主任林芳郁在跨部門 會議表態「這些任務不是來徵求您們同意,而是非做不可。」 回首,臺北市真的做到了。到醫院之前,OHCA 有救了。國內外 研究報告與期刊上亮眼的數據,以及世界舞台的分享,為臺北市的努 力做了最好的代言。 臺北 EMS 發展的二十年,正是臺灣 EMS 的二十年! EMS 的發展,20 年只是起手式,不管我們願不願意,科技都已 經加快了歷史的進程,迎向數位轉型的浪潮,後疫情時代如何順應趨 勢,接軌國際,以更精準宏觀的策略去引領臺灣 EMS 未來發展方向, 是我們共同的使命,只是這一次,我們已經有團隊、有經驗,更有成 功的底氣!因為方向對了,綠洲就在不遠處。 6 7
  • 6. 推 薦 序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 閱讀這本《到醫院之前 -- 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專書, 勾起我許多青春回憶。 Courage is grace under pressure. - Ernest Hemingway 「勇氣,是壓力下展現的優雅!」 — 歐內斯特 ‧ 海明威 這是我在學生時代最喜歡的一句話,因為我的個性很急,喜歡動 手做事,但又不喜歡瞎忙;對於未來成為正式醫師的想像就是我能夠 壓力下展現的優雅 (Grace Under Pressure)。在見習醫師階段時,小 兒科吳美環教授完全符合上述的人設,也因此讓我想以小兒科作為我 的選科第一志願;但到了實習醫師階段,臺大急診團隊的熱情和活動 力更讓我驚艷。感謝臺大急診主任林芳郁教授提供給我接受急診和小 兒科雙專長訓練的機會,讓我更認識急診醫學 – 一個訓練醫師成為處 理急症和挽救生命的專家的場域,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醫療照護是提供 給每一個需要醫療照護的病人,不論病人在哪裡。 2005 年是我任職臺大醫院急診總住院醫師 (CR) 的最後一年,學 長馬惠明醫師邀請我參加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醫療顧問委員會委員 ( 簡 稱 : 醫顧會 ),因為我是少數正式接受兒科訓練的急診醫師。但也由 於參與了醫顧會,我更體認到緊急醫療救護服務系統,是一座城市進 步、安全的象徵,也是民眾遭逢意外的第一道防線!爭取黃金時間提 升傷病患的救治率,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透過醫顧會委員及醫療指導醫 師等急診醫師群的腦力激盪,奠定了緊急醫療服務(EMS)發展的厚 實基礎。 醫顧會如同大家庭般溫馨融洽,消防局局長、醫顧會委員對於到 院前緊急救護全然支持。在討論公共政策的時候,大家也共同發想許 多創新之舉,全速向前邁前。醫顧會通常一個月一次總檢討,消防局 的督導長官也不會為了究責而有約談或是懲處的動作,反而是放手讓 醫療顧問協助消防局建立追求卓越的文化。 而今,疑似腦中風、疑似心肌梗塞及重大創傷等三大急重症的緊 急救護處置,已經推向嶄新的境界,持續提升北市緊急醫療救護品 質,邁向「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緊急救護醫療水準。同時,透過數 位科技的導入,串聯院前與院後資料,透過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 檢視弱點,朝高品質 EMS 系統發展,進而提高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 患者(OHCA)的存活率。 近年雖受疫情影響,消防局每年仍搶救超過百名 OHCA 患者康 復出院,且自 1999 年 6 月成立金鳳凰專責救護隊迄今,已搶救 1339 名 OHCA 患者康復出院,並且順利回歸正常生活,這些都是前輩後進 共同努力的成果! 2017 年我來到衛福部醫事司服務,基於過去在臺北市推動緊急 醫療救護的相關經驗,於 2020 年開始推動「救急救難一站通」計畫, 透過消防署與衛福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等跨部會合作,串聯消 防端與醫療端的資訊,建置志願急救者系統、搭配 DA-CPR 電話指導 急救,爭取救護車、消防車抵達前黃 金救援 6 分鐘的時間,讓救援銜接零 空檔,提升存活率。 期待未來在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 攜手努力下,造福更多群眾。 8 9
  • 7. 畢幼明 張博卿 前局長 前副局長 前副局長 前主任秘書 督察室督察 執勤員 第一大隊 雙園分隊小隊長 第三大隊 建國分隊小隊長 督察室主任 第三大隊大隊長 救災救護 指揮中心主任 第四大隊大隊長 督察室督察 (曾任救災救護指揮中心主任) 黃建華 鄭期約 楊炳芬 楊文碩 王珏瑋 王耀震 王證雄 黃依慧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鍾昇富 陳郁文 黃曉芳 歷 屆 緊 急 救 護 科 科 長 救 災 救 護 指 揮 中 心 外 勤 人 員 本 書 受 訪 者 簡鈺純 內政部消防署 緊急救護組科長 生命之星救護車 有限公司執行長 (曾任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隊員) 陳德皓 醫 療 顧 問 委 員 會 李彬州 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 主治醫師 張家銘 吳永隆 馬惠明 主 任 委 員 劉越萍 柯昭穎 衛生福利部 醫事司司長 臺大醫院 雲林分院副院長 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 緊急救護訓練中心主任 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 主治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 前總院副院長 江文莒 侯勝文 張文瀚 委 員 副 主 任 委 員 醫 療 指 導 醫 師 臺大醫院 雲林分院院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忠孝院區急診科主任 國泰醫院急診醫學科 主治醫師 其 他 單 位 10 11
  • 9. 到 院 前 雙 軌 救 護 制 1-1 高級救護同步支援,雙軌救護制提前搶救 醫界、消防、衛生局攜手合作 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 ‧ 佛洛斯特(Robert Frost)在名作〈未行 之路〉(The Road Not Taken)中說:「我走上人煙罕至的道路,一切 因此變得不同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臺北市緊急醫療救護與一群熱愛街道醫學的夥 伴們的二十年烈火青春的起點,也正是一條未行之路。當時,消防體 系與醫界缺乏良善溝通,消防、醫界、衛生局三方對談的情勢正如同 ㄇ字型的會議桌,各持一方且本位主義,從來沒有成功的對話與心靈 契合的交流。 直到 1997 年 12 月,臺灣緊急救護發展出現重大轉折點。 當時臺大醫師林芳郁剛接任急診部主任,而馬惠明醫師正巧學成 歸國,林芳郁主任探詢馬惠明對於臺灣發展緊急救護的理念,以及對 未來的規劃,馬惠明希望在醫師指導下,幫助消防隊親自執行急救任 務,並且將醫師和救護員一起派遣到救護現場。 翌年,林芳郁帶馬惠明拜會當時的衛生署長詹啟賢,也提了試辦 計畫。這項計畫其實有兩大難題:醫師派遣出去執勤談何容易?醫療 院所、醫師該如何跟消防局合作? 一切的起點,要從 1998 年消防署與急診醫師的一場餐敘揭開序 幕。 馬惠明醫師甫取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在時任臺大 急診部主任的前臺大醫院院長林芳郁支持下發展到院前緊急醫療救 護,第一個推動的就是「雙軌制到院前救護計畫」。苦尋外援之際,恰 巧受到消防署副署長張博卿之邀出席餐會,馬惠明與一群年輕的急診 醫師把握良機,掏心傾訴「假如傷病患者在救護車上往生,送來醫院 也救不活;消防單位能否協助傷病患在送醫途中盡可能維持生命?」 一番精闢建言感動了張博卿,決心把「專職救護」做起來。回憶當 年的熱血澎湃,他謙虛道,「我想這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有急診醫 師共同努力,幫助 EMT-P 作為急診室的延伸,後來法規逐步鬆綁, 一切水到渠成。」 其實雙軌救護制度推動之初,許多人認為法規窒礙難行,大家都 在等待別人把制度設計出來,唯有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衛生局以及年 輕有為的急診醫師,破釜沉舟完成使命! 馬惠明表示,「其實只要不是貪贓枉法,只要不是傷天害理,我 們凡事都可以去突破,法規也一定可以容納改革創新的空間。」他認 為到院前緊急救護原本就需要創建或修改很多的法規,而推動雙軌同 樣是努力找到合適的法規。 當時臺大雙軌救護是臺北市第一個做出指引的,給出救護指引之 後,敘明《緊急醫療救護法》適用之處,再送往衛生局核備用印,於是 爭取發揮的空間。馬惠明說道,其實法規並不是細則,「我們想創新, 就要從中找到空間,儘管從擦邊球的事情做起。」馬惠明有一種信念, 新的構想還沒有做出來的時候,甚至也沒有經費、沒有規範,只要他 認為是該做的事,他會竭盡所能催生出來。 支持「雙軌救護制」的強力後盾,當屬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 而 EMT-P 的養成則需要時間的累積,並非一朝一夕可達成。如何運 用有限的高級救護技術員,在危急時刻派上用場,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建構出「雙軌救護模式」。當救災救護指揮中心辨識出危急個案,將同 步派遣高級救護隊前往,以進階處置增加患者存活率及預後。 早期急救機制緩不濟急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於 1995 年 7 月 10 日改制,前身為臺北市政 府警察局消防警察大隊,當時以機動性強、據點較多之便,擔負全市 14 15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1 到院前雙軌救護制
