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une entreprise Scribd logo
1  sur  156
Télécharger pour lire hors ligne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百门新生研讨课
                   ——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在美国的研究型大
学(Research University)迅速推广,旨在训练、提高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术
研究能力。近几年来,我国部分高校也陆续开设此类课程,但均处于摸索尝试阶
段,各校做法也不尽相同。南京大学经过前期深入调研和教师的精心准备,从
2009-2010 学年起,对全校所有本科新生推出新生研讨课,并作为配合南京大学
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那么,南大的新生研讨课是如何定位的呢?我们希望其通过小班化教学(班级人
数不超过 30 人),不仅使新生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新生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   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
探索的兴趣,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
新生研讨课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而是注重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
习,体验到学术活动的一般过程,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自身
的研究素养和创新意识,   顺利完成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在学习上和心理上的转
换和适应过程。

我们经过近两年的前期深入调研和教师精心准备,  派出最强的本科教学阵容打造
这批课程,要求课程主持人须具备教授以上职称,并是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目
前接近半数课程主持人来自中科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特聘
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省级精品课程主持人。百门新生
研讨课来自全校 26 个院系,并且打破院系门槛、专业壁垒,实现每门课程面向
全校新生开放。

由于受教学资源的限制,  我们目前推出的新生研讨课数量尚不能满足所有大一新
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将该类课程列为通识通修课程模块中的选修课程,2 个学
分,总学时 24 个;规定每位新生一个学年只能修读一门新生研讨课,且部分课
程有入门知识的要求,具体情况请参见“课程详细信息”  。希望各位同学慎重选
择、积极参与、充分享受每一门、每一节新生研讨课!

上课小贴士:

你需要准备什么?
    课上的“侃侃而谈”离不开课下的扎实准备,无论是个人阅读参考文献
    还是学习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协作,都将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在踏进教室前,请带上“挑战”“质疑”教授的自信心。
                  、

你将获得什么?
    从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提升到大学阶段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
    及自主学习。
    新生研讨课强调团队式学习,你将从实践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

                          Page 1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为群体利益作出个人贡献、如何尊重他人并协调好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
   沟通能力的提高:你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都将在新生研讨课中得到最
   大程度的训练。
   因为研讨课强调师生互动,不同的学生参与,课程效果可能会差异很大,
   师生之间将撞出特别的学术火花。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你有幸选修到
   一门新生研讨课,那么它就是全校几千门课程中“专属”于你的一门课。
   新朋友:小班教学更易实现师生之间变成朋友、同学之间成为伙伴。

听听修读学生怎么说:

 ☺ “新生研讨课为同学们提供了与大师零距离接触交流的机会,薛禹群院
   士把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兼济天下的情怀带给了我们,使我们深受感动和
   教育。这段经历我将永远珍藏于心。
                  ”——来自“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
   课程的修读学生。

 ☺ “我想,过了很多年以后,当我把所有关于太赫兹的知识都忘记掉后,
   这门课所能留给我的东西,我已然心满意足,因为它教给我的不仅仅是
   知识,还有如何学习知识和发明创造。”——来自“太赫兹科学与技术”
   课程的修读学生。

 ☺ “研讨课给了我很多触发点,以这些点为中心延伸出去,我有无限的空
   间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可能在这个学期的课程中,我表现的并不出色,
   但我一直是个勤奋、有毅力、有目标、喜欢去思考的人,在每一天的生
   活中不断提升自己,所以之于长远的未来,我是自信的。”——来自“媒
   介案例研究”课程的修读学生。

 ☺ “我收获了友谊,建立了更丰富的人脉关系。通过担任助教,我有更多
   的机会认识别的学院的同学,还认识了一些留学生,现在一个学期已经
                               ”——
   结束了,但是得空的时候大家还会联系,就是老师也会常常联系。
   来自“国际经济中的政治问题”课程的修读学生。

 ☺ “作为助教,当然要比其他同学要认真一点,这也促使我从这个被人当
   做游戏的课程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它们改变了我对我们专业的态度与看
   法,让我执着地面对我的梦想,这对于我的大学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
   响,这也许是上天赐予我的财富吧。我感谢这些给了我快乐的日子,课
   堂上的笑语让我领略了真正的大学精神。 ——来自
                     ”    “水与废水处理新技
   术”课程的修读学生。




                     Page 2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表:2010-2011 学年新生研讨课(共计 101 门,按院系音序排列)

院系    课程名称                                        主持人   开课学期
材料    信息时代的材料科学                                   陈延峰    春季
材料    走进光学世界                                      肖敏     春季
大气    全球变化与气候                                     任雪娟    春季
大气    走进风雨                                        方娟     春季
地海    全球化与中国旅游业-旅游学研讨                             张捷     秋季
地海    变化环境下水文水资源研讨                                许有鹏    春季
地海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人类未来发展                          黄贤金    春季
地海    土地资源、资产与地理学                                 周寅康    春季
地海    数字地球:如何将地球搬进计算机?                            柯长青    春季
地科    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                                   薛禹群    秋季
地科    城市化与地质环境                                    施斌     秋季
地科    地下探宝—资源形成与分布导引                              王汝成    春季
地科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                                 郑洪波    春季
电子    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徐骏     秋季
电子    太赫兹科学与技术                                    吴培亨    春季
法学    社会生活中的法律                                    叶金强   春/秋季
法学    经济生活中的法律                                    李友根   春/秋季
工管    信息化时代的控制                                    周献中    秋季
工管    21 世纪的工业工程                                  周跃进    春季
工管    走进光电世界                                      张旭苹   春/秋季
化学    化学与生命                                       鞠熀先    秋季
化学    化学与材料                                       左景林    秋季
化学    能源与化学                                       胡征     春季
化学    化学与环境                                       毕树平    春季
化学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                                  胡文兵    春季
化学    原子和分子的量子世界                                  谢代前    春季
环境    多学科交叉的环境科学研究                                毕军     秋季
环境    环境健康生物信息学导论                                 程树培    秋季
环境    快速城市化的环境效应                                  朱晓东    秋季
环境    水与废水处理新技术                                   任洪强    秋季
环境    五律协同与科学发展                                   左玉辉    秋季
环境    环境生态学实验与研讨                                  杨柳燕    秋季
计算机   面向问题求解的高效算法/程序设计技术                          赵建华    秋季
建筑    建筑漫谈                                        赵辰     春季
建筑    数字城市与规划探秘                                   徐建刚    春季
建筑    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秦孟昊    秋季

                          Page 3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建筑   区域经济、规划与政策                                甄峰    秋季
建筑   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                                 张京祥   春季
历史   走进考古学                                     黄建秋   春季
历史   新视野中国史                                    胡阿祥   秋季
历史   区域社会生态变迁比较研究                              马俊亚   春季
历史   古典文献选读                                    颜世安   春季
历史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历史审视                          申晓云   秋季
软件   高科技产品探究                                   李宣东   秋季
软件   路由、交换与远程接入                                赵志宏   秋季
商院   生活中的经济学                                   安同良   秋季
商院   中国对外贸易问题探讨                                于津平   春季
商院   走进经济全球化: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讨                      黄繁华   春季
商院   营销学眼中的生意和生活                               韩顺平   秋季
社会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现实                               周晓虹   春季
社会   探究社会世界的方法                                 风笑天   春季
社会   如何理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                              翟学伟   春季
社会   服务学习                                      彭华民   春季
生科   生命的启示                                     陈建群   春季
生科   植物学研究与我们的未来                               卢山    春季
生科   从进化论到合成生物学                                田大成   春季
生科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                                李建龙   秋季
数学   数论探究                                      秦厚荣   秋季
数学   走进动力系统                                    尤建功   春季
数学   基于信息的科学计算                                 何炳生   春季
数学   随机问题探究                                    王立洪   春季
天文   宇宙的命运                                     陈鹏飞   春季
外院   身体,性别,身份:世纪之交的西方性别政治                      朱刚    春季
外院   法国文学作品欣赏                                  刘成富   秋季
文学   古代文学名著研讨                                  程章灿   春季
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研讨                               王彬彬   春季
文学   文献学意识                                     武秀成   春季
文学   文学理论入门                                    赵宪章   春季
文学   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                                 徐大明   春季
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                                 吴俊    秋季
文学   中国古代曲体文学专题研究                              俞为民   秋季
文学   戏剧经典研究                                    吕效平   秋季
文学   电影艺术方法                                    周安华   秋季
文学   女性与中国古典文学                                 曹虹    秋季
文学   楚辞研究                                      许结    秋季


                       Page 4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文学   现代文学与现代思想                                  马俊山   春季
文学   古代文论与学术思潮                                  孙蓉蓉   春季
文学   读书法与研究法                                    高小方   春季
文学   20 世纪中国重要文学现象研讨                            张光芒   春季
文学   西方文学名著精读                                   余斌    春季
物理   波及材料中的波物理                                  祝世宁   秋季
物理   物理生物学                                      王炜    秋季
物理   新生研究性物理实验                                  王思慧   秋季
新闻   大众传播与媒介素养                                  段京肃   秋季
新闻   新闻学探索                                      丁柏铨   秋季
新闻   媒介案例研究                                     杜骏飞   秋季
新闻   新闻文化                                       方延明   春季
信管   研究入门:规范与创新                                 叶继元   春季
信管   如何筛选网络信息——信息计量学视角                          孙建军   春季
信管   从甲骨到因特网:书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张志强   春季
信管   信息咨询                                       郑建明   秋季
信管   文献交流学                                      陈雅    春季
医学   神奇的免疫识别                                    侯亚义   春季
医学   可爱的 20 世纪:改变我们生活和观念的科学发现                   李尔广   春季
医学   更丰盛的生命                                     魏继武   秋季
哲学   科学与文化:两种文化的冲突及其反思                          蔡仲    秋季
哲学   儒学与现代社会                                    杨明    春季
哲学   我是谁:西方哲学的思想实验                              方向红   春季
政管   国际经济中的政治问题                                 李滨    秋季
政管   公共生活中的议事规则                                 孔繁斌   秋季
政管   公共权力与政府问责                                  黄健荣   春季




                        Page 5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课程详细信息——

信息时代的材料科学.......................................................................................................................8
走进光学世界...................................................................................................................................9
全球变化与气候.............................................................................................................................10
走进风雨.........................................................................................................................................12
全球化与中国旅游业——旅游学研讨.........................................................................................13
变化环境下水文水资源研讨.........................................................................................................15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人类未来发展....................................................................................16
土地资源、资产与地理学.............................................................................................................18
数字地球:如何将地球搬进计算机? ...........................................................................................19
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20
城市化与地质环境.........................................................................................................................21
地下探宝—资源形成与分布导引.................................................................................................23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24
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26
太赫兹科学与技术.........................................................................................................................27
社会生活中的法律.........................................................................................................................29
经济生活中的法律.........................................................................................................................30
信息化时代的控制.........................................................................................................................31
21 世纪的工业工程........................................................................................................................33
走进光电世界.................................................................................................................................34
化学与生命.....................................................................................................................................36
化学与材料.....................................................................................................................................38
能源与化学.....................................................................................................................................40
化学与环境.....................................................................................................................................42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44
原子和分子的量子世界.................................................................................................................45
多学科交叉的环境科学研究.........................................................................................................46
环境健康生物信息学导论.............................................................................................................47
快速城市化的环境效应.................................................................................................................49
水与废水处理新技术.....................................................................................................................51
五律协同与科学发展.....................................................................................................................52
环境生态学实验与研讨.................................................................................................................53
面向问题求解的高效算法/程序设计技术....................................................................................54
建筑漫谈.........................................................................................................................................55
数字城市与规划探秘.....................................................................................................................56
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58
区域经济、规划与政策.................................................................................................................59
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60
走进考古学.....................................................................................................................................62
新视野中国史.................................................................................................................................64
区域社会生态变迁比较研究.........................................................................................................65
古典文献选读.................................................................................................................................67


                                                              Page 6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历史审视.........................................................................................68
高科技产品探究.............................................................................................................................69
路由、交换与远程接入.................................................................................................................71
生活中的经济学.............................................................................................................................73
中国对外贸易问题探讨.................................................................................................................74
走进经济全球化: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讨 .........................................................................75
营销学中的生意与生活.................................................................................................................77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现实.............................................................................................................79
探究社会世界的方法.....................................................................................................................81
如何理解中国人与中国社会.........................................................................................................82
服务学习.........................................................................................................................................83
生命的启示.....................................................................................................................................85
植物学研究与我们的未来.............................................................................................................86
从进化论到合成生物学.................................................................................................................87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88
数论探究.........................................................................................................................................90
走进动力系统.................................................................................................................................91
基于信息的科学计算.....................................................................................................................92
随机问题探究.................................................................................................................................93
宇宙的命运.....................................................................................................................................94
身体,性别,身份:世纪之交的西方性别政治 .........................................................................95
法国文学作品欣赏.........................................................................................................................96
古代文学名著研讨.........................................................................................................................97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研讨.............................................................................................................99
文献学意识...................................................................................................................................100
文学理论入门...............................................................................................................................101
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103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104
中国古代曲体文学专题研究.......................................................................................................105
戏剧经典研究...............................................................................................................................106
电影艺术方法...............................................................................................................................108
女性与中国古典文学...................................................................................................................109
楚辞研究....................................................................................................................................... 111
现代文学与现代思想................................................................................................................... 113
古代文论与学术思潮................................................................................................................... 115
读书法与研究法........................................................................................................................... 116
20 世纪中国重要文学现象研讨.................................................................................................. 118
西方文学名著精读....................................................................................................................... 119
波及材料中的波物理...................................................................................................................120
物理生物学...................................................................................................................................121
新生研究性物理实验...................................................................................................................123
大众传播与媒介素养...................................................................................................................124
新闻学探索...................................................................................................................................126
媒介案例研究...............................................................................................................................127


                                                              Page 7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新闻文化.......................................................................................................................................130
研究入门:规范与创新...............................................................................................................132
如何筛选网络信息——信息计量学视角...................................................................................134
从甲骨到因特网:书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35
信息咨询.......................................................................................................................................138
文献交流学...................................................................................................................................140
神奇的免疫识别...........................................................................................................................142
可爱的 20 世纪:改变我们生活和观念的科学发现 .................................................................144
更丰盛的生命...............................................................................................................................145
科学与文化:两种文化的冲突及其反思...................................................................................146
儒学与现代社会...........................................................................................................................148
我是谁:西方哲学的思想实验...................................................................................................149
国际经济中的政治问题...............................................................................................................151
公共生活中的议事规则...............................................................................................................153
公共权力与政府问责...................................................................................................................155




信息时代的材料科学


课程代号:00245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陈延峰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材料科学
所在院系: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联系电邮:yfchen@nju.edu.cn

