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une entreprise Scribd logo
1  sur  49
巴戈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五,上有兩兄兩姊。大哥巴弓是職業軍人。二哥巴箭曾任電視節目製
作人、民視業務部經理、民視副總經理。老幺巴東是專門研究張大千的學者。大姊巴恆,生平
不詳。
巴戈 8 歲時以童星身份出道,自台語電影時期就參與不少電影。高中時期,他就讀台北市私立
強恕高級中學。高中畢業後,他考進國立藝專美工科,學習美工與設計。國立藝專畢業後,他
成為華視基本演員,總共在華視待了 36 年。
1980 年,他參演華視連續劇《江南春》,飾演沒有台詞的書僮。1986 年及 1987 年,他與鄒
美儀以華視綜藝節目《雙星報喜》榮獲金鐘獎電視最佳節目主持人獎,他從此成為知名主持人。
不料,1987 年,他因聲援高凌風爭取藝人福利而被華視封殺,將近一年未出現於任何一個電
視節目。
巴戈與華視解約後,台視綜藝節目《強棒出擊》發通告給他,結果他到了現場卻被取消錄影通
告;也曾有中視綜藝節目屬意他擔任主持人,一切細節談妥了,卻在開鏡之前被取消,答覆也
是因為華視有意見;但華視否認施壓。
1988 年,台視與巴戈簽約,讓他主持《強棒出擊》與《綜藝出擊》;《綜藝出擊》因成績不
如預期理想而被《就在今夜》取代。[4]
1981 年,巴戈與張令娜結婚,育有二名女兒巴勻、巴安及二名兒子巴笙、巴策。巴安曾參演
台灣電影《海水正藍》。巴勻曾任年代電視業務部職員,現任民視業務部職員。[1] 除了主持
節目,巴戈也曾開設「紫嵐藝術設計公司」。
2008 年 1 月 19 日,《蘋果日報》報導,當時 53 歲的巴戈與一個年輕女子互動親密,共遊淡
水,又在台北東區共進晚餐;據該篇報導,巴戈澄清,她是他的普通朋友。[6]
2013 年 4 月 28 日,巴戈之母巴楊貞逝世,享壽 101 歲。
1 紀念我的母親
巴 東
母親高齡已超過一百歲了,而終將邁入她生命最終的旅程。
雖然知道這是一樁早晚都必需面臨的事,不過在當下的過程中,仍然讓子女們哀戚不已。母親楊
氏單名貞,生於民國二年(農曆十二月十八日),原籍浙江龍遊;她生得白皙,個性活潑詼諧,喜好
熱鬧,由此可以想見她幼童時伶俐討喜的模樣。無怪乎她年幼時在家鄉寺廟中玩耍,遇到出身富
裕且發願遊走四方禮佛的養父,正由杭州來到鄉間禮拜寺廟;機緣巧遇之下,看中這個有趣可愛
的小女孩,旋思帶她返回杭州生活於大戶人家之中。
外祖父楊慶餘是位老實的鄉稼人,外祖母在母親年幼時因故離家不知所終,一來單親男子照顧女
兒不易,其二又視其養父是殷實厚道人家;鍾愛的幼女如能進入大戶人家獲得較好的生活照遇,
說來也是一樁善緣。於是同意母親為養父攜回杭州扶養,自此母親乃生長於杭州大戶人家,並頗
為家人所喜,遂也安逸於斯。一日,有客來訪,指名欲見當時仍為幼童之母親,家僕未明客欲何
為,乃匿藏母親於內眷,陰錯陽差之餘打發來客,遂未見其面。客去,檢視其所留下餽贈母親之
物,乃菱角、花生、蓮子等鄉稼之屬,皆為母親平日嗜好之小食,乃知係外祖父慶餘公自鄉間來
探視愛女。自此終母親一生皆未能再見親生父親一面,這是母親內心深處永遠之悵痛,也是母親
一生中無法彌補的遺憾。
民國二十年,母親認識了至杭州交遊的父親(紹龍公),年輕的父親生得體面風趣又有才華,兩人遂
一見傾心;二十二年夏,乃於南京夫子廟之六合春酒店舉
母親與父親早年於抗戰期間所攝,亦堪稱一對「璧人」。
民國三十六年,母親與父親、長姐、二姐、三兄(早夭)以及四兄,全家合影於安徽立煌。 2 母親晚年攝於老家客
廳中,2006年。
行婚禮。此期婚後的一段日子,當為母親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長女恒亦於次年
出生。兩年後母親隨父親返回湖北黃岡故鄉生活,則開始了一段較辛苦的日子。 杭州當時有水有
電,係中國較為文明的先進城市,母親生長於大戶人家,生活水準又較一般人為高,初到內陸鄉
下未開化之生活環境,加以人文條件之不協調與不適應,辛苦可以想見。
不久後,父親又隻身離鄉赴武漢,參加當時由湖北省主席楊永泰所設置的區政幹訓班,得錄取高
中第八名;母親與尚年幼的女兒在鄉相依為命,乃更形孤單不安。好在不久後,父親受訓完畢分
發至湖北應山縣馬坪第四區區長,即接妻女共赴任所,二十五年冬又調往廣水的二區區長;是年
九月長子楚豪出生,自此母親也過了一段算是優渥的生活。
旋未久,抗戰軍興,母親與父親返回故里;二七年秋武漢失守,日寇下鄉劫掠,雞犬不寧;舉家
逃難,生活顛沛流離,其後數年間長子楚豪、次子小龍等皆年幼早夭,父母親乃承受人生至大之
傷痛。二九年冬父親赴安徽省立煌縣任公職,
次年十一月二姐巴莉出生;三一年春調升安徽省財政廳庶務主任兼省田糧管理處主任,其後一直
至抗戰勝利後父親皆於安徽地區任財政官員,母親可說是過了一段有些「官夫人」待遇的生活。
三六年秋父親跨海來台,任台灣省物資調節委員會(今國稅局前身)課長;母親與長女、二姐、三子九
九、四子弓(小名愛愛,後為長兄)仍居大陸安慶,不料三子年方滿六歲,對父親情感最篤-朝暮思念之
下,又不幸病故,母親一人持家照應再逢此痛。
三七年夏,大陸國共內戰已趨逆轉,時局十分緊張。母親並未受過什麼教育,乃孤身一人攜二女
一子途經上海轉赴台灣;其間舟車勞頓,旅途艱險不足為外人道,其千里護子尋夫之堅毅過程令
人感佩,古人曰「為母則強」一語,信然。來台後,家人子女終得團聚一起。未幾父親旋調任台
灣省水利局專員,其後箭(則為次子)、戈、及幼子東等三子陸續出生,故在台子女共有六名。
其時父親僅係一基層公務員,一份薪水供養全家八口之生活,食指浩繁,加上子女求學之所需;
因此自兒時印象起,即見母親經常為日用發愁,生活之拮据可以想見。由是將近二十餘年,母親
著實過了一段含辛茹苦的日子。隨著長姐、次姐的出嫁,長兄們亦陸續外出求學、服役、自立,
直至父親退休、過世;母親終能卸下生活重擔,二兄三兄亦各自成家搬離老家的圍籬院落。晚年
的母親則由身為幼子的我,伴居於老家寧靜的眷舍中。年過七十的母親,精力頗盛,開始構營自
己的生活方式,在子女供養還算寬裕之下,於是和牌友交誼乃成為她生活的重心,母親也算過了
好幾年安樂閒逸的歲月。
民國八三年我與內子小蕙結婚,與母親三人共居於院落之中,母親欣悅的神3
情至今仍深深銘記在心。婚後母親仍持續外出與牌友聚會,惟次數日益減少,其時母親已年過八
五,眼神精力已大不如前。一日,母親牌聚後返家忽告我曰「以後不再打牌了」。當時頗令我感
到有些驚異,也有些感傷,因為這是多年來母親最喜歡的娛樂,也是她生活中唯一和外界有所互
動的機會。
她似乎頗有挫折感,或許因為自覺體力不濟,也或許因為與牌友相處有所不愜;無論如何她真的
停止,並放棄了所有外出牌聚的消遣。於是,母親邁入了晚年生活的另一階段。又一日,母親忽
然檢視舊篋,僅留下日常家居所穿的衣服,將多年來比較華麗的衣飾全部檢出,清理後毫無吝惜
的分送他人,似乎是更進一步地放棄了對外在人際關係的期望與連繫;其行為舉止有時會有出人
意表之豁達,深耐人尋思。
母親與內子相處和協,從未有過齟齬。她從來不介入子媳夫妻之間的相處,也從未擺出婆婆的身
段架子,更從不忌妒內子與我的關係;這一點尤為難得,可謂極有「風度」,誠令人感念,非世
間一般可及。母親晚年尚未失智時的最後數年間,甚至不以內子名呼之,輒稱之曰「老師」如何
如何,其禮敬尊重如此。反倒是有數年間,每逢農曆除夕前後,因家兄等各房皆移民海外未能在
台過年,好熱鬧的母親頓因家中冷清而情緒低落,乃多次引發和我之間的不快;然而隨著她年歲
的老邁,母親也逐漸失去了與我時生齟齬的精神氣力。
母親生性善良而慷慨,凡有獲子女親友所餽贈之吃食、禮物,無不樂與他人分享,不僅竭之無所
顧惜,且亦「蔽之而無憾」;又深富同情心,凡見人有危難,能力所及亟願伸出援手,直至極晚
年依然。嘗見其於鄰近行走時,見廊下踞一襤褸年輕遊民,母親即趨前掏口袋,持新台幣200元與
之。
家人子女常憂其常以錢帛外露易遭人覬覦,又惡其好施小善、小惠之習性,屢戒之不聽;吾隨即
趨前懟之,母親即正色嘆曰「其可憐人而已,何必如此?」當下一聽忽覺如有明光乍現,喚起昏
懵之感,立即想起那遊民有些智障卻又喜出望外的表情,乃使我深深感到慚愧;母親只是單純直
接地表達她應有的人道關懷,我卻斤斤計較於那私人利害的考量,這是母親對我至大至深地啟發
與教誨啊,為人豈可失去了那單純直接的善良?