  • 10. 1998 年臺大醫院首創雙軌救護制 1998 年臺大醫院首創到院前雙軌救護制,1999 年 4 月起派 5 名 派遣員進駐 119 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正式推動雙軌制到院前救護服 務,除了派遣消防隊的初級救護隊,更與北市各區急救責任醫院成立 的救護隊相互配合執行勤務。 雙軌制到院前救護的重點在於,求救案件經由 119 救災救護指 揮中心的派遣員電話詢問檢傷後,若評估符合雙軌到院前救護出勤標 準,便立即同時派遣消防局基本救命術(BLS,Basic Life Support) 之救護隊與醫院高級救命術(ALS; Advanced Life Support)醫護 人員前往現場進行救護。倘若到現場發現病患不需要進行高級救護處 置,可直接交由消防局救護隊處理及後送,讓醫院高級救護隊儘快轉 往其他需要服務的地點。 緊急傷病患送醫之任務,惟囿於救護車配備簡窳,消防人員急救技能 不足,鮮能作現場急救處置工作。 各縣市緊急醫療救護系統主要由衛生與消防體系共同建構,早期 運作流程大致為:事故發生後,民眾打 119 求救,電話由消防局 24 小時的的 119 救災救護指揮中心受理報案,並派遣就近的消防隊救護 車,前往執行初級救護任務及運送病患至急救責任醫院。 然而,1988 年到 1999 年間,適逢臺灣經濟起飛,民眾生活水準 提升,隨著臺北市緊急醫療救護求救案件量快速成長,使得原先的救 護系統更顯疲態且缺乏機動性,必須儘快建立更高效的救護系統,改 善救護車及其急救配備、強化消防人員救護技術訓練,才能提升傷病 患存活及減少失能。 119 指揮調度,高級救護提前施救 119 指揮中心可視為緊急醫療救護 (EMS) 中樞神經,派遣員發現 特殊案例後,立即專線聯絡,請醫院急診醫師立即支援現場救護,為 患者提前急救。 這個過程中,其實有很多問題需要克服。時任勤務中心主任的畢 幼明回憶道「譬如說,醫護人員不像救護員那麼熟悉裝備、車輛、發 生事故地點,這附近的救護分隊如果不在,只好請遠一點的分隊支 援,萬一醫師在醫院中剛好在急救,就要改派比較遠的醫院支援,以 致救護員與醫師無法即刻到達現場,因而延誤時間。此外,有些醫院 沒有救護車,得仰賴特約的民間救護車協助雙軌救護。」 儘管有重重挑戰,雙軌精神依然應運而生,奠定到院前緊急救護 的基石! 畢幼明回憶道,「我們意識到不應過度依賴雙軌的醫師,而是靠 第一線救護員立即到場,並且救護品質不斷提升的時候,對傷病患的 救治及預後康復,才是最關鍵的作用。」而當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消防局、以及幾家急救責任醫院急診部主任都很支持,以提升救護同 仁素質為目標,為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建立雙軌救護制度。 緊急醫療救護(EMS)常用的三個英文 •EMS =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緊急醫療救護 •EMSS =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 緊急醫療救護系統 •Prehospital Care 到院前照護 16 17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1 到院前雙軌救護制
  • 11. 消防員挑戰極限投入雙軌救護 雙軌制最早是由 119 受理求救電話,初期案件量不多,119 執勤 員一天休息、一天上班。後來依照報案量,逐步擴充人力,一天裡面 又分為 2 班,每班 5 人左右。因為同仁要受理案件又要派遣,當時救 護車上沒有自動心肺復甦術機器 (Mechanical CPR) 與自動體外去顫 器 (AED),同仁在車上要急救或按壓,往往一個緊急剎車,同仁跟著 摔倒受傷。況且也不只救護而已,還有許多為民服務的項目,例如火 警災害、車禍處理、抓蛇捕蜂等等,每一位同仁都是三頭六臂。 後來衛生局聘用 5 名護理師支援,進入到 119 勤務中心,協助派 遣後的現場的回報,聯繫醫院進行溝通協調,對雙軌制的推展助益良 多!由於執勤人員對整體醫療救護尚未熟稔,特別棘手的狀況會轉接 給護理師,護理師協助與家屬、醫院溝通,促進醫病關係。 投入雙軌救護後,乃至於後來 EMTP 訓練,救護員面對截然不同 的學科訓練,可說是苦撐煎熬,但自始至終卻毫無怨言,畢幼明感性 道「他們堅持的動力其實就是幫助更多人!」 隨著同仁執行救護的次數與經驗增長,平時會將救護過程遇到的 難題記下來,等到醫療顧問委員會定期例會上提出討論,甚至想出解 決方案直接做成一個提案。一些急診醫師在出勤時,針對同仁的反應 給予醫療指導,也建立很好的回饋機制。漸漸地同仁更願意接受教育 訓練,也認為這是救人救己的重要知識與技能。 在執行過程中,救護員開始主 動檢討每一案例,設法與外部單位 磨合。另外一方面,民眾的配合也 很重要。在 CPR 或 AED 急救過程, 家屬情急之下,總是斥責救護員「為 何不趕快送醫?」、「為什麼那麼晚 到?」、「為什麼沒有救活?」等各種 負面的指責,甚至被告上法院,讓 同仁身心備感壓力。 因此,消防局提供同仁抒發情緒的管道,也提供專業諮商協助, 畢幼明苦笑表示,後來不斷透過媒體宣導,期盼社會大眾更體諒且信 任救護團隊的努力。 「雙軌制度到院前緊急救護業務實施計畫」從 1999 年 1 月實施, 短短 5 個月的時間就有顯著進步,平均急救處置率為 1.013 項次(成 長率高達 42%)。但推動初期卻意外造成醫院、消防、衛生局三方 矛盾,考量醫院端急診人力吃緊,接獲派遣又得要立即出動,除非急 診有備勤人員待命,否則很難放下手邊的工作、立即出勤,因此最根 本的解決辦法依舊是提升消防局救護人員的急救技能。 因此 1999 年 6 月消防局選訓了 300 位中級救護技術員 (EMT2), 配置於 35 個消防分隊專責執行到院前緊急救護任務,「金鳳凰專責救 護隊」於焉誕生,而臺北市緊急救護任務也持續開展全新的冒險篇章。 民眾來信不滿雙軌救護制 (1999年2月) 18 19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1 到院前雙軌救護制
  • 12. 1 照片圖說: 1. 1998 年臺大醫院雙軌救護啟用典禮 2. 1998 年臺大醫院執行工人觸電雙軌救護,為臺灣第一次於院外使用 AED 將人救活之 案例 3. 早期消防警察大隊時期 119 勤務中心受理民眾報案情形 4. 消防警察大隊時期救護車執勤情形 5. 醫院雙軌救護時期,由醫院醫護人員 ( 左 1) 與消防人員共同出勤情形 6. 醫院雙軌救護時期,醫院醫護人員與消防人員現場共同急救患者 4 6 5 2 3 20 21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1 到院前雙軌救護制
  • 13. 金 鳳 凰 專 責 救 護 隊 1-2 金鳳凰與高救隊搶秒救護 領先全國 風雲際會,開創新猷 時空背景回溯至 1990 年代末期,臺灣事故傷害死亡率是美國等 先進國家的 2 倍以上,緊急醫療救護系統效果不理想是主要原因之 一,依據當時臺大醫院的統計,當時每年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 的病人,僅有不到 1% 活著出院,比起美國等先進國家康復出院比率 相差甚遠。 為了守護更多市民的寶貴生命,臺北市於 1999 年培訓金鳳凰專 責救護隊,迄今成功救回一千多人。而在這些受人尊敬的「紅衣天使」 背後,其實還有一群熱血醫師與消防單位主管,將自身的似錦前程拋 諸腦後,為了救人而力圖革新。 1998 年消防署全國緊急救護競賽上,時任消防署副署長張博卿 擔任頒獎人,並特地邀請指導醫師餐敘,席間氣氛熱絡,臺大急診醫 師馬惠明與多位急診醫師打開話匣子,談及推動緊急救護的辛酸,儘 管眾人竭盡心力,成果卻不如預期。 「由於緊急救護在當時並非法定任務,而是為民服務之一,救護 車配備不齊全,救護任務只有搬運病人、送往醫院就結束了。」於是 醫師們提議,「臺北市的消防人力能否將『緊急救護』從防災救災工作 獨立出來,建立專業化的救護隊。」 張博卿始終惦記著這群急診醫師的熱血提案。無巧不成書,該年 12 月他接任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長,正是推動緊急醫療救護革新的制 高點。「市長任內只有四年,我們可以完成哪些事?還需募集哪些資 源?」這是他首要思考的課題。 首先需要專責人才,「消防隊員又要救火、又忙救護,如何提升 緊急救護品質?」必須從 EMT-2 來挑選合適的專責救護員。為有效排 生命守護者,分秒與死神拔河 剛從美國學成歸來的馬惠明,也是金鳳凰專責救護隊的重要推 手。他於 1998 年率先推動「到院前救護服務」,這是醫院與消防局合 作的首例,當時的消防局勤務中心主任畢幼明也大表贊同。 馬惠明串連起臺大醫院培訓制度、消防局救護尖兵、衛生局行政 資源等,促成專責救護隊的組建。同時,他也親自指導金鳳凰救護隊 的隊員,提升緊急救護的專業力。 臺北市自 1999 年 6 月成立全國第一個金鳳凰專責救護隊,由 35 個分隊、67 輛救護車及 300 名受過中級救護技術訓練人員組成,為 全體市民執行緊急救護工作。屆滿週年時,出勤量已高達 7 萬多次、 協助超過 4 萬 5 千名市民進行緊急救護。 除困難阻礙,張博卿與許力仁副局長研究結果,將具有「雖千萬人吾 往矣」個性的許景盛大隊長調任到搶救科科長(當時救護科尚未成立, 救護工作只是搶救科的一個股),執行選才、加強訓練工作。 其次需要經費,「我四處奔波請託,拜託各界捐贈,我們要成立 救護隊,器材也必須升級。」當時募資上百萬添購了 35 臺 AED,以及 救護所需耗材。 隔年 4 月,張博卿再度邀請臺北市各家醫院的急診醫師、北市衛 生局長葉金川,宣布 6 月 1 日即將成立專責救護隊,眾人振奮歡呼。 「印象很深刻的是,新光醫院急診科主任張珩一直緊握我的手,欣喜 不已,直說要幫忙免費訓練,講到感動之處,眼角還泛起淚光。」張 博卿心想,這應該是做對了。 於是北市消防局從 4 月份開始訓練救護員,到 6 月 1 日正式成立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當時為了打響知名度,煞費一番苦心,特地邀請 當紅偶像歌手林志穎,擔任金鳳凰的代言人,果然一炮而紅。 22 23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2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
  • 14. 醫護與消防局的溝通橋樑 臺北市到院前緊急救護不斷突破,從最初救護人員使用 AED 需 個案透過線上醫療指導取得許可,至今,透過人員訓練及修法,目前 緊急醫療救護法已通過救護技術員可以自行判斷使用 AED,讓每一趟 的出勤,病患都能夠擁有最完善的急救照護。 臺北市的緊急救護並非始終一帆風順,初期各醫院急診室醫護人 員必須放下手邊工作馳赴現場,但往往抵達現場時,119 救護車已經 離開,不但成效不彰,也讓醫院徒增困擾,幸好當時衛生局與消防局 仍持續溝通、克服萬難。 此外,119 救災救護指揮中心在出勤任務派遣時,哪些案件應該 派遣雙軌?派遣哪間醫院?釐清醫院責任區之劃分,以及如何結合醫 院端與消防局無線電通訊資訊,以利派遣及執勤過程能快速傳達訊 息;當然出勤人員的訓練、保險及津貼也得兼顧,多項細如牛毛的後 續資料,都需經過全面追蹤蒐集分析檢討,讓三方合作取得共識。 直至院方與衛生局合作訓練一批消防人員擔任到院前救護員,他 們就是急救現場最重要的「金鳳凰專責救護隊」,專責救護隊之救護人 1999 年聘請藝人林志穎為 救護尖兵金鳳凰的代言人 高救隊成立典禮為 2000 年 3 月車禍中 重生的李佳樺小弟弟(右 3)慶祝四歲 生日,由時任馬英九市長(右 2)與時 任搶救科許景盛科長(右 1)共同慶祝 員,均輪流派遣至臺大、新光、馬偕、北醫及榮總等五家急救責任醫 院急診室,研習救護技術,提升救護人員急救處置能力。 當然,金鳳凰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溝通角色,每每接獲派遣任 務,就需要與專業醫護保持聯繫,同時也得扮演消防局與衛生局通報 的角色。這樣黃金三角的絕妙平衡,少不了金鳳凰們的穿針引線,他 們猶如帶來幸福的青鳥,啣著最重要的資訊將網絡搭建起來,為接手 的病人建立最全面的防護網,穩穩地托住生命垂危的市民。 從一開始醫院、衛生局與消防局,三個機關之間的針鋒相對,一 度讓所有人認為這是窒礙難行的制度,但就在一群熱血急診醫師的堅 持推動,以及後續金鳳凰專責救護隊的成立,讓原本緊張的針鋒相 對,到後來大家攜手克服困難,逐漸邁向目標。最重要的是康復出院 人數的明顯成長,更足以證明這一切都走在對的路途上。 啼聲初試,成績斐然 雖然「金鳳凰專責救護隊」的中級救護技術員礙於法令及技術之限 制,能執行的急救處置相當有限,然而從 1999 年到 2002 年成立的 三年期間,經由「專救隊」已成功救活 88 位到院前心肺停止 (OHCA) 病人,對照之前每年 OHCA 存活的病人僅是屈指可數的事實,成績耀 眼斐然。 1998 年救護勤務數為 69,273 次,在「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成立後, 救護勤務次數每年以 3 至 10% 的比率成長,2005 年救護勤務次數已 達 95,598 次,平均每 100 名市民中就有 4 位接受過金鳳凰專責救護 隊的服務。 這些民眾包括心肺停止患者、心臟病患者、車禍患者,有長者、 也有幼童,他們都是因為專責救護隊第一時間的急救處置,才能順利 挽回性命。再加上重大傷病案件,每年因「金鳳凰專責救護隊」而平安 24 25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2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
