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93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開示集要
The Discourse Summaries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
前言
葛印卡老師說過:「惟有實修才能解脫,光是討論沒有用。」參加
內觀課程是跨出堅實步伐,邁向解脫之路的良機。在課程中學員可
學習如何排除日常生活中惱人的緊張及偏執,因而學得如何時時刻
刻都過得快樂平和且有效率。一方面學員也可一步步地朝向人類所
能企求的最高目標邁進:淨化心靈,自所有痛苦中解脫,完全的證
悟。
上面所提的任何一項均無法僅由思考或盼望而達到。人們必須以實
際行動來達成目標。因此內觀課程總是特別強調實際的修行練習,
而不允許哲理的辯論或學術的討論,當然也不問與實修無關的問
題。學員應儘可能經由自身的領悟去尋找答案。老師會提供實修中
所需要的各種指導,但一切還是要靠學員自己去實際地應用:自己
的仗必須要自己打,要努力才能解救自己。
除了強調實修,為使學員更深入了解修行的內容,提供適當的解說
是必需的,因此每天晚上葛印卡老師都會有「法」的開示,對當天
的體驗注入新的啟發,同時也澄清一些修行方法上的問題。葛印卡
老師警告說,這些開示,不是知性或情緒上的娛樂,主要是讓學員
了解該做什麼及為什麼要這麼做,如此學員才能以正確的方法練習
而得到適當的效果。
這些開示在本書以精要的形式集結呈現,總共十一次的開示涵蓋了
佛陀教誨的各個層面。然而並不是以學術或分析的角度切入,而是
以非常生動而連貫的整體呈現給學員,所有的不同面貌展現出基本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2
的一致性:靜坐禪修的體驗。此實修的經驗才是照亮生命最耀眼的
法中珍寶。
沒有實修的經驗,就無法充分了解開示的內容,也就是佛陀教誨的
真正涵意。但這並不否定對教導的知識性了解之價值,因知性的了
解對於靜坐實修是重要的支持,雖然靜坐禪修本身事實上是超越知
識理解的領域。
基於以上原因,所以我們出版這本小冊子,簡要介紹每天的開示內
容,主要目的在提供參加葛印卡老師所教的內觀禪修課程學員們一
些啟示及指導。對於其他閱讀此書的人,我們希望他們受到此書的
鼓勵,也來參加內觀十日課程,來體驗一下書本提到的經驗。
未參加過課程的讀者,千萬不可將本書當做自己在家中學習內觀的
自修手冊,以之代替參加課程。靜坐禪修是嚴肅的事,特別是內觀
修行方法,它涉入心的深處,不可隨便兒戲。學習內觀最好還是參
加正式的十日課程,有適當的環境及老師來協助學習及禪修,如果
有人不顧此警告,想要用閱讀此書來自學內觀,那麼他完全是自冒
風險。
幸運的是,內觀課程目前定期在世界各地的內觀中心舉辦,地址詳
列在本書後面,課程表可以寫信去索取。
本書的內容主要是葛印卡老師於 1983 年 8 月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內觀
中心的開示。而第十天的內容則是葛印卡老師在 1984 年 8 月於該地
的開示。
葛印卡老師已看過這些內容,並且同意出版,但是他本人沒有時間
逐字檢視全書,因此讀者們可能會發現一些誤失,錯不在於老師或
他的教導,都是我本人的責任,歡迎批評指正。
願此本小冊子有助於「法」的修行實踐。
願一切眾生快樂!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3
威廉.哈特
William Hart
附註
葛印卡老師提到的佛陀及弟子的語錄,均是節錄自巴利經典中之律
藏(Vinaya-pitaka)及經藏(Sutta-pitaka)(有許多引句出現於兩者,在此
時均引自經藏。)除此之外,也引用了一些大藏經後期的巴利文
獻。在開示中葛印卡老師通常以普通用語敘述,而不是逐字翻譯巴
利文原文,目的在將每一章節的精義用淺顯的文句呈現出來,強調
它與內觀靜坐禪修的相應之處。
本書中對巴利文所做的解釋,皆出自葛印卡老師的開示,書後附有
巴利文的中文翻譯,是為了對所引據的原文作更正確的翻譯,同時
仍著重於禪修者的觀點。
在書中所使用的巴利詞句已減到最少,引用時為了保持一貫性,巴
利文均以複數形態呈現,例如 savkhara 習性反應(行)的複數是
savkhara,kalapa 次原子粒子的複數是 kalapa,parami 波羅蜜(福
慧資糧)的複數是 parami。
第一天開示
開始時的障礙~內觀禪修的目的~為何以吸呼作為入手處~心的本質~何以會
有障礙及如何克服~應注意事宜
第一天會有很大的障礙而且不舒服,部分原因是不適應整天的靜坐
禪修,但主要是因為你們開始學的這種靜坐,是要你們覺知呼吸,
除了觀察呼吸沒有別的。
如果在覺知呼吸之外,另外加上不斷重覆某個字句、唸咒、或持誦
神佛名號,或是觀想某位神或菩薩的形像,也許會較快較容易集中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4
心念,而不會有這許多的不適。但是,你必須只觀察純粹自然的呼
吸,不去調息,也不加任何持名或觀想。
之所以會有以上的限制,是因為內觀的最終目的,並不是集中心
念。心的專注只是助力,幫助引導到更高的目標,也就是淨化內
心,根除內心所有的染污與不淨,從痛苦中得到解脫,得到完全的
證悟。
每當心中生起染污不淨,譬如生氣、憎恨、激情、恐懼等,人就會
變得痛苦。不如意的事發生了,人就繃得緊緊的,內心開始打結。
而當所求不遂時,人同樣會在心裏製造緊張。人的一生就不斷重覆
這種過程,一直把身心兩方面都綁得死死的,難以自拔。而且人們
不會只讓自己承受這些痛苦,還會將之轉移發洩給周遭接觸的人,
這當然不是良好的生活之道。
你們來參加這個禪修課程,是在學習生活的藝術,學著如何過內心
安詳和諧的生活,同時帶給別人安詳和諧;學習一天天快樂地過日
子,同時一步步提昇心靈,達到完全清淨自在的最高喜樂,心中無
私無我、充滿慈悲,樂見別人的成就,心境平等不二。
要學習和諧生活的藝術,首先要找出不和諧的原因,而這原因總是
內在的,因此你必須向內省視來探查真相。禪修可以幫助你探討自
己的身心,人對自己的身心是如此的執著,因而造成緊張及痛苦。
人必須在經驗層次上先體證到自己身心的本質,此後才可能有超越
心物的經驗。所以這是個實現真理、領悟自我的修行方法,是在探
討所謂的「我」的實相。我們也可以說這是體現「神」的修行方
法,因為「神」就是真理,就是愛,就是純淨。
直接體悟實相最重要。要能夠「認識自我」,從一開始的浮面、明
顯、粗重的實相,到比較微細的實相,乃至於心物最微細的實相。
經歷過這一切之後,就能進一步去體驗超越心物的究竟實相。
呼吸是踏上這個旅程的良好起點。如果藉諸自造的想像,像是持名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5
或觀想,只會導向更多的想像、更多的虛幻;這無助於讓人探索發
現較微細的自身實相。要穿透洞察到較微細的實相,就必須從實相
入手,從像呼吸這樣明顯粗重的實相開始。進而言之,如果使用持
名或觀想,那麼這修行方法就落入宗派之別,因為持名或觀想都會
被界定侷限在某個地區文化或某個宗教,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可能會
無法接受。世間苦是眾人皆有之病,因此要克服這個通病,就不能
落於宗派之別,而應放諸四海皆準。覺知呼吸就滿足了這個要求,
每人皆有呼吸,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觀察呼吸這件事。修行道路上
的每一步,都得完全摒除宗派之見才行。
呼吸是探討自身實相的一個工具。在實際的經驗層次上,你對自己
的身體所知甚少,你只知道身體的外在表面、可以有意識地控制的
一些器官及機能。你對不受你控制的體內器官一無所知,對構成你
全身的細胞組織一無所知,這些都無時不在變動。身體各部位一直
產生無數的生化及電磁反應,但你對它們一無所知。
在這條修行路上,你必須察知你所有未知的層面,而呼吸將是一大
助力。呼吸是已知到未知之間的橋樑,因為呼吸這項身體機能,兼
具意識及無意識、刻意及自然運作的模式。你們一開始用有意識的
刻意呼吸,接著進展到覺知自然正常的呼吸,然後再進一步,覺知
更加微細的自身實相。每一步都是實相,每一天你都將更進一步穿
透,發現身心更微細的實相。
今天只要求你們觀察呼吸的生理功能,但在此同時,你們也都在觀
心察意,因為呼吸的本質和人的心理狀態緊密相連。只要心中生起
任何不淨、任何染污,呼吸就變得不正常,變得比較急促、比較沈
重。當不淨之念過去,呼吸又變得輕柔。也就因此呼吸不僅可以幫
助探討身體的實相,也可以探討心的實相。
你們今天開始經驗到的一個心的實相,是它總是從一個所緣(對
象)游移到另一個所緣的習氣。它不想停留在呼吸上,或是專注在
任一所緣之上,總是不停地流轉。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6
心在游移流轉時,都到哪去了呢?你們從修習中可以得知,心不是
跑到過去,就是跑到未來。這是心的習氣,它不想停留在當下此
刻。事實上,人要活在當下才對,過去的都已經過去,未來的也都
要等到它成為現在,否則非你所能及。在有助於你面對當下此刻
時,憶念過去及設想未來有其必要;但是由於根深蒂固的習氣,心
一直想要丟下當前實相,逃往不可得的過去或未來,因此這顆不定
的心總是焦躁不安、苦不堪言。你們在此所學的修行方法,叫做生
活的藝術,而人生只能活在當下此刻。因此,第一步是要學如何活
在現在這一刻,把心放在當前的實相,也就是從鼻孔吸入或呼出的
氣息。雖然粗淺,但這是當下此刻的實相。當心念流失時,就微笑
著、不慌不忙地接受這個事實:心念因為舊習氣而流失了。你一旦
知道自己心念流失,自然而然會再轉回來覺知呼吸。
你很容易就會發現,心念老是在過去或未來中流轉。這些念頭是什
麼類型呢?今天你們都已發現,念頭有時毫無條理的生起,沒有頭
緒可言。這樣的心理行為,一般被視為癲狂的徵兆,現在你們已發
現,你們也一樣瘋狂,迷失在無明、虛幻及錯覺之中,這叫作癡
(moha)。即使是有條理的念頭,也都具有樂或苦的所緣,如果是
樂的話,人就產生喜愛的反應,進一步形成貪愛執著,也就是貪
(raga);如果是苦的話,人就產生排斥的反應,進一步形成瞋恨
厭惡,也就是瞋(dosa)。心一直充滿了貪、瞋、痴,其它的染污
不淨都是從這三根本煩惱而起,每一種染污不淨都會使我們痛苦。
這個修行方法的目的,是淨化心,逐漸消除內在的負面情緒,從痛
苦中解脫。這是深入人心潛意識的一項手術,目的在找出並根除深
藏其中的複雜情結。這修行方法的第一步就已經開始在淨化心,因
為觀呼吸時,你們不僅集中心念,同時也在淨化心。也許今天一整
天,你的心只有片刻是完全專注在呼吸上,但這少許的片刻在改變
心的習氣上是非常有用的。在這片刻中,你覺知到當下的實相,氣
息吸進或呼出鼻孔,沒有任何虛妄。你不會貪求更多的呼吸,或是
對你的呼吸生起瞋恨,你只是觀察,不對它起反應。這時的心脫離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7
了三根本煩惱,它是純淨無染的,而這意識層面片刻的純淨無染,
對無意識所積存的不淨雜染有著強大的衝擊。這些正面和負面力量
的交會,產生爆炸性的作用,深藏在潛意識中的不淨,浮現到意識
層面,以各種身心不適的方式呈現出來。
當一個人面臨這種情形,可能會變得焦躁,而使困難倍增。但是要
了解的是,表面上的逆緣事實上是助緣,這是靜坐有效的一個徵
兆。深入無意識的手術已經展開,膿瘡開始流出來。這過程雖然讓
人不適,但卻是消除膿腫、去除不淨染污的唯一辦法。只要持續正
確修行,這些困難都會逐漸消失,明天會比較順利,後天又更順
利。一點一滴的,這些問題都會過去,只要你如法修行。
沒人能替你修行,你得自己來。你必須自己去探究內在的實相,你
必須自求解脫。
一些有關如何用功的忠告:
 靜坐時要在室內,如果你在室外靜坐,直接和陽光及風接觸,
你將無法進入心的深處。休息時間你們可以到戶外。
 你們只能在課程進行的限定範圍內活動。你們是在進行心的手
術,因此必須留在手術室內。
 下決心完成整個課程,不管你遭遇到怎樣的困難。當手術期間
有問題產生,要記得你所下的這個決心。在課程期間半途而廢
有害無益。
 同樣的,要下決心遵守所有的規定守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禁
語。要遵守作息時間表,特別是在每天三個集體共修的時段,
一定要留在大廳。
 避免飲食過量、昏昏沈沈及無故講話。