年近九十的母親,雖然視力大減無法打牌,但是精力依然頗盛。早年辛勞於生活張羅,無暇顧及
其他;等到生活壓力頓失,又無日常娛樂伴託,則終日漫漫無所依循;於是日夕期盼家人子女的
訪視陪伴,或帶她出遊。
二姐家務甚重仍經常返家伴視母親,二兄則每週日必返家整治一大桌菜肴,邀家人共聚ㄧ堂以慰
母親,近二十年未嘗間斷。陪母親共居的我則在公餘後,每週必數次攜母外出小食,或開車至郊
外、公園遊憩。子女們亦可差堪謂尚以侍母為重,然終不能竟日相伴,難以滿足母親對親人陪伴
之期待,乃經常於老屋街坊週遭遊蕩以發洩精力,有時則鎮日倚坐於老院子之中有所等待;其終
日無止無盡之期盼與苦楚,思之令人感傷。 4
母親經常坐在老院子中,有時鬱悶,有時開心;院中小貓也不請自來地一同過著平淡安靜的日子。
母親深重親情,由於兒孫子女們多移居國外,多年來她細心地保存著每一張兒孫所寄來問候的年
節賀卡、生活相片等,皆置於床邊一大抽屜內;長日漫漫之際,每每取出一一檢視觀賞,撫視再
三不忍棄捨。
母親有一白色的手提袋,她常常將若干老照片、賀卡等一併置入袋中隨身攜帶,隨時取出賞玩,
視若珍寶,無論出門在家不離身邊左右,甚至於進出浴室間亦然。人或怪而檢視其中,則不過皆
泛白翻舊的照片、卡片或片言隻語的舊紙而已。由是,乃時時見到母親提著白手袋、柱著拐杖踽
踽而行的身影,或出入於鄰近廊道、馬路間,或默默於院子中倚坐憩息;為人子女者思見此景,
焉能無所感乎?
夏天老家院落中灑落在牆面上的陽光、疏影、綠蔭,以及各種植物環繞,充滿一種野趣的寧靜氛圍,處處令人懷
念心動。
九十三年農曆春節過後未久,忽接到水利署一紙公文,要求合法居此眷舍達半世紀,且年過九十
已近風燭殘年的母親,在二個多月內搬遷騰空,否則不做任何補償且提出法律控訴,要求返償「不
當得利」云云,措辭苛厲如此。
蓋以當時行政院通令各機關盡速收回公有眷舍土地後騰空標售,此項將都市國有土地大批售出給
私人建商之作業已行之有年,是政府不當土地政策造成今日台灣社會貧富不均,且人民深沉痛苦
的淵藪。其時政黨輪替後之執政黨,對公職人員並不友善,5
於是更變本加厲地加速執行,連合法居住眷舍者亦在驅趕之列;此舉不但犧牲少數高齡弱勢公職
退休人員及其眷屬的合法權益,更誣衊他們是少數人佔據公眾利益者;殊不知早年基層公職人員
薪俸低微且無終身俸養,如今只剩下一公有眷舍棲身,而土地出售之龐大利益又豈是真由公眾所
共享?
無論如何,這對年事已高的母親是絕大的衝擊,更擔憂老人家遷離原本熟悉的生活環境,會有立
即危及其生命的可能;國學大師錢穆(1895-1990)被迫遷出其故居「素書樓」舊事可為殷鑑。於是
如何妥適安置母親的遷移,則是子女們最憂心迫切的事宜。其時母親雖仍常於鄰近間行走,然已
日益衰老,生活漸無法自理。於是家人子女一方面設法向公部門進行陳情,希望合理多爭取一些
時間以安置母親;另一方面則申辦外傭聘僱,以期對母親有更好的照應。
交涉陳情期間,上至諸多與各公務機構週旋之曲折磨難,下至聘用外傭條件的嚴苛程序,都使我
真正體驗到小民面對公部門所謂「依法行政」的冷酷與悲涼,亦認識到世態人情冷暖之際遇感受,
即使至親間亦然。好在母親已漸失現實感,家人也未讓這些塵務紛擾來干擾她。於是,母親則依
然坐在老院子中,一直持續對外殷切期盼的心境中,過著她晚年最後的生活。
二○○四年秋,申請照顧母親的越南外勞來到家裡,她是首度遠離家鄉渡海來台的阿梅。她怯生瘦
小的身軀,隨著仲介緊張地踏入了院子中庭,仲介交付內子後便轉身離開;她像一個驚懼孤單的
小女孩,久久地緊緊牽著內子的手不肯鬆開。多年後阿梅告知,當日報到前仲介曾告知各人雇主
的好壞全係運氣,而進門的一剎那即要拍板定案,故其內心之害怕可以想見。然大門一開,經驗
老到的仲介一見到內子正迎出院子的面容,立即轉頭對她說「妳的運氣很好,這個太太人很好,
妳可放心。」阿梅十分聰明,反應極快;凡事一教即會,家事條理都有其
母親與阿梅的家居照片,她喜歡在院子裏無拘無束的坐著,也喜歡和人開心地鬧著逗趣,這是2008年間所拍攝的
照片。 6
分際與效率。由是,外傭阿梅乃成為母親晚年最重要的支撐,減輕了家人子女極大的負擔,亦可
謂吾家兄弟姊妹的「貴」人。於是,院子中乃常見母親與阿梅活動的身影。
這段時間尚持續了兩三年之久,每日我下班回到家中,看到母親安然地坐在院子的椅子中,盼到
我歸來時總是對我開心地笑著。那時我已能深深感到這種心靈的安慰,並極珍惜能和母親晚年共
同生活的幸福感,但也同時感應到那隱含在內心深處的憂戚與感傷。一日,我回到家中,忽然聽
到母親在院子裡唱歌,唱的大約是一些她幼時記憶的兒歌,有些甚至我從未聽她唱過;那一剎那
間,我內心中有著深刻莫名的感動、安慰與感傷,我了解母親已經進入另一個生命的境界了。
她對外在,對子女,對人世間的一切她都不再有所殷切期待;她已不假外求而回歸生命的本體,
這是一種反璞歸真的境界。母親一直不善於「獨處」,這是她日子空虛難熬的根源,所以她每天
對家人子女有著無盡的盼望與等待;而由那日起,我則開始對母親特別有著一種疼惜感。
母親晚年純真有如幼童,只要家人願意陪著小憩,她總是開心地笑著;感謝上天那時已讓我懂得珍惜這份幸福感。
我那時在工作職場上的處境並不順遂,經常遭逢許多令人不愉快的際遇,同時又得面對搬遷處理
過程中的諸多紛擾,真可說是內外相煎,數年間可說是過著毫無欣趣的日子。然而每天回到家裏,
卻有兩樁事情帶給我心靈無上的快樂與安慰;其一是進到院子或畫室時,看到妻子為即將遷離的
老院子,畫了許多清新流暢的素描與水彩。
這些畫作保存了院落中點點滴滴的生趣、情感與回憶,同時也為一個即將消逝的時代留下了珍貴
的紀錄。在這樣的審美觀照中,確實使我疲憊的心靈得到相當程度的撫慰;這其中並非僅是主觀
的私人情感,實際上是有著對生命深一層的體悟與感嘆。
第二樁令我感到心靈平靜與安慰的事,就是聽到老母親坐在院子裏悠閒開心地唱著一些兒歌。她
那帶著童趣而奇妙的特殊嗓音,含有一種快樂滿足的幸福感,對我來說直有如天籟或仙樂一般,
帶給我無上的心靈慰藉,但也讓我深深感 7
董小蕙 〈老奶奶在院子〉 38 × 54 cm 水彩畫紙 watercolor on paper 2007
董小蕙 〈木瓜與竹〉 38 × 54 cm 水彩畫紙 watercolor on paper 2007
到愧疚與憐惜。為人子女者無法滿足她心靈的慰藉與期待,而直待她自行隨著生命流轉的自然超
越(提昇),而放棄了對外界的殷切期待,最後不得不(也是自然地)返回到像幼童一般自得其樂地
唱著兒歌;侍親感念如斯,焉能不令人深為感傷?因此對我來說這種欣慰快樂的經驗感受,其中
仍有著淡淡的哀傷。然而無論如何,在母親的歌聲中,我尋覓到了生命的原鄉。
一日,母親突然在其臥室門外徘徊良久,雖近在咫尺卻不得房門而入,我驚而趨前引導她回房,