  • 15. 「疫」肩扛起,金鳳凰無畏艱辛 復原的市民超過萬人,對這些曾在鬼門關上走一遭的人而言,金鳳凰 專責救護隊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生命朝光亮前行。 COVID-19 疫情爆發,也喚起大眾對 SARS(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侯 群 ) 疫情的記憶,當時人人聞風喪膽,避之惟恐不及,但「金鳳凰專 責救護隊」的高級救護分隊同仁,卻無私無我為衛生機關肩負起抗疫 任務,全力投入載運疑似或 SARS 患者送醫與轉院等相關勤務。 2003 年 3 月 18 日至同年 7 月底,執行載送 SARS 居家隔離民眾 送診 277 人、協助轉院 360 人、載送發燒超過 38° C 病患就醫 1,398 人,合計共 2,035 人。 在當時染疫就近乎被宣判生命終結的風聲鶴唳時刻,「金鳳凰專 責救護隊」的高級救護分隊同仁沒有一聲怨言,置身風暴中長達二個 月。儘管同仁與家屬身心備受煎熬,但他們始終堅信,只要能「減少 一個生命的損失,增加一個完整的家庭」,再多辛勞都值得了。 精益求精,高級救護技術訓練有成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的績效有目共睹,尤其在加入兩個高級救護 分隊後,戰力更是大幅提升。 當年因中級救護技術員 (EMT2) 礙於法令及知識技術之限制,無 法提供現場注射、給藥、插管等高級救命術,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隨即 籌募訓練經費,分別於 2002 年 1 月及 2003 年 10 月各甄選 20 名優 秀之中級救護技術員,進行長達 1,280 小時之高級救護技術訓練,共 計 40 名同仁取得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資格。而為了達到緊急 傷病患在 4 分鐘內有基本急救處置 (BLS),8 分鐘內能接受高級救護 (ALS) 服務的目標,同時有效運用有限的醫療救護,在訓練完成之際, 即著手進行一般與高級救護隊的到院前雙軌救護制度。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成立多年以來,專責救護的作為影響廣大, 救命萬千,金鳳凰最尊榮的印記 除了透過增加救護據點縮短反應時間,金鳳凰亦致力提升救護水 準。對此,市民均有高度的肯定,且 2005 年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 究所進行「住宅環境中意外形成之探討—以臺北市居家意外事故為例」 研究,高達 90.91% 的民眾對於消防人員處理報案的服務態度感到滿 意,尤其對於消防人員執行救護的表現,其滿意度更是高達 95% 以 上,足見金鳳凰對於市民安全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為每一個瀕臨危難生命的延續而努力,是金鳳凰專責救護隊創隊 的精神宗旨,更是鳳凰雛鳥們全力以赴的目標。在生命沉溺處給予有 力的援手,除了是「金鳳凰專責救護隊」的天職外,更重要的是那一份 「心意」的付出,不少家屬、甚至病患本人都能深刻感受,並且給予回 饋,透過捐贈救護車或救護器材、加入鳳凰志工等表示對於臺北市政 府消防局的支持及肯定即是最好證明。 2010 年舉辦「看見重生的力量與希望,臺北有您真好」感恩活動, 由總統馬英九及臺北市長郝龍斌聯袂主持,慶祝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成 立 11 年,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的痊癒病患突破 300 位。 消防局與專責醫院的夥伴關係日漸緊密,醫院由消極接受消防單位送 來傷病患之角色,轉而到積極參與協助消防人員救護技術訓練、執行 雙軌救護、進行救護器材交換等,幫助現場救護隊更快銜接急救技能 與知識。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於 2003 年 2 月 15 日及 10 月 1 日,選擇西區、 東區分別成立忠孝、永吉高級救護分隊,另又再增設 3 個分隊加入專 責救護工作。當時「金鳳凰專責救護隊」已擴增為 38 個專責救護分隊 與 2 個高級救護分隊,使「金鳳凰專責救護隊」遍布北市,為市民提供 全面、快速、專業的緊急救護服務。 26 27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2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
  • 16. 鄭期約感性說道「感謝有金鳳凰付出 11 年,有醫顧會、醫療指導 醫師十多年的青春.還有宮廟、企業、善心人士等社會各界的慷慨捐 贈,讓臺北市、讓全臺灣看見重生的力量與希望!」當時邀請 OHCA 復原者蒞臨與會切蛋糕,現場溫馨感人,其中不乏社會傑出人士,他 們生命的存續就是造福更多社會大眾。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 定義:消防局,以「鳳凰」為標誌,代表浴火重生,取名金鳳凰,激勵隊員精益求 精的立意。 正式成立:1999 年 6 月 1 日 主要任務:支援現場救護,擔任緊急救護、持續推動雙軌制救護制度、線上醫療 指導、派駐責任醫院研習,全面配置自動心臟電擊器、成立醫療顧問委員會、充 實裝備器材、加強人員訓練。 設立目標:馬英九市長提出「健康城市」,給市民更安全的社會 團隊組成 : 由35個消防分隊局裡, 各選出優秀的EMT-2成為金鳳凰, 共有300個人。 1 照片圖說: 1. 1999 年 6 月 1 日時任馬英九市長與張博卿局長校閱金鳳凰專責救護隊 2. 2000 年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成立週年,時任馬英九市長致贈紀念牌並與捐贈者合照 3. 2000 年魏女士經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急救後,成功挽回生命,於成立週年與當時施予 急救之救護人員合照 4. 2001 年 6 月 29 日臺北市議會肯定金鳳凰專救隊 ( 手寫稿 ) 4 2 3 28 29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2 金鳳凰專責救護隊
  • 17. 醫 療 顧 問 委 員 會 「有為青年」揮灑青春,譜寫 EMS 新頁 有熱忱、沒包袱,為醫顧會尋訪人才 臺北市到院前救護的發展,是很多人用青春寫出來的。 1999 年,承辦人簡鈺純(現職內政部消防署緊急救護組科長) 剛進入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服務,她還記得 8 月的某一天,副局長許力 仁和科長許景盛帶著她去臺大醫院拜會急診部主任林芳郁及主治醫師 馬惠明,「馬醫師講了很多很多 EMS 發展的藍圖,最後大家的共識和 結論就是要組織一個團隊來推動這些事,成立「醫療顧問委員會」( 醫 顧會)的構想就此產生, 同年11月, 馬醫師先召集成立醫療顧問小組, 馬不停蹄地每兩週開一次會,為成立醫療顧問委員會做足了準備。」 萬事起頭難。簡鈺純說,當時全臺灣沒有任何縣市的消防局設有 醫療顧問委員會,「不僅是消防局,其他局處也不曾有這種顧問委員 會,起初不知道位階放在哪裡,還大費周章請教市政府人事處,經市 政府考量後指示將醫療顧問委員會置於消防局體制下。」後來她便開 始撰寫<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醫療顧問委員會作業要點>。 20 多年後的現在,「有為青年」已成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 診醫學科主任,也是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醫療顧問委員會副主委。 有了法源依據,確認醫顧會的位階與角色,接下來就是為它尋找 人才。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醫療顧問?」馬惠明先用排除法:傳統上,各 種諮詢委員會都由各界大老組成,但是他們不一定了解緊急救護,而 且太忙,沒辦法手把手第一線協助消防隊員,所以他決定不找主任級 的醫師,改找「有為青年」,「有專業、有熱忱、沒包袱,對推動 EMS 發展有信念和共同的價值觀」,他描繪心中的理想人選。 李彬州就是馬惠明找的「有為青年」之一。 李彬州當時是臺北市立仁愛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1999 年 某天,急診科主任璩大成問他有沒有興趣參與到院前救護。「我想了 一晚,覺得到院前救護其實滿重要的,就決定參與,一直到現在。」 1-3 臺北市醫療顧問委員會組織架構關係圖 不該只是運送病人,到院前救護可以救命 李彬州說,救護車上的救護技術員其實比急診醫師更早接觸到病 人,如果他們第一時間的處置很到位,那麼急診醫師可以順利接手診 治,病人的預後有機會更好。「可是當時的救護技術員,是很快就把 病人送到醫院,但幾乎就只有運送病患的功能而已,錯失了及時救治 的時機。他們也覺得應該可以做得更多,但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他當時想,如果接受邀約參與醫顧會,可能有機會貢獻一己之力,協 助提升救護技術員的能力,造福傷病患。 另一個促使他參與醫顧會的機緣是,當住院醫師時,他被派去參 加消防局、衛生局和醫院聯合舉辦的地震、土石流等災難演習,觀察 到消防同仁對傷病患的處置不是那麼正確,比如疑似骨折的傷患應該 先包紮、固定再搬運,如果未固定就直接移動,在搬運過程中可能讓 傷勢惡化。 局長 醫療顧問委員會 醫療指導醫師小組 指導 緊急救護科 大隊 分隊 救災救護指揮中心 30 31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3 醫療顧問委員會