教师简介:  陈延峰,    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材料科学
与工程系主任。研究领域为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向是氧化物薄膜多层膜超晶
格微结构材料及光电功能器件的制备、表征和物理性能的研究。在国际核心期刊
(SCI)上发表论文 90 多篇, 其中 Science 1 篇, Nature Materials 1 篇,
PRL 3 篇, APL 和 PRB 20 多篇; 获中国发明专利 4 项。1997 年度入选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2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 年被聘
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 年度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课程简介:本课程启发新生认识功能材料科学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经典的材料
科学研究的实例,结合授课者亲身经历的科研活动和研究心得,讲解最基础、最
前沿的功能材料知识。引领学生进入先进功能材料的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让学
生亲历功能材料的研究和制备过程。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课堂表述,训练学生的
研究型思维,培养学生收集与阅读科学文献的能力,并将课堂讲授、讨论、文献
阅读与学生独立完成的一组包含材料制备、表征与应用的自主实验贯穿起来,使
学生获得材料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切身感受材料科学多学科交叉、注重实验与
强调应用的鲜明特点。

课程目标:使新生了解最基础、最前沿的功能材料知识以及材料科学研究的基本

                                                              Page 8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方法与一般过程,培养新生参与研究与探索功能材料科学的兴趣,训练学生在材
料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训练学生的研究型思维,
获得材料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

教材及参考资源:
1、《走进材料科学》,Robert W. Cahn 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
2、《材料科学导论》,冯端等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

教学方式:分为讲授、研讨和见习、实践几部分。

教学大纲:教师课程讲解 4 学时;互动式研讨共进行 2 次,每次 2~3 学时,每
次研讨安排若干学生讲解, 其他同学提问交流,  教师讲评;  实验室现场教学 1 次,
3 学时;材料制备、表征与应用实验 3 次,9~10 学时。

考核方法:到课率情况,20%;互动研讨的参与度、理解与思辨能力,40%;实
验动手能力,20%;论文,20%。综合评分,并给出综合评语。


走进光学世界


课程代号:00304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肖敏、陆延青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原子物理和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等
所在院系: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联系电邮:mxiao@uark.edu,yqlu@nju.edu.cn

教师简介:
肖敏,  1978-1982 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就读。       1982 年通过 CUSPEA 项目赴美。 1988
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奥斯丁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88-1990 年在 MIT 做博士后。
1990 年开始在美国阿肯色大学物理系做助理教授。现为美国阿肯色大学物理系
教授(1998)   、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2004) 、21 世纪纳米技术
讲座教授(Endowed Chair Professor in Nanotechnology,2006)。主要研究方
向包括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原子物理和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等。迄今已发表
超过 210 篇(SCI)期刊论文,文章引用>4,100 篇次,个人引用 H 因子为 31;同
时,本科研小组获得超过 700 万美元的科研基金。现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2004)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2004)        ,曾任美国量子电子
和激光科学大学(CLEO)/(QELS)技术委员会主席(Program Chair,2005)和
大会共同主席(General Co-Chair,2007)   。2005 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
计划”讲座教授;2008 年通过南京大学入选第一批国家“千人计划”                    。

陆延青,1987-1996 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96 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
材料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省政协委员、  南通南京大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
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高技术部部长。拥有中美专利 10 余项。先后在 Science,
PRL, APL, OL, OE, IEEE PTL 等刊物上发表 SCI 论文 60 余篇,被引 680 多次,

                            Page 9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H 因子 16。曾获 2006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五获奖人)   、1999 年度基础
科学研究十大新闻(第一获奖人)      、1999 年度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第一获奖
人) 、江苏十大青年科技之星、南京大学杰出贡献奖、全国青年五四奖章、江苏
青年五四奖章等奖励。学术任职包括 IEEE 光子分会及通讯分会的高级会员。中
国物理学会液晶专业委员会委员、      《液晶与显示》编委、江苏省光学学会理事、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组专家等。

课程简介:光学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成份,也是未来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
发的基础性课程。传统的光学教学一般沿几何光学(成像光学)   、波动光学、晶
体光学、信息光学、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等顺序系统讲授光学知识。这
种循序渐进的教学十分重要,   但有时候学生会感到比较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提高。
鉴于此,此课程通过生动活泼的互动性教学,有意识地把一些重点的光学知识通
过形象具体的专题介绍传授给学生。比如,通过人眼结构和摄影技术讲授成像光
学、通过彩虹和全息照相的原理讲授波动光学、通过解剖液晶显示器的原理讲授
晶体光学、通过激光电视讲解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通过对光盘的观测讲解信息光
学、通过 EPR 佯谬讲授量子光学。同时,辅以某些前沿课题的介绍。这样,学生
可以迅速建立起一些光学的基础知识,激发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光学基础知识和前沿热点。

教材及参考资源:根据各任课教师在各个领域的前沿资料,分工编写。学生可参
考市售光学类教材。

教学大纲:成像光学、波动光学、晶体光学、信息光学、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量
子光学、光学前沿每个专题一次,3 课时。

教学方式:由各专题教授组织专题内容,课程主持人统筹安排。课程组织采取讨
论式进行:由专题教授介绍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围绕
相应的课题提出问题及解决思路。

考核方法:采取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主观分由各专题教授给定,最后
统一取平均;  客观分采取概念考试或结合专题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主观分占 60%,客观分占 40%。


全球变化与气候


课程代号:00223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任雪娟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气象学
所在院系:大气科学学院    联系电邮:renxuej@nju.edu.cn

教师简介:任雪娟,教授,1988 年 9 月进入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学习,分别于
1992 年和 1995 年获南京大学气候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0 年 7 月在南京大
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从事海气相互作用与东亚气候异常的关系研究。

                        Page 10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于 2002.5-2004.5 在加拿大海洋渔业部 BEDFORD 海洋研究所进行了 2 年的博士后
研究,主要从事西北大西洋风暴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中纬度极端天气条
件下的海气相互作用问题,          以及未来气候变暖对西北大西洋风暴的可能影响等研
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主持中科院大气所“联合创
新青年学者计划”一项,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 世纪 70 年代
末我国东部旱涝年代际转型的成因研究”、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形成机制及其
与东亚气候变化的联系规律研究”。              近些年来在 J. Geophys. Res、Mon. Wea. Rev、
Geophy. Res. Letter、Int. J. Climatol.等国际 SCI 上发表论文若干篇,在
Adv.Atmos.Sci.、《地球物理学报》《气象学报》《海洋学报》等国内学术期刊
                             、         、
上发表论文近 30 篇。曾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排名第六)                            。
主讲的大气科学学院本科“流体力学”课程被评为 2008 江苏省精品课程。出版
《计算方法》教材一本。

课程简介:以气候变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
胁。气候的变化对全球气候与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产生了一系列与气候变化
有关的科学问题,如现在气候变暖的历史地位、水循环加剧问题、极端天气事件
(台风、暴雨、热浪)频发问题,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问题,未来全球温度上升
是否会更快?本课程将围绕以上热点问题,开展开放式讨论和研究性教学。该课
程以大气科学为依托,融合地理、地质、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的综合理论进行
教学和研讨。本课程适合我校大气、地理、环境、地质、生态类专业本科生启发
学习。

课程目标:使同学初步了解地球系统的概念,了解大气圈的重要地位,初步认识
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增强学生关注地球气候、关爱环境的意识。与此同时,
建立一种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缩
短教授与新生之间的距离,并探索一种以师生互动、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材及参考资源:
1、W. Steffen, et al, 2002, Challenges of a Changing Earth, Springer,
  PP.216
2、P. Cyson, et al, 2002, Global Regional Linkages in the Earth System,
  Springer, PP.198
3、Malone, T. F., Roederer, J. G. (eds.), Global Change, ICSU.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85.
4、符淙斌,地球的未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张兰生、方修琦等,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毕思文编著,地球系统科学,科学出版社,2003。
7、朱诚等,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余志豪,杨修群,任黎秀,厄尔尼诺,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9、M.H.Glantz 著,王绍武、周天军等译,变化的洋流-厄尔尼诺对气候和社会
  的影响,1998。

教学方式:教师引导性讲授,围绕 4 个专题布置参考书和参考资料的阅读,将学

                              Page 11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生分成对应 4 个研讨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
习与思考,围绕专题进行发言、讨论以及撰写专题报告。

教学大纲:分 5 个备选专题:(1)气候变暖的历史地位、(2)水循环加剧问题、
(3)极端天气事件(台风、暴雨、热浪)频发问题、  (4)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
问题、(5)未来全球温度上升是否会更快?可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其中 3-4 个。
每个专题 4-6 学时。

考核方法:上课表现(考勤,上课发言,讨论)50%,总结报告 50%。


走进风雨


课程代号:00252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方娟、王元    职称:教授、博导     研究专长:大气动力学
所在院系:大气科学学院    联系电邮:fangjuan@nju.edu.cn

教师简介:
方娟,2000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获博士学位。2007 年受聘为南京大
学大气科学系气象学教授,主要从事与大气动力学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
主要进行锋面动力学和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参加 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 1 项重点项目的
研究,发表科学论文 10 多篇。2002 年获中国气象学会涂长望气象青年科技奖,
2005 年度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完成人)   。

王元,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 年毕业于鲁汶大学(比利时)物理系天文与地
球科学专业(Universite Catholique de Louvain, INSTTUT D’ASTRONOMIE ET DE
GEOPHYSIQUE, GEORGES LEMAITRE),获理学博士学位。在鲁汶大学期间,是欧洲
MAR 三维大气原始方程组模式的中尺度套网格模式设计和实施者之一。1997 年
回国,在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
作,2001 年起担任该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先后主持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专项研
究基金、南京大学“211”专项研究基金、南京大学“985”专项研究基金、江苏
省自然基金、973 项目子专题、973 项目专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研究,
并参加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省部级和面上项目 10 余项。
目前主要从事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分析、预报和动力学研究、大气流体数值计算、
网格计算优化理论和数据变分同化理论、               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以及下垫面与大气
相互关系物理过程的等领域相关研究。已发表论文 20 余篇,出版著作 3 部。曾
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类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国家精
品教材建设奖励以及省部级和校级科学研究奖。现担任中国气象学会会员、中国
气象学会第 25 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委员、 25 届中国气象学会副秘书长、
                                      第
江苏省气象学会理事、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气象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
《气象科学》杂志编委、           《气象与减灾研究》杂志编委。

课程简介:风雨是自然界中人们最为熟悉的现象之一,也是对人们日常生活有重

                             Page 12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要影响的天气现象,但人们对于它们的认识多是停留在表象,而对它们的形成、
特点和影响没有深刻的认识。为此,本课程拟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对大气中与风
雨现象密切相关的一些天气系统(台风、锋面、强对流风暴)进行一些科普性的
介绍和专题研讨。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些天气现象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
程,从而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研究和探索兴趣;逐步培养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
题,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及参考资源:
1、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气象出版社,2006。
2、The Ceaseless Wi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Atmospheric Motion.
  John A. Dutt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76.
3、Synoptic-Dynamic Meteorology in Midlatitudes: Volume II: Observations
  and Theory of Weather Systems. Howard B. Blueste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4、Divine Wind: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Hurricanes. Kerry Emanu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5、http://ceaselesswind.com/
6、中国气象局 MICAPS 系统

教学方式:课程的讲授拟以专题方式进行,每一专题将由三部分组成:  (1)教师
引导性的背景知识介绍;(2)教师根据专题设定相关科学问题,学生根据这些问
题在课外进行相关的文献阅读、计算和研究分析; (3)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课外学
习的基础上,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对典型的天气过程如台风、锋面、强对流天气
等进行诊断分析和讨论,深入了解这些天气过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和影响。  另外,
在进行专题讲授的同时,对授课期间出现的典型风雨天气过程进行现场讲解观
察,如对秋冬季的寒潮大风天气过程进行详细讲解观察,或者对梅雨季或华南前
汛期的暴雨过程进行现场解读。

教学大纲:分为五个专题: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2 学时) ;热带气旋(台
风)的特点(7 学时);锋面系统的结构及风雨分布特征(7 学时);强对流风暴
的形成过程(8 学时)。

考核方法: (1)根据课程讲授的内容,选择典型天气个例 5-6 个,学生按照自
愿原则分成四人一组,每人选择个例的一个方面进行诊断分析研究,并完成文字
总结一份(50%)(2)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20%)(3)学生在课堂讨论的
         ;                  ;
表现(30%)。


全球化与中国旅游业——旅游学研讨


课程代号:002250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张捷     职称:教授、博导 研究专长: 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Page 13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所在院系: 地理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联系电邮:jiezhang@nju.edu.cn

教师简介:张捷,博士、教授,1990 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旅游地理与
旅游规划专业博士点博导、自然地理专业博导。近年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
划、自然遗产、信息地理学和书法景观研究。主持完成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
金项目 1 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4 项、建设部科研项目 4 项、主持或参加省部级
旅游规划多项。在中英文专业刊物发表论文约 200 篇、省部级鉴定 4 项。研究成
果获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奖 1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3 项、中国城镇规划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1 项、全国学会级优秀论文奖 3 项、其它地方政府优秀旅游规划奖等多项;
此外,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十五规划教材 1 部。  现为南京大学旅游研究所所
长、南京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风景所所长、    南京大学国土旅游系副主任、
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学术负责人。     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中国旅游教学理事会常务理事、国际旅游研究会(IATS)创始成员、国
际地理联合会 IGU 旅游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旅游协会理事、中国地
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江苏省旅游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地理学会旅游
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经验实验美学会正式会员、美国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
国际旅游研究所名誉研究员、   国内多个大学名誉教授及多个省市地方旅游发展顾
问专家。目前主持多个项目,如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书法景观”项目和江苏省古
运河旅游规划项目。

课程简介: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大国际产业之一。 中国旅游业已经在世界排名前
列,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旅游目的地。闲暇现象
是当代社会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变动,中国的旅游业
如何发展?存在哪些问题?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中国旅游业发展有哪些优
势?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景观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如何发挥?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课程目标:激发学生对旅游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学术思考能力和对旅游研
究实地调查工作能力。

教材及参考资源:
以国际学术期刊(我校图书馆网站可以检索)为基础: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 Tourism Geographies,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Annals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Leisure Scienc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此外,还有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旅游学刊、人文地理、
经济地理等国内刊物的旅游类文献。

教学大纲:
课程讨论研究的学术内容:旅游资源及其评价、旅游流研究、旅游动机、旅游映
象、旅游产业、文化旅游、自然遗产旅游、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影响、全球
化对中国旅游的影响、中国旅游对全球化的响应。重点内容:文化景观与旅游、
自然遗产与旅游、全球化与中国旅游、旅游目的地评价、世博会与旅游业。

教学方式:本课程将以研讨为主,讲座为辅助,实地调查工作为研究基础。教师

                              Page 14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讲座(占总课时的 1/2),学生讨论(占总课时的 1/4),研究实践(实地调查)(占
总课时的 1/4)。

考核方法: 课程论文,课程期终笔试或口试。


变化环境下水文水资源研讨


课程代号: 00205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许有鹏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 水文水资源(自然地理)
所在院系: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联系电邮:xuyp305@yahoo.com.cn