但見其憂心忡忡且不斷驚疑地喃喃自語「我怎麼找不到家了呢…?」。乃頓覺母親失智之情況已日
益嚴重,也意味著離開老家的時間已迫近了。
在遷離老家的過程中千頭萬緒,為了便於老母親的生活起居,必須尋覓一處一樓的居所;身為幼
子的我雖極盼能繼續照顧母親晚年,然而由於自身條件所扼,難以負擔適合與母親共同居住的環
境。百般周折後乃找到一處並無電梯的公寓頂樓安身,而母親則勢必無法在此生活起居。於是不
得已下和兄姐商議,讓母親另覓一處居所安置。
2009年2月,母親即將搬出老家前夕,她仍然「很乖」地每天坐在院子裏休憩;有時唱歌,有時只是安靜地坐著。
8
二○○九年三月十五日,母親終於遷出了居此超過大半生的老宅子,而搬遷到鄰近二姐家所租賃的
居所與長兄同住,並由阿梅照顧起居。
一直侍母生活超過半世紀的我,在送母親前往新居安頓好,而準備要離開的那一刻,真是令我悲
從中來難以自持;對我來說,這幕情境有生之年恐怕皆是歷歷在目難以忘懷。其時母親已是半失
智狀態,對新環境並未有太過強烈的反應,或許這也是母親的幸運吧。那段日子裏,我經常在家
裏看京劇《四郎探母》的光碟段子,每看到「坐宮」這場戲中楊四郎思念母親的唱腔時,總是讓
我淚流滿面,不敢想像母親走後我還能再看這齣戲否;也使我想起小時候,父親最常愛看的也正
是這齣戲碼。
此後在家人子女的照顧下,母親又安然地度過了三年。然而這三年間,母親的身體可說是每況愈
下;我知道這是母親最後的時光,因此只要一有時間必盡量前往陪她唱歌耍樂。第一年她尚能快
樂地唱歌,享受食物的喜悅,並坐著輪椅由阿梅推去公園活動,有著意識喜好的反應;每次我去
公園陪她、聽她唱歌,雖然她已經不太認識我,但她卻知道我是一個很友善而親近的人,因此總
是開心的笑著。
第二年她的活動力已減半,但尚能經常去公園透透氣,甚至於還會有詼諧逗趣的開心表情;但第
三年開始,母親的生活起居已極為辛苦,也無法聽到她唱歌了。年初她在兒孫簇擁下過了她的百
歲壽誕,當時她的身體已十分不適,但家人子女皆未能及時警覺送醫調理,而吾之過尤深矣。旋
不久,母親即因器官功能老病衰竭而住進醫院,度過其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
最後的這一年,母親臥病在床十分辛苦,她無法正常進食,只能用鼻胃管灌食,無法翻身移動四
肢;雖有時醒著,但口不能言,無法表達意識,也不能確定是否仍有任何意識,同時還必須用氧
氣輔助呼吸,已幾近是植物人狀態。
有時發燒水腫,病況危篤轉送醫院急救,而病況稍穩定時則住回護理之家調養,但又會隨時受苦
不適,家人亦時時擔心受怕。就這樣來來回回反覆多次,她所受的折磨病痛可以想見,真是令人
難以承受。子女們雖難過不捨,但亦只能無奈哀戚,人世間之慟者莫甚於此矣;民國一〇二年四
月二八日(農曆三月十九)傍晚六點三八分,母親終於走完了她人生最後的艱辛路程,享壽一〇一
歲。
檢視母親舊物,發現一封父親早年寫給母親的一封家書,那是民國五十五、六年間,父親公務赴
南部差旅時所寫。父親用端正娟秀的字跡寫著,「貞: 農曆十二月十八日酉時為您五十晉三的壽
辰,我這次因公出差,不能為妳當面慶祝,這是到台灣來十七年間未有的事,在家中似不覺得,
到了外面就感到念念不忘。所以特別寫一限時信寄回向您祝賀,祝賀您『萬壽無疆,福如東海』。
我明天離開埔里至草屯開三天會,廿四日至竹山,二六日可能回家,這幾天我再不寫信了,特此
修函奉賀,並祝 您身體健康! 紹龍手啟 元月十九日」其詞平淡而雋詠如此,令人動容。可知母
親一生心之所繫,皆是在這深情的緬懷中而難以自棄。 9
母親生長在一個大時代中,她的一生橫跨了兩個世紀。母親在芸芸眾生間或許僅是一位安分守己
又平凡無奇的女性,但是她的生命力旺盛,延綿了許多子孫後代;更重要的是她給予子女們強烈
的生命感受,尤使我對生命有更深一層的啟悟與認識。母親就像「大自然」一般,她的性格直接、
單純、善良、執著、慷慨,但也任性;無可撼動,也無法改變。她順應她的生命才情率性自然地
過完一生,就像天地萬物循環不已的運行軌跡,從自然中來,也由自然中去。她愛她的子女,那
種無盡無悔的期盼與渴望,雖是一種動物性的強烈本能,但也顯現了宇宙間永恆不變的生命力量,
留給她的子女無盡的追思與懷念。
──謹以此文紀念我的父親與母親
二○一三年四月暮春重新定稿於台北南海學園
http://www.hfec.org.tw/upload/039F8740-FD04-41AD-A01B-7DD4344376E8/B6FDB6FD2Ds2Epdf.p
df
洪建全基金會
http://www.hfec.org.tw/course/data_2.asp?CTID=%7B43F4B83A-2C69-4547-A0BD-5C04220943C7
%7D&SubCTID=%7B039F8740-FD04-41AD-A01B-7DD4344376E8%7D#Subject
巴東談梵谷.wmv
http://youtu.be/lV-VhOcKCBs
董小蕙
藝術家提供
董小蕙(1962-),北一女中畢業後進入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1984 年以學、術科皆第
一名的成績畢業;其後於中學任美術教職數年,並多次赴歐美遊歷。89 年返師大美術研
究所進修,專注於莊子思想與美學藝術關係的探討,寫成《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一書
(臺北學生書局,1993)。
10 年後又結合個人的藝術創作經驗寫成另一本相關著作:《莊子虛靜觀照精神下之寫生
意義》(臺北藝風堂,2003);顯示畫家於莊子思維中的美學意義有深入的心得領悟。
2001 年左右,董小蕙開始以所居住的老舊眷舍為作畫題材,包括院子裡的花草樹木、陰
晴光影等變化,都漸漸被她捕捉成畫作中多采多姿的景觀。
董小蕙喜歡描繪熟悉的日常景色,經過長時間之靜觀,畫出平凡、平靜、清澈而又熱情
的內在情調。多幅【老院子】連作系列,呈現女性畫家少見的「力度」。
畫家以院子為作畫主題,由於表現方式的差異而呈現不同的風格效果;其中包括對景寫
生或寫意的實景效果,記錄著院子裡晨昏暮色與光暈變化。
由鋼筆素描線條則發展出老院子的【黑白系列】,一方面有著中國書畫的筆趣,另一方
面又有西方現代繪畫筆觸、紋路、肌理之效果,呈現黑白互置,層次豐富的造型質感。
由描繪花木叢中的蔭暗相則發展出【濃蔭系列】與【大樹家族系列】,呈現濃郁深邃的
內涵意境;而由夜色的幽靜氛圍又發展出【夜光系列】等多種不同之表現主題。這些畫
風表現不但呈現了畫家情感心境,也同時記錄了畫家個人創作風格的演化歷程。
偕趣-千代蘭 清逸-白山茶 並蒂茶花 靜日-大理花