  • 18. 目標都是救人,耐心溝通促成改變 因為親身經歷消防與醫療兩個體系間文化與行事差異,他認為如 果有機會參與醫顧會,並提供消防局一些建議,慢慢溝通,也許消防 局就會願意改變。「其實雙方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要救治傷病患, 讓他們活下來,只是做法有點不同。這可以坐下來討論,怎麼樣才能 把雙方想做的事情一起做好。」 再者,許多國外城市的到院前救護也做得很好,這給他許多激勵 與啟發。「我覺得臺灣其實也做得到,只是欠缺一些助力,沒有人提 出適當的建議去推動改變。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臺灣還很少人投 入,有系統地去做,應該有機會做起來。所以當時就抱著這樣的心情 參與醫顧會,開始去做些嘗試跟努力。」 然而他心中也曾浮現顧慮。「一開始可能想得比較多,醫療顧問 委員會有顧問性質,必須參與救護技術員的教育訓練,提供諮詢。救 護技術員做的事牽涉到醫療行為,比如給氧、給點滴,甚至未來會插 管,醫療顧問算是他們的靠山、替他們的醫療行為背書,多少要負些 責任,包括專業上或道義上的責任,所以一開始有點猶豫。」 不過「想做點什麼」的動力終究戰勝了擔憂。他僅僅思考了一個晚 上,就決定參與。 演習時,指揮官還下令醫師搬運傷患,李彬州心想:「術業有專 攻,醫師應該負責醫療處置,而不是搬運傷患。」年輕的他心直口快, 跑去跟消防局長官反映「那樣做不對,應該這樣做」,「結果當然是被 罵了一頓,」他回憶。 後來他慢慢明白,「演習是給長官看的,快速、逼真地演完就沒 事了,意見不要那麼多,免得節外生枝。但是從醫療的角度看,這過 程中,當然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醫顧會成立,為 EMS 擘畫藍圖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當時是臺大醫院急診部總醫師,因 專長兒科而受學長馬惠明之邀加入醫顧會。 「兒科受到重視,我很感動。」她笑說,不過一開始有點擔心醫顧 會都是醫界大老,論輩分,年輕人恐怕沒有機會講話,但馬醫師說, 醫顧會定調就是開放討論。」 2000 年 11 月,醫顧會 12 位醫師委員到齊,正式成立。當時每 月召開一次會議,第一年便訂下培訓高級救護技術員、到院前救護品 質管制等影響深遠的計畫。 醫顧會沒有讓劉越萍失望。「就像個大家庭,從局長也很支持到 院前救護,這使大家在討論出的公共政策創新想法都有機會具體實 現。」 「這是全國第一,也是唯一長期、持續開會的醫療顧問委員會, 臺北市 EMS 能夠發展,醫顧會扮演最關鍵的角色,」簡鈺純十分肯定 醫顧會的價值。 李彬州在教救護技術員時常說:「如果有一天我或我的家人發生 了什麼事,希望你們能用最好的救護品質來幫助我。」為己更為人, 他相信這就是自己參與醫顧會 20 餘年的價值。 「有為青年」跨出白色巨塔,參與全新的到院前救護領域,沒有虛 度青春,臺北市的 EMS 也因而邁開大步,前行、躍進。 32 33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3 醫療顧問委員會
  • 19. 1 4 2 照片圖說: 1. 2000 年 11 月 1 日第 1 屆醫療顧問委員會成立,時任張博卿局長與各委員合影 2. 2000 年第 1 屆醫療顧問委員會由時任張博卿局長主持開會情形 3. 2010 年第 6 屆醫療顧問委員會成立與時任熊光華局長合影 4. 2012 年第 7 屆醫療顧問委員會成立與時任蕭英文局長合影 5. 2014 年第 8 屆醫療顧問委員會成立與時任廖茂為局長合影 6. 2020 年第 11 屆醫療顧問委員會成立與吳俊鴻局長合影 5 3 6 34 35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1-3 醫療顧問委員會
  • 21. 醫 療 指 導 醫 師 制 度 聰明的腦+單純的心,開創無限可能 從無到有,建立制度 「因為我們有『消防笨』。」簡鈺純打趣道,傳統上大家認為醫生很 會念書,而消防人員比較不會念書,「『笨』其實是一種單純的心性。」 聰明的腦與單純的心,正好藉由醫療指導醫師制度互相了解,也 擦出火花,激勵彼此前行。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主任黃建華回憶,在實施醫 療指導醫師制度前,一直由「教官團」負責同仁的教育訓練,「教官團」 成員上過消防署的教官課程,除了在第一線執行勤務,也會跟醫師討 論,修訂救護流程,並設計教案,傳承知識與經驗給同儕,互相討論; 如果遇到比較困難的案例,則諮詢醫療顧問委員,讓同仁知道若碰到 類似的狀況該怎麼做。 2007 年《緊急醫療救護法》修正,明定為提升各級救護技術員施 行救護品質,各縣市消防主管機關應建立醫療指導醫師制度。當時黃 建華擔任緊急救護科股長,負責 EMT-P 的訓練,與急診醫學會一起 規劃醫療指導醫師制度。 「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黃建華還記得,有一天在急診醫學 會安排的課程上,理事長陳日昌在訓練中心的陽台跟他說了許多關於 醫療指導醫師的想法,初期的構想是將臺灣分為幾個區塊,挑熱心、 有意願的急診醫師試做。 2-0 花半年跑遍分隊,了解運作 李彬州除了參與醫顧會,也加入了醫療指導醫師的行列。 李彬州表示,醫顧會是幕僚單位,負責提供建議及諮詢,雖說醫 療與消防的合作愈來愈順暢,但醫師不在救災救難現場,通常會用自 己的角度設想「到院前應該做好哪些處置」,但是第一線消防弟兄到底 執行得怎麼樣、有沒有困難、他們在想什麼、需要哪些資源或協助, 「其實有時候我們完全不知道。」因此,讓雙方有更深層的互動、更理 解彼此想法,才能一起前行。 2006 年,急診醫學會開始推動醫療指導醫師制度,李彬州便參 與了此次計畫,先蒐集資料,了解國外怎麼做,再討論臺灣要怎麼做。 後來,李彬州成為臺北市第一位、也是臺灣第一代醫療指導醫師,當 時同步發展的還有桃園縣、新竹市及台中縣市。「大概有 4 年多,臺 北市醫療指導醫師就只有我一人。」他花了半年跑遍 42 個分隊,了解 運作情形;當時有永吉、後港、忠孝 3 個高級救護隊,他每個月去一 次,跟他們討論病例、看救護紀錄表,然後檢討,甚至跟著 EMT-P 一起坐救護車出勤。 到過現場,才能提出精準的建議 直擊消防人員出勤實況,給李彬州許多衝擊。「看到他們實際的 運作情形、現場面對的優勢與劣勢,才知道過去醫顧會提供的建議到 底適不適用,試著從他們的角度去想,醫師可以提供哪些資源或協 助,把事情做好而且更有效率。」 比如醫師會覺得:「這種狀 況很簡單,點滴打上去,給藥就 好。」可是以前從未想過,醫院 光線明亮、人手充足,病人不會 亂動,但是在消防同仁出勤現 場,光線卻很昏暗,也沒有適當 的光源,病人躁動,家屬在旁邊 有意見,光要打點滴都有困難。 李彬州說,以前事後檢討常 EMT 戴頭燈或帽沿燈克服環境光線問題 38 39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2-0 醫療指導醫師制度
  • 22. 因為信任,所以放手 EMT 的能力也讓李彬州刮目相看。比如 EMT-P 修過一千多個小 時的課程,臨場判斷並不會輸給第 1 年、第 2 年的住院醫師。他也反 思:「我們教他們那麼多救護技巧,卻怕東怕西,插管、給藥都不敢 讓他們做,讓他們覺得『我明明有能力,為什麼不能做?』」 EMT 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一方面跟法令有關,「但某些程度 也是我們對他們的信賴感,」他去西雅圖參訪時,了解到西雅圖於推 動高級救護其實也經歷了「不敢放手」的過程,擔心 EMT-P 犯錯,所 以這個藥不敢給他們用、那個技術不敢給他們做,否則出事怎麼辦? 有沒有人背書?後來發現,真的過度擔心了。 「這些很有能力的高級救護員訓練完後,到第一線 2 年、3 年, 如果學到的救護技術都沒有機會做,可能就忘光了,」西雅圖參訪之 會說: 「為什麼當時你不這樣做?」 「但是去過救災救難現場,就會 比較了解他們的難處。所以重點 在該怎麼改善,譬如光線不好要 怎麼克服,有些 EMT 就會戴頭 燈、帽沿燈。」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也 曾參與醫療指導醫師試辦計畫,有一次跟著 EMT 出勤,到了現場才 知道報案人是盲人,一片黑暗,因為他們不需要燈,消防人員要自己 開燈;用擔架把病人抬走後,還要幫忙恢復原來的動線,免得盲人因 看不到而跌倒。 「這是很珍貴的經驗,」劉越萍說,不管是要給予醫療指導還是討 論提升品質,只有到過現場,才能提出精準、務實的建議,解決問題。 EMT 抵達現場後需要高度的臨機應變 當下溝通,解決問題 當醫師「侵門踏戶」進入消防隊,接受指導的救護技術員,會不會 感覺又多了一雙眼睛在監督自己? 「不會擔心被監督,」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三大隊建國分隊小隊長 楊文碩說,大部分醫師修養很好,不會數落同仁,都是給大家鼓勵。 「有指導醫師這個角色其實很好,很多同仁不敢跟救護科講的事,會 跟醫師講,醫師再去溝通。救護科就像拿著教鞭,醫療指導醫師是協 助者,有點像黑白臉。」 簡鈺純曾任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科專員,有一次救護科在 推某個流程,人稱「莒哥」的醫療指導醫師、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 江文莒去分隊指導時,同仁跟他反應這件事不容易執行,有些批評及 不理解,江文莒當場打電話給簡鈺純,兩人直接溝通,之後他立刻轉 達給分隊同仁。 這件事讓她印象深刻。「如果大家只是好來好去,沒有理解問題、 解決問題,變成醫師跟第一線同仁連成一氣,業務單位反而會感覺被 孤立,這樣大家很難共事。莒哥做了雙向溝通,當下把問題處理掉, 化解同仁的疑慮。但前提是互信,莒哥知道救護科不會亂做、不會無 的放矢,改變的背後一定有道理。」 後,李彬州覺得應該更信賴 EMT-P,「他們的經驗跟判斷其實非常厲 害。所以後來我們就逐步開放讓 EMT-P 做更多治療及給藥,但放手 的同時,也設計監督機制並後續追蹤。」 當消防同仁與救護科的溝通橋樑 跟醫療顧問、醫療指導醫師共事多年,簡鈺純發現醫師們何止絕 頂聰明,「他們把我們當成一份子,跟我們這個體系產生連結,不厭 40 41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2-0 醫療指導醫師制度
  • 23. 其煩地教、溝通,也很鼓勵我們,有時甚至鼓勵過了頭。」她笑說。 她觀察,醫師不但跟第一線的消防人員互動沒有問題,更難得的 是跟管理體系、業務單位互動,「否則很容易被別人說,你們都聽第 一線講,沒有理解管理單位的困難。」 她解釋,管理者要推動某些政策,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往往到 後來就變成我們不近人情、在辦公室裡面做決策,不知道第一線的痛 苦,我們就變成被攻擊的那一群。如果醫療指導醫師跟第一線同仁再 聯合起來與我們對立,那事情就做不了。醫療指導醫師最可貴之處在 雙向溝通,就像橋樑。傳達政策給第一線同仁,讓他們了解為什麼要 做這件事,同時也反映同仁的難處。」 劉越萍認為,臺北市的醫療指導醫師制度能順利運作,奠基於從 醫顧會開始,急診醫師跟 EMT 長期合作建立起的夥伴關係,「消防同 仁意識到身邊不是多了一個間諜、抓耙子,而打從心裡認為我們是來 幫忙的。」 當聰明的腦遇到單純的心,雙方願意敞開心胸,一切改變都有了 可能。 照片圖說: 1. 2015 年 2 月 4 日復航空難事件, 醫療指導醫師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侯勝文醫師 ( 左 3) 於現場執行插管急救 2. 2007 年 8 月 18 日醫療指導醫師時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科李彬州醫師 (右 1)隨車出勤指導 1 2 42 43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2-0 醫療指導醫師制度