教师简介:许有鹏,1982 年南京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1985 年中科院硕士研究
生毕业,其后在南京大学获自然地理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教
授、博导。主要从事水文、  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城市化对水文、
水资源与水环境影响,水资源评价与保护,流域防洪减灾以及水资源持续利用等
方面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并获教育部等 4 项省部级科学进
步奖。目前已在核心以上杂志发表论文 80 多篇,参编专著 2 部。主要研究领域
和贡献有:干旱区水文水资源规律和承载能力的研究;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变化
对流域水文的影响研究;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流域非点源污染与水环境保护研
究以及流域洪水模拟与防洪减灾研究等;  其中将遥感与 GIS 应用于流域洪水预警
和防洪减灾研究,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主持多项科研任务,包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对河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
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南沿海中小流域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教育部
博士点基金“东南沿海中小流域城市对水文特征的影响研究”、     江苏省自然科学
基金“江苏里下河地区洪涝灾害及风险评估”和科技部及水利部水利公益专项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对洪水孕灾环境的影响”等。

课程简介: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日益
严峻,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也日益突显。本课程选择当前变化环境
下水文、水资源研究的热点问题,围绕流域下垫面变化、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
影响这个主题,开展相关专题的介绍以及讨论。首先,分析当前水文水资源研究
的迫切性,并研讨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其次,重点围绕当代水文水资源研究的
有关热点问题,开展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变化对流域水循环以
及降雨径流长期变化的影响, 对暴雨洪水与孕灾环境影响以及对水环境与水生态
影响等开展研讨,并结合实例,对其研究途径和技术手段加以分析,为培养本科
研究型人才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讨,使学生了解当前变化环境下水文、水资源与
水环境领域所面临的一些重大研究问题, 引导学生对本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兴
趣,并初步掌握本学科研究分析的一些基本技能与研究方法。同时通过学生参与
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学
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研究型人才打下基础。


                       Page 15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教材及参考资源:
1、许有鹏等编,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12
2、黄锡奎主编,水文学,高教出版社,2002.6
3、芮孝芳,水文学原理,中国水电出版社,2005.6
4、Jerry R. Rogers. Environmental and Water Resources. 2007,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5、其它教学资源:实验流域野外考察、相关研究中径流实验、一些国家攻关课
  题研究成果以及有关部分视频教学材料、相关专题的中外参考论文等。

教学大纲: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本课程将主要围绕流域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水资源
特点与变化规律开展研讨,主要包括:(1)当前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
题;
 (2)流域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长期影响; (3)城市化发展下暴雨洪水与水环
境变化特征;(4)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水资源研究途径与方法。课程将针对上述几
个专题,着重围绕变化环境下水文水资源研究的迫切性,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以及降雨径流影响, 城市化发展下暴雨洪水规律以及河流水环
境变化特征开展讨论;然后将针对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水资源研究途径与方法,开
展径流实验分析;水文模拟以及多学科综合分析开展研讨。力争从专业科普入门
着手,然后围绕当前变化环境下水文水资源热点问题开展学习研讨。

教学方式: 围绕本课程的各研讨专题,根据小班化的特点,参照国外本科教学的
模式,首先由老师辅导, 然后由同学进行研讨,并结合研究案例,辅以流域调研、
实验考察和室内模拟分析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
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科研技能。

考核方法: 整个课程拟以出勤率、课堂讨论表现、课堂 PPT 以及课后书面报告为
平时成绩,课程结束根据学生选择某一专题作初步研究分析报告,作为最终课程
成绩。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人类未来发展


课程代号:002240 开课学期: 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 黄贤金 职称: 教授
研究专长: 土地利用与规划,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所在院系: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联系电邮:hxj369@nju.edu.cn

教师简介:黄贤金,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主任、教授、博导,中国土地
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专家组
成员,
  《中国土地科学》《经济地理》《生态经济学报》编委。2005 年获得教育
             、       、
部新世纪人才支持项目,2000 年、2004 年分别获得霍英东基金奖励,获省部级
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次、二等奖 3 次,获得省级优秀教
学成果一等奖 2 次,2000 年被评为江苏省师德模范。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规划、
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等方面教学研究,主持国土资源部公益性科技支撑项目、国

                             Page 16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 30 余项。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主要面向江苏省品牌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
年级新生,着重针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人类未来的影响,介绍区域土地利
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未来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影响的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研
究方法,并结合案例的具体应用、有关考察、课程讨论与模拟分析等方式,增强
同学对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人类发展相互关系的认知,并提高同学对于土地
利用/覆被变化与人类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解与研究能力。

课程目标: 针对新生数学基础较好的特点,充分利用新生所学习的大学数学课程
基础,在介绍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粮食安全等的相互关系基础上,重点讲述土
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模拟等模型构建的主要思路、方法,并结合案例分析方式,
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其提高将数学基础应用在专业课程中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资源:
1、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效应响应与模拟研究,黄贤金、濮励杰、彭补拙等,科
   学出版社,2008。
2、闽台土地利用变化比较,陈健飞等,科学出版社,2005。
1. 3、[美]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译,地质出版社,2004。
3、全国及江苏省以及江苏省、安徽省等有关市、县土地利用有关数据,经济社
   会发展数据库以及生态环境、水资源水环境等相关资料。
4、全国、江苏省以及江苏省、安徽省等有关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资
   料。
5、网络资源: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资源部、
   国家统计局等网站。
6、期刊资源:自然资源学报、地理学报、资源科学、中国土地科学、经济地理
   等。
7、课题报告:有关全国、江苏省、安徽省等地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分析
   的相关报告文本等。

教学大纲:
1、人类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急剧改变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着重从人类发展的
  不同阶段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主要通过授课与研讨方式进行,4 学
  时。
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顺应了人类发展的需求,但也增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风
  险。如粮食安生、生态环境、全球变化的影响。将组织课程辩论赛:土地利
  用/覆被变化是影响人类发展的主要原因吗?6 学时。
3、如何模拟土地利用变化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介绍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预测
  的主要方法及模拟模型构建,并结合全国以及江苏省等相关案例子进行实证
  模拟和验证。同时,提供相应的数据与资料,请同学进行模拟分析、讨论,
  并组织必要的调研与考察。8 学时。
4、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土地利用与管制对策。结合同学模拟分析结果以
  及对于典型区域调研分析,同时分析不同对策措施的实施效果。6 学时。



                      Page 17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教学方式:
1、课程讲授:主要是介绍有关基本知识,提出基本研究方法;
2、课堂辩论:主要是结合土地利用变化与人类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认知开展;
3、模拟验证:着重引导同学结合有关资料,运用所了解的研究方法,分别就粮
  食安全、生态效应、土壤环境、全球变化等进行模拟验证;
4、课堂讨论:主要是组织同学对于模拟验证、研究分析结果进行研讨和交流,
  并研讨不同研究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结论的可信度等;
5、考察参观:主要是考察有关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系统运行
  与模拟数据库建立等情况。

考核方法:
1、平时到课情况:12 分(一次 1 分);
2、课程讨论参与情况:18 分;
3、作业情况:20 分;
4、课堂辩论:10 分;
5、研究报告(结合案例完成研究报告,即模型构建与分析报告):40 分。


土地资源、资产与地理学


课程代号:00236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周寅康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水土资源耦合与利用
所在院系: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联系电邮:drzhyk@nju.edu.cn

教师简介:周寅康,博士,教授,博导,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客座研
究员,德国 Tuebingen 大学访问学者(2000),瑞典 UPPSALA 大学地学院交流讲
座教授(2004)。亚洲房地产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土壤学会会员,中国自然
资源学会理事暨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注册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土地利用、不动产估价及地理学非线性现象(分形与混沌)
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博士点
基金、部委基金、公益专项基金及地方性科研项目 30 多项,曾获新疆生产建设
兵团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   、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     、国土资源部
土地利用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江苏省土地优秀科技工作者(2004)等;
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编著和参编教材多部,专著多本。

课程简介:作为新生研讨课,本课程拟以当前我国城市化与市场化为背景,针对
土地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          引出一系列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土地利用与土
地价格问题,以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为基本对象,通过典型案例介绍,引导学生
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辨和讨论,实行开放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同时,教师将提供
协同学、区位论、生态价值等方面的论文以及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刊物上的论文,进一步启发学生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土地
资源及资产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之视野。

课程目标:通过案例-研讨-理论提升过程,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以及土地科学之专

                        Page 18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业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资源:
1、长期积累的相关案例资料;
2、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中近期相关论文;
3、其它,如网站资源等。

教学大纲:
本课程环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WHY,为什么要讨论土地之资源与资产问题,为什么要从地理学角度讨论
   此问题(突出地理学之重要性、基础性,感受地理及其南大) 学时)
                               (6   ;
2. WHAT,什么是土地资源与资产,现实社会之体现及其存在问题(6 学时);
3. 市场经济背景下,土地资源与资产之一致性、延伸性及其与地理学之共通性
   (8 学时);
4. 土地资源资产之趋势分析(4 学时);
5. 有关此类问题之研究进展(穿插在各课堂中) 。

教学方式:案例介绍、图片展示、课堂讨论、要点分析与参观观摩相结合,重课
堂讨论,引导学生可以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甚至相左的观点,但需分析自己观点
形成之依据。

考核方法:讨论与小论文相结合:出勤率(10%)      ;课堂表现(提问、讨论、回答
等,占 20%);课堂 PPT 报告(40%);课程论文写作(30%)。


数字地球:如何将地球搬进计算机?


课程代号:00257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柯长青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 遥感与 GIS
所在院系: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联系电邮:kecq@nju.edu.cn

教师简介:柯长青,教授、博导。1999 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获博士学位,2001 年获德意志联邦学术交流中心 DAAD 奖学金,于 2002 年 3 月
至 2003 年 2 月在德国 Giessen 大学从事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9 年
                                              自
在南京大学工作以来,主要从事遥感、GIS 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
后为本科生讲授过数据库技术、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科学知识讲座等课程,为研
究生讲授过景观生态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展等课程。
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 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江苏省自然科
学基金以及横向课题多项,发表论文 50 余篇。出访过美国、日本与韩国,与德
国的 Giessen 大学、Bochum 大学、Jena 大学、Kiel 大学,法国的 Luon 大学有
过项目合作。2008 年获全国高等院校 GIS 十大创新人物奖,2009 年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

课程简介: 本课程力图以通俗浅显的图表文字,解说数字地球中包含的复杂理论

                           Page 19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与技术问题,定位于地理信息科学的入门性课程,使学生对数字地球(地理信息
科学)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地理信息科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
思路是从地理信息科学的角度介绍数字地球的基本理论、构建及应用技术,内容
包括:数字地球的基本概念、     多维地理信息的表达方法、 数字地球中的信息获取、
存储、管理、传输、共享、虚拟再现与分析应用等。在简要介绍相关理论、原理
的基础上,结合 Google Earth(网站)、数字地球技术与应用、经济建设实际,
多组织学生就数字地球的相关内容与最新成果进行小组研讨,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
双向互动,使学生掌握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专业兴趣,进
而努力学好地理信息科学。

课程目标: 使学生了解数字地球的基本理论、构建、应用技术及其前沿进展,激
发学生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趣,并步入地理信息科学的知识殿堂。选修学生:地
理、海洋、地质、大气、环境、生态等专业的学生。

教材及参考资源:
1、承继成等,数字地球导论,科学出版社,2007。
2、冯学智,都金康等,数字地球导论,商务印书馆,2004。
3、马霭乃,地理信息科学:天地人机一体化网络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Website: Google Earth.

教学大纲:
1、数字地球的概念与组成,2 学时
2、数字地球信息的描述与表达,2 学时
3、数字地球的相关理论与技术,6 学时
4、地理信息的获取与采集,4 学时
5、地理信息的虚拟再现,2 学时
6、地理信息的分析与建模,4 学时
7、数字地球的创建与应用,4 学时

教学方式:以学生讲解、小组研讨为主,教师主要发挥组织作用,讲授为辅。

考核方法:小组研讨准备、讲解(30%) 课堂发言、
                   ;     表现(30%) 课程论文
                                ;    (40%)。


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


课程代号:002220 课学期: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薛禹群    职称:院士、教授、博导 研究专长:水文学及水资源
所在院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科学系    联系电邮:yuqunx@nju.edu.cn

教师简介:薛禹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1999 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  (1)地下水模拟(地下水流模拟,溶质运移模拟,
热量运移模拟)和相应的数值方法。   (2)水文地质。迄今出版专著、教材 8 本;
论文 90 余篇,涉及海水入侵,热量运移,地下水污染等,发表于 Water Resources

                       Page 20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Research、Ground Water、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科学通报》《地质
                                                       ,
学报》《水利学报》《煤炭学报》《水科学进展》等国内外刊物。
     ,          ,          ,

课程简介:我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取得了兴利除害的重大成就:以占全球约
6%的可更新水资源、9%的耕地,支持了全球 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但也出
现了一些更为复杂的新问题。由于中国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特征,庞大
的人口和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得水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四方面:水资源
供需矛盾突出;洪水灾害频繁,防洪减灾任务艰巨;部分地区生态脆弱,生态环
境有所恶化;水污染严重,加剧了缺水矛盾。另外,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水平还亟
待提高。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不仅使大一新生能够认识并逐步深入了解我们祖国的水
资源与水环境方面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有关对策与建议;更力图让新生
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对水文专业的研究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创新能力。

教材及参考资源:
1. 薛禹群,2008(修订),中国的水资源与水环境(内部讲稿)
2. 任美锷,史运良等编著,1994,中国的三大三角洲,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钱正英,张光斗主编,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
   专题报告,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 刘昌明,陈志恺主编,2001,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中
   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教学大纲:
1、概论(4 学时)
2、中国水资源专题(8 学时)
3、中国水环境专题(6 学时)
4、对策与建议专题(6 学时)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以小组方式围绕专题开展学习讨论,穿插课间实习 1-2
次。

考核方法:综合学生的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工作、口头或书面报告(课
程报告、小论文等)等各方面表现计分。


城市化与地质环境


课程代号:002600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施斌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工程地质与环境岩土工程
所在院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电邮:shibin@nju.edu.cn

教师简介:施斌,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主任,国家杰出

                           Page 21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协会(ISEG)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工
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和环境岩土工程研究。1983 年毕
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86 和 1995 年分别在南京大学获得工程地质学硕士和博
士学位。  先后在俄罗斯盐业设计院、     圣彼得堡大学;日本地质调查所和茨城大学;
美国麻省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等科研机构做访问学者和合作科研。          已发表论著
250 余篇,被 SCI、EI、ISTP 三大检索系统已收录的论文 80 余篇次,论著他引
用率 300 余篇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1 项, 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6 项。成果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 次,二等奖 1 次。

课程简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地大城市的“热岛”效
应及其带来的各种环境和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可以预料,由于我国人口多,城
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中的建筑物和人口密度越来越趋
于饱和,城市“热岛”效应必将愈加严重,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立
体的、浸没性的。城市“热岛”效应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改变了地质环境的自然温度场,而温度场是影响岩土介质工程性质演变的三
个环境要素场(应力场、温度场和化学场)之一,它的改变必然对地质环境的演
化产生重大影响;二是破坏了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物质和
能量的自然循环,打破了这些环境要素与地质环境间的原有平衡,从而导致地质
环境发生变化。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实习和小论文,让学生认识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所
处的地质环境及其城市化过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其中的相关
科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对本专业的兴趣。