閒逸-丁葉蘭 四季紅-海棠 初夏-黃杏 十載花
早春-粉茶 君子菊 紫色鳶尾
雅頌
老院子-起舞 I 老院子-起舞 II 老院子-紅白粉茶 老院子-七里香
海棠 夏日鳶尾 老院春意-大理花
老院-春韻 I&II
老院子-夏蔭野趣 I&II
麗日微風
http://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1963/1.html 首選珍藏 : 國立歷史博物館數位典藏
之張大千荷花精作作者: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主任/巴東
一、導言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了近代中國畫大師張大千(1899-1983)先生書畫作品共約 150 組件,
是非常豐富而寶貴的重要收藏;在這次國家數位典藏計畫中都已將之收納,做了典藏數位化的資
料保存,說來頗為功德一樁。這其中有兩件墨荷畫作尤其是他生平力作,有必要對大家作一些說
明介紹;分別是 1945 年所作之巨幅〈大墨荷通屏〉,及 1962 年所之墨荷手卷〈水殿暗香〉。
這其間相隔近廿年,剛好顯示出大師在兩個畫風發展階段中,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
張大千是一個十項全能的畫家,精通各種繪畫風格與題材內容。然而張大千在畫花卉畫方面有著
非常獨到精采的成就,只因為他的人物畫及潑彩畫風的盛名太大,以致畫花卉的本領不太為世人
特別注意。張大千的花卉畫能有特殊的成就與境地,主要因為他累積了深厚的創作資源。他畫過
無數的工筆畫,走遍千山萬水,也畫出了氣勢磅礡大山大水。在這樣的條件背景下,張大千畫規
模較小的花卉畫,則有遊刃有餘的筆勢與內涵。同時他對花卉有深刻的喜愛、觀察,以及細膩的
情感,當他畫花卉時往往傾全力以凝聚其畫學修養,因此即使小小一幅花卉,所呈現的藝術品質
也達到了常人難以比擬的高度。
這其中由於他特別鍾愛荷花,因此荷花也成為他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特色;尤其是他有能耐構築
畫幅巨大的作品,畫大畫是對藝術家最艱難的挑戰,倘非胸有丘壑,有足夠的體能魄力以及畫學
修養是不可能做到的。張大千畢生畫過的荷花巨作頗多,但畫幅皆超過三公尺高,寬達六公尺餘
的超大尺幅則不多,據目前所知則只有兩件,台北史博館所收藏的這幅〈大墨荷通屏〉即為其中
的一件。?
二、張大千尺幅超大的荷花畫作
大千開始畫這樣連屏巨幅的荷花作品,正是他赴敦煌考古,臨摹唐宋古代壁畫近三年所深受的影
響與結果。他在見到古人畫幅壯碩宏偉的場面與嚴謹細膩的表現內涵後深為感動,同時也掌握了
古人畫大壁畫分初稿、次稿、定稿等諸多層次與敷染布局的描繪技法,遂不能滿足以往文人較疏
簡秀逸的畫風,於是激發他激昂澎湃,向古人看齊媲美的雄心,頻思構築大畫一抒畫家內在強盛
之創作張力。於是當他返回四川後,乃借寓成都昭覺寺閉關創作,整理心得。遂於一九四五年完
成了這四屏丈二墨荷,當時在成都、重慶盛大展出,轟動一時。
這件作品畫幅之大,氣派之闊,是古往今來的畫家未曾有過的紀錄,堪稱是美術史上所知畫荷花
最大的尺幅。畫面上的墨色逐次敷染,濃重而不滯;構圖之疏密開合,層層緊扣,沒有一個地方
是鬆懈鬱塞的。畫花卉若尺幅過大容易流於纖細瑣碎,極難掌握畫面重心,使氣韻相通。而畫家
這幅畫作規模這麼龐大,卻仍是井然有序,在宏偉中兼有秀麗之情趣,這是他結合了早年文人畫
風,講求筆墨秀潤的理念呈現。張大千一方面深刻地描繪出荷花生長之自然情態,有涼風拂動,
濃蔭逭暑之韻緻,另一方面又賦予了擬人的恢宏氣度,真是古今之少有。
畫面上題了一首詩「一花一葉西來意,大滌當年識得無?我欲移家花裡住,袛愁秋思動江湖。」
意境清新動人,頗有禪意,又極富浪漫之感。其時正值日本侵華戰爭結束前夕,而畫上又分兩次
題記說明了畫家當時創作此畫的心境感受:其一先感嘆曰「兩京未復,昆明玄武舟渚之樂,徒托
夢魂。炎炎朱夏便有天末涼風之感。乙酉六月,避暑昭覺寺,漫以大滌子寫此並題。大千居士爰。」
其二則得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欣喜地又題詩記一首曰「忽報收京杜老狂,笑嗤強寇漫披猖。眼
前不忍池頭水(不忍池在東京,荷花最盛。昔居是邦,數賞花泛舟。),看洗紅妝解珮裳。七月
即望,日本納降。收京在即,喜題其上。爰。」明顯地記錄了畫家前後不同的心境,前者感懷,
後則轉為欣喜,十分真實動人。
畫上所提到的「大滌子」是指清初的畫家石濤(1642–1707),是影響張大千一生藝術創作最大,
也是他最尊崇的畫家。石濤畫荷花有一特色,即以淡墨畫完花瓣後,再用重墨鉤染瓣尖,使荷花
看來更為生動且富精神;另外鉤寫花蕊水草的手法,也極清雅俊秀。大千畫荷花上承繼石濤這些
表現特色,後來更將之進一步發展在設色鮮麗的荷花上。
三、張大千的墨荷手卷
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另一件重要的荷花手卷〈水殿暗香〉,則是畫家於 1962 年旅居巴西時所作;
當時他已開創了其潑墨畫風的時代新風格,是其畢生創作階段的另一個高峰。大千畫荷當代獨步,
精作無數;唯手卷形式之表現極少見,因為手卷畫花卉氣勢難連貫,加以構圖狹長亦難施展。故
古人所作花卉卷多見分段落之處理,如一段水仙、一段菊花、一段夏荷、一段冬梅等,即所謂「四
季花卉」,往往秀逸有餘,而氣勢張力則不足。而大千此卷高 45.5,長 684 公分,畫幅雖較前
述之丈二墨荷小得多,然氣勢雄匹,筆墨老辣,其內涵精采之程度,
較之前述之大墨荷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可稱之為當世之書畫神品,是畫家生平墨荷畫作之絕精者。
手卷,是中國書畫表現之特殊形式,能將連貫之時間、空間,上下左右不同的視點納入同一視覺
領域,凸顯中國體察萬物自然與西方不同之宇宙觀,也是一種時間的延續性。畫家這卷作品尤見
此一特質之發揮,將荷花枝葉生機蓬勃、姿態各具的景象,由各個角度出落得淋漓盡致。章法布
局上,有如風捲雲起,力拔山兮的一氣呵成。用筆出枝都能見到一股彈性的力道,在荷幹枝葉之
間相互造成一種緊張的拉力,使畫面平衡卻極富動勢。花葉由右方起勢昇起下墜,再連續延伸上
下起落,緊密後隨之疏放,節奏緊湊且富韻律感,筆法結構絕無單調重覆之處。
張大千畫花卉特別著重物理物性之深刻觀察,此承自宋人格物致知之理念。因此是卷雖以大寫意
之筆法完成,卻有極強之寫實感,絕對符合荷花生長的科學觀察,加以墨氣清潤,焦濕濃淡,色