 要完全的如法修行。不管你以前在別處讀過或學過什麼,在課
程期間都先放到一邊,不加以批判責難。和其它修行方法混用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8
是很危險的事。如果有任何疑點,要問清楚。給這修行方法公
平的試驗機會,這樣你們將獲益無窮。
 要善加利用這段時間、這個機會、這個修行方法,讓自己從
貪、瞋、痴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享受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和
諧、真正的快樂。
祝大家享有真正的快樂。
願一切眾生快樂!
第二天開示
放諸四海皆準之善與惡的定義~八正道:戒與定
第二天已過去了。雖然比第一天稍微好些,但許多困難還是存在。
心是如此不安、焦躁、狂野,宛如一隻野牛或野象衝進了人住的地
方,造成很大的破壞。如果有智慧的人馴服了這頭野獸,就能將所
有傷害人類的力量轉變成服務社會及利益人類。同樣的,人心比起
野象來,還要更有力,更可怕得多,必須經訓練馴服後才能充分發
揮,為你所用。你必須很有耐心,堅毅、持續不斷地用功練習。持
續不斷的練習是成功的秘訣。
修行,必須靠自己用功,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去完成。已開悟的
人,以最大的愛心與慈悲心,解釋了這條修行之道,但他不能背著
任何人走到終點目的地。因為在修行道上,每一步都必須靠自己
走,自我奮鬥,以求解脫。一旦你開始修行,所有護持正法的力
量,都會開始幫助你,不過每一個人仍要靠自己走完修行道上的每
一步。
要明白你已經踏上的修行之道是什麼,佛陀用很簡單的話來解釋:
諸惡莫作(不做任何罪惡、不道德的行為),
眾善奉行(只做虔誠正當的行為),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9
自淨其意(淨化心),
是諸佛教(這是覺悟者共同的教導)。
這是不分種族、文化背景、國家,人人都能接受的普遍正道。當失
去了法的真諦,人們對善惡之定義產生了歧見,它變成門戶之見的
教派,每個宗派有自己對善惡的議論成見,以某種外在表現或執行
某種儀式,或遵守某些信條來表示虔誠,這都是分宗分派的定義,
只能讓部份人士接受,並非所有的人皆能信受。但是正法有著放諸
四海皆準的善惡定義。任何行為,凡是傷害他人、干擾他人的平安
和諧,就是罪惡不道德的行為;而任何幫助別人,給予別人安詳和
諧的行為,都是虔敬正當的善行。這是沒有任何偏狹的派別之分,
合乎自然法則的定義。依照自然的法則,一個人會去傷害他人,必
定是先在自己內心產生了負面情緒─生氣、害怕、怨恨....等等,然
後才在行為語言上做出有害他人的行動;而當一個人有不淨心念
時,他自己也置身在苦惱不安的情況下。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必定
是先在心中生起了愛、慈悲、善意,才有助人的行為;而一旦心中
生起這些純淨特質,當下就會感到內在的祥和平靜。你幫助他人,
同時也幫助 自己;你 傷害他 人,也同時 傷害自己 。這就 是法
(Dhamma)、真理、定律,亦即普遍性的自然的法則。
法的修行之道,稱為八正道(聖道),聖道意指任何人走上這條道路一
定會成為一個高尚賢聖的人。八正道分為三部份:戒、定、慧。戒
(sila)是道德規範-戒除不正當的舉止言語。定(samadhi)-發
展主宰自己心念的正當行為。修行戒和定是有益的,但持戒與修定
無法完全根除內心累積的不淨雜染。因此,必須修行法的第三部
份:慧(pabba)-培養智慧、洞察力,完全地淨化內心。
八正道中的戒
 正語(samma-vaca)
正當的語言,清淨的口語行為。為了要了解什麼是正當的語言,必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10
需先明白什麼是不正當的語言。說謊來欺瞞別人,背後誹謗他人、
造謠中傷、刺耳的話,傷害別人,惡毒誹謗,嘮嘮叨叨說廢話,全
是不清淨的語言。戒除以上的不正當語言,剩下的就是正當的語
言。
 正業(samma-kammanta)
正當的行為,純淨的身體行為。這條修行的道路只有一種尺度來衡
量行為的清淨與否,無論是身體、語言、或心理的行為,也就是它
究竟有益他人或傷害他人。因此殺人、偷竊、強暴他人、不正當的
淫慾、飲酒過量、酒後亂性等等的行為既傷人亦害己。戒除上面各
種不正當的行為,剩下來就是正當行為。
 正命(samma-ajiva)
正當的謀生之道。每個人都需要有辦法謀生,並維持家計。但若謀
生方法會傷害他人,就不是正當的謀生之道。或許不是親自去做,
而是鼓勵他人去做敗壞道德、墮落的行為,如販賣烈酒、經營賭
場、販賣武器、買賣活生生的動物、或販賣肉類,以上皆是不正當
的謀生方法。而即使你位高權重,但賺錢的動機不良,只是利用剝
削他人,也是不正當的謀生之道。假如動機是服務人群,憑自己的
能力,努力工作服務社會,換取維持自己及家人生活的合法報酬,
這就是正當的謀生之道。
一般在家修行人,必須自給自足賺錢養家,但可能的危險是因賺錢
而自我膨脹、自傲:為己盡量積聚財富,又輕視其他比較不會賺錢
的人,這樣的態度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因為自我愈膨脹,就愈與
解脫背道而馳。因此正命的一個重要觀念是捐獻布施,以部份所得
與他人分享。那麼,人賺錢不但是利益自己,也是利益他人。
如果正法僅止於勸誡避免去傷害他人,那起不了作用。在理智上不
難了解做壞事的壞處與做好事的益處,或者因敬重宣導戒律的人而
肯定其重要性。然而人們還是重覆犯錯,因為無法主宰自己的心。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11
因此法的第二部份是定-增長主宰自心的能力。
八正道中的定
 正精進(samma-vayama)
正當的努力,正當的修練。當你練習時,已發現心是如此軟弱不
定,反覆無常,這樣的心需經由修練使它堅強起來。正精進有四個
要領:
已生惡令斷滅(去除心中已有的種種不善)
未生惡令不生(閉絕任何不善的生起進入)
已生善令增長(任何心中已有的美德,保持並增長它)
未生善令生起(尚未有的某些美德,開發並培養它)
在練習觀呼吸(Anapana)時,你已開始實行以上的四個要領。
 正念(samma-sati)
正確的覺知,覺知當下此刻的實相。關於過去只是記憶,關於將來
只是期待、恐懼或想像。你透過持續對鼻孔附近,當下所顯現的實
相保持覺知來練習正念。你必須培養覺知整體實相的能力,從最粗
顯的層面到最微細的層面。開始時,你注意的是有意識的、刻意的
呼吸,然後是自然輕柔的呼吸,再然後是呼吸的碰觸。接著你專注
在更微細的層面,去觀察這限定的小範圍內的自然的、身體的感
覺。你可能會體驗到呼吸的溫度,發現呼出的氣會比吸進的氣暖一
些。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與呼吸無關的各種感受,如熱、冷、癢、
脈動、振動、壓力、緊張、痛等等。你無法自己選擇感受,因為你
不能創造感受。只要觀察,保持覺知;是什麼感受、如何命名形容
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覺知感受的真相,而不作任何習性反應。
你也察覺到心的舊習性,是一直在回憶過去與期盼未來中流轉,製
造貪愛和瞋恨。藉修行正念,你開始戒除這舊習性。並不是上完課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12
你就會忘記過去的一切,也不去計畫未來。事實上你習於浪費太多
精力在無謂的思考過去與未來,結果當你真正需要記憶或計畫事情
時,反而無能為力。經由培養正念,你會發現當你真的想要記起某
件事,或對未來做最好的計畫時,變得十分容易。你將能過著健康
快樂的生活。
 正定(samma-samadhi)
專注並非這修行方法之目的;你所培養的專注必須基於心念純淨。
心中有貪瞋痴時,雖可專注,但不是正定。必須覺知自身當下的實
相,不起貪愛或瞋恨;持續不斷地時時刻刻保持這覺知,才是正
定。
你謹慎遵守五戒,就是開始修戒。持續練習用心專注在這限定範圍
內當下所呈現的實相,沒有貪愛或瞋恨,就是修定。現在繼續努力
用功練習,讓你的心更敏銳,這樣當你開始修慧時,你就能貫穿深
入到潛意識,根除過去深藏在那裡的不淨,而享受真正的快樂,解
脫的快樂。
祝大家享有真正的快樂。
願一切眾生快樂!
第三天開示
八正道:慧(pabba)~聞慧、思慧、修慧~次原子粒子(kalapa)~四大(四元
素)~三個特質:無常、自我的虛幻本質(無我)、苦~透視表相
第三天已過去。明天下午你將進入慧(pabba)的領域,八正道的第
三部份。沒有慧則修行之道仍不完全。
持戒是踏上修行之道的第一步,也就是不傷害他人;但即使你不傷
人 , 卻 仍 被 自 己 心 中 產 生 之 不 淨 雜 染 所 傷 害 。 所 以 要 修 定
(samadhi),學習控制自心,抑制不淨雜染的生起。然而,只是壓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13
制並無法斷除不淨,不淨雜染仍然在潛意識中不斷繁衍擴增,持續
造成對自己的傷害。所以正法的第三步驟-慧:既不是放任,也不
是壓抑,而是讓不淨雜染浮現並連根拔除。當這些不淨雜染被根
除,心便不再受污濁煩惱束縛。而一旦心淨化了,便會自然對他人
充滿善意、慈悲,自然不會有傷害他人之舉。相同地,也自然不會
傷害自己,也就會有健康快樂的生活。所以,八正道的每一步驟必
需導向下一步。戒引導你去發展定-正確的專注;定引導你發展
慧,淨化心的智慧;慧引導你至涅槃(nibbana),從所有不淨中解
脫,完全證悟。
八正道中的慧
 正思惟(samma-savkappa)
正確的思考。智慧的開展並不需要等思考過程停止,思想還是存在
的,只是思想的習性模式改變了。因為練習覺知呼吸,心表層的染
污開始去除。不再是貪愛、瞋恨、妄想等念頭,而是開始有正確健
康的思想,思考正法及解脫之道。
 正見(samma-ditthi)
正確的見解。這是真正的智慧,如其本然地了解實相,而不僅是顯
現出的表相而已。
慧的開發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聞慧(suta-maya pabba),由聽聞
或閱讀他人的話語而得到的智慧。聞慧非常有益,它啟示你走往正
確方向,但只有聞慧並無法使你解脫,因為事實上這只是借來的智
慧而已。你接受它可能由於盲目的信仰,或許由於瞋恨,恐懼若不
信則會入地獄,也或許是由於貪求,希望藉信仰上天堂。以上任何
一種情形,都不是你自己的智慧。
聞慧的作用是引導你走向下一階段:思慧(cinta-maya pabba),智
識上的理解。以理性去了解判斷所聽聞或閱讀過的道理是否合邏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14
輯,有價值,有益處;果真如此,你才接受它。這種理解也是很重
要的,但是假如你將它視為終點而不再前進,也就可能非常危險。
有些人發展增長了智識上的理解,就自以為是很有智慧的人。他的
一切知識只不過助長他自我膨脹而已,他離解脫之道還十分遙遠。
思慧的正當功能是引導你進入下一階段:修慧(bhavana-maya
pabba),由自身體驗而培養出來的智慧,這才是真正的智慧。聞慧
與思慧非常有用,如果它們能鼓勵指導你往前走。然而,只有實際
體驗而得的智慧才能解脫,因為由親身體驗而得,才是你自己的智
慧。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三種不同的智慧。一個醫生開給病人一張處
方,這個病人十分相信他的醫生,回家後每天背誦這張處方,這可
稱為聞慧。之後這個病人還不滿意,又回去找醫生,並且要求醫生
解釋處方,為何必需用這藥?它有什麼作用?這就是思慧。最後這
個人終於服了藥,唯有如此他的疾病才能治癒。由此可知,只有第
三步修慧,才能真正帶來利益。
你們來參加這個課程,來親自服藥,來培養自己的智慧。要如此,
你必須由親身體驗而瞭解。很多困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各種事物
所呈現的表相與它們的真正本質完全不同。要去除這些困惑,你必
須由親身體驗產生智慧。而離開自身的範疇,你無法體驗實相,那
只是由理解得到知識而已。因此,你必需培養體驗自身實相的能
力,從最粗顯直到最微細,以擺脫所有的幻相、所有的束縛。