  • 24. 照片圖說: 3.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醫學科李彬州醫師,為當時醫療指導醫師之重要推手 4. 醫療指導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趙君傑醫師帶領救護人員回溯救護車 內救護人員執行影像並給予指導 5. 醫療指導醫師制度推展前,由醫療顧問委員協助救護人員救護技術指導,圖為醫療顧 問委員吳永隆醫師 ( 右 3) 及鍾鴻春醫師 ( 右 4) 指導情形 6. 醫療指導醫師臺大醫院謝明儒醫師至消防分隊指導情形 4 3 5 6 44 45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2-0 醫療指導醫師制度
  • 26. OHCA 緊 急 救 護 推 動 歷 程 3-1 EMS 資訊化統計分析 提升 OHCA 存活率 EMS 推行有成,OHCA 存活率逾 8% 絕大多數救治不及的憾事都發生在到院前,縱使醫院有完善醫療 也來不及,必須在意外發生的 4 分鐘內進行基本的心肺復甦術,8 分 鐘內施以 AED 電擊,並且儘快接受 ALS 高級救命術,才能讓生命之 鏈環環相扣,爭取黃金時間。 國外研究報告指出,搶救到院前心跳停止病人(OHCA)患者的 黃金時間為 4 至 6 分鐘,若急救時間每延誤 1 分鐘,存活率則下降 10% 以上,若救護人員能儘快抵達現場急救,可提升病患存活率、 避免成為植物人。 這正是臺北市從雙軌救護制、成立金鳳凰專責救護隊、成立醫療 顧問委員會,以及實行醫療指導醫師制度,全面推動到院前緊急救護 醫療的初衷。 2000 年 3 月 21 日臺大學生張振聲事件,為臺灣緊急醫療救護發 展敲了一記響鐘!張生不明原因倒地後,當時緊急醫療救護法尚未修 法「旁觀者為免除他人生命之急迫危險,使用緊急救護設備或施予急 救措施者,適用民法、刑法緊急避難免責之規定」,且當時 CPR 仍需 口對口人工呼吸,故旁觀者不敢勇於施救等因素,致使張生不幸成為 植物人。這讓主管機關深切省思,如果缺乏對全民的教育宣導,如果 國人急救觀念沒有與時俱進,再完善的制度也將崩解。 當時緊急醫療救護剛起步,鄭期約任職科長期間為延續政策目 標,透過高級救命術的提升,緊扣生命之鏈的每一環,「急診醫師只 能待在醫院,但救護員卻是上山下海!到醫院之前,醫療專家無法介 入,跟傷病患密切接觸的只有救護員。」倘若讓救護員多做一點積極 處置,生命之鏈前四個環節才能緊密相扣,有效提升緊急救護的效 能。 2006 年救護量暴增,救護員培訓刻不容緩 臺北市緊急救護醫療推動到 2006 年開始出現瓶頸,因救護量暴 增,每年 3% 到 5%增長,2009 年已超過十萬車次,短短三年期間服 務超過 32 萬人次,平均每 7 分鐘接一通求救電話,救護車每天出勤 300 多次,相當吃重。 二來,由於救護量暴增,而救護技術質量無法同步提升,加上許 多救護同仁外調出去,以致人力吃緊的窘況,還有缺乏經驗傳承,造 成 OHCA 存活率下降,康復成長停滯。為了徹底改善這些難題,臺北 市政府消防局決心效法國外先進國家,讓消防局與衛生局攜手建構更 為精準縝密的救護系統。 另一方面,社會認同與民眾信心度也是一道關卡。「當時我們常 常收到民眾投訴,抱怨臺北市政府消防局亂花公帑培訓救護員 ...」鄭 期約感慨道,「我們猛然意識到,光是培訓人才還不夠,更要向社會 大眾宣導,讓這些救護人才獲得認同,取得他們應有的尊重,救護同 仁才更有成就感。」 幸而事實證明了,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優秀的救護員突破環境空間 的限囿,充分展現高效行動,報案後取得最即時、最精準的處置,臺 北市的消防分隊於六分鐘以內抵達現場之案件比例達近 90%,大幅 提升急救的處置率,康復出院人數也顯著成長。 如何賦能救護員參與提升救治率的一環,其實知易行難。鄭期約 表示,除了救護員培訓制度建立,更要考量他們的心理素質,因此遴 選學習意願強烈的救護員,強化 EMT2 相關養成訓練。 48 49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3-1 OHCA 緊急救護推動歷程
  • 27. 康復出院率的定義: 109 年及 110 年疫情影響數據略降 康復出院定義為 CPC1 及 CPC2 之人數加總 (CPC = 1 大腦皮質功能良好;病人辨識清楚,說話有條理,一般生活可自理,活 動如常人;CPC = 2 中度大腦皮質功能障礙;病人意識清楚,活動上有部分障礙, 如:穿衣、吃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 ) 康復出院率 = 康復出院人數 /OHCA 人數 ( 此為當年度所有 OHCA 總人數 ) 0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 20 11 24 40 60 80 100 120 140 康復出院人數 (人) 年 27 29 32 32 11 13 26 35 36 34 41 45 46 56 102 105 119 121 126 111 107 13 34 3 36 35 3 32 3 32 3 56 5 111 1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康復出院率 (百分比) 年 0.7 1.4 1.9 1.8 2.1 2.2 2.4 2.6 5.1 5.4 6.6 6.4 6.5 6.1 5.9 5 5 5 5 6 6 6 66 07 8 8 8 . 1 1 54 5 1.8 EMS 系統制定電子化格式 EMS 資訊系統的建置可回溯至最早期「119 AED 品管追蹤系統與 電子資料庫系統」,開創 OHCA 復甦品質品管與預後追蹤之濫觴,奠 定日後 OHCA 登錄系統的觀念基礎。 直到 2010 年 6 月 1 日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與衛生局共同建置「緊 急醫療救護資訊系統」,實施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案件追蹤 登錄及指標評估,為資訊系統整合邁出一大步。 在整個資料數位化以及建立電子平臺的過程中,要存留哪些重要 資料先要有嚴謹的定義,黃建華說起當年與急診醫學會交流討論,如 EMS 成效分析之基礎:就醫紀錄資料化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衛生局與醫顧會持續攜手耕耘 EMS,而真正 將臺北市 EMS 資訊系統 (EMS Information System) 串聯整合的代表 作,莫過於建置「電子化救護紀錄表系統」、推動「119 AED 品管系統」 與「OHCA 預後追蹤系統」。 由於傳統的救護紀錄慣用書面填寫的方式,所有的急救施行都需 要紀錄在表單上成為病人的照護紀錄,再由救護人員建檔輸入系統形 成資料庫,以便未來各單位使用以及作為分析統計數據的依據。然而 這種方式,其實曠日廢時,亦有可能筆誤疏漏,更難以進一步用於數 據統計分析。 為此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推動了救護紀錄表數位化,希望藉由這個 計畫的實施減少救護同仁重複登打的狀況,並將資料直接上傳系統資 料庫,此外,對消防局的資料保存也是一項有利方案,可以避免紙本 資料的缺失;而另一個長遠考量在於,未來得以運用這樣的資料庫直 接與衛生單位進行病歷資料的轉介。 50 51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3-1 OHCA 緊急救護推動歷程
  • 28. 把握黃金救援時間,強化橫向連結 為了改變早期救護人員透過電話追蹤心肺功能停止病人預後,造 成家屬與詢問者之間窘境,以及無法精準掌握病患預後情形,在消防 局、衛生局及醫顧會的共識下,打造 OHCA 登錄系統是刻不容緩的事 情。建立初期可說是困難重重,一是如何維持系統的穩定,二是說服 各醫院加入登錄行列,經過不斷滾動式修正,目前也有其他縣市陸續 加入登錄行列。消防局希望能透過這樣的計畫可以完善國內的救護系 統,除了與各醫院進行資料的介接,未來也期待與衛生福利部的系統 資料庫進行整合,讓所有急救成果透明及公開化。 其實病患「到院前救護紀錄」與「到院後醫療處置」分屬兩個系統, 醫院將到院前救護紀錄併入病患的病歷中,協助醫護人員快速了 解 OHCA 病患於到院前的狀態及救護人員給予的相關處置。但因為 OHCA 病患的特殊性,往往無法第一時間得知病患最終結果(出院或 死亡),建立 OHCA 登錄系統連結消防局的電子化救護紀錄表系統資 料庫,並且由醫院登錄病患的出院預後情形,可藉此進行資料統計及 何制定電子化格式內容,同時也參考國外的資料格式。 目前救護紀錄表上除了基本資料,救護人員能夠輸入現場測量的 所有生命徵象,同時紀錄當下的各項處置,包括需通報的內容和急重 症的重要資訊,讓接手的醫護人員能在第一時間掌握病患的各項資 訊,以提供最好的救護處置。 初始時期總是最困難,一是維持系統的穩定,二是與各個醫院的 資料庫進行連結,消防局希望能透過這樣的計畫建立完善的救護資料 系統,除了與各醫院進行紀錄的介接,也期待能與衛生福利部的緊急 醫療管理系統資料庫進行整合,完成跨單位的完整緊急救護資訊系統 資料庫。 兩大變革,從沙漠拓荒到綠洲 李彬州主任表示,現今資訊越來越暢通,救護人員在到院前與到 院後的許多處置也更具體明確,有助於救護工作的推動。整體而言, 臺北市的專責救護隊救護人員的基本訓練相當扎實,這是提高 OHCA 存活率的基礎。 由於救護同仁的努力,OHCA 存活率由 20 多年前的 1%提升至 訂立 KPI,用數字彰顯救護隊價值 1999 年是專責救護隊的重要轉折點,簡鈺純表示,救護同仁期 待讓大眾看見救護人員的用心與專業,因此訂立了急救處置率,期待 透過相關績效指標來展現專責救護隊的重要意義;其中,OHCA 存活 出院率便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指標! 當時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首創追蹤 OHCA 病患急救成功的案例,藉 以了解救護績效,而績效訂立主要來自跨部門的合作與討論,以嚴謹 的 OHCA 存活率指標,作為 EMS 系統的比較基準。 簡鈺純也提到,取得追蹤資料的歷程相當辛苦,因當時 OHCA 存 活率約 6 至 7%,救護人員透過電話追蹤方式,可能讓往生者家屬回 想起當時情形,讓心情更為悲傷遺憾。儘管如此,對於整個指標的建 置,仍是重要起始點,同時也透過獎勵制度鼓勵救護人員持續追蹤。 分析,觀察整體救護狀況施行的成效,同時也改變傳統電話追蹤的模 式,大幅增進 EMS 系統的效益。 儘管過去 OHCA 病患存活率相當低,但透過各單位不斷努力完善 並優化救護系統,許多 OHCA 病患到院前已經恢復脈搏及呼吸,透過 救護車事先通報並就近送醫,讓醫院急診得以提前準備給予病患的即 時處置,存活出院的機會自然也愈來愈高。 52 53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3-1 OHCA 緊急救護推動歷程