分五彩,是以光影明暗的感覺很強。畫上題句「菡萏香遠十頃陂,無瀾無浪好漣漪;夜來定有鴛
鴦宿,分付西風莫漫吹。」詩意清新工麗,用字典雅,通卷呈現一片暗香月影,氣氛浪漫的盛夏
夜景。這幅畫作還有個重要特色就是:畫面中非常具有現代藝術中抽象性、單純性之表現特質。
假如我們局部地放大這件作品的各個部分,會發現現代西方抽象繪畫所具有的造型元素,在這幅
畫面中全都具有;這顯示出畫家強而有力的造型張力,是超脫時代與地域所限制的。
就這幅荷花手卷與前幅大墨荷的比較而言,〈水殿暗香〉一作功力精深,遊刃有餘之力勢,已非
前述之墨荷大通屏可比,不過這是就氣韻而言。因為畫家經過了近 20 年創作經歷之成長,其功力
表現之高下精深當然有很大的進步。前者嚴謹龐大之格局有餘,但奇逸奔放的韻味力道,則比不
上〈水殿暗香〉卷這一作。不過由於前者畫幅過大,先天上表現易受限制,需採層層節制之法逐
次完成,終不如畫幅較小者容易施展揮灑。
四、結語
荷花天生即有的幽雅潔淨氣質,常代表著某種象徵性之人文意義,例如佛教中諸菩薩手執及相伴
的蓮花,或宋代理學家周敦頤所喜好的荷花,那種出污泥而不染的豔麗丰姿,在百卉中確有其特
殊之格調。品賞名卉盆景是張大千先生平生最愛的嗜好之一,百卉之中他自稱最喜好梅花,曾自
號「梅癡」;雖然他一生畫了許多以梅花為題的畫作,也作了多首詠梅的詩作,不過在藝術成就
上的質與量而言,其實卻都比不上他在畫荷方面所達到的境地。因此稱他為「荷癡」,恐怕倒還
貼切得多。
張大千喜好荷花,平生又曾自作詠荷詩句多首,無不清新自然,時有天工雋逸之巧句,惜為畫名
所掩,知者不多。例如他畫「雨荷」則題詩「露濕波澄夜未遙,冰肌怯暑未全消;空明水殿泠泠
月,翠袖殷勤手自搖。」另一首詠白荷「明月曾呼白玉盤,多情更照玉欄干;香吹一夜西風滿,
水殿羅衣訝許寒。」造境皆清靈脫俗,浪漫綺麗如此。假如觀者配合詩意低徊涵詠,結合造形美
學之意念一併賞析,畫家畫荷花的意境內涵則又有另進一層的深廣度。這是中國文化融詩、書、
畫三絕藝術於一體之特殊美學靈智境界,在世界造型藝術之領域中獨樹一幟,實屬民族慧見之承
傳。而大千先生則承繼了這個傳統,將畫荷花這個主題推展到前人未及之境地。
張大千因天性浪漫使然,愛賞荷、畫荷、詠荷,對荷花是深於情者。也由於這份深摯的情感,方
使他在畫荷花方面有獨到特殊之成就。他不但融會了古今各家畫荷之所長,其於藝術之創發性而
言,亦實未見能臻此一境地者。由於這次的國家數位典藏計畫,使本館典藏的這兩件荷花作品提
供了讓世人有更多推廣認知的機會與意義,說來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其中的〈大墨荷通屏〉
本館更將之製作成「館藏 14 精品」單元的詳細介紹與多元視聽效果,有興趣的朋友們不妨上國立
歷史博物館的網站上賞析個清楚。
二○○九年十二月歲暮於台北南海學園
上圖:張大千〈水殿暗香〉,水墨紙本,45 × 676 cm,1962,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編號:75-03641
上圖:張大千〈大墨荷通屏〉,水墨設色紙本,358 × 596 cm, 1945,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編號:75-03647。
張大千作畫中 筆墨傳奇 五百年來一大千
文/嫣華、翠燕 攝影/嫣華(大紀元)
永遠是一襲長衫、長髯飄拂,張大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留下了文人雅士的風貌。張大千在
1949 年離開中國大陸,在這之前,他就被賦與「南張北齊」的美譽,也就是張大千與齊白石
齊名,而且徐悲鴻還稱許他為「五百年來一大千」。他到底有甚麼藝術成就呢?為甚麼能獲得
這麼高的讚譽呢?
完美多元的藝術家
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談起張大千:「一般人對張大千的認識,只知道他是畫家,事實上,
他是書法家,他是文學家,他也是鑑定家,他是一個美術家、生活藝術家,他非常多元,而且
樣樣都能做到十全十美。」黃永川接著說:「徐悲鴻讚賞張大千先生說,『五百年來一大千』,
我個人對於這一句的看法是──這是文人對於中國文字的一種遊戲。因為大千,就是一千, 一
千的一半,就是五百。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他是幾百年來,難得一見的大師。」
歷史博物館研究主任巴東談起大師的畫作時指出:「大畫對一個藝術家最艱難的挑戰,並不是
把一幅小畫放大了,就是大畫了,那會顯得十分空洞。表現荷花生機蓬勃的生態,必須讓人覺
得它生長得很有生命力,還要加強筆墨的空間濃淡。特別是他胸襟雄偉的氣勢,還有他用墨的
能耐,他的花卉畫那麼大的話,主要受到敦煌佛教的影響,因為佛教的壁畫非常的大,他掌握
了這種作畫的情趣以後,他可以經營這麼大的繪畫。」
敦煌壁畫中,有很多腳上踩著荷花的神佛畫像,或許這就是和佛家有因緣關係的大千居士對荷
花情有獨鍾的原因。在他的一生中,創作了非常多以荷花為題材的畫作。巴東說:「歷來的畫
家,因為受到技法的限制,沒有辦法畫雨中的荷花,張大千先生發明了潑墨潑彩,水墨陰溼流
動在畫面上,營造出一種水氣瀰漫,而且有一種洞溼清涼的感覺。在這張作品上,大千先生畫
了粉紅色的荷花,跟青綠重彩一搭配的時候,一方面呈現豔麗的效果,另外一方面又有清涼的
氣質,所以在色彩上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和成就,是非常難的。」
雨荷
巴東對《鉤金紅蓮》這幅作品有高度的評價:「敦煌的佛教藝術,他是一種法相莊嚴的境地。
在這一張作品裏面,張大千先生充份的把色彩,還有造型的華麗,可說是精工四射,豔麗光彩
奪目的風格,表現得非常燦爛。通常來講,非常華
麗的風格,會有俗氣的感覺,可是這張畫做到了驚
豔,卻沒有俗氣的感覺,極盡華麗之能事。」
他筆下有很多不同面貌的荷花,有高貴豔麗的《鉤
金紅蓮》,有秀麗淡雅的工筆《紫荷花》,還有更
多的是大筆揮灑的寫意荷花。
紫蓮花
敦煌臨摹壁畫的影響
從年輕時代,張大千就臨摹很多不同朝代名家的真蹟作品,從中吸收古人的繪畫精華,奠定非
常好的基本功。其中,他最擅長的、流入市面的仿清朝石濤作品,連鑑定家都分辨不出來,雖
然從此成為知名度很高的文人水墨畫家,但也同時換來很多批評的聲音。1944 年,正值兵荒
馬亂的時候,他又為了甚麼要千辛萬苦的冒著生命的危險,千里迢迢的遠赴敦煌呢?敦煌究竟
有甚麼吸引力呢?