每個人都知道整個宇宙不斷地在改變。這個事實若只是知識上的理
解,對你並無幫助,你必須在自身內體驗。也許一個悲傷事件,例
如有一位你的近親或密友去世,而迫使你面對無常的殘酷事實,並
且開展智慧,看透追逐物質享受與和他人競爭的徒勞無益。但是不
久自我的舊習性又得逞,而智慧也逐漸消失。因為這智慧不是建立
於直接的親身體驗上,你尚未由自己身心裡面體驗到無常的實相。
世間的一切 瞬息萬變 ,每一 剎那都在生 起、滅去 ,都是 無常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15
(anicca);但是變化過程的快速連續,造成了恆常的幻相。蠟燭的
火花與電燈的光線,都在不斷地變化。如果你的視覺能觀察到蠟燭
火花不斷變化的過程,你就能破除幻相。但是電燈光線的變化實在
太快速而連續,你的視覺無法觀察到電的改變,所以這個錯覺幻相
就較難打破。人可能可以發現到河裡的流水是不間斷地流逝著,但
如何能知道那在河中洗澡的人,本身也是同樣不停地變化著?
唯一可打破這幻相的方法就是向內探究,並體驗自己身心的實相,
這就是喬達摩太子成為佛陀的修行方法。他揚棄所有的成見,由檢
視自身而發覺身心的真正本質。由表層淺顯的現象開始,漸漸貫穿
深入到最微細的層次,他發現整個身體,整個物質世界,都是由次
原子粒子所組成,在巴利文中稱為 attha kalapa。他發現每一個次原
子粒子都是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及它們各自的屬性所組成。他發現
這些次原子粒子是構成所有物質的基礎,而它們本身是以億萬分之
一秒的高速不斷地生起、滅去。事實上物質界沒有任何堅實的存
在,只有燃燒和振動而已。現代的科學家已確認了佛陀的發現,並
由實驗証明這整個物質世界是由不斷快速生滅的次原子粒子所組
成。然而這些科學家並沒有因而由所有煩惱痛苦中解脫,因為他們
的智慧,僅止於知識上的理解而己。他們之不同於佛陀,是他們沒
有在自身直接體驗真相。只有對自身的無常真相有了親身的體驗,
才可能開始出離煩惱痛苦。
隨著對無常(anicca)的了知在自身內發展,智慧的另一層面也隨之
顯現,也就是無我(anatta),沒有「我」,沒有「我的」。在身心
架構內,沒有任何東西延續過剎那;沒有任何可以稱為不變的自我
或靈魂的。假如真有「我的」,那麼你必能擁有它、主宰它,然而
實際上你甚至不能主宰自己的身體,無論你如何企盼,你的身體依
然在持續地變化、衰老。
然後智慧的第三個層面產生了:苦(dukkha)。假如你嘗試去執著
佔有任何事物,而事物的變化卻非你所能控制,那麼你也就必定為
自己製造出煩惱。通常一般人認為痛苦是指不愉快的感覺經驗,但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16
愉快的感覺經驗也同樣會成為痛苦之源,如果你對它們產生執著的
話,因為苦與樂都同樣無常。執著於無常的事物,結果必然會帶來
痛苦。
當對於無常、無我與苦的了解增強,智慧也將顯現在日常生活中。
就如同你學到向內穿透表相,探求實相,對於外在情境,你也可以
在看到表相的同時,也看到究竟真相。你會走出虛妄幻相而快樂健
康地生活。
許多幻相是由表面看來堅實完整的現象所產生,例如形體之美的幻
相。身體只有完整時才能顯出美麗,一旦分解開,個別來看就不再
有任何魅力,不再美麗了-不淨(asubha)。形體之美是膚淺明顯
的表相,而非究竟的實相。
但了解形體之美的虛幻本質,也並非要你去嫌惡他人。當智慧呈現
時,很自然地心會變得平衡、無所執取、客觀而純淨,對一切充滿
善念。體驗了自身的實相,就可以去除虛妄、貪愛與瞋恨,而生活
得安詳快樂。
明天下午,當你們開始練習內觀(Vipassana)時,你們將跨出走進
智慧領域的第一步。不要期待一開始就能立刻看到所有次原子粒子
在全身生起、滅去。沒有,剛開始總是粗重的、強烈的真相,而藉
由持續保持平等心,逐漸地就能穿透到微細的真相,到心、身、及
心理內含的究竟真相,最終達到超越心身的究竟真相。
要達到這個目標,你們必須自己努力。所以你們要持戒嚴謹,因為
持戒是禪修的基礎。繼續練習觀息法直到明天下午三點。繼續在鼻
孔範圍內觀察真相。持續使你的心敏銳,當你明天開始內觀時,你
才能穿透到深層,洞察淨化深藏於內的不淨雜染。為了你自己的好
處,你自己的解脫,要耐心地、持續地、不間斷地用功。
願你們每一位都成功地走上解脫之道的第一步。
願一切眾生快樂!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17
第四天開示
如何練習內觀(Vipassana)的問題~業的法則~心行的重要性~心法四蘊:
識、想、受、行~保持覺知和平等心是離苦之道
第四天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你們已經開始沈潛浸入正法的恆河,探
究你全身各種感受的實相。在過去,由於無明,這些感受使你加倍
增添各種煩惱,但是,感受也能做為根除煩惱的工具。藉著學習觀
察身體上的各種感受,並且保持平等心,你已經邁出趨向解脫之道
的第一步。
有些關於修行方法的問題,經常被提出來:
為什麼要按著順序移動注意力經過全身?為什麼要按這種順序?
任何順序都可以,但是必須要按某種順序移動。否則你可能會漏掉
身體的某些部位,對那些部份就仍然盲目、空白。感受是遍佈全身
的,而就這個修行方法而言,培養出能體驗到全身感受的能力是很
重要的。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按著順序移動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身上某個部位感覺不到感受,你可以將注意力停在那裡一分
鐘。實際上全身各個部位,每個次原子粒子,都有感受,只是非常
微細,而你的心不夠敏銳警覺,無法感覺到,所以這部位似乎是沒
有感受而空白的。在這部位停留一分鐘,以平穩的、安靜的,平等
的心觀察。不要貪求有所感受,也不要對沒有感受產生瞋恨。假如
你產生貪愛或瞋恨,你就失去了心的平衡,而不平衡的心是非常愚
鈍的,它無法體驗比較微細的感受。假如保持平等心,則心變得較
為敏銳、敏感,能夠察覺到微細的感受。以平等心觀察這些沒有感
受的部位大約一分鐘,不要太久。假如在這一分鐘內沒有感受出
現,你仍微笑著按順序移動下去。下一回在這部位再停留一分鐘,
遲早你會在這部位開始體驗到感受,而且遍及全身都有感受。如果
你已停留一分鐘,仍然沒有任何感受,那麼在衣服蓋住的部位就試
著感覺衣服的接觸,沒有衣服的部位就感覺空氣的接觸。從這些表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18
面的感受入手,慢慢地你將開始也感覺到其他的感受。
假如注意力正在身上某一部位,而感受卻在另一部位出現時,是否
應該立即將注意力跳到產生感受的部位去觀察?
不,你應繼續按順序移動,也不要試著去遏止已在身上另一部位產
生的感受-你也辦不到的-只是不要去在意它。只要觀察你的注意
力到達的部位,按著順序移動。否則你會從一處跳到另一處而漏掉
了許多部位,只觀察到一些較粗重的感受。你必須訓練自己去觀察
全身每一部位所有的不同感受,不論是粗重或微細的,是愉悅或不
愉悅的,是清楚或微弱的;所以千萬不要讓你的注意力在身上各處
亂跳。
將注意力從頭到腳地移動一圈需用多少時間?
視不同的情況而定。方法是將注意力移到某一部位,一有感受就往
下移動到另一部位。如果你的心夠敏銳,任何所到的部位都立即感
覺到感受,那你就可立刻移動下去。如果全身上下都是這個情況,
則你從頭到腳移動一圈,可能只要十分鐘,但現階段不適合移動得
比十分鐘更快。如果你的心是遲鈍的,可能很多部位需要停留到一
分鐘以等待感受的出現,這種情況下,可能從頭到腳一圈要三十分
鐘或一個小時。用多少時間觀一圈並不重要。只要持續耐心地、堅
定地練習,你一定會成功的。
注意力要定在多大的範圍內觀察?
以身上約二吋到三吋寬的範圍為一部位來觀察;再移動到下一個約
二到三吋寬的範圍,如此依序移動。如果心太遲鈍,就擴大範圍,
例如:先以整個臉部或整個右上手臂為一部位來觀察,然後再試著
漸漸縮小注意力的範圍。最後你終究能感覺得到全身每一微粒的感
受,但是目前你們以二吋到三吋的範圍去觀察就夠好了。
只要感覺身體表面的感受就好,或是也要感覺身體內部的感受?
有時某些禪修者一開始內觀,就可以感覺到身體內部的感受;有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19
時,一開始只感覺到身體表面的感受。兩種情形都很好。如果感受
只出現於表面,那就重覆觀察,直到你感覺到全身表面每一部位的
感受。體驗了全身表面各處都有感受之後,你就會開始貫穿深入身
體內部。逐漸地,你的心會發展到能夠感覺到全身各處都有感受,
包括表層及內在,整個身體的每一部份。但是剛開始,觀察表面的
感受就夠好了。
這條修行之道引導你們行經整個感受範圍,達到超越感官經驗的最
終實相。如果你繼續藉著感受來幫助你淨化自心,你一定會達到究
竟目標的。
當一個人無明的時候,感受會使煩惱倍增,因為他對這些感受起貪
愛或瞋恨反應。實際上,問題的產生、壓力的起源,都是從身體的
感受層面而來,所以你必須從這個層面下手去解決問題,改變心的
舊習性。你必需學習去覺知所有不同的感受而不對這些感受起反
應,接受它們不斷變化、無我的本質。如此才能去除盲目反應的習
性,你才能從煩惱中解脫。
什麼是感受?
任何身體的感覺都是感受。任何自然、普通、平常的身體感受,不
管是愉悅或不愉悅的,粗重或微細的,清楚或微弱的。不要忽略任
何感受,不論是因週遭環境,或坐得太久,或身體宿疾所造成的感
受。不管成因為何,事實是你感覺到了某種感受。從前你可能會去
推拒不愉悅的感受,而抓住愉悅的感受。現在你只要客觀地觀察,
不要把自己和這些感受劃上等號。
這是不加選擇的觀察,絕不要挑選感受;接受任何自然生起的感
受。如果你開始尋求某些你所期待的,某些特別的經驗,你就是在
替自己製造困難,而不能在這修行之道上有所進展。這個修行方法
不是要有什麼特殊體驗,而是要能保持平等心去面對任何感受。在
過去你的身體有類似的感受,但你不曾意識覺知到,而且對這些感
受起習性反應。現在你要練習只是覺知而不加反應,感覺任何身上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20
的感受並保持平等心。
如果你照著這樣做,就會逐漸清楚明瞭整個自然法則,這就是
「法」的意思:自然、法則、真理。要在體驗的層次瞭解真理,你
必須在身體的範圍內探究。這也就是悉達多喬達摩成佛的方法,他
看清楚真理實相,而任何人若照著他所做過的去修行也可看清楚,
整個宇宙,自身內外,全都是不斷地改變著。沒有什麼是最後的成
品,每一件事物都是在因緣和合的過程中-bhava(形成、有)。而另
一個真相也會變清楚:沒有任何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個改變都有
成因,而這改變會產生結果,而這結果又成為將來改變的原因,如
此形成無止盡的因果鏈。還有另一個法則也會變得清楚:種什麼
因,得什麼果;就像種子是什麼,果實就是什麼。
在同樣的土壤中,一個人播下兩顆種子,一顆甘蔗的種子,一顆是
檸(neem),一種非常苦的熱帶樹的種子。從甘蔗的種子長出了每
一根纖維都是甜的植物,從檸的種子長出每一根纖維都是苦的植
物。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大自然對這一種植物很慈悲,卻對另一種植
物很殘酷。事實上,大自然既不慈悲也不殘酷,只是遵行其固定的
法則。大自然僅僅幫助種子顯出它本來的性質而已。如果你種的是
甜的種子,就有甜的收穫,如果你種苦的種子就會有苦的收穫。種
什麼種子就產生什麼果實;正如什麼樣的行為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後
果。
問題是你只在收穫時非常在意,想要收成甜的果實,但是播種時,
你卻非常不在乎地,種下了苦的種子。假如你想要收成甜的果實,
你就應播下適當的甜種子。禱告或祈求奇蹟出現,只不過是自我欺
騙罷了。你必須明瞭且遵循自然法則生活。你必須很小心注意自己
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就是你種下的種子,將依行為的本質而得到
甜或苦的後果。
行為有三種:身體、語言、心理的行為。一旦你學習觀察自己,很
快就會瞭解到心理行為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是種子,會結果的行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21