教材及参考资源:自编讲义及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积累的大量相关课件等文字、
影像资料

教学大纲: 本课程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热岛’效应环境中土
体工程性质变化及其灾害效应研究”,着重围绕以下科学问题讲授并讨论:
1. 城市“热岛”效应与地质环境(4 学时)
2. 城市“热岛”效应环境中地温场的变化(6 学时,其中 2 学时野外实习)
3. 城市“热岛”效应环境中地质体中水分迁移规律(4 学时,其中 2 学时野外实
   习)
4. 城市“热岛”效应环境中地质环境的演化(4 学时)
5. 城市“热岛”中地质和生态环境灾害效应的调控(6 学时,其中 2 小时野外实
   习)

教学方式:启发式讲授与开放式讨论,课间实习 3 次。

考核方法:根据学生的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工作、口头或小论文形式等
进行综合评价。




                       Page 22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地下探宝—资源形成与分布导引


课程代号:00226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王汝成,胡文瑄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矿床学
所在院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电邮:rcwang@nju.edu.cn, huwx@nju.edu.cn

教师简介:
王汝成,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
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科学通报》
编委、《岩石矿物学杂志》副主编。长期从事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研究。目前承
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课题及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等项目。

胡文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地质学
会教学分委员会副会长,《石油天然气地质》等杂志编委。长期从事固体矿产资
源及油气资源研究,承担科技部基础科学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及“大型油
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专项课题研究工作,以及国家基金委金铜矿床等方面的
基金项目。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典型金属矿床和油气藏的发现、研究及开发为实例,采取实
地考察、课堂讲解与讨论、部分实验等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探索地下宝藏的神奇
领域。主要介绍三大类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问题: (1)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钨-
锡和金刚石等矿床;(2)与热液作用相关的金-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床;(3)与
沉积-成岩作用相关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床。授课内容除了介绍讨论这些矿产
资源的成因和分布规律,还将讨论这些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围绕资
源问题开展的政治及贸易竞争。

课程目标:
1、基本了解重要矿产资源的形成条件和勘探思路;
2、体会矿产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建立人与自然相依相应等自然观;
3、通过了解地球及其作用特点,拓展学生的时空视野,提升学生的哲学思辨能
  力。

教材及参考资源:
1、矿床学,袁见齐等,地质出版社,1985
2、区域成矿学,翟裕生等,地质出版社,1999
3、《石油地质学》,张厚福等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4、中国矿产资源网:www.chinamr.net
5、中国油气网:www.sinooilgas.com

教学大纲:
1、人类社会发展与矿产资源的关系,中国资源形势与对策(4 学时)
2、岩浆岩中的钨锡与金刚石矿产(8 学时)

                         Page 23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3、热液作用与金铜多金属矿产(6 学时)
4、沉积盆地中的油气分布与勘探(6 学时)

教学方式:
1、参观与考察:主要参观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和南京栖霞山铜矿等,针对
  参观内容进行研讨。
2、介绍与研讨:讲解国内外典型矿山发现与开发情况,根据实际资料,研讨相
  关矿产的成因与分布。
3、实践与分析:提供典型矿石标本,通过标本观察、显微镜鉴定等,讨论分析
  其形成条件和找矿标志。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


课程代号:00237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郑洪波,陈骏,季峻峰 职称:教授、博导
研究专长:地球化学与全球变化 所在院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电邮:zhenghb@nju.edu.cn

教师简介:
郑洪波,    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学位
                        ,                (地质学)    ,
西澳大利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先后在英国利物浦大学、
西澳大利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从
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同济大学海
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曾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
划”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曾获得第十届侯德封青年地球化学家奖和中国第
四纪青年科学家奖。任《科学通报》特邀编辑,     《第四纪研究》编委,    《沉积学报》
编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编委,以及 Island Arc 和 Open Geographic
Journal 编委。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 IGCP-581 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国委
员会 PAGES 工作组成员。

陈骏,南京大学现任校长。1985 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8
年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 年聘为南京大学教授,先
后担任地球科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06 年 5
月起担任南京大学校长。2008 年 3 月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主要从事表生
地球化学过程与全球变化,钨、锡、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方向为环境地球化学
与矿床地球化学。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励
一等奖 2 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 1 项,以及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主要学术兼职
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资源环境
与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
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任《中国科学(D 辑)   》编委,《地质学报》编委,《地质论
评》编委, 《地球化学》编委《第四纪研究》编委等。


                        Page 24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季峻峰,分别于 1985 年,1988 年和 1997 年获得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理学学
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2002 年 3 月至今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
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地球化学,CO2 矿物封存和环境地球化学。

课程简介:     人类社会正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 IPCC 报告到 2009
                                 从
年哥本哈根会议,国际社会都在共同努力寻找一条建设富裕、健康、安全的可持
续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各国政府的义务,也是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研究
的热点,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近年来,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众多科学家广
泛投入了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全球
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以及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等大型研究
计划组成的全球变化研究,科学界逐渐认识到地球上的大气、水、生物、岩石、
地幔和地核等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密切联系而相互作用的整体,        不了解地球
的整体行为难以全面深入理解局部变化,由此提出了整体地球系统(Integrated
Earth System)的概念,形成了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系统整体
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行为的一门全新的集成科学——地球系统科学。

课程目标:使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有一定的认识,对地球科学
的前沿——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有一定了解,激发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建立地球科学的宏观和微观思维方法,引导他们在当前交叉与综合的科学发展背
景下从事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思路。

教材及参考资源:
1、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黄鼎成、林海、张志强主编,气象出版社,2005
   年。
2、全球变化科学导论,朱诚、谢志仁、申洪源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3、普通地质学,夏邦栋主编,地质出版社,1995 年。

教学大纲:
1、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8 学时)
2、全球变化与人类应对(8 学时)
3、从盖亚假说到地球系统科学(8 学时)

教学方式:本课程将以教材的知识内容为主线,采用“讲解+实验+野外+演示
(含视频)+文献检索与阅读+研讨”的复合模式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文献检索
 讲解内容      实验与演示                      研讨
                        与阅读
地 球 科 学 的 (1) 介绍地球科学 经 典 论 文 3-5
                                 (1)地球科学的意义
基 本 概 念 和 研究的内容;     篇;
                                 (2)地质学的研究历程
一般原理      (2) 实验室观摩。 参考资料 1-3。
      (1) 地质学的基本 经 典 论 文 3-5
地球科学的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生
      研究方法       篇;
时空观                          存压力是什么?
      (3) 野外实习。  参考资料 4-5。


                       Page 25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有关全球变化的国际组
全球变化      视频(电影)+图片 网上资料查阅。
                                            织和研究计划

                            网上资料查阅
资 源 消 耗 与 实验室观摩                    CO2 减排的国家政策与国
                            最新科技进展
CO2 封存                             际义务。
                            报道。

从盖亚假说          经 典 论 文 3-5
      地球系统科学的发             地质学的学习与研究前
到地球系统          篇;
      展                    沿
科学             参考资料 4-5。


时间分配上,教师讲解 8 学时,实验与演示 6 学时,研讨 10 学时,文献检索与
阅读则在课外完成。

考核方法:出勤率(10%)、课堂表现(提问、讨论、回答等;占 20%)、实验(10%)
                                          、
课堂 PPT 报告(含文献检索与阅读,35%)、课程论文写作(25%)。


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课程代号:002020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徐骏     职称:教授、博导  研究专长:半导体
所在院系: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电邮:junxu@nju.edu.cn

教师简介:徐骏,理学博士,近几年来工作主要集中在高密度尺寸可控纳米硅量
子点及其多层结构,硅基发光材料与器件,非晶半导体光电薄膜和应用以及纳米
氧化物的制备及在硅基光电子器件的应用等方面。          在硅(锗)基量子结构的构筑与
光电特性的研究、半导体光电功能薄膜材料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
国际同行中产生一定影响。     迄今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共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00 余篇,
被 EI 收录 60 篇。论文被他引 400 多次。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 年)
和二等奖(1995 年)  。被选为 2009 年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江苏省优秀青年
骨干教师(2000 年)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 年)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
奖励基金  (1999 年) 江苏省创新人才基金资助
              、               (2002 年)并入选江苏省“333”
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2007 年)    ,荣获 2005 年度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课程简介: 本课程基于半导体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结合物理学系微电子与固
体电子学学科的研究方向,结合授课教师的科研经历与项目,讲述包括半导体材
料和光电子器件的基本知识、半导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半导体杂质工程与能带工
程等内容;对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主要包括多孔硅、硅基发光材料,半导体低维
结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发现、制备、结构、性能和应用作一系统而普适的介
绍,特别关注半导体纳米材料中的电子、声子行为等产生的原因以及半导体光电
子材料中的电子的输运、复合过程。进而介绍如何构建半导体的光电子器件,包
括半导体探测器、发光器件、太阳能电池以及半导体激光器等器件并介绍器件的

                        Page 26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工作原理、应用与相关的前沿课题。针对目前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所存在的
材料质量、器件工艺等诸多难点,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能的解决途径。

课程目标: 让学生了解当前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一些
实际的应用情况。加深学生对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相关认识,并通过讲授发展的
历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开拓他们的思维与知识面。

教材及参考资源:
1、Porous Silicon, Z. C. Feng et al (Ed.), 1996, Singapore Scientific Publisher
2、Review Paper, A. G. Cullis, L. T. Canham, and P. D. J. Calcott. J. Appl. Phys. 82,
  909 (1997)
3、Review Article: L. Pavesi, Advances in Optical Technologies (2008)
4、半导体光电子学,黄德修,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5、半导体光学性质,沈学础,科学出版社
6、6、S. L. Chuang, Physics of Optoelectronic Devices,John Wiley & Sons,1995
7、Semiconductor Optoeletronic Devices,Bhattacharga Pallab,Harvard Press
8、其它相关参考文献与课件

教学大纲:讲授将按专题进行:
1、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与半导体物理基础(课堂讲授;3 学时)
2、从体到点-硅基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课堂讲授与讨论;5 学时)
3、半导体低维结构与器件(课堂讲授与讨论;4 学时)
4、宽带隙半导体与固态照明(课堂讲授与讨论;4 学时)
5、走进氧化锌材料(课堂讲授与讨论;4 学时)
6、半导体光伏材料与器件(课堂讲授与讨论;4 学时)

教学方式: 边讲授,边讨论。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后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组织
和安排学生以 3~5 人为小组进行专题研讨,通过阅读英文论文,网上资源调研
等方法,撰写调研报告并进行报告会。

考核方法: 出勤率(20%)、课堂表现(提问、讨论、回答等;占 20%)、课堂 PPT
报告(40%)、课程论文写作(20%)。


太赫兹科学与技术


课程代号:00272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吴培亨    职称:教授、中科院院士   研究专长: 超导电子学
所在院系: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电邮:phwu@nju.edu.cn

教师简介:吴培亨,超导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
系教授、超导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电
子学会超导电子学分会主任。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长期从事超导电子学
的研究,尤长于超导电子器件的高频(微波到太赫兹波段)应用。在探索有关物

                                    Page 27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发展新型的超导电子器件、推动超导电子器件的实际应用等
领域做了一些工作。近年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太赫兹技术及其应用、超导量子计算
等方面。

课程简介: 1 太赫兹(1THz, 1T)定义为 1012 赫兹,而 0.1T 到 10T 的频率范围
通常称为太赫兹波段,是正在大力开发和利用的电磁波频谱资源。频率为 1 太赫
兹的光子所携带的能量约为 4 毫电子伏特,与许多物质的特征能级接近,使太赫
兹波谱学成为一项在基础研究或材料科学中十分重要的新技术,而对于雷达、通
信来说则是具有许多新特点的一个新的波段;         不少材料 (包括生物大分子、     毒品、
炸药等)在太赫兹波段有特征谱线,成为用以识别它们的‘指纹’,对于国家安
全、反恐、缉毒等有重要的应用;许多客体在太赫兹波段有主动的辐射;太赫兹
波段的成像与其它波段相比也有明显的特色,        在医疗、 无损检测等方面极有意义。
凡此种种都表明,由于太赫兹波段电磁波的特性,使其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国民经
济的许多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课程中将择要进行讨论。同时,由于太赫兹
波段介于微波和红外之间,在这两个比较成熟的波段中的许多器件、系统、测量
方法等无法直接移用到太赫兹波段,使有关的开发和利用面临许多挑战,在太赫
兹的产生、传输、接收等方面都有许多有趣的问题急待解决。本课程将列举所遇
到的困难,并讨论应对的方法;特别要谈到超导电子器件在太赫兹信号的高灵敏
检测中的应用。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线索是,电磁波的特性及其应用如何强烈地依赖于它的
频率,从而引出太赫兹波段的开发利用的话题,讨论太赫兹波的产生、传输、接
收等问题。从一个侧面向学生演示,在科学中应该怎样实事求是、根据事物的客
观规律去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

教材及参考资源:最新科技文献;自制 PPT。

教学大纲:
1、THZ 波段的特点;
2、太赫兹波段的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太赫兹波段在雷达和通信上的潜力;
4、客体在太赫兹波段的辐射;
5、太赫兹波段成像;
6、太赫兹波段时域波谱学;
7、太赫兹波的产生;
8、太赫兹波的传输;
9、太赫兹波的接收;
10、超导器件在太赫兹波的高灵敏接收中的应用。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

考核方法: 读书报告




                        Page 28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社会生活中的法律


课程代号:002080   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
主讲教师:王太高、杨春福、周安平、狄小华           职称:教授、博导
研究专长: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所在院系:法学院
联系电邮:wangtaigao@sohu.com

教师简介:
王太高,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主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会基金项目等。
杨春福,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法学院副院长。主讲法理学、
法社会学,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社科基金研究项目。
周安平,法学博士,法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法理学、性别与法律的研究,
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研究课题多项。
狄小华,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
所所长。主讲刑事诉讼等课程,主持国家和省多个课题。

课程简介: 本课程基于“从生活中发现法律”的思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中
心进行开放式的交流和讨论。本课程不事先设定主题,而是综合学生共同感兴趣
的话题组织交流和讨论,在讨论中去体会法律的功能和局限。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法律无处不在但并非无所不能,
法治绝不是法律独霸天下,而是需要其它行为规范的配合和支持。

教材及参考资源:当下法治和社会热点事件的视频和网络资料、经典案例等;校、
院图书馆各种电子资源。

教学大纲:本课题以社会生活中的法律为主题,不设“疆域”,让学生提出问题,
并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可能的主题如:法律与文化、安乐死立
法与道德风险防范、高考与(教育)平等、纠纷与解纷等等。