  • 29. 現在的 10%,柯昭穎醫師認為,其中最主要的變革之一,就是在 2000 年的時候將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交到專責救護隊 的手上。 經 AED 電擊急救的病患平均可提升至 20%的存活率,對於整體 OHCA 存活率而言,可提升至 5%。當時臺北市的設備充足,可提供 所有專責救護隊於急救現場實施電擊,這就是第一階段較為顯著的躍 進。 另一項重大變革是從 2013 年開始,針對需要急救的病患,報案 者不僅僅在現場等待救護人員到達,119 救災救護指揮中心的派遣員 派出救護人員的同時,也透過電話方式指導,協助報案者實施胸部按 壓的急救,這也是提高 OHCA 存活率的重要因素。臺北市是亞洲最早 開始推動的城市之一,消防局也攜手首爾及新加坡分享交流相關經驗 共同推展。 一路走來要感謝許多善心民眾與民間企業,大方捐贈電擊設備, 讓救護人員有「利器」與「用武之地」。最重要的一點是,臺北市政府消 防局用虛心接納與包容的態度,接受外部專家提供的建議,並肯定救 護人員的工作價值,這是最關鍵性的作用。 柯昭穎表示,急救的本質是越早進行、存活機率越高,因此除了 即時通報 119 外,民眾的急救知能也是重要一環,包含社區可提供更 多電擊器或止血帶等救護器材;平時亦可透過急救宣導讓民眾操作使 用;同時學校課程也致力於提升學童的急救知能。若能全國普及化急 救設備同時全民參與急救,相信提高 OHCA 存活率將呈倍數成長,這 也是未來持續精進的方向。 照片圖說: 1. 2000 年 2 月緊急醫療救護法修法後,新增初、中級救護技術員可使用 AED,同年 6 月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率先全國於所有救護車配置 AED 2. 2010 年 10 月 1 日慶祝康復出院人數突破 300 人,舉辦「看見重生的力量與希望臺北 有您真好」感恩活動,由時任總統馬英九及市長郝龍斌聯袂主持 1 2 54 55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3-1 OHCA 緊急救護推動歷程
  • 30. 3 4 照片圖說: 3. 2013 年 3 月 2 日慶祝康復出院人數突破 400 人,舉辦「聽見臺北的心跳聲 - 緊扣『生 命之鏈』、重生『蛇』我其誰」活動」,知名演奏家「番王」於先前演奏時突然心臟病發,經 搶救後現場即恢復呼吸心跳,出席活動感謝救護人員即時相救 4. 2016 年 2 月 18 日慶祝康復出院人數突破 600 人,舉辦「緊扣生命之鏈慶重生」活動, 由柯文哲市長主持,自 2015 年後每年康復出院人數皆逾百人 5. 2017 年 12 月臺北市全面配置「自動心肺復甦機」,減少後送過程中斷 CPR 時間 6. 2020 年 1 月 16 日慶祝康復出院人數逾千人,與 119 消防節慶祝大會共同舉辦 5 6 56 57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3-1 OHCA 緊急救護推動歷程
  • 31. CPR 與 AED 普 及 化 發 展 3-2 OHCA 存活大躍進,延續生命、圓滿家庭 爭取黃金時間,線上指導 CPR 20 年前,臺北市 OHCA 病人的存活率大概只有 1%,20 年後, 存活率已達 10%,與先進國家相比毫不遜色。從 1%到 10%,上千 條生命得以延續,上千個家庭得以圓滿。 「最早推動 OHCA 時,我參考國外的推行成效,目標就是超英趕 美。」馬惠明醫師說道,當時大家雖然滿懷理想,卻還沒有具體的策 略與目標,我們才設立具體指標要從原本不到 1%、提升 10% !從這 個明確的發展方向,思考哪些 KPI 需要堅守、哪些分工需要妥協,逐 步訂立出 OHCA 的推動策略。 「這是一點一點的累積,」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醫療顧問委員會委員、 臺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柯昭穎回顧,臺北市 OHCA 病人存活率大幅 提升,關鍵有二:一是 2000 年時 AED 交到 EMT 的手上,OHCA、 需要電擊的病人可以在現場就接受電擊,不用等送到急診,存活率因 此出現跳躍式的躍進。「這應該也是亞洲第一個城市,所有的消防分 隊同時配備了 AED,EMT 都有能力使用 AED。」 關鍵二是 2013 年後推動 DA-CPR,也就是民眾打 119 報案後, 由派遣員線上指導報案人做 CPR,把握 EMT 到現場前的黃金時間, 把急救再往前推。「EMT 到達前是另一個戰場,在這個戰場也同時有 作為,存活率才可能有顯著的提升。臺北市與首爾也是亞洲最早推動 DA-CPR 的地方。在之後的兩、三年,存活率,尤其是在神經學預後 的存活率(不但活下來,還能自理生活)又有兩倍以上的提升,可以 跟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不過他強調,並不是單純這兩項作為就能大幅提升存活率,還有 很多細部、超過 10 項以上的救護作為介入、EMT 能力的提升、不同 部門一點一點累積合作,甚至醫療器材廠商願意用優惠的價格提供 讓幾乎失去生命的人,仍然能看著孩子長大 OHCA 存活率大幅提升,如果已達到極限,愈來愈難突破,未來 要以什麼為目標? 柯昭穎說,許多證據指出,OHCA 病人愈早接受急救,存活率愈 高、預後愈好。「未來可以做的,就是把急救再往前推,善用 EMT 到 達前的 3、5 分鐘,比如利用資訊科技、公民教育、在更多公共場所 放置 AED 等,讓民眾在事故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就能有所作為,一個 本來因為 OHCA 而幾乎失去生命的人,可以因為及時接受急救,再回 到原本的生活,做一個好父親、好母親,照顧小孩,同時繼續對社會 盡其貢獻。」 他認為,將來更是需要跨部會合作,例如從學校教育著 手,讓民眾從小就具備助人、救人的技能。 OHCA 存活率增加不只是數字的變化,從 EMT 手中接手 OHCA 病人的急診醫師也很有感。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醫療顧問委員會副主委李彬州說,以前 OHCA 病人送到急診,幾乎都沒有機會存活,「現在很多病人在到醫院前就 醒來了,以前大概不可能發生。」 存活率不只是冰冷的數字,更代表生命之鏈緊緊相扣,瀕臨死亡 的生命得以逆轉,得以繼續人生。 AED、宮廟熱心捐贈 AED 等,都有助提升存活率。 追蹤康復個案,績效看得見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領先全台,最早追蹤 OHCA 康復出院的個案,初期用打電話, 問醫院、問家屬,一一追蹤病人的預後,手寫紀錄,自 2010 年起,在跨局處臺北 市政府衛生局支持和眾急救責任醫院合作努力下,全面電子化,創建 OHCA 登錄 系統,方便追蹤及品管分析,績效看得見,可以自我比較或與先進國家比較,成 為自我鞭策的動力。 58 59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3-2 CPR 與 AED 普及化發展
  • 32. 1 2 3 4 5 照片圖說: 1. 85 歲年邁長者主動學習 CPR 情形,急救教育從小到老都應被重視 2. 2013 年於西門町中華路和寶慶路交叉口舉辦千人 CPR 宣導活動,活動開始前籌備情 形 3. 2014 年推出團 Go CPR 急救教學站,提供民眾 12 個行政區消防分隊的學習地點 4. 2015 年開始臺北市要求每位高中生都要會 CPR,並倡議 1 人 1 具安妮的實作教學, 圖為救護人員至高中校園推廣 CPR 急救技能情形 5. 2018 年 9 月 17 日於立法院進行 CPR 宣導,民眾學習 CPR 情形 60 61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3-2 CPR 與 AED 普及化發展
  • 34. 緊 急 救 護 的 三 大 急 重 症 4-1 時間急症,分秒必爭 好制度未必可行 「時間敏感急症」指的如果發病到就醫的時間延長,病情就會快速 惡化的疾病。其中,急性腦中風、心肌梗塞、與重大創傷,也常常被 稱為 EMS 的三大急重症。 「緊急醫療救護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救治『三大急重症』的病 人,」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醫療顧問委員會委員、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 院長江文莒說,時間急症差一分鐘接受治療,結果就會不一樣。比如 重大外傷,一個小時內如果不能到達醫院進行必要的手術或栓塞治 療,死亡率就可能會大增。「而一小時內要到達適當的醫院,其實很 大一部分需要 119 的幫忙,到院前救護加上正確後送選擇與到院後救 治,病人才能存活。」 對於時間急症的傷病人,緊急醫療救護的精神在於讓個案在對的 時間、送到對的醫院。換言之,病人要分類、醫院也要分級,再由通 報系統將兩者配對起來,進行最佳化處置。 自 2010 年起,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救護科與救災救指中心聯手, 開全國先例,陸續將腦中風、心肌梗塞、重大創傷陸續納入「事先通 報醫院」的系統。因此,面臨三大急重症,EMT 同仁可以將現場對病 人的判斷,透過無線電回報救指中心,轉通報責任醫院,請醫院端預 備相關醫護人員,例如專業醫師先行待命,縮短病人在院前院後等待 確切治療的時間。許多醫院後來也建立給消防局弟兄送來的三大急重 症的病人的「綠色通道」,讓這些危急的病人可以在到院後第一時間就 接受處置。 然而,依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分級送醫的觀念立意良好,在更早之 前卻沒有辦法推動成功。不同的急症有不同的發展脈絡,以他最熟悉 的重大外傷為例,「其實早在馬惠明主委剛從美國回來之後的 2001 年 把系統準備好,等待時機 外傷病人分級送醫這件事後來大概沉寂了十多年, 直到 2016 年, 柯文哲市長上任後才有變化。「因為柯市長也是外傷出身的醫師,很 了解分級送醫的重要。其實在他上任前,臺大醫院就已經跟鄰近的醫 院建立外傷分流後送的標準模式,他上任後就推廣到全市所有的急救 責任醫院。有些事情要由上而下推動,會比較快,但是前提是底下已 經準備好了。」 建立三大重症的正確後送制度,要準備什麼呢?一般來而,分級 後送涉及 3 個重要概念:第一,什麼叫嚴重、什麼叫輕微?判斷標準 要讓 EMT 清楚掌握;第二,EMT 在判斷上還是會有些落差或不一致, 醫院在病人送達的當下要能概括承受、事後再討論改進。第三,民眾 願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判斷跟後送選擇,如果民眾不願意接受,要能有 良好的溝通與配套措施。 他回憶,以重大創傷分級後送為例,當時為了美國重大創傷的條 件是否適用於臺北市、徵詢了許多醫師的建議,最後調整為大家都能 有共識的狀況。譬如路倒者,後送大醫院的條件中昏迷指數分數下調 左右,就曾推動過到院前外傷急症的分流。當時的作法是,比如例如 民眾出了車禍,EMT 到現場,經過評估,傷勢嚴重的病人送去大醫 院,傷勢輕微的病人送去小醫院,避免把大醫院塞爆,或者把嚴重的 病人送去沒有能力處理的醫院,導致需要轉院,錯失寶貴的救治黃金 時間。」當時沒有成功建立外傷分流制度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民眾主 觀意識強,要求去自己想去的醫院,而 EMT 起初也沒有得到充足的 授權與後援,讓他們放膽去做,醫院端則是習慣了過去的作業方式, 配合的意願也不高。我們雖然知道分級送醫對民眾、對系統都是好 的,不過最好的制度未必是當時最可行的,」江文莒說。 64 65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1 緊急救護的三大急重症