為。語言與身體行為只是心理行為的投射,據以看出它的強度如
何。先開始起心動念,隨後才以語言與身體的行為顯現出來。因
此,佛陀開示:
心先於一切現象,
心最重要,一切都是心所造的。
若言談舉止出於不淨之心,則痛苦亦步亦趨,如車輪緊隨於拖車牲
口之足後。
若言談舉止出於純淨之心,則快樂如影隨形,須臾不離。
若是如此,那麼你必須知道什麼是心,而心又是如何作用的?藉由
自己的修行練習,你已經開始探究這個現象。隨著你的繼續進步,
你會清楚知道心有四個主要的部份(心法四蘊)。
第一部份稱為 vibbana(識),可譯成識或意識。所有的感覺器官像是
死的,除非意識與之接觸,才會產生作用。例如:如果你正全神貫
注於一個景象,可能有聲音傳來,你卻沒有聽到,因為你所有的意
識全在於眼睛。識這部分在心的作用是去認知,僅僅知道而不加以
辨別。有聲音傳來接觸到耳朵,這時識就只注意到有聲音傳來的這
個事實。
然後心的另一部份開始作用:sabba(想),判別、辨別。有聲音傳
來,你從過去的經驗與記憶中認出它:一種聲音...嗯...是稱讚的話
語,好的;或者,一種聲音... 嗯...是辱罵的話語...不好的。依照你
過去的經驗而做出好或壞的評斷。
立刻,心的第三部份開始作用:vedana(受),感受。當聲音傳來,身
體馬上就有感受,但當判別(想)作用認出它並作出評價,這感受
就依著評價而變成愉悅或不愉悅。例如:聲音傳來...嗯...是讚美的
話,太好了,而你馬上感覺到愉悅的感受遍佈全身。或者是聲音傳
來...嗯...是辱罵的話語,太壞了,而你就全身感覺到不愉快的感受。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22
感受在身上生起呈現,並由心感覺到;這個作用稱為 vedana(受)感
受。
然後心的第四部份開始作用:savkhara(行),習性反應行為。有聲音
傳來...嗯...是讚美的話...太好了...有愉悅的感受,於是你開始喜歡
它:「這個讚美太妙了,我還要再聽!」或者是:有聲音傳來...嗯...
是辱罵的話語...太壞了...有不愉悅的感受,並且你開始不喜歡它:
「我不能忍受這種辱罵!停止它!」在每一個感覺器官的作用過程
都相同:眼、耳、鼻、舌、身。同樣地,當一個念頭或想法接觸到
你的心,依同樣的方式,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會在身上生起,而你
就開始有了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這剎那的喜歡就發展成很強的貪
愛,這不喜歡就發展成很強的瞋恨。而你就開始纏結煩惱。
這是產生果報的真正種子,亦即會產生結果的行為:savkhara(行),
心的習性反應行為。每一剎那你都在持續不停地播種,不斷地以喜
歡或不喜歡,貪愛或瞋恨來反應,並因而使自己煩惱痛苦。
有些行為反應,只造成很輕微的印記,並且幾乎馬上就根除了,印
記稍深的就需要多一點時間才能根除,而那些造成很深印記的,就
必須以很長的時間才能根除。每天臨睡前,假如你試著去回憶你當
天所有的習性反應行為,你只能記得當天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事。
同樣地,月底或年底時,你也只想得起這段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一兩
件習性反應行為。而到你生命結束時,不管你喜不喜歡,造成最強
烈印記的習性反應行為,一定會在心中浮現;而下一輩子就以同樣
的心性開始,具有同樣性質的苦或樂。我們以自己的行為造就自己
的未來。
內觀教導我們死亡的藝術:如何安詳地、和諧地死去。而你藉著學
習生活的藝術,來學習死亡的藝術:如何成為當下此刻的主人,如
何不在此刻產生習性反應,如何快樂地活在當下。如果現在是好
的,你就不須擔心未來,因為未來只是現在的產品,因此也一定會
是好的。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23
內觀的修行方法有兩項重點:
第一是打破你心中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樊籬。通常意識一點都不知
道潛意識所經歷的事,也由於不知道(無明),潛意識層面一直在
起反應;所以,當它們浮現到意識層面時,就已經強烈到輕而易舉
地擊敗了你的心。藉由這個修行方法,你整個心都變得清醒、覺
知;無明也隨之去除。
第二項重點是保持平等心。要覺知所有體驗到的每種感受,但是不
要起任何反應,不再打上貪愛或瞋恨的新結,不再替自己製造煩惱
痛苦。
剛開始,當你靜坐時,多半時候你會對感受起反應,但有些片刻你
能保持平等心,即使身體非常疼痛。這些時刻對改變心的習性是非
常強力有用的。逐漸你可以到達對任何感受都能微笑接受的階段,
知道一切感受都是無常的(anicca),都會變化消失。
要達到這個階段,你必須自己努力用功;沒有其他人可以為你修
行。你們在修行路上已經踏出了第一步,非常好;現在要繼續走下
去,一步接一步,邁向你自己的解脫。
願你們都能享有真正的快樂。
願一切眾生快樂!
第五天開示
四聖諦:苦(苦諦),苦的原因(集諦),苦的寂滅(滅諦),根除苦的方法
(道諦)~緣起
五天過去了,你們還有五天可以用功,要善加利用剩下的這幾天,
對這修行方法有正確的了解,努力用功。
你們已經從在限定範圍內觀察呼吸,進展到觀察全身上下的感受。
當一個人開始練習內觀,最初通常會有的多半都是粗重、堅硬、強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24
烈的不愉悅感受,像是痛感、壓力感等。你們以前也都有過這些經
驗,但心的習性是對感受起反應,樂受則迎、苦受則拒,因此總是
激動不安。現在你們開始學著不起反應地觀察,客觀地觀察感受,
不把自己和這些感受劃上等號。
痛苦是有的,煩惱是有的,但悲哭啼泣無法幫人脫離苦海。我們要
怎樣解脫痛苦呢?我們如何才能面對接受呢?
治病的醫生,得要知道病人生的是什麼病,病因又是什麼。只要有
原因,就有解脫之道,就是去除這原因。只要除去病因,病就自然
痊癒。因此要從根除病因著手。
首先我們得接受苦的事實。苦無所不在,這是普世皆然的事實。但
當我們開始不起盲目反應地觀察,這就成為聖諦,因為任何這樣依
道而行的人,都將成為高貴賢聖的人。
當我們開始觀察第一聖諦,也就是苦諦時,苦的原因很快就會清楚
浮現,我們也開始觀察它,這就是第二聖諦-集諦。如果原因根除
了,那麼苦也就根除了,這是第三聖諦-滅諦。要根除苦就得有所
作為,這是第四聖諦-道諦,根除病因的離苦之道。
我們開始學著不起習性反應地觀察,客觀地觀察你所體驗的痛,彷
彿是別人在痛一樣。就像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觀察實驗那樣去檢視。
若是失敗的話,就再試一次,這樣再接再勵,你會發現你逐漸從痛
苦中解脫出來了。
眾生都在捱苦受難。人生下來第一件事就是哭,出生即是一大苦
難。凡是生者都會遭遇生病及年老的折磨,但不論一個人過得再怎
麼苦,沒有人想死,因為死也是一大苦難。
人的一生中還會遭遇不如意,以及與所喜愛的人或物分離。不想要
的事情會發生,想要的事情卻求不得,讓人苦不堪言。
只是在理智層面上了解這個事實,並不會讓人解脫。這只能讓人想
到要向內省視,去探求實相及尋求離苦之道。這就是悉達多‧喬答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25
摩開悟成佛之道:他開始觀察自身的實相,就像科學家一樣,從粗
重明顯的實相,進而到比較微細的實相,終至最微細的實相。他發
現人只要有貪愛,不論是想保持愉悅的感受或想排拒不愉悅的感
受,而這貪愛無法滿足,人就開始受苦。而繼續前進深入到最微細
的階段,以全然專注靜定的心去觀察,他清楚地發現執著於五蘊就
是苦。理智上我們也許知道色身並非「我」或「我的」,而只是一
個非關個人的、不受控制的無常變化的現象;但實際上我們仍覺得
身體(色)是屬於我的,並對之生起極大的執著。同樣的,我們也
對識、想、受、行這四蘊生起執著,即使它們有著不斷變化的本
質,仍執之以為「我」或「我的」。為了隨俗方便,我們必須使用
「我」及「我的」這些字眼,但當一個人對五蘊(色、識、想、
受、行)生起執著,就是自找苦受。只要有所執著,就必然有痛
苦,執著愈深,痛苦也愈大。
我們一生中一直在增長的有四種執著,也就是四取。首先是「欲
取」,執著於欲望、執著於貪愛的習性。每當心中生起貪念,生理
感受就會伴隨而生。我們喜歡表層的這種感受,希望它長久不斷,
即使深層中已然掀起激動不安的風暴。這就像是在搔抓傷口,抓癢
只會使傷口惡化,但我們卻喜歡抓癢的感受。同樣的,欲望一旦獲
得滿足,伴隨這個欲望的感受也就消失了,而我們又生起新的欲
望,希望這感受能持續下去。我們變得對貪愛上癮,而使煩惱痛苦
倍增。
另一種執著是「我語取」,執著於「我」,「我的」,卻不知道這
個「我」究竟是什麼。我們不能容忍這個「我」受到批評,或是任
何傷害。這種執著擴大到任何屬於「我」的東西,也就是「我
的」。如果所有「我的」都可以永久不變,「我」也可以長存不變
地享有,那麼這種執著就不會帶來苦,但自然法則是這兩者都不長
久,遲早必然消失滅去。執著於無常的人事物,必然帶來痛苦無
疑。
同樣的,我們有「見取」,執著於自己的見解及信念,無法接受任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26
何的批評,甚至無法接受別人有不同的見解。我們不了解每個人都
戴著有色眼鏡,而每個人鏡片的顏色都不一樣。只有除去鏡片,我
們才能如實看到不受雜染的真相,但我們卻對自己鏡片的顏色執著
不已,擺脫不了自己的成見及信念。
第四種執著是「戒禁取」,執著於宗教形式、儀軌及宗教習俗。我
們不了解這些都只是外在的表相,其中並不包含實相本質。一個人
若是知道了直接體驗內在實相之道,但卻繼續執著於空洞的外在表
相,這種執著就形成一種牽扯拉鋸,帶來痛苦。
生命中的所有苦難,只要進一步加以檢視,就會發現都是從這四取
中衍生而來的,這就是悉達多.喬答摩在探求真理時所發現的。他
還更進一步向內檢視,發現了苦的最深根源,了解了這整個現象如
何運作,追索到苦的源頭。
顯而易見的是:老、病、死、身心之苦等生命的苦難,都是人生來
就不可避免的後果。那麼為什麼出生?當然直接的原因是父母的交
合,但以較寬廣的角度來看,生是由於「有」的無止盡運作過程而
來,而這牽涉到整個宇宙。即使在死亡之時,這個過程也並不停
止:肉體繼續在腐化解體,而意識則和另一個物質結構(色)產生
連結,繼續流動,形成(有)。為何會有這個「有」的過程?佛陀
清楚覺知原因是人所產生的執著,執著讓人產生強烈的習性反應,
也就是 savkhara(行),會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臨終時,其中
之一會在心中生起,並推動意識之流繼續下去。
而這執著的原因又是什麼?佛陀發現執著生起是由於喜歡或不喜歡
的剎那反應。喜歡發展成很大的貪愛,不喜歡變成很大的瞋恨,瞋
恨只是貪愛的對照,兩者都轉變成了執著。為何會有這些喜歡或不
喜歡的剎那反應?只要反觀自身,就會發現這是由身體感受而起。
只要愉悅的感受生起,我們就覺得喜歡,想要將之留住及強化。每
當不愉悅的感受生起,我們就覺得不喜歡,想要將之擺脫。那麼何
以有這些感受?顯然它們是因為感覺器官和對象接觸而來:眼睛見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27
物,耳朵聽聲,鼻子聞香,舌頭嚐味,身體觸物,心起了念頭或是
想像。只要有所接觸,就必然生起感受,(樂受)愉悅的、(苦
受)不愉悅的、或是(不苦不樂受)中性的感受。
而觸的原因又是什麼?不消說整個宇宙都充滿了感官的對象,而只
要六根—眼、耳、鼻、舌、身、心—在作用,就一定會和它們的對
象(六境)接觸。為何會有這些感官呢?顯然它們是心物(名色)
生命之流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們在生命一開始就生起了。那麼生命
之流,也就是名色之流是因何而生?是因為意識的遷流,時時刻
刻,生生世世。而為何會有意識的遷流?佛陀發現它是因為行
(savkhara),心的習性反應而起。每個反應都推動著意識的遷流,
這個遷流因為習性反應的推力而長流不斷。那麼為何會有反應發
生?佛陀看出這是由無明而起。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知道