被稱為集中國古典繪畫之大成,他一手匯整了兩大繪畫體系──
明、清的文人水墨畫系統和唐、宋職業畫家的系統。然而,造
就張大千大放異采的一生,其中,最大的轉捩點,就是──敦煌。
巴東如是說:「他的企圖心很強,他聽說在敦煌有唐、宋壁畫,
就動念想要去看一看,繪畫風格是甚麼,所以,他不遠千里跋
涉到敦煌。當時到敦煌的生活條件,非常、非常差,沒水也沒
電,也沒有補給,他帶了子弟,走進了敦煌。」
巴東表示,張大千本來預計只待 3 個月,但是,他待了 2 年 6、7 個月之久,在敦煌閉關,臨
摹壁畫兩百多幅。這些作品裏面,包括大大小小,除了線條勾勒之外,最重要的是色彩。「中
國古代傳統唐、宋以前,是用重色重彩,像石青、石綠,還有硃砂,這麼豔麗的顏色,都是中
國古代常用的,只是文人畫家興起以後,就沒有用那樣豐富的色彩。因此,張大千先生在敦煌
裏面,我們可以看到在色彩上面,有非常重要的突破跟成就,也影響到他晚年潑墨潑彩的風格。」
臨敦煌壁畫 十一面觀音
黃永川說:「張大千先生到了敦煌以後,他看到了大格局。西方的極樂世界,這樣的描繪,還
有唐代的大國,他們的造型都有一種氣勢。他大量的臨摹了一些畫,突破了宋代以前的繪畫風
格,線條也拉得極長,色彩也極為典麗,有一個大國之風那樣的氣勢,即使山水也是如此。」
唐、宋年間,很多匠師虔誠的用無數的時間和心血,以表示對神佛的崇高敬仰,就因為這樣的
精神,造就了敦煌洞窟千年不朽的佛教藝術。敦煌洞窟裏,有難以計數的描繪神佛世界的壁畫
和雕像,其中有很多雄偉壯觀、讓人歎為觀止的大型壁畫。畫家把他整個生命,奉獻在洞窟這
個佛教藝術裏面,這個跟文人畫家這種隨興的,或者文人娛事的這樣的畫法,那個心情完全不
同。
張大千在敦煌沉浸 2 年多後,畫風從明、清的文人畫,回復到 1 千年前的大唐年間,大開大
合、富麗堂皇的風格,色彩也變得更為明亮和光采。
白描作品展現功力的深度
黃永川說:「在 30 年代,大千先生的畫表現得就非常純練,他曾經臨摹過清朝、明代大師的
字和繪畫風格,都可以在他早期的作品中顯現,那時候的功力就很深厚了。」接著,他又說:
「中國的繪畫從宋、元以後,人物畫或者是山水,一直都在模仿階段,人物畫中的女子,看起
來弱不禁風,臉部也沒甚麼太多的血色,以纖弱為雅。」
巴東說:「大師在敦煌所受到的影響,最重要的部份,其中一項就是線條勾勒,這一張白描觀
音大士,是使用線條的流暢、生動、精準,勾勒的線條,呈現出它的藝術性,和高度的美感。
在這張作品上,我們可以看到他並沒有染色,可是,我們可以看到線條的流暢、優美和生動,
他等於把唐代的所謂朝衣出水,這種美感表現在他的作品上,這是大千先生以後藝術創作,一
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跟內涵。」
張大千留下的白描作品,不只是這一張《觀音大士像》,
還有《維摩詰經變圖》和《鹿王本生故事》,也都是只
有白描,而沒有上色,從中更可以看到他的筆法和功力。
線條的精準與重彩的鮮麗
巴東說:「從仿唐寅仕女圖這一張作品,可以看到在表
現風格上變了很多,第一、他的線條變得非常精準,而
且有彈性,而且是每一筆都收到筆的末端的部份;第二、他的色彩變得非常的鮮麗,石青、石
綠的重彩,跟前面的水墨的風格差很多,這也是來自敦煌佛教藝術的鍛鍊。再來,就是他的敷
染,他的敷染是一層一層染上去,然後在上面開臉,所以我們看到整個臉,畫得非常的生動,
非常的精細,甚至於頭髮,從肉裏這樣一根一根的長出來,整個臉型、造型的美感,非常圓潤、
飽滿,敷染非常的厚。」
仕女圖
這種畫就是進入到唐、宋的職業畫家的繪畫風格,是一種非常精準的、嚴謹的、細膩的,是一
種硬碰硬的功夫。因為張大千到敦煌以後,重新恢復中華古代的傳統,銜接到唐、宋的繪畫風
格。因此,在這張仕女圖裏面,一方面它有明、清仕女畫的秀麗,另外,又有唐、宋仕女畫的
高雅、明豔、大方,展現他在藝術極高的境界。
敦煌有了張大千,得以聲名遠播,而成為揚名國際的藝術瑰寶;而張大千也因為有了敦煌,才
得以有了這一生璀璨的藝術成就。
豪情義氣更顯格調高
2002 年,張大千的大幅荷花金屏風,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以 2,022 萬港幣成交;他後期的潑
墨山水畫,在拍賣會上也是動輒幾百萬港幣的行情。半個多世紀以來,張大千的作品在藝術市
場裏,都是雅俗共賞、炙手可熱的收藏品。他的作品為甚麼可以獲得這麼多收藏家的肯定呢?