  • 35. 1 分,希望因為酒醉但沒有外傷者可以少送醫,減少醫院的負擔。除 了對 EMT 密集的教育訓練之外,也需要跟醫院端溝通,凡是依據重 大外傷條件送來的傷患,醫護人員都不要拒絕,也不要質疑 EMT 的 判斷。「第一時間要相信 EMT 做的是對的,因為只要醫護人員在民眾 面前展現一次不信任,下次民眾受傷就不會再相信 119。如果真的有 EMT 判斷不精準的狀況,可以事後再回饋給救護科或醫療指導醫師。」 2016 年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領先全國建立重大創傷到院前繞道分 流系統,「市長的堅強意志,當然是推動制度改變的關鍵。但過去的 經驗,更提醒我們溝通的重要,」他說:「不論對民眾或醫院,溝通要 有效,就要讓對也感受到方覺得對他也有好益處、並減少擔心、創造 雙贏。比如醫院如果配合分級送醫,可以減少很多後續行政上的麻 煩,消防局外傷登錄系統還可以產出報表,方便他們在醫院評鑑時 用。」 回想 2001 年的未竟之功與 2016 年的創傷分流制度重啟再造, 「用 之則行,舍之則藏,」江文莒引用《論語.述而》說,如果各方因緣和合, 讓你有機會做事,就盡量發揮,但如果沒有機會,就好好修身養性; 就組織而言,就是把系統準備好,不斷地進行系統的建制與推演。西 方諺語說「機會等待有心人」,當你準備好了,某一天時機成熟,就開 花結果了。 66 67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1 緊急救護的三大急重症
  • 36. 急 性 腦 中 風 救 治 率 增 長 4-2 急起來要人命!把握腦中風黃金救援時段 急性中風搶救黃金 3 小時 腦中風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尤其送醫途中耽誤急救。為降低 死亡率,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最早開始跟三總醫院合作品管圈活動 -- 快 敏圈,提供特別訓練,推動「急性腦中風的救護通報」,教導同仁判斷 腦中風的前兆。透過「判斷標準」的精確性提升,第一時間通報專責醫 院,而醫院事先準備好檢傷評估,給急性腦中風更多挽回的機會。 猶記 2022 年 7 月,臺北市政府 62 歲的蔡炳坤副市長,日前於 餐會時間突然倒地,當下判定為中風即刻送醫手術救回一命,然而全 臺灣有多少急性腦中風個案,可以像副市長一樣獲得即時援助呢? 腦中風往往是沒有任何前兆可以預防,發生時總是讓人措手不 及。若民眾自行就醫,該醫院也不一定有醫療能力能處置腦中風個 案,所幸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早有遠見,與各急救專責醫院合作,對於 疑似腦中風病人有完整的救護 SOP,為民眾織起一張腦中風的救命 網。 腦中風完整的醫學名詞為「急性腦血管疾病」,意指腦部因急性血 管梗塞導致缺血性病變損傷或血管破裂溢血造成的腦組織損害,但目 前仍無法預測何時降臨。 同時,腦中風發生後的黃金救援時間是所謂的「黃金 3 小時」,主 要是目前公認唯一能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藥物 r-tPA(為一種血栓 溶解劑),雖可增加 33%復原的機會,但卻有病發 3 小時內須立即 給藥的限制,因此病人到院前的辨識及給藥時機便顯得格外重要。 然而,腦中風個案常發生以下狀況,包含患者無法識別病況因而 延誤撥打 119、現場症狀未辨識、送醫未通報及後送未分級等,層層 人為因素的條件下往往導致延誤就醫。 臺北搶救腦中風 3D 優化計畫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自 2010 年推動「搶救腦中風 3D 優化計畫」, 為縮短中風病人的搶救時機,該年 3 月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與三軍總醫 院內湖院區,率先針對腦中風病人,整合第一線救護人員及後送醫療 院所進行先導計畫,選定 「 症狀未辨識」與 「 送醫未通報」這 2 個問題 來著手,並以內湖區為示範區進行 6 個月的小規模試行。 短短期間內通報預測率提升至 8 成,而 r-tPA(血栓溶解劑)的 施打率更從原本的 0-3% 上升至 16.67%,兩者重要觀察指標均有顯 著提升,對於急性腦中風病人到院後的處置,更有明確的指引。 初試啼聲的內湖區旋即獲得良好成效,因此自 2010 年起,臺北 市政府消防局各區分隊也積極與各院所合作,如臺大醫院、馬偕醫 院、新光醫院、榮民總醫院、國泰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萬芳醫 院、北醫醫院等,其覆蓋率已達全臺北市,亦代表著臺北市民若發生 腦中風案例,將獲得最全面的救援照護。 歷經 7 年優化「3D」,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EMT 針對到院前腦中風 病人通報敏感度及通報陽性預測值等,普遍優於他國 EMSS 的成效, 並顯著縮短腦中風病人到院後治療時間。 2017 年更積極規劃針對疑似大血管阻塞腦中風病人,後送有能 力執行動脈取栓治療之合作醫院,邁入 TPE CVA 2.0 新紀元,讓病人 得到最佳治療。 參照美國精實訓練,精準判讀降低失誤 為了能及時給予缺血性腦中風患者 r-tPA 來搶救腦細胞,臺北市 政府消防局參照美國心臟醫學會與腦中風學會,在共同發表的治療指 引中,提出了「7D」的重要步驟,並可區分為到院前的重要 3D 及到院 68 69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2 急性腦中風救治率增長
  • 37. 後的 4D 處置: 到院前 ( 一 ) Detection:教導民眾及時判斷腦中風的症狀與病徵。 ( 二 ) Dispatch:緊急通報救護派遣系統,事先通知醫院。 ( 三 ) Delivery:立即送往可處置腦中風之醫療院所。 到院後 ( 四 ) Door:急診最優先之檢傷分類。 ( 五 ) Data:急診評估與處置。 ( 六 ) Decision:確定治療方針。 ( 七 ) Drugs:血栓溶解療法。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試行階段發現,若能完整落實前述七個重要步 驟, 並於 3 小時內完成,將可使中風患者有良好之醫療品質,提高病 人存活率,減輕腦中風傷害造成之家庭負擔。 而為培訓線上 EMT 救護人員皆能快速辨識腦中風症狀,明定 「2019 年臺北市院前中風新指標 (2.1)」相關教育訓練,其中最重要的 即是遵照「辛辛那提中風指標」,救護人員於到達救護現場後率先對疑 似腦中風患 者進行臉部(Face)、舉臂(Arms)、言語(Speech) 等三項測試, 並加測「G -FAST 指標」,其中包含動眼(Gaze)測試及 詢問發作時間(Time)等,配合血糖值及癲癇與否綜合判定,可初 步評估且分類大小血管中風狀況及發作時間,再依照建議立即後送至 責任急救醫院。整體現場判斷過程嚴格控管應小於 15 分鐘,加上消 防分隊皆與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有完善的配合制度,更能提供病人最即 時的救助。 消防醫療合作無間,黃金時間內完成救治 性命垂危歷歷在目,救護員難忘 如今對於疑似腦中風患者,其後送過程相較於一般救護案件,必 須在 4.5 小時內完成救治。舉例來說,一般就醫過程,病人需於急診 室等候檢傷分類,待檢傷護理師測量基本生命徵象、詢問病況及過去 病史等資料,確定為急性腦中風後,才開始列為危急個案,並由急診 醫生診察及排定 CT 掃瞄等檢查,始進入救治。但若檢傷站等侯病人 眾多,急性腦中風病人必須等候排隊多時才能接受診療,相當耗費時 間,往往已超過病發的黃金治療時間。 不過當消防局與醫療院所腦中風小組有順暢的後送機制時,每當 119 接獲報案,第一線救護人員若懷疑眼前病人可能是腦中風患者, 即依「2019 年臺北市院前中風新指標 (2.1)」進行現場即時診斷,並緊 急後送至配合醫療院所;到院後,醫院也可立刻基於通報,直入急救 區、照 CT、給予 r-tPA(血栓溶解劑)注射、減少候診時間,並及時 由專科醫師會診接手,每一步驟都把握著「快又準」的原則,為腦中風 病人分秒必爭。 總說救援的人要保持身體健康,不過腦中風的危機總是來得太 快。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一救災救護大隊中正中隊,就曾發生消防隊 員親眼目睹同袍中風的案例,隸屬忠孝高級救護分隊的小隊長陳柏 翰,自 2004 年起擔任救護員已有 18 年經歷,曾經就遭遇過 2 次同事 在執勤時發生急性腦中風的狀況,即便已成為高級救護技術員的他, 看到同事倒下仍心有餘悸。 陳柏翰:「2 位同事在送往醫院後,診斷結果都是腦中風,相同 的是均為男性約 40 歲,不同的是 1 位被診斷為梗塞性腦中風,另 1 70 71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2 急性腦中風救治率增長
  • 38. 位則是出血性腦中風,在發生當下才深刻地體會到,平時都是搶救生 命於水火中的我們,在疾病面前原來也和常人般一樣脆弱!」所幸兩 位同事均獲得及時救援,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可不一定都這麼幸運。 後港分隊隊員陳乃嘉分享:「曾經於商圈店鋪,接近打烊之際, 一位體重破百的老闆突然間倒下,當時我們抵達現場後,發現他意識 仍清楚,但半邊肢體無力、動彈不得,於是幫患者測量生命徵象、辛 辛那提、G-FAST,疑似是腦中風,想要趕緊將他緊急送醫,但實在 搬不動,心裡相當焦急萬分。」陳乃嘉深知腦中風一刻也等不了,為 了搶時間,陳乃嘉與隨車同事趕緊到隔壁店家叫來更多店員,眾人合 力將患者搬移至擔架床並推上救護車,通報鄰近急救責任醫院救治, 警民合力救命的過程感動於心,而這位老闆也因為發現及時,且送醫 時間短,不久後即康復出院。 石牌分隊隊員蕭辰鈞與潘韋志談論起腦中風救援個案仍心有餘 悸。不論是家中發病的 85 歲女性、倒於建設工地的工人,抑或是一 早進辦公室就臉歪嘴斜的主管,可以得知當腦中風發作是不論時間、 地點,更不限男女,每趟救護的經驗累積,都是建立在救護人員有條 不紊的行動力及處變不驚的判斷力上。 回顧腦中風急救發展至今,從 r-tPA(血栓溶解劑)到 IAT(動脈 取栓術),黃金急救時間亦從 3 小時延長至 6 小時,但急性腦中風仍 是導致民眾失能的主要原因。經驗豐富的救護人員也分享,若要使民 眾能及早辨識腦中風,也需仰賴大眾的衛教知識,當發現有人出現臉 部表情不對稱、 單側手腳無力、 突然說話口齒不清等任何1 項狀況時, 都應儘快撥打 119 求助,或許因你細心的一眼,就能挽救一條寶貴的 生命與家庭。 加強衛教普及,腦中風全民臨危不亂 隨著國人生活飲食改變,時下御宅族與電腦網路風行,加上垃圾 食物且長期缺乏運動的情況下,高膽固醇族群正迫使腦中風患者的好 發年齡層不斷地往下遞減降。因此,國民健康署及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救護分隊近年也積極與民眾面對面,深入民間舉辦衛教,將用於現場 救護人員判定腦中風病徵與否的辛辛那提中風指標,作為各種衛教工 具,以呼籲民眾牢記「FAST( 快、快、快 )」辨別中風口訣,協助辨識 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 3 小時」: 1. 「F」就是 FACE -臉歪:請患者微笑或觀察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 否對稱。 2. 「A」就是 ARM -手軟: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 否會無力而垂下來。 3. 「S」就是 SPEECH -大舌頭: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 整 4. 「T」就是 TIME -記下時間、快打電話: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 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積極爭取治療時間。 生命的流淌總是瞬息萬變,若腦中風患者在初期救護即獲得妥適 的安排與治療,其預後復原的能力將相得益彰。國民健康署資料顯 示,腦中風病發後 6 個月是復健的黃金時期,且在此階段中運動能力 恢復最快,若能即時掌握黃金復健期,積極配合醫療專業人員的復健 治療計畫,將能降低身體殘障程度,重拾日常生活功能,使中風患者 拋開病後憂鬱,讓生活過得更美好。 72 73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2 急性腦中風救治率增長