自己如何地在起反應,因此也就不停地在造作業行(savkhara)。只
要無明存在,苦就長存不去。
苦集的根源,最根本的原因,是無明。從無明開始了鍊結的「十二
緣起」,讓人生出如山的苦。如果無明可以根除,苦難也隨之而
盡。
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怎樣才能打破十二緣起的鍊結?生命之流、
名色之流早已經開始,自殺也無濟於事;這只會更造新苦。我們也
無法去除感官的存在,因為這是自我毀滅。只要感官存在,就一定
會和六境接觸,而只要有所觸,身上就一定會生起感受。
我們可以在感受這個環節上,打破緣起的連鎖反應。過去每個感受
都造成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進而發展成很大的貪愛或瞋恨,很大
的痛苦。但現在,你們學著只是以平等心觀察,不對感受起反應,
了解到:「這也是無常,會改變的。」如此一來從感受生起的是智
慧,是對無常(anicca)的了知。我們停止了苦的輪迴,開始逆轉緣
起,趨向解脫。
我們不造作新業(savkhara)的任一時刻,舊業就會浮現到心的表層,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28
伴隨而起的是身上的感受。如果我們保持平等心,它就會消失,另
一個舊的業行又起而代之。我們繼續對身體感受保持平等心,舊業
也繼續生起又滅去,一個接著一個。如果我們因為無明而對感受起
反應,那就是在造作業行,倍增痛苦。但如果我們培養出智慧,不
對感受起反應,那麼業行就會陸續根除,痛苦也根除了。
這是一條出離痛苦的大道。隨著修行,你們會發現你們不再纏縛新
結,舊的纏結也自然鬆解。慢慢地你們會進展到一個階段,所有造
成新生及新苦的業行盡皆根除,這個階段就是完全的解脫,完全的
證悟。
要開始修行,並不需要先相信前世及來生。在修行內觀時,當下此
刻才是最重要的。現在這一生中,我們一直造作業行,一直在使自
己痛苦。此時此地我們就得打破這個習性,開始從痛苦中解脫出
來。只要你如法修行,總有一天你可以根除所有的舊業,並且不再
造作任何新業,而自所有痛苦中解脫。
要達到這個目標,你們得靠自己用功。所以在剩下的五天裏要努力
用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享受解脫的快樂。
願你們都能享有真正的快樂。
願一切眾生快樂!
第六天開示
培養對感受的覺知及平等心的重要性~四大(四元素)及其與感受的關係~物
質生起的四種原因~五蓋(五種障礙):貪愛、瞋恨、心理和生理上的怠惰
(昏沈)、焦躁不安(掉悔)、懷疑
六天過去了;你們剩下四天可以用功。四天裏,你們可以根除一些
心理上的染污不淨,並且領會這個修行方法的要訣,以終身受用。
假如你以正確的了解來修行,並學著將之運用在日常生活上,這修
行方法會對你有莫大益處。所以,要正確了解這個修行方法。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29
這並非一條悲觀的道路。法教我們接受「苦」的不幸事實,但也教
我們如何解脫痛苦。因此,這是一條樂觀的道路,同時更是實在和
可行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修行以解脫自己。
用幾個字就可以解釋整條道路:
「所有的行(savkhara)都是無常的」(諸行無常)
當一個人經由真知洞見而體會到這層道理,
他就脫離超越了痛苦;
這是一條淨化的道路。
「行」(savkhara)在此不僅指心理反應,也包括了這些反應的後
果。每個心理反應都是一粒種子,會帶來結果;而我們一生所經歷
的,都是自己行為反應的結果,也就是自己在過去及現在行為反應
(savkhara)的結果。因此,意思是「凡是生起的,因緣和合而成
的,都將滅去,都將分解消散」。僅在情感上接受這層道理,或因
為信仰,或是知性的接受,都不能淨化心。必須透過親身體驗自身
內生起滅去的過程,在實際上接受才行。從觀察自己身體的感受,
直接體驗無常,這了解才是真智慧,自己的智慧。由於這個智慧,
你才能脫離痛苦。縱使病痛依舊,但你不再受苦,因你已能靜觀而
怡然接受。
我們過去的習慣性心理是推拒痛苦的感受,並尋求愉快的感受。只
要還身陷苦樂的推拒尋求中,心必然仍是焦躁不安,而自身的痛苦
也就增加。但只要學會客觀地觀察感受,心的淨化就開始了,使痛
苦倍增的盲目反應舊習性就會慢慢減弱及破解了。我們必須學習如
何只是觀察。
這並不意味著修習內觀,便成為植物一般,被動地接受外界危害。
不是的,而是要學習如何主動地行動而非被動地起習性反應。以前
都只是習性反應,而習性反應都是負面的。現在你正學習如何正確
地生活,過真正主動而行的健康生活。任何困難發生,學會觀察感
受的人不會陷入盲目反應。他會稍等一會兒,對感受保持覺知及平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30
等心,然後才作出決定並採取行動。這樣的行動必然是正面的,因
為心是平靜穩定的;這樣的行動是創造性的,於人於己均有益。
隨著我們學習觀察自己內在的身心現象,漸漸地,我們就會脫離無
明,因而脫離習性反應。習性反應是基於無明。沒有學習過觀察己
身實相的人,不知道內在深處究竟發生什麼事,也不知道他是如何
地以貪愛或瞋恨在反應,產生緊張而使他自己痛苦。
困難在於心遠比身更是無常。心理運作過程太快,除非受過訓練,
否則是沒辦法追蹤的。不知真相的人,總誤以為自己是對外界的景
象、聲音、味道等產生反應。顯然是這樣的,但學習觀察自己的人
會發現,在更微細的層次上,真相是不同的。整個外在世界,對個
人而言,只有當他體驗到時才存在;也就是說,在某個感覺對象與
感官接觸之後,才算存在。一旦產生接觸,必定會有一種振動、一
種感受。辨別作用(想),根據個人過去的經驗和習性的制約,亦即過
去的業行(savkhara),判定這個感受是好是壞。根據這個有色的評
估,感受變成愉悅的或令人不快的,而人又因而產生反應,或喜好
或不悅,或貪愛或瞋恨。在外在對象與習性反應之間,有一個被遺
忘的環節,便是感受。因為整個過程發生得太快了,使人不覺:等
到習性反應浮現到意識表層,它已被重複加強了幾億萬次,強烈到
輕易地擊敗控制了心。
悉達多.喬達摩就是發現了貪愛與瞋恨的根源,並且在它們生起
處,感受的層次上予以根除,而得到證悟,然後他將自己的体驗教
導別人。他不是唯一教導解脫貪瞋情結的人,在他之前,印度就有
人這樣教導。佛陀也不是唯一教導道德戒律或培養主宰自心的人。
同樣地,在佛陀之前,理性上的、感性上的、與信仰層次上的智慧
也已存在。他教導的獨特點不在上述這些,而在確認出身體的感受
是貪瞋開始的關鍵,而且必須由此關鍵下手才能根除。除非從身體
的感受著手,否則就只能在心的表層努力,而內心深處的習性反應
仍然繼續不斷。藉由學習覺知自身的感受,並對感受保持平等心,
在習性反應產生之處停止它,這樣你才能脫離苦惱。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31
這不是要你在信仰上接受的教條,也不是要你在理性上接受的哲
學。你必須探究自己來發現真理。只有當你親身體驗到時,才接受
那是真的。聽聞真理固然重要,但那必須導向實際修行。佛陀的所
有教導,都必須經由個人實際的修行和體驗,才能讓他從痛苦中解
脫。
佛陀解釋說,整個身體是由次原子粒子(kalapa、「四大」及其屬
性)組合而成。在外在世界及人體內,可明顯看出某些東西是堅固
的─地元素;某些是流質的─水元素;某些是氣體狀的─風元素;
而所有東西都有溫度,也就是─火元素。但是,往自己體內探察實
相的人會在更微細的層次上了解四大元素。從重到輕的所有重量,
是地大的範圍。火大是溫度的範圍,由極冷至極熱。風大與動有
關,由幾乎靜止的狀態至最大運動。水大有關於東西的聚合力、凝
結力。微粒產生時,通常會偏重某種或某些元素,其他元素則不彰
顯,而感受則隨這些微粒的主要元素性質而呈現。假如偏重火元素
的微粒產生,則有冷或熱的感受,其他類元素也同此理。身體上的
所有感受就是這樣產生的。假如陷入無明中,就會評判分別,對感
受生起習性反應,製造更多痛苦。但是如果智慧生起就能瞭解,只
不過是偏重某些元素的次原子粒子生起,而這都是無自性的,都是
不斷變化的現象,生起又滅去。有了這樣的了解,在面對任何感受
時都不致失去心的平衡。
當我們繼續觀察自己時,將清楚次原子粒子為何生起:它們是由個
人給與生命之流(心物之流)的輸入而產生。物之流需要物質的輸
入,分為兩類:食物與生活於其中的空氣。心之流需要心理的輸
入,這也有兩類:現在或是過去的「行」(savkhara)。假如現在給與
憤怒的輸入,心馬上就影響物質,而偏重火元素的次原子粒子開始
生起,令人有熱的感受。如果輸入是恐懼,產生的微粒將偏重於風
元素,而會有顫抖的感受,以此類推。第二類心的輸入是過去的業
行。每一個「行」都是一粒種子,遲早都會結果。不管我們播種
(產生「行」)時體驗到的是什麼感受,當那個「行」的結果浮現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32
到心的表面時,也會生起同樣的感受。
當某種感受出現時,不應去判定是這四種原因的那一種。無論任何
感受出現,都應該只是接受。要努力的只是觀察而不產生新的
「行」。如果你能做到不給心輸入新的習性反應,過去的習性反應
會自動結果,顯現為感受。如實觀察,它就會消失滅去。再度地,
因為不起習性反應,另一個舊「行」會結果。就這樣,保持覺知與
平等心,舊的「行」自動地生起並滅去,一個接著一個:你就能脫
離苦惱。
產生新習性反應的舊習性必須要去除,但也只能慢慢來,靠不斷的
努力,一次又一次的練習。
當然,在過程中會有阻礙:有五種大敵(五蓋)會試著打敗你,使
你不得進步。首二大敵是貪愛和瞋恨。修行內觀的目的就是要去除
這兩種基本的心理不淨,但即使在靜坐修行時它們也可能出現,如
果它們蟠據了心,淨化的過程就停了。你可能會貪求微細的感受,
甚至貪求涅槃(nibbana);這都一樣是貪。貪愛是燃燒的火,不管
燃料是什麼,它都讓你與解脫背道而馳。同樣地,你可能對體驗到
的痛苦生出瞋恨,這又是脫離正軌,不得解脫。
另一個敵人是懶惰、昏沈。你雖整晚熟睡,但是當你坐下來禪修,
卻就昏沈欲睡。這種昏睡是心理的不淨所造成,修行內觀會將不淨
去除,因此它阻擾你禪修。你必須奮戰,以防被敵人戰勝。稍微加
重呼吸,不然站起來,灑些冷水在眼上,或是走一走,然後再回來
靜坐。
或許,你也會感到強烈的焦躁不安,這是內心的不淨以另一種方式
阻止你修行內觀。整天,你東奔西跑忙著許多事務,就是無法禪
修。最後,你發覺時光浪費了,開始哭泣後悔。但是,在法的道路
上,哭泣是沒有用的。假如你犯了錯,就應在你信任的長者面前承
認錯誤,並且小心絕不再犯。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33
最後一個大敵是懷疑,不管是對於老師、或是修行方法、或是對自
己修行的能力。盲目的接受並無益處,但是無止盡的無理猜疑也是
無益。只要你仍陷在懷疑中,你就無法在修行之道上前進一步。假
如有任何事情不明白,儘管去找指導老師,與他討論,正確地了
解。假如你是依照要求地修行,一定會有成果的。
這修行方法有效,不是因為什麼魔術或奇蹟,而是因為符合自然的
法則。任何人只要開始依照自然的法則修行,必定會脫離痛苦;這
是可能實現的最偉大的奇蹟。
許多人已體驗了這修行方法的益處,不只是親承佛陀教導的人,還
有後世,直到現代的許多人。假如正確地修行,努力保持覺知與平
等心,過去所沉積的染污不淨必會浮現到心的表面,並且消失滅
去。只要修行,正法當下就帶來絕佳成果。所以,要以全然的信心
與徹底的瞭解來用功。好好把握這機會以脫離所有的痛苦,享受真
正的平和安詳。
願你們都能享有真正的快樂。
願一切眾生快樂!
第七天開示
對微細與粗重感受保持平等心的重要性~覺知的持續不斷~五個朋友(五
力):信心(信)、努力(進)、覺知(念)、專注(定)、智慧(慧)
七天過去了,你還有三天可以用功。把握這幾天努力不斷地用功,
了解你應該如何修行。
這個修行方法有兩方面:覺知與平等心。你必須對身上出現的所有
感受發展出覺知,同時你必須對感受保持平等心。由於保持平等
心,自然地你遲早會發現,以前沒有感受的部份,感受開始出現
了,而粗重、堅硬、不愉悅的感受開始融解成微細的振動。你開始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34
在全身體驗到一種非常愉悅的流暢精力。
這時的危險,是將這舒暢的感官經驗當做努力的目標。事實上,修