教学方式: 按照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的总体要求,本课程具体的组织形式因
各专题内容不同有所差异。初步考虑是,教师按专题准备一些素材,让学生提出
问题,并进行开放式讨论、 辩论,同时结合有关专题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参观、
调查、撰写小论文,从中理解法律与生活、法律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体验法律不
是万能的,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

考核方法: 综合课堂表现及口头报告内容评定成绩。具体为:出勤率(10%)、课
堂表现(提问、讨论、回答等; 30%)、
              占     课堂 PPT 报告(30%)、课程论文写作(30%)。




                       Page 29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Contenu connexe

Plus de sugeladi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sugeladi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sugeladi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sugeladi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sugeladi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sugeladi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sugeladi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sugeladi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sugeladi
 

Plus de sugeladi (20)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 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百门新生研讨课 ——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在美国的研究型大 学(Research University)迅速推广,旨在训练、提高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术 研究能力。近几年来,我国部分高校也陆续开设此类课程,但均处于摸索尝试阶 段,各校做法也不尽相同。南京大学经过前期深入调研和教师的精心准备,从 2009-2010 学年起,对全校所有本科新生推出新生研讨课,并作为配合南京大学 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那么,南大的新生研讨课是如何定位的呢?我们希望其通过小班化教学(班级人 数不超过 30 人),不仅使新生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新生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 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 探索的兴趣,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 新生研讨课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而是注重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 习,体验到学术活动的一般过程,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自身 的研究素养和创新意识, 顺利完成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在学习上和心理上的转 换和适应过程。 我们经过近两年的前期深入调研和教师精心准备, 派出最强的本科教学阵容打造 这批课程,要求课程主持人须具备教授以上职称,并是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目 前接近半数课程主持人来自中科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特聘 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省级精品课程主持人。百门新生 研讨课来自全校 26 个院系,并且打破院系门槛、专业壁垒,实现每门课程面向 全校新生开放。 由于受教学资源的限制, 我们目前推出的新生研讨课数量尚不能满足所有大一新 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将该类课程列为通识通修课程模块中的选修课程,2 个学 分,总学时 24 个;规定每位新生一个学年只能修读一门新生研讨课,且部分课 程有入门知识的要求,具体情况请参见“课程详细信息” 。希望各位同学慎重选 择、积极参与、充分享受每一门、每一节新生研讨课! 上课小贴士: 你需要准备什么? 课上的“侃侃而谈”离不开课下的扎实准备,无论是个人阅读参考文献 还是学习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协作,都将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在踏进教室前,请带上“挑战”“质疑”教授的自信心。 、 你将获得什么? 从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提升到大学阶段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 及自主学习。 新生研讨课强调团队式学习,你将从实践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 Page 1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为群体利益作出个人贡献、如何尊重他人并协调好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 沟通能力的提高:你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都将在新生研讨课中得到最 大程度的训练。 因为研讨课强调师生互动,不同的学生参与,课程效果可能会差异很大, 师生之间将撞出特别的学术火花。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你有幸选修到 一门新生研讨课,那么它就是全校几千门课程中“专属”于你的一门课。 新朋友:小班教学更易实现师生之间变成朋友、同学之间成为伙伴。 听听修读学生怎么说: ☺ “新生研讨课为同学们提供了与大师零距离接触交流的机会,薛禹群院 士把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兼济天下的情怀带给了我们,使我们深受感动和 教育。这段经历我将永远珍藏于心。 ”——来自“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 课程的修读学生。 ☺ “我想,过了很多年以后,当我把所有关于太赫兹的知识都忘记掉后, 这门课所能留给我的东西,我已然心满意足,因为它教给我的不仅仅是 知识,还有如何学习知识和发明创造。”——来自“太赫兹科学与技术” 课程的修读学生。 ☺ “研讨课给了我很多触发点,以这些点为中心延伸出去,我有无限的空 间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可能在这个学期的课程中,我表现的并不出色, 但我一直是个勤奋、有毅力、有目标、喜欢去思考的人,在每一天的生 活中不断提升自己,所以之于长远的未来,我是自信的。”——来自“媒 介案例研究”课程的修读学生。 ☺ “我收获了友谊,建立了更丰富的人脉关系。通过担任助教,我有更多 的机会认识别的学院的同学,还认识了一些留学生,现在一个学期已经 ”—— 结束了,但是得空的时候大家还会联系,就是老师也会常常联系。 来自“国际经济中的政治问题”课程的修读学生。 ☺ “作为助教,当然要比其他同学要认真一点,这也促使我从这个被人当 做游戏的课程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它们改变了我对我们专业的态度与看 法,让我执着地面对我的梦想,这对于我的大学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 响,这也许是上天赐予我的财富吧。我感谢这些给了我快乐的日子,课 堂上的笑语让我领略了真正的大学精神。 ——来自 ” “水与废水处理新技 术”课程的修读学生。 Page 2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表:2010-2011 学年新生研讨课(共计 101 门,按院系音序排列) 院系 课程名称 主持人 开课学期 材料 信息时代的材料科学 陈延峰 春季 材料 走进光学世界 肖敏 春季 大气 全球变化与气候 任雪娟 春季 大气 走进风雨 方娟 春季 地海 全球化与中国旅游业-旅游学研讨 张捷 秋季 地海 变化环境下水文水资源研讨 许有鹏 春季 地海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人类未来发展 黄贤金 春季 地海 土地资源、资产与地理学 周寅康 春季 地海 数字地球:如何将地球搬进计算机? 柯长青 春季 地科 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 薛禹群 秋季 地科 城市化与地质环境 施斌 秋季 地科 地下探宝—资源形成与分布导引 王汝成 春季 地科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 郑洪波 春季 电子 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徐骏 秋季 电子 太赫兹科学与技术 吴培亨 春季 法学 社会生活中的法律 叶金强 春/秋季 法学 经济生活中的法律 李友根 春/秋季 工管 信息化时代的控制 周献中 秋季 工管 21 世纪的工业工程 周跃进 春季 工管 走进光电世界 张旭苹 春/秋季 化学 化学与生命 鞠熀先 秋季 化学 化学与材料 左景林 秋季 化学 能源与化学 胡征 春季 化学 化学与环境 毕树平 春季 化学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 胡文兵 春季 化学 原子和分子的量子世界 谢代前 春季 环境 多学科交叉的环境科学研究 毕军 秋季 环境 环境健康生物信息学导论 程树培 秋季 环境 快速城市化的环境效应 朱晓东 秋季 环境 水与废水处理新技术 任洪强 秋季 环境 五律协同与科学发展 左玉辉 秋季 环境 环境生态学实验与研讨 杨柳燕 秋季 计算机 面向问题求解的高效算法/程序设计技术 赵建华 秋季 建筑 建筑漫谈 赵辰 春季 建筑 数字城市与规划探秘 徐建刚 春季 建筑 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秦孟昊 秋季 Page 3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建筑 区域经济、规划与政策 甄峰 秋季 建筑 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 张京祥 春季 历史 走进考古学 黄建秋 春季 历史 新视野中国史 胡阿祥 秋季 历史 区域社会生态变迁比较研究 马俊亚 春季 历史 古典文献选读 颜世安 春季 历史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历史审视 申晓云 秋季 软件 高科技产品探究 李宣东 秋季 软件 路由、交换与远程接入 赵志宏 秋季 商院 生活中的经济学 安同良 秋季 商院 中国对外贸易问题探讨 于津平 春季 商院 走进经济全球化: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讨 黄繁华 春季 商院 营销学眼中的生意和生活 韩顺平 秋季 社会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现实 周晓虹 春季 社会 探究社会世界的方法 风笑天 春季 社会 如何理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 翟学伟 春季 社会 服务学习 彭华民 春季 生科 生命的启示 陈建群 春季 生科 植物学研究与我们的未来 卢山 春季 生科 从进化论到合成生物学 田大成 春季 生科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 李建龙 秋季 数学 数论探究 秦厚荣 秋季 数学 走进动力系统 尤建功 春季 数学 基于信息的科学计算 何炳生 春季 数学 随机问题探究 王立洪 春季 天文 宇宙的命运 陈鹏飞 春季 外院 身体,性别,身份:世纪之交的西方性别政治 朱刚 春季 外院 法国文学作品欣赏 刘成富 秋季 文学 古代文学名著研讨 程章灿 春季 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研讨 王彬彬 春季 文学 文献学意识 武秀成 春季 文学 文学理论入门 赵宪章 春季 文学 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 徐大明 春季 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 吴俊 秋季 文学 中国古代曲体文学专题研究 俞为民 秋季 文学 戏剧经典研究 吕效平 秋季 文学 电影艺术方法 周安华 秋季 文学 女性与中国古典文学 曹虹 秋季 文学 楚辞研究 许结 秋季 Page 4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文学 现代文学与现代思想 马俊山 春季 文学 古代文论与学术思潮 孙蓉蓉 春季 文学 读书法与研究法 高小方 春季 文学 20 世纪中国重要文学现象研讨 张光芒 春季 文学 西方文学名著精读 余斌 春季 物理 波及材料中的波物理 祝世宁 秋季 物理 物理生物学 王炜 秋季 物理 新生研究性物理实验 王思慧 秋季 新闻 大众传播与媒介素养 段京肃 秋季 新闻 新闻学探索 丁柏铨 秋季 新闻 媒介案例研究 杜骏飞 秋季 新闻 新闻文化 方延明 春季 信管 研究入门:规范与创新 叶继元 春季 信管 如何筛选网络信息——信息计量学视角 孙建军 春季 信管 从甲骨到因特网:书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张志强 春季 信管 信息咨询 郑建明 秋季 信管 文献交流学 陈雅 春季 医学 神奇的免疫识别 侯亚义 春季 医学 可爱的 20 世纪:改变我们生活和观念的科学发现 李尔广 春季 医学 更丰盛的生命 魏继武 秋季 哲学 科学与文化:两种文化的冲突及其反思 蔡仲 秋季 哲学 儒学与现代社会 杨明 春季 哲学 我是谁:西方哲学的思想实验 方向红 春季 政管 国际经济中的政治问题 李滨 秋季 政管 公共生活中的议事规则 孔繁斌 秋季 政管 公共权力与政府问责 黄健荣 春季 Page 5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课程详细信息—— 信息时代的材料科学.......................................................................................................................8 走进光学世界...................................................................................................................................9 全球变化与气候.............................................................................................................................10 走进风雨.........................................................................................................................................12 全球化与中国旅游业——旅游学研讨.........................................................................................13 变化环境下水文水资源研讨.........................................................................................................15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人类未来发展....................................................................................16 土地资源、资产与地理学.............................................................................................................18 数字地球:如何将地球搬进计算机? ...........................................................................................19 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20 城市化与地质环境.........................................................................................................................21 地下探宝—资源形成与分布导引.................................................................................................23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24 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26 太赫兹科学与技术.........................................................................................................................27 社会生活中的法律.........................................................................................................................29 经济生活中的法律.........................................................................................................................30 信息化时代的控制.........................................................................................................................31 21 世纪的工业工程........................................................................................................................33 走进光电世界.................................................................................................................................34 化学与生命.....................................................................................................................................36 化学与材料.....................................................................................................................................38 能源与化学.....................................................................................................................................40 化学与环境.....................................................................................................................................42 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44 原子和分子的量子世界.................................................................................................................45 多学科交叉的环境科学研究.........................................................................................................46 环境健康生物信息学导论.............................................................................................................47 快速城市化的环境效应.................................................................................................................49 水与废水处理新技术.....................................................................................................................51 五律协同与科学发展.....................................................................................................................52 环境生态学实验与研讨.................................................................................................................53 面向问题求解的高效算法/程序设计技术....................................................................................54 建筑漫谈.........................................................................................................................................55 数字城市与规划探秘.....................................................................................................................56 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58 区域经济、规划与政策.................................................................................................................59 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60 走进考古学.....................................................................................................................................62 新视野中国史.................................................................................................................................64 区域社会生态变迁比较研究.........................................................................................................65 古典文献选读.................................................................................................................................67 Page 6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历史审视.........................................................................................68 高科技产品探究.............................................................................................................................69 路由、交换与远程接入.................................................................................................................71 生活中的经济学.............................................................................................................................73 中国对外贸易问题探讨.................................................................................................................74 走进经济全球化: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讨 .........................................................................75 营销学中的生意与生活.................................................................................................................77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现实.............................................................................................................79 探究社会世界的方法.....................................................................................................................81 如何理解中国人与中国社会.........................................................................................................82 服务学习.........................................................................................................................................83 生命的启示.....................................................................................................................................85 植物学研究与我们的未来.............................................................................................................86 从进化论到合成生物学.................................................................................................................87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88 数论探究.........................................................................................................................................90 走进动力系统.................................................................................................................................91 基于信息的科学计算.....................................................................................................................92 随机问题探究.................................................................................................................................93 宇宙的命运.....................................................................................................................................94 身体,性别,身份:世纪之交的西方性别政治 .........................................................................95 法国文学作品欣赏.........................................................................................................................96 古代文学名著研讨.........................................................................................................................97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研讨.............................................................................................................99 文献学意识...................................................................................................................................100 文学理论入门...............................................................................................................................101 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103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104 中国古代曲体文学专题研究.......................................................................................................105 戏剧经典研究...............................................................................................................................106 电影艺术方法...............................................................................................................................108 女性与中国古典文学...................................................................................................................109 楚辞研究....................................................................................................................................... 111 现代文学与现代思想................................................................................................................... 