  • 39. 1 2 照片圖說: 1. 2011 年 12 月 7 日召開「搶救腦中風『快』打 119」記者會,由時任蕭英文局長與醫療顧 問委員連袂主持,透過區域化運作,有效提高缺血性腦中風病患治癒率 2. 2010 年 2 月 8 日三軍總醫院陳穎信醫師與其團隊醫師教導救護人員辨識腦中風方法 及通報機制 3. 2015 年 6 月 29 日臺大醫院謝明儒醫師教導救護人員辨識腦中風患者之方式 3 74 75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2 急性腦中風救治率增長
  • 40. 重 大 創 傷 分 級 認 證 制 度 實 現 4-3 重大創傷分級,把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民眾習慣指定醫院,分級就醫制度失靈 創傷分級後送,調度醫院資源 事故傷害向來是重要的公共衛生與醫療課題,而「創傷」長年居於 國內十大死因之一,也是國內重要死亡與失能的原因,由於傷患者主 要為青壯族群,對於家庭與社會來說更是莫大損失。 馬惠明醫師表示「這裡蘊含了兩種精神,一是把醫院服務帶到院 前,立即進行精準的緊急救護,這就是 EMS 在做的事;二是重大傷 病患要送往合適的醫院。」為了讓創傷不再成為生命一大憾事,北市 消防局積極將創傷病患與資源做最有效的配置,但是在推動分級送醫 制度的過程,卻是出乎意料的艱辛。 「消防局自 2000 年起建立創傷醫院分級認證制度,而 2005 年發 生一個邱小妹妹事件,她被送到臺中去,引起軒然大波。」北市消防 局大隊長黃建華回憶道,當時各界質疑臺北市資源這麼多,為什麼還 要往後送? 2001 年 7 月建立「臺北市緊急醫療網到院前重大創傷指標」。消 「重大創傷分級後送,其實簡單說就是把嚴重的病人送去大的醫 院,把輕微的病人送去小的醫院。」如果能成功的建立這個制度,就 能讓嚴重的傷者在大醫院治療增加存活率、而輕微的傷者也不會因為 要求指定後送或而造成救護車被佔用與大醫院的壅塞。然而,江文莒 表示創傷分級後送有三件事必須先完成: 一、嚴重與輕微之間的條件與判斷依據。 二、消防員判斷上可能還有落差或失誤。 三、民眾對於創傷判斷跟後送的接受度。 過去七年,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攜手急診醫師透過區域化策略,建 立一套運作良好的緊急醫療救護系統,既可縮短治療時程,在黃金時 間內幫助病患受到適當處置,如此提升對創傷病患到院前的緊急救護 醫療品質。 自 2015 年底開始實施建置大臺北地區置創傷體系與病患網路登 錄系統,北市消防局與衛生局規劃「創傷醫院分區分級」,將臺北市八 個區域區分為八家創傷中心,依現場創傷檢傷指標判定後送。醫院「創 傷中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一方面需要照料重傷病患,另一方面 對輕傷病患則提供社區醫院的功能。這樣的醫護人力配置,是否影響 創傷醫學中心救治重大創傷的時效性,難以衡量。最重要的是,提升 到院前檢傷與救護的品質,落實創傷救護醫療目標。 防局也嘗試效法緊急醫療系統發展完整的國家,針對創傷醫院制定 「分級認證制度」,並訂定到院前檢傷規則,提升其救護能力;同時透 過救護技術員的教育訓練,以便在事故現場立即判斷或預測傷患是否 有重大創傷的可能。這種視病人傷勢嚴重度決定送往適當的醫院的制 度,就是所謂分級送醫的觀念,然而,推動了一段時間,民眾的接受 度依然偏低,自主就醫的指定後送仍然常見,而救護同仁的信心也受 到打擊。其結果,大醫院不斷壅塞,2005 年的邱小妹妹事件的當時 每個大醫院的急診都回報滿床無法收治,其實也是系統失靈的結果。 新聞常見急救送醫過程中,救護員跟家屬起爭執,原因往往出在 家屬罔顧分級就醫制度與流程,堅持要將傷患送往特定醫院,反而造 成延長送醫的時間。黃建華說道,「推動分級就醫制度其實一波三折, 步履蹣跚走到今天。」分級就醫牽涉到民眾的觀念跟習慣,可說是知 易行難。 醫院分區分級,病患預後追蹤登錄 76 77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3 重大創傷分級認證制度實現
  • 41. 創傷登錄,讓數據幫忙找答案 與此同時,透過系統創建與教育訓練,鼓勵急救責任醫院使用創 傷登錄系統,2016 年 3 月起,醫療顧問委員會即利用這個登錄系統, 提供消防局與衛生局「創傷系統效率及病患預後之品管」。 2016 年首創的「創傷病患長期預後追蹤登錄」也相當重要,創傷 病患在出院時進行預後指標追蹤,在 2022 年的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EMS 策略會議上,更希望能做到在出院六個月和十二個月後亦採取同 樣的問卷題目和登錄項目,用以評估病患長期預後。 國內對事故「創傷」的發生率、種類、嚴重度與醫療品質之評估, 早期缺乏全人口的創傷資料,也鮮有全面性的研究,而箇中緣由在於 傷患填寫資料的格式沒有統一,也因此無法建立全國性的創傷登錄系 統。因此,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在 2015 年推動創傷分流制度的同時也 成功地建立了臺北市外傷登錄系統,不僅成為我們第一個針對創傷救 護進行品管的消防單位,也是全國第一個建立了符合國際合作資料格 式的創傷登錄資料庫。 幾乎所有重要創傷醫療決策和災難後初期緊急醫療救護的評估, 都需要根據創傷登錄,這是創傷系統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架構,所有 的研究發展、教育、創傷照護的改進,都要從創傷登錄做起。建立一 套良好的創傷登錄系統,提供未來決策訂定,以及發揮緊急醫療救護 系統的功能。 時至今日,當遇到符合到院前重大創傷資格的傷者,人們會報 警、EMT 會快速到場、正確評估、選擇送到鄰近最適當的創傷醫院, 讓傷患取得最適切醫療。一個能真正降低嚴重創傷傷患「可預防死亡 率 (Preventable Death Rate)」與整體創傷死亡率的創傷照護體系,終 於在臺北市付諸實行,並且成為全國學習仿效的制度。 照片圖說: 1. 2015 年 8 月 13 日舉辦舉辦「大臺北地區創傷體系新境界研討會」合影 2. 透過捷運燈箱廣告,宣導民眾重大創傷傷病患送醫原則 2 1 78 79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3 重大創傷分級認證制度實現
  • 42. 心 肌 梗 塞 救 治 率 大 幅 成 長 4-4 全市配置到院前十二導程,重獲「心」聲 到院前心肌梗塞救護系統發展 非高血壓性心血管疾病多年來高居國人前十大死因第 2 位(僅次 於癌症),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佔了相當大的比例,由於搶救的時效性難以掌控,致死率極高。而且, AMI 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性別、各個年齡層均有機 率發生,多半沒有明顯前兆,不僅事先難以防範,搶救時間亦極為有 限。 2007 年 2 月,民歌音樂才子馬兆駿於超市購物時,因心肌梗塞 送醫急救不治,享年 48 歲。2008 年 5 月,準備接任內政部部長的廖 風德,登山途中昏倒,因心肌梗塞猝死,享年 57 歲。 反觀「相聲瓦舍」團長馮翊綱先生,2017 年因急性心肌梗塞而緊 急送醫治療,完成人工支架裝置手術,成功挽回性命。由此可見,若 能在標準黃金時間急救成功,就是延續生命的關鍵。 急性心肌梗塞容易導致危險性心律不整,進而演變為猝死。然而要 阻止這一連串的不幸,就必須及早辨識,及早送醫施行心導管檢查與與 治療。及早辨識與啟動心導管室的關鍵在於十二導程心電圖。 李彬州回憶道:「臺北市的心電圖傳輸始於 2001 年,當時的想法參 照西雅圖模式,在院前由消防局救護技術員施作十二導程心電圖,再藉 由特殊的儀器將心電圖傳到醫院急診,供醫師判讀並決定是否啟動導管 室。」「但是當時的電信傳輸系統還是在 2G 時代,這個計劃就因為傳輸不 穩定嘎然而止。」「當時西雅圖用傳真系統傳輸心電圖圖形到醫院急診室, 臺北市的救護車並沒有配置傳真機,所以就選用以色列的傳輸儀器,將 心電圖圖形轉譯成聲音檔,再由行動電話大哥大把聲音傳到臺北榮總急 診,醫院端接收聲音後轉譯為圖形輸出,供醫師判讀。」「想當然爾,這 個試辦計畫當然註定失敗,因為病人早早送到醫院,但是院前的心電圖 都還沒到醫院呢!」 2011 年臺北市到院前心肌梗塞救護系統再次重啟,當時因為無 線傳輸系統不穩,病患送醫運送時間短,並未取得成功。2014 年 EMS 策略會議,針對心肌梗塞救護系統,決定推行幾項新措施: 1. 由現行資料發展臺北市的急性冠心症量表 2. 改善 Prehospital EKG 傳輸的穩定性與接收成功率。 3. 保留 Prehospital EKG 的施作,以偏遠地區優先。 4. 加強民眾對急性冠心症的認知。 5. 加強 EMT 對急性冠心症的辨識。 6. 建置 ACS 登錄系統。 2017 年推動急性冠心症行動方案,與衛生局決議建立北市 ACS 合作醫院,四支高救隊與九家合作醫院(臺大、榮總、新光、馬偕、 三總、國泰、萬芳、北醫、振興)全面施行,逐漸看見成效。2018 年開辦 25 梯次 EMT-2 有關 12 導程心電圖傳輸的教育訓練;2019 年 消防分隊與臺大醫院、榮總合作,並實行進階版的急性冠心症行動方 案。 臺北首創十二導程,爭取黃金救援時間 若能在到院前先啟動心電圖,讓醫師提前掌握狀況,或許病患的 人生完全不同。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首創到院前十二導程心電圖,將心 電圖傳送給醫院,醫師可以啟動心導管小組準備,爭取時間。等病人 送到醫院,醫師也準備好了。 黃建華說道「我們現場進行十二導程,立即傳給醫院,比如說病 患即將送到臺大,我就通知臺大說心電圖已經傳過去,醫師可以事先 80 81 到醫院之前─臺北市緊急救護烈火青春二十年 4-4 心肌梗塞救治率大幅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