行內觀的目的不在體驗某種特別的感受,而是要培養對於一切感受
的平等心。感受持續變化,無論是粗重或是微細。你修行的進展,
只能以培養出的對感受的平等心來衡量。
即使你體驗過微細的振動暢流全身,很可能粗重的感受會在某處再
度出現,甚至沒有感受。這並不代表退步,而是進步。當你增強了
覺知與平等心之後,自然會深入心的潛意識,挖出潛藏的染污不
淨。只要這些深藏的情結還存在潛意識裏,它們必會在日後帶來痛
苦。消除染污不淨的唯一方法,是讓它們浮現到心的表面,然後消
失滅去。當這種根深蒂固的業行(savkhara)浮現出表面,可能會有
不愉悅的、粗重的感受,或某些部位沒有感受。假如你不起習性反
應地繼續觀察,這感受終會消失滅去,而它所代表的業行也就消失
滅去了。
所有的感受,無論是粗重或微細,都具有無常的特質。粗重的感受
生起,似乎停留了一段時間,但是遲早終會滅去的。微細的感受非
常快速地生起又滅去,同樣有著無常的特性。沒有任何感受是恆常
不變的。所以,不該對任何感受有偏好或成見。當粗重不悅的感受
生起時,你只是觀察它,不要覺得沮喪。當微細愉悅的感受生起
時,你接受它、享受它,但不要得意或執迷於它。在任何情況,都
要瞭解所有感受的無常本質;於是你可以在它們生起時或滅去時,
都能微笑面對。
要真正地改變生活,必須在身體感受的層次上修習平等心。每時每
刻,身體裏都有感受生起。通常,心的意識層面並不知覺;但是,
心的潛意識感覺得到它們,並且以貪愛或瞋恨反應。假如心經過訓
練,能夠完全意識到身體內的所有狀況,並且同時能保持平等心,
則盲目反應的舊習慣就被打破了。學會了在任何情況之下保持平等
心,就可以過著平和安穩而快樂的生活。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35
你在這裏是來體驗關於自己本身的實相,這個現象是如何運作的,
它是如何產生痛苦的。人的現象分兩方面:物質的與心理的、身與
心。這兩者你都必須觀察。但是如果你不去覺知身體內的感受,你
無法確實體驗這個身體;同樣地,如果你不去覺知心內生起的想
法,你也無法觀察心。當你深入體驗心與身的實相之後,你將清楚
心裡無論生起什麼,必然伴隨有身體上的感受。對於暸解身心兩者
的實相,感受是最重要的,它也是習性反應的啟始點。為了要觀察
自身的實相,並且停止產生內心的染污,你必須盡量持久不斷地覺
知感受並且保持平等心。
由於這個緣故,在剩下的幾天裏,你必須不間斷地練習,禪修時間
閉眼練習,即使在休息時間裏,你也應保持對感受的覺知與平等
心。照常做你必須做的事,舉凡走路、飲食或洗澡,不需慢下來。
但是要覺知身體的動作,同時覺知身體的感受,可能的話覺知身體
活動部位的感受,否則任何其他部位也可以。始終保持覺知與平等
心。
同樣地,當你晚上要睡覺時,閉上眼睛並且感覺身上任何地方的感
受。假如你帶著這覺知入睡,當你早上醒來時,自然會有對感受的
覺知。或許你無法熟睡,甚至可能整夜清醒。只要你是躺在床上,
並且保持覺知與平等心,就很好。身體將得到所需的休息,而沒有
什麼比覺知和平等心更能讓心休息。然而,如果你開始擔心得了失
眠症,你就會緊張,而在次日筋疲力盡。你也不可以勉強保持清
醒,整夜一直坐著,那就太極端了。假如睡意來了,很好,就睡
吧。假如睡意不來,就讓身體躺著休息,並且保持覺知與平等心而
讓心休息。
佛陀說:「當禪修者認真修行,沒有一刻忽略對感受的覺知與平等
心,他會產生真正的智慧,完全明瞭感受。」禪修者明瞭,沒有智
慧的人是如何地對感受起習性反應,而讓痛苦加倍。他也明瞭,深
深體會所有感受的無常本質的人,就不會對感受起習性反應,而能
脫離痛苦。佛陀接著說:「有了這樣徹底的瞭解,禪修者可以體驗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36
超越身與心的階段-也就是涅槃(nibbana)。」要體驗涅槃,必須
先將最最重的業行(savkhara)根除-那些會讓你再生於較低下、充滿
痛苦的生命形態的業行。幸運的是,在你修內觀時,這些最重的業
行首先生起浮現。保持平等心,它們就滅去消失了。當所有這類的
業行都根除後,自然地你就能首次體驗到涅槃。體驗過涅槃以後,
你已完全改變,不會再起任何會導致再生於低下生命形態的習性反
應。漸漸地,你前進到更高的階段,直到所有會導致再生於緣起之
世的業行都被根除。這樣的人已完全解脫,佛陀結論到:「完全瞭
解了所有感受之後,他已洞悉心與身的整個實相;他死時,就會超
越這個緣起的世界。」
藉著練習培養對身上所有感受的覺知,你已踏上了這條道路。假如
你小心不起習性反應,你將發現,舊的習性反應(savkhara)一層一
層地根除了。以平等心對待粗重不快的感受,你將會體驗到微細愉
悅的感受。如果你仍繼續保持平等心,遲早你會達到佛陀描述的階
段,禪修者體驗到全身只是生起和滅去而已。所有粗重堅硬的感受
已經消融;全身只有微細的振動。這階段自然是非常喜樂,但還不
是最終目標,你絕不可對它產生執著。某些粗重的染污不淨已被根
除,但是在內心底層仍然還有。如果你繼續以平等心觀察,所有潛
藏深處的「行」將生起並滅去。當它們都根除後,你就體驗到「無
死」-超越心、物,沒有什麼生起,也沒有什麼滅去-無法描述的
涅槃境界。
任何人正確地用功,培養覺知與平等心,都將能達到這個階段。但
是每個人都必須自己用功。
就好像有五蓋:五個阻礙修行的敵人一樣,也有五個朋友(五
力):五種幫助支持你修行的良好心力。假如你讓這五個朋友保持
純淨且強壯,將沒有敵人可以打敗你。
第一個朋友是信、信仰、信心。沒有信心你就一直猜疑不安而無法
用功。然而,如果信心竟是盲目的,那將更是一個大敵。如果失去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37
分辨是非的智能,喪失對正當信仰的正確了解,那就是盲目的信
心。你可能信仰某神或某某聖人;假如這是正信,有正確的瞭解,
你會記取某神或某聖人的特質,從中得到啟發,並且自己培養這種
特質。這樣的信仰才是有意義有幫助的。如果不會向信仰的對象學
習他的特質,這就是盲目的信仰,有很大的害處。
比如說,當你皈依佛陀,你應憶想佛陀的特質,並且學習培養那些
特質。佛陀的主要特質就是覺悟;所以皈依的對象事實上應該是覺
悟本身,自己於己所開發培養的覺悟。我們禮敬任何達到完全覺悟
的人;意思是注重的是這個特質,不管它在那裏出現,是哪個教派
或是哪個人都沒有關係。而我們不應以儀式或典禮來禮敬佛陀,而
應以實踐他的教導,走上正法的道路,從第一步持戒(sila)開始,
到正定(samadhi),到智慧(pabba),直到涅槃(nibbana)、解
脫。
任何佛陀(覺者)都有如下的特質。他已根除了所有的貪愛、瞋恨
與愚痴。他已征服了所有的敵人、征服他內心的大敵,也就是他內
心的染污不淨。他完全瞭解正法的理論,以及正法的應用。他怎麼
修,他就怎麼教;他怎麼教,他就怎麼修;他的言行之間沒有落
差。他的每一步都踏向正確的方向。他探究身內的宇宙,由此而明
瞭了整個宇宙。他充滿了愛、慈悲、同享別人的喜悅,幫助迷途的
人找到正道。他充滿了完美的平等心。如果你努力培養這些特質以
達到最終目標,這樣子的皈依佛陀才是有意義的。
同樣地,皈依法也與教派無關;並不是要改變宗教信仰。皈依法事
實上是皈依於道德、主宰自心與智慧。任何能稱為正法的教導應具
有某些特質。首先,必須解釋清楚,使得人人能懂。必須能讓人親
眼看見,親身體驗的實相,而不是想像。即使是涅槃的實相,也應
在親身體驗之後再接受。法必須能在當下帶來有益的成果,而非只
保證將來的利益。法具有「自己來看」的特質;親自嘗試,不要盲
從接受。一旦親自嘗試過,並且體會到好處,你自然會想要鼓勵並
幫助別人也來試看看。在正道上每走一步,就越接近目標;努力不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38
會白費。在修行路上的起點、中途與終點,正法都一樣有益。最後
一點,具普通智能的任何人,不管背景如何,都能修行正法並且體
驗其益處。有了這樣的瞭解,皈依法並且開始修行法,這樣的信仰
才真有意義。
同樣的道理,皈依僧也與教派無關。已走在戒(sila)、定(samadhi)、
慧(nibbana)的正道上,且已達到第一階段的解脫,已成為聖者的任
何人,都是僧伽。他或她可能是任何人,可能是任何外表、膚色或
背景;這些都無關緊要。如果你見到這樣的人而受啟發,並且努力
去達到同樣的目標,這樣的皈依僧才是有意義的,是正確的信仰。
另一個朋友是努力(進)。如同信,努力也不應是盲目的。否則會
有誤入歧途的危險,也不能得到預期的成果。努力的同時,必須對
如何努力有正確的瞭解;那麼努力才會對進步非常有用。
另一個朋友是覺知(念)。覺知只能是對當下實相的覺知。我們不
能覺知過去,我們只能回憶過去。我們也不能覺知未來,我們只能
對末來抱著期望或恐懼。我們必須培養出覺知自己身內當下所呈現
的實相的能力。
下一位朋友是專注(定),時時刻刻毫不間斷地對實相保持覺知。
必須沒有任何想像、任何貪愛,任何瞋恨;這才是正確的專注。
第五個朋友是智慧(慧)-不是從聽聞開示,讀書或智識分析所得
來的智慧;必須體驗自己身內實相而開發的智慧,因為只有這體驗
得的智慧才能讓你解脫。真智慧必須基於自己身體的感受:對感受
保持平等心,瞭解感受的無常本質。這是內心深處的平等心,能讓
你在日常生活的起起伏伏中保持平衡。
內觀的所有修行都有它的目的:使我們正確地生活,盡我們世俗的
義務並且保持心的平穩,自己保持安詳快樂,並且也讓別人安詳快
樂。如果你讓這五個朋友強壯,你會有完美的生活的藝術,並且過
著快樂、健康、美好的生活。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39
為了你自己以及許多人的利益,在正法之道上前進吧!
願所有受苦眾生接觸到純淨的法,從痛苦中解脫,享受真正的快
樂。
願一切眾生快樂!
第八天開示
(業行的)增生法則以及逆轉的滅除法則~平等心是最大的福報~平等心讓人
過著真正自主行動的生活~
保持平等心讓人有快樂的未來
八天過去了,你們還有兩天可以用功。在剩下的兩天中,你們要正
確了解這個修行方法,好讓你們在這裡能正確地練習,並在日常生
活中善加利用。要了解「法」是什麼:自然、真理、普遍性的法
則。
一方面來說,有著(業行)不斷增生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有著滅除
的過程。有一個偈子: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所有的「行」(savkhara),所有的心理狀況,都是無常,有著生起又
滅去的本質。它滅去了,但下一刻它又生起,一而再,再而三,這
就是業行增生的過程。如果我們培養智慧,並開始客觀觀察,增生
的過程就會停止,而根除的過程隨之展開。某個「行」生起了,但
禪修者保持平等心,它就失去力量,從而消失滅去。只要我們保持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40
平等心,一層又一層的舊「行」就會生起並消失滅去。業行根除了
多少,你就享有多少的快樂,這是完全解脫痛苦的快樂。如果所有
的舊業行都滅除了,你就得享完全解脫的無限快樂。
心的舊習慣是起反應並增生加強反應。我們碰到不想要的事情,就
產生瞋恨的「行」,隨著心中生起的「行」,不愉快的身體感受就
伴隨而生。接著,由於起反應的舊習性,我們又生起瞋恨,而這瞋
恨其實是針對身體的不愉快感受而生的。憤怒的外來刺激是次要
的,瞋恨的反應事實上是針對內在的感受而生。不愉快的感受使我
們起瞋恨反應,這造成另一個不愉快的感受,這又使我們起反應。
就這樣,增生的過程展開了。如果我們不對感受起反應,而是微笑
以對,明暸它無常的本質,那麼我們就不會造作新的「行」,而已
經生起的「行」就會不再增生地消失滅去。下一刻,內心深處同樣
性質的另一個「行」會生起,我們保持平等心,它就會消失滅去。
下一刻另一個「行」又生起,保持平等心,它就又消失滅去了,滅
除的過程就如此展開。
我們向內省視的這個過程,也發生在整個天地間。舉例來說,我們
播下榕樹的種子,從這小種子長成一株巨木,而只要榕樹活著,它
年復一年都會結出無數的果子。就算榕樹最後枯死了,這過程仍然
繼續,因為樹所結的每個果子裏面都有許多種子,每顆種子都和早
先的種子具有同樣的性質。只要這些種子落到肥沃的土裏,就會發
芽茁壯,長成另一棵榕樹,這棵榕樹又結出數以萬計的果子,果子
裏又都有種子。果實及種子,種子及果實,無止境的增生繁衍下
去。同樣的道理,我們由於無明而播下「行」的種子,它遲早會產
生果實,也稱作「行」(savkhara),並且也含著同樣性質的種子。如
果我們把種子種在肥沃的土壞中,它就抽芽成為新的「行」,而痛