113 古代文论与学术思潮................................................................................................................... 115 读书法与研究法........................................................................................................................... 116 20 世纪中国重要文学现象研讨.................................................................................................. 118 西方文学名著精读....................................................................................................................... 119 波及材料中的波物理...................................................................................................................120 物理生物学...................................................................................................................................121 新生研究性物理实验...................................................................................................................123 大众传播与媒介素养...................................................................................................................124 新闻学探索...................................................................................................................................126 媒介案例研究...............................................................................................................................127 Page 7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新闻文化.......................................................................................................................................130 研究入门:规范与创新...............................................................................................................132 如何筛选网络信息——信息计量学视角...................................................................................134 从甲骨到因特网:书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35 信息咨询.......................................................................................................................................138 文献交流学...................................................................................................................................140 神奇的免疫识别...........................................................................................................................142 可爱的 20 世纪:改变我们生活和观念的科学发现 .................................................................144 更丰盛的生命...............................................................................................................................145 科学与文化:两种文化的冲突及其反思...................................................................................146 儒学与现代社会...........................................................................................................................148 我是谁:西方哲学的思想实验...................................................................................................149 国际经济中的政治问题...............................................................................................................151 公共生活中的议事规则...............................................................................................................153 公共权力与政府问责...................................................................................................................155 信息时代的材料科学 课程代号:00245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陈延峰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材料科学 所在院系: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联系电邮:yfchen@nju.edu.cn 教师简介: 陈延峰, 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材料科学 与工程系主任。研究领域为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向是氧化物薄膜多层膜超晶 格微结构材料及光电功能器件的制备、表征和物理性能的研究。在国际核心期刊 (SCI)上发表论文 90 多篇, 其中 Science 1 篇, Nature Materials 1 篇, PRL 3 篇, APL 和 PRB 20 多篇; 获中国发明专利 4 项。1997 年度入选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2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 年被聘 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 年度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课程简介:本课程启发新生认识功能材料科学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经典的材料 科学研究的实例,结合授课者亲身经历的科研活动和研究心得,讲解最基础、最 前沿的功能材料知识。引领学生进入先进功能材料的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让学 生亲历功能材料的研究和制备过程。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课堂表述,训练学生的 研究型思维,培养学生收集与阅读科学文献的能力,并将课堂讲授、讨论、文献 阅读与学生独立完成的一组包含材料制备、表征与应用的自主实验贯穿起来,使 学生获得材料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切身感受材料科学多学科交叉、注重实验与 强调应用的鲜明特点。 课程目标:使新生了解最基础、最前沿的功能材料知识以及材料科学研究的基本 Page 8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方法与一般过程,培养新生参与研究与探索功能材料科学的兴趣,训练学生在材 料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训练学生的研究型思维, 获得材料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 教材及参考资源: 1、《走进材料科学》,Robert W. Cahn 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 2、《材料科学导论》,冯端等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 教学方式:分为讲授、研讨和见习、实践几部分。 教学大纲:教师课程讲解 4 学时;互动式研讨共进行 2 次,每次 2~3 学时,每 次研讨安排若干学生讲解, 其他同学提问交流, 教师讲评; 实验室现场教学 1 次, 3 学时;材料制备、表征与应用实验 3 次,9~10 学时。 考核方法:到课率情况,20%;互动研讨的参与度、理解与思辨能力,40%;实 验动手能力,20%;论文,20%。综合评分,并给出综合评语。 走进光学世界 课程代号:00304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肖敏、陆延青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原子物理和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等 所在院系: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联系电邮:mxiao@uark.edu,yqlu@nju.edu.cn 教师简介: 肖敏, 1978-1982 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就读。 1982 年通过 CUSPEA 项目赴美。 1988 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奥斯丁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88-1990 年在 MIT 做博士后。 1990 年开始在美国阿肯色大学物理系做助理教授。现为美国阿肯色大学物理系 教授(1998) 、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2004) 、21 世纪纳米技术 讲座教授(Endowed Chair Professor in Nanotechnology,2006)。主要研究方 向包括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原子物理和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等。迄今已发表 超过 210 篇(SCI)期刊论文,文章引用>4,100 篇次,个人引用 H 因子为 31;同 时,本科研小组获得超过 700 万美元的科研基金。现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2004)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2004) ,曾任美国量子电子 和激光科学大学(CLEO)/(QELS)技术委员会主席(Program Chair,2005)和 大会共同主席(General Co-Chair,2007) 。2005 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 计划”讲座教授;2008 年通过南京大学入选第一批国家“千人计划” 。 陆延青,1987-1996 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96 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 材料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省政协委员、 南通南京大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 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高技术部部长。拥有中美专利 10 余项。先后在 Science, PRL, APL, OL, OE, IEEE PTL 等刊物上发表 SCI 论文 60 余篇,被引 680 多次, Page 9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H 因子 16。曾获 2006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五获奖人) 、1999 年度基础 科学研究十大新闻(第一获奖人) 、1999 年度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第一获奖 人) 、江苏十大青年科技之星、南京大学杰出贡献奖、全国青年五四奖章、江苏 青年五四奖章等奖励。学术任职包括 IEEE 光子分会及通讯分会的高级会员。中 国物理学会液晶专业委员会委员、 《液晶与显示》编委、江苏省光学学会理事、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组专家等。 课程简介:光学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成份,也是未来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 发的基础性课程。传统的光学教学一般沿几何光学(成像光学) 、波动光学、晶 体光学、信息光学、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等顺序系统讲授光学知识。这 种循序渐进的教学十分重要, 但有时候学生会感到比较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提高。 鉴于此,此课程通过生动活泼的互动性教学,有意识地把一些重点的光学知识通 过形象具体的专题介绍传授给学生。比如,通过人眼结构和摄影技术讲授成像光 学、通过彩虹和全息照相的原理讲授波动光学、通过解剖液晶显示器的原理讲授 晶体光学、通过激光电视讲解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通过对光盘的观测讲解信息光 学、通过 EPR 佯谬讲授量子光学。同时,辅以某些前沿课题的介绍。这样,学生 可以迅速建立起一些光学的基础知识,激发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光学基础知识和前沿热点。 教材及参考资源:根据各任课教师在各个领域的前沿资料,分工编写。学生可参 考市售光学类教材。 教学大纲:成像光学、波动光学、晶体光学、信息光学、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量 子光学、光学前沿每个专题一次,3 课时。 教学方式:由各专题教授组织专题内容,课程主持人统筹安排。课程组织采取讨 论式进行:由专题教授介绍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围绕 相应的课题提出问题及解决思路。 考核方法:采取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主观分由各专题教授给定,最后 统一取平均; 客观分采取概念考试或结合专题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主观分占 60%,客观分占 40%。 全球变化与气候 课程代号:00223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任雪娟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气象学 所在院系:大气科学学院 联系电邮:renxuej@nju.edu.cn 教师简介:任雪娟,教授,1988 年 9 月进入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学习,分别于 1992 年和 1995 年获南京大学气候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0 年 7 月在南京大 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从事海气相互作用与东亚气候异常的关系研究。 Page 10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于 2002.5-2004.5 在加拿大海洋渔业部 BEDFORD 海洋研究所进行了 2 年的博士后 研究,主要从事西北大西洋风暴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中纬度极端天气条 件下的海气相互作用问题, 以及未来气候变暖对西北大西洋风暴的可能影响等研 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主持中科院大气所“联合创 新青年学者计划”一项,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 世纪 70 年代 末我国东部旱涝年代际转型的成因研究”、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形成机制及其 与东亚气候变化的联系规律研究”。 近些年来在 J. Geophys. Res、Mon. Wea. Rev、 Geophy. Res. Letter、Int. J. Climatol.等国际 SCI 上发表论文若干篇,在 Adv.Atmos.Sci.、《地球物理学报》《气象学报》《海洋学报》等国内学术期刊 、 、 上发表论文近 30 篇。曾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排名第六) 。 主讲的大气科学学院本科“流体力学”课程被评为 2008 江苏省精品课程。出版 《计算方法》教材一本。 课程简介:以气候变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 胁。气候的变化对全球气候与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产生了一系列与气候变化 有关的科学问题,如现在气候变暖的历史地位、水循环加剧问题、极端天气事件 (台风、暴雨、热浪)频发问题,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问题,未来全球温度上升 是否会更快?本课程将围绕以上热点问题,开展开放式讨论和研究性教学。该课 程以大气科学为依托,融合地理、地质、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的综合理论进行 教学和研讨。本课程适合我校大气、地理、环境、地质、生态类专业本科生启发 学习。 课程目标:使同学初步了解地球系统的概念,了解大气圈的重要地位,初步认识 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增强学生关注地球气候、关爱环境的意识。与此同时, 建立一种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缩 短教授与新生之间的距离,并探索一种以师生互动、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材及参考资源: 1、W. Steffen, et al, 2002, Challenges of a Changing Earth, Springer, PP.216 2、P. Cyson, et al, 2002, Global Regional Linkages in the Earth System, Springer, PP.198 3、Malone, T. F., Roederer, J. G. (eds.), Global Change, ICSU.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85. 4、符淙斌,地球的未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张兰生、方修琦等,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毕思文编著,地球系统科学,科学出版社,2003。 7、朱诚等,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余志豪,杨修群,任黎秀,厄尔尼诺,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9、M.H.Glantz 著,王绍武、周天军等译,变化的洋流-厄尔尼诺对气候和社会 的影响,1998。 教学方式:教师引导性讲授,围绕 4 个专题布置参考书和参考资料的阅读,将学 Page 11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生分成对应 4 个研讨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 习与思考,围绕专题进行发言、讨论以及撰写专题报告。 教学大纲:分 5 个备选专题:(1)气候变暖的历史地位、(2)水循环加剧问题、 (3)极端天气事件(台风、暴雨、热浪)频发问题、 (4)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 问题、(5)未来全球温度上升是否会更快?可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其中 3-4 个。 每个专题 4-6 学时。 考核方法:上课表现(考勤,上课发言,讨论)50%,总结报告 50%。 走进风雨 课程代号:00252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方娟、王元 职称:教授、博导 研究专长:大气动力学 所在院系:大气科学学院 联系电邮:fangjuan@nju.edu.cn 教师简介: 方娟,2000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获博士学位。2007 年受聘为南京大 学大气科学系气象学教授,主要从事与大气动力学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 主要进行锋面动力学和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参加 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 1 项重点项目的 研究,发表科学论文 10 多篇。2002 年获中国气象学会涂长望气象青年科技奖, 2005 年度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完成人) 。 王元,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 年毕业于鲁汶大学(比利时)物理系天文与地 球科学专业(Universite Catholique de Louvain, INSTTUT D’ASTRONOMIE ET DE GEOPHYSIQUE, GEORGES LEMAITRE),获理学博士学位。在鲁汶大学期间,是欧洲 MAR 三维大气原始方程组模式的中尺度套网格模式设计和实施者之一。1997 年 回国,在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 作,2001 年起担任该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先后主持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专项研 究基金、南京大学“211”专项研究基金、南京大学“985”专项研究基金、江苏 省自然基金、973 项目子专题、973 项目专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研究, 并参加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省部级和面上项目 10 余项。 目前主要从事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分析、预报和动力学研究、大气流体数值计算、 网格计算优化理论和数据变分同化理论、 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以及下垫面与大气 相互关系物理过程的等领域相关研究。已发表论文 20 余篇,出版著作 3 部。曾 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类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国家精 品教材建设奖励以及省部级和校级科学研究奖。现担任中国气象学会会员、中国 气象学会第 25 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委员、 25 届中国气象学会副秘书长、 第 江苏省气象学会理事、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气象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 《气象科学》杂志编委、 《气象与减灾研究》杂志编委。 课程简介:风雨是自然界中人们最为熟悉的现象之一,也是对人们日常生活有重 Page 12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要影响的天气现象,但人们对于它们的认识多是停留在表象,而对它们的形成、 特点和影响没有深刻的认识。为此,本课程拟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对大气中与风 雨现象密切相关的一些天气系统(台风、锋面、强对流风暴)进行一些科普性的 介绍和专题研讨。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些天气现象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 程,从而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研究和探索兴趣;逐步培养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 题,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及参考资源: 1、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气象出版社,2006。 2、The Ceaseless Wi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Atmospheric Motion. John A. Dutt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76. 3、Synoptic-Dynamic Meteorology in Midlatitudes: Volume II: Observations and Theory of Weather Systems. Howard B. Blueste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4、Divine Wind: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Hurricanes. Kerry Emanu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5、http://ceaselesswind.com/ 6、中国气象局 MICAPS 系统 教学方式:课程的讲授拟以专题方式进行,每一专题将由三部分组成: (1)教师 引导性的背景知识介绍;(2)教师根据专题设定相关科学问题,学生根据这些问 题在课外进行相关的文献阅读、计算和研究分析; (3)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课外学 习的基础上,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对典型的天气过程如台风、锋面、强对流天气 等进行诊断分析和讨论,深入了解这些天气过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和影响。 另外, 在进行专题讲授的同时,对授课期间出现的典型风雨天气过程进行现场讲解观 察,如对秋冬季的寒潮大风天气过程进行详细讲解观察,或者对梅雨季或华南前 汛期的暴雨过程进行现场解读。 教学大纲:分为五个专题: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2 学时) ;热带气旋(台 风)的特点(7 学时);锋面系统的结构及风雨分布特征(7 学时);强对流风暴 的形成过程(8 学时)。 