很多人說張大千的一生充滿傳奇,除了高超的繪畫技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之外,經營張大千的
畫作已有 30 年的台灣長流美術館館長黃承志認為,他的為人處事也讓人津津樂道。「張大千
個性豪放、大方、慷慨,所以在他身邊的人都得福。甚至他家已經沒錢了,有朋友來借錢,他
會馬上打電話叫人家送錢來,幫助朋友救急,然後過兩天再畫畫,再去還這個朋友。他的豪氣
讓他的畫的格調更高。」他表示。
10 歲以前就開始學畫的張大千,成名甚早,始終勤耕筆墨的他,一路畫到 85 歲,據估計,他
的畫作高達 3 萬張之多。黃承志說:「信筆捻來就可以寫,出口就成章,張大千的文學底子很
好、非常高。他的畫作究竟有多少?我想,3、5 萬張跑不掉。他這麼有名,求畫的人排隊,
供不應求,他欠人家的畫債很多,他有空就要畫。而且,他十分慷慨,常常接濟那些老朋友,
他常常送他們,賣畫可能還少,送畫還更多。」
黃永川也說:「這麼偉大的藝術家,他會隨便送人字、送人畫嗎?他的確也常常送,不會用賣
的。縱使畫了一幅大畫或者好畫,他不見得要擁有在他身邊,他可以很自然的送出去。」打從
一出道,就以賣畫當作唯一的職業,張大千的畫作行情,在藝術市場裏常常居高不下,但是就
算如此,他並不在意將畫饋贈給朋友,聽說,就連初次見面的朋友也不例外。
山水意境三部曲
巴東將大千先生的山水作品做如是劃分:
首部曲:手卷《蜀山秦樹》是張大千送給好友張目寒的作品,上面還有包括於右任等 13 個書
法名家,在後方題了比畫作還要長的題跋。這件作品是大千先生在 1939 年所畫的,他們取道
到四川去,沿路看到四川的名勝風景遊賞的經驗。在他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做到了文人水墨
輕逸秀氣的筆法,一種細膩秀氣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來,他天份很高。簡單的講,就是「看山
是山,看水是水。」非常完整的、完美的一個呈現。
二部曲:經過敦煌佛教藝術的洗禮以後,他畫的山水就變成一種繁針細筆的精工的山水,這種
工筆畫作,我們可以把它看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他邁入職業畫家那種精筆繁複的
風格,作品畫得非常精細。
三部曲:60 年代畫的山水意境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出現真山實水的氛圍,還有厚度,
就不是 30 年前他所畫的文人水墨山水可以比擬的。因此,在這張作品裏,我們可以看到雲水
飛動、雲氣蒼茫,非常渾厚的自然的氣息,水墨淋漓。
三張山水作品,剛好代表大千先生畫山水作品的三個不同年代。巴東說:「一個大師的藝術水
準,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他的藝術創作,必須要有歷史的縱深;第二、要有深厚的文化底
蘊。就這點來講的話,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意義和成就,都是非常非常高的。」
張大千一生的事蹟和傳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文人雅聞。然而,渡過了這麼極有傳奇色彩一生
的張大千,卻在他晚年的畫作中寫道:「無人無我,無古無今,擲筆一嘆!」在年輕時,曾經
當過百日的和尚,一直以佛家居士自居的他,或許對人生有另一番體悟吧!◇
http://www.nmh.gov.tw/Files/UpData/AcademicField/20071211_448.pdf
1
張大千的藝術成就與時代意義 巴 東
◎ 編 按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與鄭州河南博物院淵源甚早,除有多次學術合作與展出
交流,且已締為姐妹館。今年適逢河南博物院八十週年院慶,特為籌辦「三千大
千世界.張大千書畫藝術展」;本館為襄盛慶,特精選館藏重寶------張大千早晚
期書畫作品共六十五組件跨海展出。此為台灣官方收藏第二次赴大陸的大規模展
覽,其於兩岸文化交流乃一具實質意義之重要成果。本文為本館研究人員提供河
南博物院之展出專文,除了介紹館藏作品而外,更補充其他圖文資料,精要而多
向度地說明張大千的藝術成就與時代意義。
【河南博物院八十週年院慶特展-----三千大千世界.張大千書畫藝術展】
展覽日期:2007 年9 月20 日-11 月10 日
展出地點:河南鄭州河南博物院 展出單位: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 導 言
張大千(1899-1983)是中國在二十世紀中最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畫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
日,他在藝術上的聲望地位不但絲毫未減,而反倒有與日俱增的聲勢。他之所以得享盛名,主
要是因爲他的一生長達八十四歲,充滿了多采多姿的經歷,也帶有許多傳奇性的色彩;同時他
在繪畫風格上同樣地具有各種豐富且多元的表現;有時華麗富貴,有時清潤秀逸,有時氣勢磅
礡,有時典雅纖細,有時又狂狷奔放,真是極盡變化之能事。因此迎合了世人的不同喜好,也
形成了張大千名氣廣大的潮流聲勢。然而二十世紀以來,中國近代的知名重要畫家無數,張大
千的藝術創作風格與成就究竟在藝術史上具有什麼樣的地位,同時又與其他畫家比較下具有什
麼不同的特質,則有必要作一明確的檢視,庶幾有助於世人對這位藝術大師有較中肯的認知。
(圖1)
張大千一生藝術創作的時間達六十多年,加以他用功又勤,在這麼長的時間裏,估計他畢生的
書畫創作總數量,至少達超過三萬餘件而無可疑(1);雖然在歷年的動亂過程中毀棄了不少,但
傳世的畫作量依然龐大。在這麼多的作品中,他的繪畫風格又面目多端,在中國藝術史上所涉
及的內涵範疇深廣複雜,而張大千1 請參閱:巴 東著,《張大千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
頁116。
2
的藝術表現又完全淵源於中國古典畫學傳統之各家脈,要將其脈絡發展之相關因素做完整的釐
清殊非易事,而記述他的文字資料又量大繁複;加以張大千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無論中國、
亞洲、歐美各國、南北半球等不勝枚舉,研究者往往以為已極盡搜羅他的相關資料以及畫作內
容,不料每過一段時間,又會出現一批新的資料與畫作未曾曝光,需要補充或修正新的研究觀
點,否則在研究系統上則難以周全。
因此作為一個研究者,要深入地掌握張大千龐大的藝術創作體系,實在有其難度;如非親身涉
入其中,實在很難信服張大千有這般的能耐與創作力。筆者涉入張大千研究之始,只是搜集他
的畫集圖冊與生平資料;其後遂開始以他為碩士論文之研究主題,建立初步的研究基礎。研究
所畢業後進入博物館工作,實際接觸到他大量的書畫原跡,並經常策辦以張大千為專題之大型
回顧展、國際研究交流、學術研討會,並發表相關論文等;觀察日久之餘,乃發現其中實有一
龐大的脈絡體系隱然成形。由此逐步深入「張大千的世界」,迄今不知不覺亦二十餘年。
這段學思發展過程雖說是無法自拔,卻也因為感佩驚憾於張大千那強大的藝術吸引力之下所使
然。
對多數人而言,即使是藝術研究方面的專業人士,假如對張大千沒有足夠的興趣,恐怕也沒有
耐心投入相當的時間對他做深入的觀察。於是在張大千五光十色,牽涉複雜的畫風面貌下,往
往令人很難掌握他在藝術發展上的脈絡與主軸。何況張大千樹大招風,所謂「盛名所至,謗亦
隨之」,在藝術界或學術界方面往往也形成不同的評價與爭議。這使得世人在認知張大千的藝
術內涵與成就時,再增加了距離與困難。
假如超越這些紛紛擾擾的觀點,不以先入為主的觀念成見,也不急於得到速成的結論;以就事
論事,平心靜氣的精神態度,仔細觀察張大千一生的藝術創作,實不難發現張大千於中國藝術
史上有其不容忽視的藝術成就。
因此無論個人是否喜歡張大千,都不得不佩服他在中國藝術領域所涉獵之深廣博大。世人可以
不喜歡他,但卻不能否定他在文化藝術上有偉大貢獻與成就;假如真的能看到這一點,那也就
實在沒什麼理由要來討厭他、排斥他。
他的名號「大千」,也就是「大千世界」的意思;「廣大」二字就是他治藝、為人、處世的不