苦就如此增生。但我們若將種子種在土石中,它就無法抽芽,也就
不會生出任何東西。增生的過程停止了,逆轉的過程自動展開,也
就是滅除的過程。
要明暸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我們知道生命之流,心物之流,需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41
要一些輸入作為持續的動力。身體所需的是我們吃的食物,以及我
們所置身其中的空氣。如果我們一天不吃東西,物質之流不會馬上
停止,而是消耗我們體內儲存的能量而繼續。只有當儲存的能量都
用完時,流動才會停止,也就是身體的死亡。
身體每天只需要用餐兩、三次,但心之流時時刻刻都需要輸入。心
所需的輸入就是「行」。我們無時無刻製造的「行」,使我們的意
識之流持續下去。這「行」使我們的心不斷生起後念,我們無時不
刻地給予「行」的輸入,意識之流因而持續不斷。如果我們在某一
刻沒有造作新的「行」,心之流並不馬上停止,而是轉而汲取舊
「行」。某個舊「行」會被迫結果,也就是浮現到心的表面上來,
以維持心之流的繼續;而舊「行」會呈現為某種身體感受。如果我
們對這感受起習性反應,我們就開始造作新「行」,種下新的苦
種。但如果我們以平等心觀察這感受,這「行」就失去其力量,並
消失滅除。下一刻另一個舊「行」又必須浮現,以維持心之流。我
們還是不起習性反應,它就又消失滅除了。只要我們保持覺知與平
等心,一層又一層的舊「行」就會浮現上來,並消失滅除,這是自
然的法則。
我們必須經由練習這個修行方法,自己體驗這個過程。當我們看到
自己的舊習性不見了,不再像過去一樣受到折磨,我們就知道滅除
的過程是有效的。
我們可以舉現代冶金術為例。若要將金屬冶煉到極純粹的程度,即
使十億個分子裏面只有一個雜質分子也要去除。因此我們把金屬打
成條狀,然後用已經冶煉至所需純度的同種金屬,做出一個金屬環
來。再將金屬環穿過金屬條,這會產生磁場,自動將金屬條中的任
何雜質逼到兩端去。同時,金屬條的所有分子都會排列整齊,變得
有彈性及延展性,很容易加以鍛造。同樣地,我們可以把內觀修行
方法,看作是以純粹覺知的環圈穿過我們的身體,逼出其中的任何
雜質,得到類似的效益。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42
覺知及平等心,可以使心得到淨化。不管我們在過程中體驗到什
麼,不管是愉悅的或不愉悅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生起貪愛
或瞋恨的反應,因為這兩者都只會造成痛苦。我們在正法之道上進
展的唯一衡量尺度,是我們所培養出的平等心。而如果我們要深入
內心深處去根除不淨的雜質,這平等心就必需是在身體的感受層次
上。如果我們學會對感受保持覺知及平等心,那麼對於外在的狀
況,我們也就能容易地保持心的平衡。
有人曾經問佛陀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他回答說,最大的福祉是在面
對生命的起起伏伏、興衰榮枯時,仍能保持心的平衡。我們會面對
苦樂、勝負、盈虧、毀譽的各種處境,每個人都一定會遇到這些情
況,但我們是否都能一笑置之,真正地打心底一笑置之?如果我們
在內心深處有著這種平等心,我們就享有真正的快樂。
如果平等心只是表面上的,那在日常生活中不會有所幫助。這就像
是我們每個人內在都帶著一大桶汽油,如果來了點星星之火,也就
是過去習性反應的結果,就會馬上造成大爆炸,造成幾百萬更多的
火星子,更多的「行」(savkhara),而在未來帶來更多烈火,更多痛
苦。經由內觀的修行,我們逐漸清空了這個桶子。由於過去的
「行」,火星子還是會來,但來的時候只會燒掉它帶著的油料,而
不會再火上加油。這些火星子在短時間內燒掉自己的油料,然後就
熄滅了。到後來,隨著我們在正道上的更加進步,我們自然就開始
產生愛心與慈悲的清涼甘露,這種甘露開始裝滿了桶子。這時,若
有火星子一來,馬上就浸熄了,甚至它自己帶著的油料也不會燃
燒。
我們也許在智識層次上了解這一點,也知道我們應準備好水罐,以
防火災。但當火真的來了時,我們卻打開油罐,讓火勢一發不可收
拾。事情過後我們知道錯了,但下次火來了時卻還是犯同樣的錯,
因為我們的智慧只是表面上的。我們若在內心深處有真智慧,碰到
火時不會火上加油,因為我們知道這只會造成傷害,我們會澆灌愛
心與慈悲的清涼甘露,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43
真智慧必須是在感受的層次上。如果你訓練自己在任何處境下都明
白覺知感受並對它保持平等心,那麼沒有任何事物能打敗你。也許
你只要片刻間不起反應地觀察,然後以這平衡的心,你決定該採取
的行動。而這必然會是正確的行動,正面而有益別人,因為這是出
於平衡的心。
有時生命中必須採取強烈的行動。有時我們試著對某人解釋,我們
溫和有禮,臉上帶著微笑,但這人吃硬不吃軟,好言好語沒有用,
我們只好採取強硬的言行。但在這之前,我們必須先檢視自己的心
是否平衡,是否對這人只有愛心與慈悲。果真如此,我們的言行就
會有用,否則對任何人都沒有幫助。我們採取強硬言行,是為了幫
助犯錯的人。以愛心與慈悲為基礎,我們就不會出差錯。
看到有人被欺負時,內觀禪修者會努力將施暴者和被欺負的人分
開,他不僅對被欺負的人滿懷慈悲,對施暴者也是一樣,因為他很
清楚,施暴者並不知道他正傷害著自己。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努力
幫忙這人不去做出一些以後會帶給他苦果的惡行來。
然而要注意的是,你不能在事後才自我辯解,你必須在行動前就檢
視自己的心。如果心充滿了不淨雜染,我們就幫不了任何人。我們
必須先矯正自己的缺失,才能助人改正缺失。你必須先觀察自己以
清淨自心,然後你才能夠幫助許多人。
佛陀說世上有四種人:第一種是從黑暗走向黑暗的人,第二種是從
光明走向黑暗的人,第三種是從黑暗走向光明的人,第四種是從光
明走向光明的人。
對第一種人來說,到處都是苦難與黑暗,但他最大的不幸是沒有智
慧。每當他碰到任何痛苦麻煩,都產生更多憤怒、更多仇意、更多
瞋恨,把自己的痛苦怪罪於別人。這些憤怒與瞋恨的「行」,只會
在將來為他帶來更多黑暗、更多痛苦。
第二種人擁有世俗所謂的光明面:金錢、地位、權勢,但他也是沒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44
有智慧。他因為無明而變得自大,不知道自大以後只會為他帶來黑
暗。
第三種人的現況和第一種人一樣,四周都是黑暗,但他有智慧,知
道自己的處境。他明白自己的痛苦都是咎由自取,因此心平氣和地
盡其所能改變處境,對別人不生任何憤怒或恨意,反而對那些傷害
他的人只有愛心與慈悲,他為自己所創造的未來都是光明的。
最後是第四種人,就和第二種人一樣享有財富、地位和權勢,但和
第二種人不同的是,他充滿了智慧。他善用他所擁有的來維持自己
及家人的所需,而以愛心與慈悲將多餘的用來造福別人。他的現在
是光明的,未來也是光明的。
我們無法選擇現在所面對的是黑暗或光明,那是由個人過去的
「行」所決定的。過去已經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主宰自己,掌控
現在,而未來只不過是過去加上我們現在所增添的。內觀教我們如
何藉由培養對感受的覺知與平等心,來成為自己的主宰。如果我們
能在當下自主,未來自然就是光明的。
好好利用剩下的兩天,學習成為當下的主宰,自己的主宰。持續在
正法中成長,脫離一切痛苦,在此時此地享受真正的快樂。
願一切眾生快樂!
第九天開示
將內觀應用於日常生活~十波羅蜜(parami)
九天過去了,現在該來討論一下如何將內觀修行方法用於日常生活
中,這是最為重要的。正法是生活的藝術,如果你無法將之用於日
常生活中,那麼來參加課程就比舉行宗教儀式或典禮好不到哪去。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對不如意。每當不如意的事發生,我們
的心就失去平衡,開始產生負面情緒。而每當心中生起負面情緒,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45
我們就變得痛苦。我們如何才能不產生負面情緒,不自尋煩惱?我
們如何才能保持安詳和諧?
向內探究心物實相的智者,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不管心
中為何生起負面情緒,都把注意力轉移到別處去。例如,我們可以
站起身來,喝口水,開始數數字,或是開始持誦我們信仰的某尊神
明或聖者的名號。藉著轉移注意力,我們就會擺脫負面情緒。
這辦法行得通;但其他探究內在真理的修行者,深入到實相的最深
層次,直到究竟的真理。這些開悟的人了解到,轉移注意力只是在
意識表層感到安詳和諧,但並沒有將生起的負面情緒剷除,而只是
將之壓抑下來。在潛意識的層次,負面情緒繼續在造作累積,增生
加強。遲早這負面情緒的休火山會爆發出來,打敗主宰了你的心。
只要負面情緒仍然存在,即使是在潛意識的層次,這樣的解決之道
就只是不全、暫時的。
一位完全開悟的人找到真正的解決之道:就是不要逃避問題,要面
對它。觀察心中生起的任何染污不淨,只是觀察,不去壓抑它,也
不放縱它變成有害的言行表現出來。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是中道:就
只是觀察。當我們開始觀察它,負面情緒就失去力量而消失滅去,
無法主宰你的心。不僅如此,同樣類型的不淨舊業也會隨之消除。
只要意識層面生起不淨煩惱,我們同類型的舊業也從潛意識層面生
起,和現在的不淨煩惱相連結,開始增生加強。如果我們只是觀
察,不僅現在的不淨煩惱,就是舊有的部分也會被去除。就這樣漸
漸地,所有的不淨煩惱都會根除,我們就得以脫離苦海。
只是對一般人來說,要觀察心的不淨煩惱不是容易的事。我們不知
道它什麼時候開始,又如何主宰了心。等到它浮現到意識層次時,
已經太過強勁,難以不起習性反應地觀察。就算我們試著這樣做,
想要觀察抽象的心理不淨煩惱是很當困難的,不管是抽象的憤怒、
恐懼或激情,我們的注意力都會被引起不淨煩惱的外在刺激所吸
引,而這只會使它增生加強。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
法寶影音網站編輯 46
不過,開悟的覺者發現每當心中生起不淨煩惱時,身體上同時就發
生兩件事,一是呼吸變得不正常,二是身體內在開始產生生化反
應,也就是感受。而也因此找到了一個實際的解決之道。要觀察心
中的抽象煩惱是很難的事,但只要加以訓練,我們很快可以學習觀
察呼吸及感受,這兩者都是不淨煩惱在身上的顯現。藉著觀察身體
層面的不淨煩惱,我們讓它自然生起又滅去,而不造成任何傷害,
這樣我們就得以從不淨煩惱中解脫。
掌握這修行方法需要時間,但只要持續修行,漸漸地我們會發現,
許多過去會讓我們生起負面情緒反應的外在情境,現在我們都能泰
然處之,保持心的平衡。即使我們起了反應,這反應也不會像過去
那麼強烈或持續那麼久。總有一天,即使在面對最惱人的處境時,
我們也能接收到呼吸及感受發出的警告,而開始去觀察它們,就算
只是片刻也好。這片刻的自我觀察,可以作為外來刺激及我們所起
反應之間的避震緩衝;因此我們不再盲目反應,而是保持平心靜
氣,可以採取對自己、對別人都有益的正面行動。
藉由觀察自身的感受,你們已經踏出根除不淨煩惱、改變心的習性
的第一步。
我們一生下來,就被訓練向外觀望,從不去觀察自己,因此我們無
法深入自己的問題,反而向外尋找痛苦的原因,總是把自己的不快
樂歸咎於別人。我們只從單一角度、一隅之見去看事情,這必然造
成扭曲,而我們還把這種偏見當作完整的真相。以這種片面見解作
成的決定,只會對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要得見完整的實相,我們
必須從多角度來看事情,這就是我們修習內觀所學到的東西:不僅
要從外在,也要從內在來洞照實相。
若只從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會以為自己的痛苦是別人,是外在環境
所造成的,因此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改變別人及改變外在環境上。事
實上這是白費力氣。學會向內觀察實相的人很快就會了解,他要為
自己的痛苦或快樂負全部責任。舉例來說,有人被別人辱罵了,因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宏 恆
 