考核方法: (1)根据课程讲授的内容,选择典型天气个例 5-6 个,学生按照自 愿原则分成四人一组,每人选择个例的一个方面进行诊断分析研究,并完成文字 总结一份(50%)(2)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20%)(3)学生在课堂讨论的 ; ; 表现(30%)。 全球化与中国旅游业——旅游学研讨 课程代号:002250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张捷 职称:教授、博导 研究专长: 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Page 13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所在院系: 地理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联系电邮:jiezhang@nju.edu.cn 教师简介:张捷,博士、教授,1990 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旅游地理与 旅游规划专业博士点博导、自然地理专业博导。近年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 划、自然遗产、信息地理学和书法景观研究。主持完成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 金项目 1 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4 项、建设部科研项目 4 项、主持或参加省部级 旅游规划多项。在中英文专业刊物发表论文约 200 篇、省部级鉴定 4 项。研究成 果获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奖 1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3 项、中国城镇规划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1 项、全国学会级优秀论文奖 3 项、其它地方政府优秀旅游规划奖等多项; 此外,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十五规划教材 1 部。 现为南京大学旅游研究所所 长、南京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风景所所长、 南京大学国土旅游系副主任、 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学术负责人。 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中国旅游教学理事会常务理事、国际旅游研究会(IATS)创始成员、国 际地理联合会 IGU 旅游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旅游协会理事、中国地 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江苏省旅游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地理学会旅游 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经验实验美学会正式会员、美国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 国际旅游研究所名誉研究员、 国内多个大学名誉教授及多个省市地方旅游发展顾 问专家。目前主持多个项目,如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书法景观”项目和江苏省古 运河旅游规划项目。 课程简介: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大国际产业之一。 中国旅游业已经在世界排名前 列,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旅游目的地。闲暇现象 是当代社会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变动,中国的旅游业 如何发展?存在哪些问题?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中国旅游业发展有哪些优 势?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景观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如何发挥?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课程目标:激发学生对旅游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学术思考能力和对旅游研 究实地调查工作能力。 教材及参考资源: 以国际学术期刊(我校图书馆网站可以检索)为基础: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 Tourism Geographies,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Annals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Leisure Scienc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此外,还有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旅游学刊、人文地理、 经济地理等国内刊物的旅游类文献。 教学大纲: 课程讨论研究的学术内容:旅游资源及其评价、旅游流研究、旅游动机、旅游映 象、旅游产业、文化旅游、自然遗产旅游、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影响、全球 化对中国旅游的影响、中国旅游对全球化的响应。重点内容:文化景观与旅游、 自然遗产与旅游、全球化与中国旅游、旅游目的地评价、世博会与旅游业。 教学方式:本课程将以研讨为主,讲座为辅助,实地调查工作为研究基础。教师 Page 14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讲座(占总课时的 1/2),学生讨论(占总课时的 1/4),研究实践(实地调查)(占 总课时的 1/4)。 考核方法: 课程论文,课程期终笔试或口试。 变化环境下水文水资源研讨 课程代号: 00205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许有鹏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 水文水资源(自然地理) 所在院系: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联系电邮:xuyp305@yahoo.com.cn 教师简介:许有鹏,1982 年南京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1985 年中科院硕士研究 生毕业,其后在南京大学获自然地理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教 授、博导。主要从事水文、 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城市化对水文、 水资源与水环境影响,水资源评价与保护,流域防洪减灾以及水资源持续利用等 方面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并获教育部等 4 项省部级科学进 步奖。目前已在核心以上杂志发表论文 80 多篇,参编专著 2 部。主要研究领域 和贡献有:干旱区水文水资源规律和承载能力的研究;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变化 对流域水文的影响研究;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流域非点源污染与水环境保护研 究以及流域洪水模拟与防洪减灾研究等; 其中将遥感与 GIS 应用于流域洪水预警 和防洪减灾研究,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主持多项科研任务,包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对河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 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南沿海中小流域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教育部 博士点基金“东南沿海中小流域城市对水文特征的影响研究”、 江苏省自然科学 基金“江苏里下河地区洪涝灾害及风险评估”和科技部及水利部水利公益专项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对洪水孕灾环境的影响”等。 课程简介: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日益 严峻,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也日益突显。本课程选择当前变化环境 下水文、水资源研究的热点问题,围绕流域下垫面变化、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 影响这个主题,开展相关专题的介绍以及讨论。首先,分析当前水文水资源研究 的迫切性,并研讨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其次,重点围绕当代水文水资源研究的 有关热点问题,开展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变化对流域水循环以 及降雨径流长期变化的影响, 对暴雨洪水与孕灾环境影响以及对水环境与水生态 影响等开展研讨,并结合实例,对其研究途径和技术手段加以分析,为培养本科 研究型人才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讨,使学生了解当前变化环境下水文、水资源与 水环境领域所面临的一些重大研究问题, 引导学生对本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兴 趣,并初步掌握本学科研究分析的一些基本技能与研究方法。同时通过学生参与 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学 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研究型人才打下基础。 Page 15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教材及参考资源: 1、许有鹏等编,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12 2、黄锡奎主编,水文学,高教出版社,2002.6 3、芮孝芳,水文学原理,中国水电出版社,2005.6 4、Jerry R. Rogers. Environmental and Water Resources. 2007,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5、其它教学资源:实验流域野外考察、相关研究中径流实验、一些国家攻关课 题研究成果以及有关部分视频教学材料、相关专题的中外参考论文等。 教学大纲: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本课程将主要围绕流域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水资源 特点与变化规律开展研讨,主要包括:(1)当前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 题; (2)流域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长期影响; (3)城市化发展下暴雨洪水与水环 境变化特征;(4)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水资源研究途径与方法。课程将针对上述几 个专题,着重围绕变化环境下水文水资源研究的迫切性,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以及降雨径流影响, 城市化发展下暴雨洪水规律以及河流水环 境变化特征开展讨论;然后将针对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水资源研究途径与方法,开 展径流实验分析;水文模拟以及多学科综合分析开展研讨。力争从专业科普入门 着手,然后围绕当前变化环境下水文水资源热点问题开展学习研讨。 教学方式: 围绕本课程的各研讨专题,根据小班化的特点,参照国外本科教学的 模式,首先由老师辅导, 然后由同学进行研讨,并结合研究案例,辅以流域调研、 实验考察和室内模拟分析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 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科研技能。 考核方法: 整个课程拟以出勤率、课堂讨论表现、课堂 PPT 以及课后书面报告为 平时成绩,课程结束根据学生选择某一专题作初步研究分析报告,作为最终课程 成绩。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人类未来发展 课程代号:002240 开课学期: 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 黄贤金 职称: 教授 研究专长: 土地利用与规划,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所在院系: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联系电邮:hxj369@nju.edu.cn 教师简介:黄贤金,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主任、教授、博导,中国土地 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专家组 成员, 《中国土地科学》《经济地理》《生态经济学报》编委。2005 年获得教育 、 、 部新世纪人才支持项目,2000 年、2004 年分别获得霍英东基金奖励,获省部级 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次、二等奖 3 次,获得省级优秀教 学成果一等奖 2 次,2000 年被评为江苏省师德模范。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规划、 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等方面教学研究,主持国土资源部公益性科技支撑项目、国 Page 16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 30 余项。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主要面向江苏省品牌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 年级新生,着重针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人类未来的影响,介绍区域土地利 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未来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影响的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研 究方法,并结合案例的具体应用、有关考察、课程讨论与模拟分析等方式,增强 同学对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人类发展相互关系的认知,并提高同学对于土地 利用/覆被变化与人类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解与研究能力。 课程目标: 针对新生数学基础较好的特点,充分利用新生所学习的大学数学课程 基础,在介绍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粮食安全等的相互关系基础上,重点讲述土 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模拟等模型构建的主要思路、方法,并结合案例分析方式, 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其提高将数学基础应用在专业课程中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资源: 1、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效应响应与模拟研究,黄贤金、濮励杰、彭补拙等,科 学出版社,2008。 2、闽台土地利用变化比较,陈健飞等,科学出版社,2005。 1. 3、[美]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译,地质出版社,2004。 3、全国及江苏省以及江苏省、安徽省等有关市、县土地利用有关数据,经济社 会发展数据库以及生态环境、水资源水环境等相关资料。 4、全国、江苏省以及江苏省、安徽省等有关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资 料。 5、网络资源: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资源部、 国家统计局等网站。 6、期刊资源:自然资源学报、地理学报、资源科学、中国土地科学、经济地理 等。 7、课题报告:有关全国、江苏省、安徽省等地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分析 的相关报告文本等。 教学大纲: 1、人类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急剧改变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着重从人类发展的 不同阶段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主要通过授课与研讨方式进行,4 学 时。 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顺应了人类发展的需求,但也增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风 险。如粮食安生、生态环境、全球变化的影响。将组织课程辩论赛:土地利 用/覆被变化是影响人类发展的主要原因吗?6 学时。 3、如何模拟土地利用变化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介绍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预测 的主要方法及模拟模型构建,并结合全国以及江苏省等相关案例子进行实证 模拟和验证。同时,提供相应的数据与资料,请同学进行模拟分析、讨论, 并组织必要的调研与考察。8 学时。 4、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土地利用与管制对策。结合同学模拟分析结果以 及对于典型区域调研分析,同时分析不同对策措施的实施效果。6 学时。 Page 17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教学方式: 1、课程讲授:主要是介绍有关基本知识,提出基本研究方法; 2、课堂辩论:主要是结合土地利用变化与人类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认知开展; 3、模拟验证:着重引导同学结合有关资料,运用所了解的研究方法,分别就粮 食安全、生态效应、土壤环境、全球变化等进行模拟验证; 4、课堂讨论:主要是组织同学对于模拟验证、研究分析结果进行研讨和交流, 并研讨不同研究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结论的可信度等; 5、考察参观:主要是考察有关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系统运行 与模拟数据库建立等情况。 考核方法: 1、平时到课情况:12 分(一次 1 分); 2、课程讨论参与情况:18 分; 3、作业情况:20 分; 4、课堂辩论:10 分; 5、研究报告(结合案例完成研究报告,即模型构建与分析报告):40 分。 土地资源、资产与地理学 课程代号:00236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周寅康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水土资源耦合与利用 所在院系: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联系电邮:drzhyk@nju.edu.cn 教师简介:周寅康,博士,教授,博导,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客座研 究员,德国 Tuebingen 大学访问学者(2000),瑞典 UPPSALA 大学地学院交流讲 座教授(2004)。亚洲房地产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土壤学会会员,中国自然 资源学会理事暨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注册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土地利用、不动产估价及地理学非线性现象(分形与混沌) 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博士点 基金、部委基金、公益专项基金及地方性科研项目 30 多项,曾获新疆生产建设 兵团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 、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 、国土资源部 土地利用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江苏省土地优秀科技工作者(2004)等; 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编著和参编教材多部,专著多本。 课程简介:作为新生研讨课,本课程拟以当前我国城市化与市场化为背景,针对 土地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 引出一系列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土地利用与土 地价格问题,以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为基本对象,通过典型案例介绍,引导学生 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辨和讨论,实行开放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同时,教师将提供 协同学、区位论、生态价值等方面的论文以及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刊物上的论文,进一步启发学生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土地 资源及资产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之视野。 课程目标:通过案例-研讨-理论提升过程,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以及土地科学之专 Page 18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业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资源: 1、长期积累的相关案例资料; 2、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中近期相关论文; 3、其它,如网站资源等。 教学大纲: 本课程环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WHY,为什么要讨论土地之资源与资产问题,为什么要从地理学角度讨论 此问题(突出地理学之重要性、基础性,感受地理及其南大) 学时) (6 ; 2. WHAT,什么是土地资源与资产,现实社会之体现及其存在问题(6 学时); 3. 市场经济背景下,土地资源与资产之一致性、延伸性及其与地理学之共通性 (8 学时); 4. 土地资源资产之趋势分析(4 学时); 5. 有关此类问题之研究进展(穿插在各课堂中) 。 教学方式:案例介绍、图片展示、课堂讨论、要点分析与参观观摩相结合,重课 堂讨论,引导学生可以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甚至相左的观点,但需分析自己观点 形成之依据。 考核方法:讨论与小论文相结合:出勤率(10%) ;课堂表现(提问、讨论、回答 等,占 20%);课堂 PPT 报告(40%);课程论文写作(30%)。 数字地球:如何将地球搬进计算机? 课程代号:00257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柯长青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 遥感与 GIS 所在院系: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联系电邮:kecq@nju.edu.cn 教师简介:柯长青,教授、博导。1999 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获博士学位,2001 年获德意志联邦学术交流中心 DAAD 奖学金,于 2002 年 3 月 至 2003 年 2 月在德国 Giessen 大学从事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9 年 自 在南京大学工作以来,主要从事遥感、GIS 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 后为本科生讲授过数据库技术、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科学知识讲座等课程,为研 究生讲授过景观生态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展等课程。 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 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江苏省自然科 学基金以及横向课题多项,发表论文 50 余篇。出访过美国、日本与韩国,与德 国的 Giessen 大学、Bochum 大学、Jena 大学、Kiel 大学,法国的 Luon 大学有 过项目合作。2008 年获全国高等院校 GIS 十大创新人物奖,2009 年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 课程简介: 本课程力图以通俗浅显的图表文字,解说数字地球中包含的复杂理论 Page 19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与技术问题,定位于地理信息科学的入门性课程,使学生对数字地球(地理信息 科学)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地理信息科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 思路是从地理信息科学的角度介绍数字地球的基本理论、构建及应用技术,内容 包括:数字地球的基本概念、 多维地理信息的表达方法、 数字地球中的信息获取、 存储、管理、传输、共享、虚拟再现与分析应用等。在简要介绍相关理论、原理 的基础上,结合 Google Earth(网站)、数字地球技术与应用、经济建设实际, 多组织学生就数字地球的相关内容与最新成果进行小组研讨,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 双向互动,使学生掌握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专业兴趣,进 而努力学好地理信息科学。 课程目标: 使学生了解数字地球的基本理论、构建、应用技术及其前沿进展,激 发学生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趣,并步入地理信息科学的知识殿堂。选修学生:地 理、海洋、地质、大气、环境、生态等专业的学生。 教材及参考资源: 1、承继成等,数字地球导论,科学出版社,2007。 2、冯学智,都金康等,数字地球导论,商务印书馆,2004。 3、马霭乃,地理信息科学:天地人机一体化网络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Website: Google Earth. 教学大纲: 1、数字地球的概念与组成,2 学时 2、数字地球信息的描述与表达,2 学时 3、数字地球的相关理论与技术,6 学时 4、地理信息的获取与采集,4 学时 5、地理信息的虚拟再现,2 学时 6、地理信息的分析与建模,4 学时 7、数字地球的创建与应用,4 学时 教学方式:以学生讲解、小组研讨为主,教师主要发挥组织作用,讲授为辅。 考核方法:小组研讨准备、讲解(30%) 课堂发言、 ; 表现(30%) 课程论文 ; (40%)。 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 课程代号:002220 课学期: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薛禹群 职称:院士、教授、博导 研究专长:水文学及水资源 所在院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科学系 联系电邮:yuqunx@nju.edu.cn 教师简介:薛禹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1999 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 (1)地下水模拟(地下水流模拟,溶质运移模拟, 热量运移模拟)和相应的数值方法。 (2)水文地质。迄今出版专著、教材 8 本; 论文 90 余篇,涉及海水入侵,热量运移,地下水污染等,发表于 Water Resources Page 20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Research、Ground Water、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科学通报》《地质 , 学报》《水利学报》《煤炭学报》《水科学进展》等国内外刊物。 , , , 课程简介:我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取得了兴利除害的重大成就:以占全球约 6%的可更新水资源、9%的耕地,支持了全球 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但也出 现了一些更为复杂的新问题。由于中国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特征,庞大 的人口和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得水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四方面:水资源 供需矛盾突出;洪水灾害频繁,防洪减灾任务艰巨;部分地区生态脆弱,生态环 境有所恶化;水污染严重,加剧了缺水矛盾。另外,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水平还亟 待提高。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不仅使大一新生能够认识并逐步深入了解我们祖国的水 资源与水环境方面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有关对策与建议;更力图让新生 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对水文专业的研究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创新能力。 教材及参考资源: 1. 薛禹群,2008(修订),中国的水资源与水环境(内部讲稿) 2. 任美锷,史运良等编著,1994,中国的三大三角洲,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钱正英,张光斗主编,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 专题报告,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 刘昌明,陈志恺主编,2001,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中 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教学大纲: 1、概论(4 学时) 2、中国水资源专题(8 学时) 3、中国水环境专题(6 学时) 4、对策与建议专题(6 学时)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以小组方式围绕专题开展学习讨论,穿插课间实习 1-2 次。 考核方法:综合学生的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工作、口头或书面报告(课 程报告、小论文等)等各方面表现计分。 城市化与地质环境 课程代号:002600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施斌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工程地质与环境岩土工程 所在院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电邮:shibin@nju.edu.cn 教师简介:施斌,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主任,国家杰出 Page 21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协会(ISEG)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工 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和环境岩土工程研究。1983 年毕 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86 和 1995 年分别在南京大学获得工程地质学硕士和博 士学位。 先后在俄罗斯盐业设计院、 圣彼得堡大学;日本地质调查所和茨城大学; 美国麻省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等科研机构做访问学者和合作科研。 已发表论著 250 余篇,被 SCI、EI、ISTP 三大检索系统已收录的论文 80 余篇次,论著他引 用率 300 余篇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1 项, 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6 项。成果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 次,二等奖 1 次。 课程简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地大城市的“热岛”效 应及其带来的各种环境和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可以预料,由于我国人口多,城 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中的建筑物和人口密度越来越趋 于饱和,城市“热岛”效应必将愈加严重,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立 体的、浸没性的。城市“热岛”效应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改变了地质环境的自然温度场,而温度场是影响岩土介质工程性质演变的三 个环境要素场(应力场、温度场和化学场)之一,它的改变必然对地质环境的演 化产生重大影响;二是破坏了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物质和 能量的自然循环,打破了这些环境要素与地质环境间的原有平衡,从而导致地质 环境发生变化。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实习和小论文,让学生认识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所 处的地质环境及其城市化过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其中的相关 科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对本专业的兴趣。 教材及参考资源:自编讲义及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积累的大量相关课件等文字、 影像资料 教学大纲: 本课程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热岛’效应环境中土 体工程性质变化及其灾害效应研究”,着重围绕以下科学问题讲授并讨论: 1. 城市“热岛”效应与地质环境(4 学时) 2. 城市“热岛”效应环境中地温场的变化(6 学时,其中 2 学时野外实习) 3. 城市“热岛”效应环境中地质体中水分迁移规律(4 学时,其中 2 学时野外实 习) 4. 城市“热岛”效应环境中地质环境的演化(4 学时) 5. 城市“热岛”中地质和生态环境灾害效应的调控(6 学时,其中 2 小时野外实 习) 教学方式:启发式讲授与开放式讨论,课间实习 3 次。 考核方法:根据学生的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工作、口头或小论文形式等 进行综合评价。 Page 22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地下探宝—资源形成与分布导引 课程代号:00226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王汝成,胡文瑄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矿床学 所在院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电邮:rcwang@nju.edu.cn, huwx@nju.edu.cn 教师简介: 王汝成,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 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科学通报》 编委、《岩石矿物学杂志》副主编。长期从事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研究。目前承 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课题及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等项目。 胡文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地质学 会教学分委员会副会长,《石油天然气地质》等杂志编委。长期从事固体矿产资 源及油气资源研究,承担科技部基础科学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及“大型油 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专项课题研究工作,以及国家基金委金铜矿床等方面的 基金项目。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典型金属矿床和油气藏的发现、研究及开发为实例,采取实 地考察、课堂讲解与讨论、部分实验等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探索地下宝藏的神奇 领域。主要介绍三大类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问题: (1)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钨- 锡和金刚石等矿床;(2)与热液作用相关的金-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床;(3)与 沉积-成岩作用相关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床。授课内容除了介绍讨论这些矿产 资源的成因和分布规律,还将讨论这些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围绕资 源问题开展的政治及贸易竞争。 课程目标: 1、基本了解重要矿产资源的形成条件和勘探思路; 2、体会矿产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建立人与自然相依相应等自然观; 3、通过了解地球及其作用特点,拓展学生的时空视野,提升学生的哲学思辨能 力。 教材及参考资源: 1、矿床学,袁见齐等,地质出版社,1985 2、区域成矿学,翟裕生等,地质出版社,1999 3、《石油地质学》,张厚福等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4、中国矿产资源网:www.chinamr.net 5、中国油气网:www.sinooilgas.com 教学大纲: 1、人类社会发展与矿产资源的关系,中国资源形势与对策(4 学时) 2、岩浆岩中的钨锡与金刚石矿产(8 学时) Page 23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3、热液作用与金铜多金属矿产(6 学时) 4、沉积盆地中的油气分布与勘探(6 学时) 教学方式: 1、参观与考察:主要参观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和南京栖霞山铜矿等,针对 参观内容进行研讨。 2、介绍与研讨:讲解国内外典型矿山发现与开发情况,根据实际资料,研讨相 关矿产的成因与分布。 3、实践与分析:提供典型矿石标本,通过标本观察、显微镜鉴定等,讨论分析 其形成条件和找矿标志。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 课程代号:00237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郑洪波,陈骏,季峻峰 职称:教授、博导 研究专长:地球化学与全球变化 所在院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电邮:zhenghb@nju.edu.cn 教师简介: 郑洪波, 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学位 , (地质学) , 西澳大利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先后在英国利物浦大学、 西澳大利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从 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同济大学海 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曾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 划”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曾获得第十届侯德封青年地球化学家奖和中国第 四纪青年科学家奖。任《科学通报》特邀编辑, 《第四纪研究》编委, 《沉积学报》 编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编委,以及 Island Arc 和 Open Geographic Journal 编委。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 IGCP-581 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国委 员会 PAGES 工作组成员。 陈骏,南京大学现任校长。1985 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8 年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 年聘为南京大学教授,先 后担任地球科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06 年 5 月起担任南京大学校长。2008 年 3 月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主要从事表生 地球化学过程与全球变化,钨、锡、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方向为环境地球化学 与矿床地球化学。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励 一等奖 2 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 1 项,以及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主要学术兼职 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资源环境 与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 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任《中国科学(D 辑) 》编委,《地质学报》编委,《地质论 评》编委, 《地球化学》编委《第四纪研究》编委等。 Page 24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季峻峰,分别于 1985 年,1988 年和 1997 年获得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理学学 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2002 年 3 月至今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 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地球化学,CO2 矿物封存和环境地球化学。 课程简介: 人类社会正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 IPCC 报告到 2009 从 年哥本哈根会议,国际社会都在共同努力寻找一条建设富裕、健康、安全的可持 续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各国政府的义务,也是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研究 的热点,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近年来,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众多科学家广 泛投入了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全球 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以及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等大型研究 计划组成的全球变化研究,科学界逐渐认识到地球上的大气、水、生物、岩石、 地幔和地核等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密切联系而相互作用的整体, 不了解地球 的整体行为难以全面深入理解局部变化,由此提出了整体地球系统(Integrated Earth System)的概念,形成了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系统整体 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行为的一门全新的集成科学——地球系统科学。 课程目标:使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有一定的认识,对地球科学 的前沿——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有一定了解,激发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建立地球科学的宏观和微观思维方法,引导他们在当前交叉与综合的科学发展背 景下从事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思路。 教材及参考资源: 1、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黄鼎成、林海、张志强主编,气象出版社,2005 年。 2、全球变化科学导论,朱诚、谢志仁、申洪源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3、普通地质学,夏邦栋主编,地质出版社,1995 年。 教学大纲: 1、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8 学时) 2、全球变化与人类应对(8 学时) 3、从盖亚假说到地球系统科学(8 学时) 教学方式:本课程将以教材的知识内容为主线,采用“讲解+实验+野外+演示 (含视频)+文献检索与阅读+研讨”的复合模式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文献检索 讲解内容 实验与演示 研讨 与阅读 地 球 科 学 的 (1) 介绍地球科学 经 典 论 文 3-5 (1)地球科学的意义 基 本 概 念 和 研究的内容; 篇; (2)地质学的研究历程 一般原理 (2) 实验室观摩。 参考资料 1-3。 (1) 地质学的基本 经 典 论 文 3-5 地球科学的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生 研究方法 篇; 时空观 存压力是什么? (3) 野外实习。 参考资料 4-5。 Page 25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有关全球变化的国际组 全球变化 视频(电影)+图片 网上资料查阅。 织和研究计划 网上资料查阅 资 源 消 耗 与 实验室观摩 CO2 减排的国家政策与国 最新科技进展 CO2 封存 际义务。 报道。 从盖亚假说 经 典 论 文 3-5 地球系统科学的发 地质学的学习与研究前 到地球系统 篇; 展 沿 科学 参考资料 4-5。 时间分配上,教师讲解 8 学时,实验与演示 6 学时,研讨 10 学时,文献检索与 阅读则在课外完成。 考核方法:出勤率(10%)、课堂表现(提问、讨论、回答等;占 20%)、实验(10%) 、 课堂 PPT 报告(含文献检索与阅读,35%)、课程论文写作(25%)。 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课程代号:002020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徐骏 职称:教授、博导 研究专长:半导体 所在院系: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电邮:junxu@nju.edu.cn 教师简介:徐骏,理学博士,近几年来工作主要集中在高密度尺寸可控纳米硅量 子点及其多层结构,硅基发光材料与器件,非晶半导体光电薄膜和应用以及纳米 氧化物的制备及在硅基光电子器件的应用等方面。 在硅(锗)基量子结构的构筑与 光电特性的研究、半导体光电功能薄膜材料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 国际同行中产生一定影响。 迄今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共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00 余篇, 被 EI 收录 60 篇。论文被他引 400 多次。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 年) 和二等奖(1995 年) 。被选为 2009 年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江苏省优秀青年 骨干教师(2000 年)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 年)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 奖励基金 (1999 年) 江苏省创新人才基金资助 、 (2002 年)并入选江苏省“333” 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2007 年) ,荣获 2005 年度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课程简介: 本课程基于半导体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结合物理学系微电子与固 体电子学学科的研究方向,结合授课教师的科研经历与项目,讲述包括半导体材 料和光电子器件的基本知识、半导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半导体杂质工程与能带工 程等内容;对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主要包括多孔硅、硅基发光材料,半导体低维 结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发现、制备、结构、性能和应用作一系统而普适的介 绍,特别关注半导体纳米材料中的电子、声子行为等产生的原因以及半导体光电 子材料中的电子的输运、复合过程。进而介绍如何构建半导体的光电子器件,包 括半导体探测器、发光器件、太阳能电池以及半导体激光器等器件并介绍器件的 Page 26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工作原理、应用与相关的前沿课题。针对目前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所存在的 材料质量、器件工艺等诸多难点,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能的解决途径。 课程目标: 让学生了解当前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一些 实际的应用情况。加深学生对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相关认识,并通过讲授发展的 历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开拓他们的思维与知识面。 教材及参考资源: 1、Porous Silicon, Z. C. Feng et al (Ed.), 1996, Singapore Scientific Publisher 2、Review Paper, A. G. Cullis, L. T. Canham, and P. D. J. Calcott. J. Appl. Phys. 82, 909 (1997) 3、Review Article: L. Pavesi, Advances in Optical Technologies (2008) 4、半导体光电子学,黄德修,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5、半导体光学性质,沈学础,科学出版社 6、6、S. L. Chuang, Physics of Optoelectronic Devices,John Wiley & Sons,1995 7、Semiconductor Optoeletronic Devices,Bhattacharga Pallab,Harvard Press 8、其它相关参考文献与课件 教学大纲:讲授将按专题进行: 1、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与半导体物理基础(课堂讲授;3 学时) 2、从体到点-硅基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课堂讲授与讨论;5 学时) 3、半导体低维结构与器件(课堂讲授与讨论;4 学时) 4、宽带隙半导体与固态照明(课堂讲授与讨论;4 学时) 5、走进氧化锌材料(课堂讲授与讨论;4 学时) 6、半导体光伏材料与器件(课堂讲授与讨论;4 学时) 教学方式: 边讲授,边讨论。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后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组织 和安排学生以 3~5 人为小组进行专题研讨,通过阅读英文论文,网上资源调研 等方法,撰写调研报告并进行报告会。 考核方法: 出勤率(20%)、课堂表现(提问、讨论、回答等;占 20%)、课堂 PPT 报告(40%)、课程论文写作(20%)。 太赫兹科学与技术 课程代号:00272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吴培亨 职称:教授、中科院院士 研究专长: 超导电子学 所在院系: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电邮:phwu@nju.edu.cn 教师简介:吴培亨,超导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 系教授、超导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电 子学会超导电子学分会主任。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长期从事超导电子学 的研究,尤长于超导电子器件的高频(微波到太赫兹波段)应用。在探索有关物 Page 27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发展新型的超导电子器件、推动超导电子器件的实际应用等 领域做了一些工作。近年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太赫兹技术及其应用、超导量子计算 等方面。 课程简介: 1 太赫兹(1THz, 1T)定义为 1012 赫兹,而 0.1T 到 10T 的频率范围 通常称为太赫兹波段,是正在大力开发和利用的电磁波频谱资源。频率为 1 太赫 兹的光子所携带的能量约为 4 毫电子伏特,与许多物质的特征能级接近,使太赫 兹波谱学成为一项在基础研究或材料科学中十分重要的新技术,而对于雷达、通 信来说则是具有许多新特点的一个新的波段; 不少材料 (包括生物大分子、 毒品、 炸药等)在太赫兹波段有特征谱线,成为用以识别它们的‘指纹’,对于国家安 全、反恐、缉毒等有重要的应用;许多客体在太赫兹波段有主动的辐射;太赫兹 波段的成像与其它波段相比也有明显的特色, 在医疗、 无损检测等方面极有意义。 凡此种种都表明,由于太赫兹波段电磁波的特性,使其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国民经 济的许多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课程中将择要进行讨论。同时,由于太赫兹 波段介于微波和红外之间,在这两个比较成熟的波段中的许多器件、系统、测量 方法等无法直接移用到太赫兹波段,使有关的开发和利用面临许多挑战,在太赫 兹的产生、传输、接收等方面都有许多有趣的问题急待解决。本课程将列举所遇 到的困难,并讨论应对的方法;特别要谈到超导电子器件在太赫兹信号的高灵敏 检测中的应用。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线索是,电磁波的特性及其应用如何强烈地依赖于它的 频率,从而引出太赫兹波段的开发利用的话题,讨论太赫兹波的产生、传输、接 收等问题。从一个侧面向学生演示,在科学中应该怎样实事求是、根据事物的客 观规律去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 教材及参考资源:最新科技文献;自制 PPT。 教学大纲: 1、THZ 波段的特点; 2、太赫兹波段的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太赫兹波段在雷达和通信上的潜力; 4、客体在太赫兹波段的辐射; 5、太赫兹波段成像; 6、太赫兹波段时域波谱学; 7、太赫兹波的产生; 8、太赫兹波的传输; 9、太赫兹波的接收; 10、超导器件在太赫兹波的高灵敏接收中的应用。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 考核方法: 读书报告 Page 28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10-2011 学年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介绍 社会生活中的法律 课程代号:002080 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 主讲教师:王太高、杨春福、周安平、狄小华 职称:教授、博导 研究专长: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所在院系:法学院 联系电邮:wangtaigao@sohu.com 教师简介: 王太高,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主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会基金项目等。 杨春福,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法学院副院长。主讲法理学、 法社会学,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社科基金研究项目。 周安平,法学博士,法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法理学、性别与法律的研究, 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研究课题多项。 狄小华,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 所所长。主讲刑事诉讼等课程,主持国家和省多个课题。 课程简介: 本课程基于“从生活中发现法律”的思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中 心进行开放式的交流和讨论。本课程不事先设定主题,而是综合学生共同感兴趣 的话题组织交流和讨论,在讨论中去体会法律的功能和局限。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法律无处不在但并非无所不能, 法治绝不是法律独霸天下,而是需要其它行为规范的配合和支持。 教材及参考资源:当下法治和社会热点事件的视频和网络资料、经典案例等;校、 院图书馆各种电子资源。 教学大纲:本课题以社会生活中的法律为主题,不设“疆域”,让学生提出问题, 并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可能的主题如:法律与文化、安乐死立 法与道德风险防范、高考与(教育)平等、纠纷与解纷等等。 教学方式: 按照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的总体要求,本课程具体的组织形式因 各专题内容不同有所差异。初步考虑是,教师按专题准备一些素材,让学生提出 问题,并进行开放式讨论、 辩论,同时结合有关专题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参观、 调查、撰写小论文,从中理解法律与生活、法律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体验法律不 是万能的,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 考核方法: 综合课堂表现及口头报告内容评定成绩。具体为:出勤率(10%)、课 堂表现(提问、讨论、回答等; 30%)、 占 课堂 PPT 报告(30%)、课程论文写作(30%)。 Page 29 of 1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