5 Golden Rules for managing conflict in your family business
5 Golden Rules for managing conflict in your family business5 Golden Rules for managing conflict in your family business
5 Golden Rules for managing conflict in your family businesskimharland
 

Viewers also liked (7)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_RESUME 2016_
_RESUME 2016__RESUME 2016_
_RESUME 2016_
 
inovatif kimya dergisi sayi 31
inovatif kimya dergisi sayi 31inovatif kimya dergisi sayi 31
inovatif kimya dergisi sayi 31
 
5 Golden Rules for managing conflict in your family business
5 Golden Rules for managing conflict in your family business5 Golden Rules for managing conflict in your family business
5 Golden Rules for managing conflict in your family business
 
Isik ve ses
Isik ve sesIsik ve ses
Isik ve ses
 
Güneş enerji santrali
Güneş enerji santraliGüneş enerji santrali
Güneş enerji santrali
 
Natural selection
Natural selectionNatural selection
Natural selection
 

Similar to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蓮花海》(11)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1)-錯誤的「時間規劃」-無法連貫成效-無法抓住關鍵-引起各種衝突-如
《蓮花海》(11)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1)-錯誤的「時間規劃」-無法連貫成效-無法抓住關鍵-引起各種衝突-如《蓮花海》(11)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1)-錯誤的「時間規劃」-無法連貫成效-無法抓住關鍵-引起各種衝突-如
《蓮花海》(11)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1)-錯誤的「時間規劃」-無法連貫成效-無法抓住關鍵-引起各種衝突-如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6D思維─延伸思考寬高深-課程行銷方案 (繁體版)
6D思維─延伸思考寬高深-課程行銷方案 (繁體版)6D思維─延伸思考寬高深-課程行銷方案 (繁體版)
6D思維─延伸思考寬高深-課程行銷方案 (繁體版)Yeong-Long Chen
 
6D思维─延伸思考宽高深-课程行销方案 (简体版)
6D思维─延伸思考宽高深-课程行销方案 (简体版)6D思维─延伸思考宽高深-课程行销方案 (简体版)
6D思维─延伸思考宽高深-课程行销方案 (简体版)Yeong-Long Chen
 
103.10.0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高市職業訓練創新發展協會-詹翔霖教授
103.10.0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高市職業訓練創新發展協會-詹翔霖教授103.10.0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高市職業訓練創新發展協會-詹翔霖教授
103.10.0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高市職業訓練創新發展協會-詹翔霖教授文化大學
 
104.10.2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內部講師培訓進階班-詹翔霖教授
104.10.2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內部講師培訓進階班-詹翔霖教授104.10.2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內部講師培訓進階班-詹翔霖教授
104.10.2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內部講師培訓進階班-詹翔霖教授文化大學
 
20180314心啟點讀書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開啟卓越職涯:如何全面規劃生涯的5大思維
20180314心啟點讀書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開啟卓越職涯:如何全面規劃生涯的5大思維20180314心啟點讀書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開啟卓越職涯:如何全面規劃生涯的5大思維
20180314心啟點讀書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開啟卓越職涯:如何全面規劃生涯的5大思維bookfans
 
Seminar Pecutan Akhir Cemerlang - mandarin
Seminar Pecutan Akhir Cemerlang  - mandarinSeminar Pecutan Akhir Cemerlang  - mandarin
Seminar Pecutan Akhir Cemerlang - mandarinthecrestacademy
 
《蓮花海》(10)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0)-「修心」的三種「心態」-「小乘」的得與失-「大乘」的得與失-「密
《蓮花海》(10)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0)-「修心」的三種「心態」-「小乘」的得與失-「大乘」的得與失-「密《蓮花海》(10)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0)-「修心」的三種「心態」-「小乘」的得與失-「大乘」的得與失-「密
《蓮花海》(10)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0)-「修心」的三種「心態」-「小乘」的得與失-「大乘」的得與失-「密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980703 南興國中-生涯規劃-學生活動版
980703 南興國中-生涯規劃-學生活動版980703 南興國中-生涯規劃-學生活動版
980703 南興國中-生涯規劃-學生活動版文化大學
 
護生實習壓力
護生實習壓力護生實習壓力
護生實習壓力hs93600
 
Nlp 成功學成
Nlp 成功學成Nlp 成功學成
Nlp 成功學成abarshih
 
《莲花海》(12)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规划」(1) 主线连系、打通脉络-主线连系
《莲花海》(12)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规划」(1) 主线连系、打通脉络-主线连系《莲花海》(12)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规划」(1) 主线连系、打通脉络-主线连系
《莲花海》(12)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规划」(1) 主线连系、打通脉络-主线连系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蓮花海》(12)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規劃」(1) 主綫連繫、打通脈絡-主綫連繫
《蓮花海》(12)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規劃」(1) 主綫連繫、打通脈絡-主綫連繫《蓮花海》(12)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規劃」(1) 主綫連繫、打通脈絡-主綫連繫
《蓮花海》(12)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規劃」(1) 主綫連繫、打通脈絡-主綫連繫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综合活动领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
综合活动领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综合活动领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
综合活动领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wikicn
 
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diin54321
 
《莲花海》(13)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3)-「修行方法」的比较准则-对题的「修行主心态」-啤吗哈尊金刚上师(
《莲花海》(13)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3)-「修行方法」的比较准则-对题的「修行主心态」-啤吗哈尊金刚上师(《莲花海》(13)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3)-「修行方法」的比较准则-对题的「修行主心态」-啤吗哈尊金刚上师(
《莲花海》(13)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3)-「修行方法」的比较准则-对题的「修行主心态」-啤吗哈尊金刚上师(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2016.9.14 體驗教育活動引導教學法
2016.9.14 體驗教育活動引導教學法2016.9.14 體驗教育活動引導教學法
2016.9.14 體驗教育活動引導教學法LIN JACK
 

Similar to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 (19)

《蓮花海》(11)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1)-錯誤的「時間規劃」-無法連貫成效-無法抓住關鍵-引起各種衝突-如
《蓮花海》(11)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1)-錯誤的「時間規劃」-無法連貫成效-無法抓住關鍵-引起各種衝突-如《蓮花海》(11)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1)-錯誤的「時間規劃」-無法連貫成效-無法抓住關鍵-引起各種衝突-如
《蓮花海》(11)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1)-錯誤的「時間規劃」-無法連貫成效-無法抓住關鍵-引起各種衝突-如
 
6D思維─延伸思考寬高深-課程行銷方案 (繁體版)
6D思維─延伸思考寬高深-課程行銷方案 (繁體版)6D思維─延伸思考寬高深-課程行銷方案 (繁體版)
6D思維─延伸思考寬高深-課程行銷方案 (繁體版)
 
6D思维─延伸思考宽高深-课程行销方案 (简体版)
6D思维─延伸思考宽高深-课程行销方案 (简体版)6D思维─延伸思考宽高深-课程行销方案 (简体版)
6D思维─延伸思考宽高深-课程行销方案 (简体版)
 
103.10.0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高市職業訓練創新發展協會-詹翔霖教授
103.10.0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高市職業訓練創新發展協會-詹翔霖教授103.10.0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高市職業訓練創新發展協會-詹翔霖教授
103.10.0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高市職業訓練創新發展協會-詹翔霖教授
 
104.10.2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內部講師培訓進階班-詹翔霖教授
104.10.2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內部講師培訓進階班-詹翔霖教授104.10.2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內部講師培訓進階班-詹翔霖教授
104.10.28 培訓要點與教學方法-內部講師培訓進階班-詹翔霖教授
 
20180314心啟點讀書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開啟卓越職涯:如何全面規劃生涯的5大思維
20180314心啟點讀書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開啟卓越職涯:如何全面規劃生涯的5大思維20180314心啟點讀書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開啟卓越職涯:如何全面規劃生涯的5大思維
20180314心啟點讀書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開啟卓越職涯:如何全面規劃生涯的5大思維
 
Seminar Pecutan Akhir Cemerlang - mandarin
Seminar Pecutan Akhir Cemerlang  - mandarinSeminar Pecutan Akhir Cemerlang  - mandarin
Seminar Pecutan Akhir Cemerlang - mandarin
 
《蓮花海》(10)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0)-「修心」的三種「心態」-「小乘」的得與失-「大乘」的得與失-「密
《蓮花海》(10)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0)-「修心」的三種「心態」-「小乘」的得與失-「大乘」的得與失-「密《蓮花海》(10)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0)-「修心」的三種「心態」-「小乘」的得與失-「大乘」的得與失-「密
《蓮花海》(10)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0)-「修心」的三種「心態」-「小乘」的得與失-「大乘」的得與失-「密
 
5
55
5
 
5
55
5
 
980703 南興國中-生涯規劃-學生活動版
980703 南興國中-生涯規劃-學生活動版980703 南興國中-生涯規劃-學生活動版
980703 南興國中-生涯規劃-學生活動版
 
護生實習壓力
護生實習壓力護生實習壓力
護生實習壓力
 
Nlp 成功學成
Nlp 成功學成Nlp 成功學成
Nlp 成功學成
 
《莲花海》(12)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规划」(1) 主线连系、打通脉络-主线连系
《莲花海》(12)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规划」(1) 主线连系、打通脉络-主线连系《莲花海》(12)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规划」(1) 主线连系、打通脉络-主线连系
《莲花海》(12)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规划」(1) 主线连系、打通脉络-主线连系
 
《蓮花海》(12)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規劃」(1) 主綫連繫、打通脈絡-主綫連繫
《蓮花海》(12)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規劃」(1) 主綫連繫、打通脈絡-主綫連繫《蓮花海》(12)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規劃」(1) 主綫連繫、打通脈絡-主綫連繫
《蓮花海》(12) 智慧的運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2)-「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規劃」(1) 主綫連繫、打通脈絡-主綫連繫
 
综合活动领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
综合活动领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综合活动领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
综合活动领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
 
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
 
《莲花海》(13)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3)-「修行方法」的比较准则-对题的「修行主心态」-啤吗哈尊金刚上师(
《莲花海》(13)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3)-「修行方法」的比较准则-对题的「修行主心态」-啤吗哈尊金刚上师(《莲花海》(13)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3)-「修行方法」的比较准则-对题的「修行主心态」-啤吗哈尊金刚上师(
《莲花海》(13) 智慧的运用-智慧的修行方向(13)-「修行方法」的比较准则-对题的「修行主心态」-啤吗哈尊金刚上师(
 
2016.9.14 體驗教育活動引導教學法
2016.9.14 體驗教育活動引導教學法2016.9.14 體驗教育活動引導教學法
2016.9.14 體驗教育活動引導教學法
 

More from 宏 恆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宏 恆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宏 恆
 
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宏 恆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宏 恆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宏 恆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宏 恆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宏 恆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宏 恆
 
安居處
安居處安居處
安居處宏 恆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宏 恆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宏 恆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宏 恆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宏 恆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宏 恆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宏 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宏 恆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宏 恆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宏 恆
 

More from 宏 恆 (20)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
 
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
 
安居處
安居處安居處
安居處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
 

內觀十日課程開示(葛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