二法門,說來他可真是夠資格叫「大千」這個名號。以筆者的認知而言,張大千的藝術成就與
時代意義大致上可分為兩個層面來看;第一是藝術專業範疇的,第二是文化意義上的。本文之
撰述,則嘗試將以上兩個層面的內涵作一概要性的整理說明,或有助於世人認知這位一代大師
的歷史地位。
一、張大千專業藝術範疇之成就――「集中國古典畫學傳統之大成」就張大千的創作數量與畫
風面貌,以及在牽涉於中國古典畫學的廣度而言,近代畫家中實難有人能企及。然而張大千的
精采不但在他的「廣度」,更在於他的「深度」;必須要掌握到這項重點意義,才能對張大千
有相應的認知,否則終
3
究是有些隔閡。儘管他的藝術創作歷程複雜龐大,畫風面貌繁多,不過大體上而言,筆者賦予
他一個概括性的專有名詞,來說明張大千在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特殊地位,那就是――「集中
國古典畫學傳統大成」
(2)的藝術創作路線。這種「集大成」式藝術創作風格在中國藝術史上極為少見,張大千可
說是元代趙孟頫(1254-1322)身後,後世唯一承繼這種風格路線的中國畫家(3)。
中國藝術所包括的範圍極廣,張大千的涉獵也極多,包括詩文書畫、鑑定收藏、金石篆刻、園
林建築、京劇戲曲,而這裡主要是討論他在書畫藝術方面的成就。中國書畫史上有無數不同的
畫家畫派、風格技法,以及內容專擅。
例如以題材而言,可分山水、人物、仕女、道釋、花卉、翎毛、走獸、蟲魚等;以技法而言,
則有工筆畫、沒骨畫、水墨畫、寫意畫、潑墨畫等分別,而畫家通常各有不同的風格與專長。
所謂「集大成」,就是指能將中國近千年來,這些在書畫發展上不同的藝術表現,經過個人的
消化吸收與統合整理,從而發展出格局廣大,氣象開闊的藝術創作表現。這當然需要有過人的
天分才情,以及興趣努力、環境機緣等多項條件的配合方能有成。
中國書畫史上雖然畫家畫派與畫風技法的種類繁多,不過在本質上來說,大致可區分為兩個繪
畫風格的傳統而已。一種是「職業畫家」的繪畫風格,另一種則是「文人畫家」的畫風表現。
在唐宋以前,中國的繪畫都是由專業畫家所從事的。他們的繪畫技法精湛寫實,結構嚴謹,設
色妍麗,線條準確有力;在訓練嚴格的專業要求中,能呈現生動自然的氣韻方為上品。
在現存的傳世畫蹟中,這種職業畫家的精采藝術成就,則可以敦煌佛教藝術金碧輝煌、場面盛
大的隋唐壁畫,以及唐宋時代南北宮廷畫院的精細工筆畫為最佳代表;其中尤以徽宗
(1082-1135)朝宋人所畫之花卉翎毛,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典範。
因此嚴格說來,北宋重要的山水畫家,包括董源(act.937-976)、巨然(act.960-980)、李
成(919-967)、郭熙(ca.1001-90)等一直為世人視為文人畫系統的水墨畫大師,其實都應
視同為職業畫家的風格範疇,原因是那時根本尚未興起有所謂「文人畫」的觀念。
然而這種精緻描寫的繪畫風格,卻由於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軾(1036-1101)、米芾(1051-1107)
等人將書法筆墨的趣味融入畫中,並強調繪畫應重視內涵之意境,不一定要刻意工致,而倡導
了一種浪漫自由的寫意畫風格。到了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1254-1322)一出,以他絕頂的功
力才情,一方面承繼了唐宋人精麗寫實的繪畫基礎,另一方面則確立了文人水墨畫風的發2 這
種「集大成」式的風格成因,筆者以為主要是因為畫家豐富多元的個性與興趣所造成。
大千的胸襟氣度遠過常人,使他接觸到任何精采的新藝術風格都不放過吸收學習的機會;經過
長期的累積醞釀以及觸類旁通,終能匯涓滴為巨流,成就其「集畫史大成」的龐大格局(請參
閱:
《張大千研究》,頁158、201、270、281)。就此而言,傅申教授在其著作《張大千的世界》
中(台北:羲之堂文化公司,1998,頁66、69)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張大千是受了董其昌
「集大成」觀念之影響。
以筆者的觀察來看,董其昌式的「集大成」觀念,實際上是一種集多家筆法所長的折衷主義,
其書畫創作只侷限在文人風格的表現範疇;因此董其昌的「倣古」是有其特定的方向與限制,
並未及於唐宋以前職業畫家的創作領域,很難視之為真正的「集大成」者。然而張大千的「集
大成」路數,主要是由於他會通了文人書畫與職業畫家兩種不同的畫風傳統;這在內涵上,兩
者有很大的不同。
3 有關趙孟頫的藝術發展內涵,請參閱:巴 東文,〈大風堂薪傳述評〉(台北:《藝術家》月
刊 299 期,2000),頁442。
4
展格局,更主導了「元四家」以降,明清六百多年的文人繪畫風格。(圖1)自此中國繪畫藝
術的主流,由專門從事繪畫的職業畫家手中,轉向到著重詩書內涵的文人手中。等到明代董其
昌(1555-1636)提出「南北分宗論」以後,不但貶抑了職業畫家的地位,更造成了職業繪畫
風格的衰落。此外,再加上歷代動亂,隋唐高古之名畫手蹟皆難以保存,世人更難有機會觀摩
到職業畫家精麗高古的繪畫風格。
職業畫家的畫法在明清畫院雖然亦有所延續,但無論其內涵品質與外在技法比較起唐宋高古皆
差之甚遠。因此中國繪畫自元明以來,直迄於今日,幾乎皆籠罩於文人畫風的影響範疇內,文
人畫乃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亦為今日世人所認知的中國畫代表,職業畫家的精微風格在後世
就很少為人認知了。張大千早年(約1920-30 年代)習畫是從八大(1626-1705)、石濤
(1642-1707)
等文人畫大師的水墨畫風入手,使他很早便能掌握文人畫風清逸秀潤的特質,其三十歲前後所
作的巨幅〈仿石濤松下高士圖〉(圖2-1),已可看出他不凡的功力才情。
四○年代初期,由於一樁特殊的機緣,促使張大千一生的藝術創作生涯有了重大的影響與改變;
那就是他不畏艱苦,遠赴敦煌考古,閉關潛修壁畫,使他上溯北魏唐宋精麗高古的畫風,自此
邁入了職業畫家的繪畫創作領域(4)。因此張大千之所以能建立其「集大成」式之龐大藝術
創作體系,其最重要的基礎乃在於他同時深入掌握了「職業畫家」與「文人畫家」這兩種不同
的畫風系統。然而「集大成」的藝術創作內涵並不是僅止於承繼古人畫學傳統的規模,而更必
須在既有的基礎上開拓出新時代方向的藝術境界。(圖3, 4, 5)
此外,張大千畢生的藝術成就,還有一項他人所難以項背的能耐與本領,那就是他擅於經營尺
幅碩大的巨畫,這點即使上追古人亦足以豪。按畫大畫是畫家最艱鉅的挑戰,也是畢生藝術修
養與功力的嚴格考驗。假如畫家胸中丘壑不足,體力不繼;不是落於大而無當的空洞,便是落
於局部瑣碎的填塞,因此畫大畫至難。張大千之所以能構築大畫,主要仍是受到敦煌之行的歷
練與啟發(5);張大千蓋由此掌握古人繪製巨幅大畫的技法,也大幅增強了他在藝術創作上
的雄心氣魄。自敦煌面壁苦修歸後,大千首開先河於一九四五年繪製四屏巨幅丈二墨荷通景(圖
6);而後至八○年代數十年間,完成高三公尺,或長十公尺以上的巨幅畫作至少亦達十餘幅
以上。(圖7, 8)
所謂「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張大千的藝術發展過程不但是「集大成」藝術風格最真切理想
之實踐,而其擅於構築尺幅碩大巨畫之能耐,更是為「集大成」的定義下了最堅實有力的註腳。
這其中實具有一體兩面的必然性,假如沒有累積足夠的資源(傳統畫學基礎),則沒有開拓未
來方向的本錢;相對地,當累積了足夠且堂正的資源,新的境界與方向(成果)亦必然會水到
渠成地呈現。由此則透顯出張大千晚年所開拓之潑墨潑彩畫風,在其「集大成」藝術創作體系
中所扮演的重要意義。這種新穎現代的新彩墨風格與傳統中國畫風迥然不同,是張大千4 請參
閱:巴 東文,〈張大千敦煌壁畫摹本之創作發展論析〉(台北:《典藏》古美術月刊112、
114 期,2002),頁40、90。
5 請參閱:巴 東文,〈張大千傳世的三幅山水鉅作〉(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月刊》,
102
期,1998),頁16。
5
後半生旅居海外而逐漸發展成熟的繪畫風格。
潑墨潑彩畫風之產生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乃是許多創作因素所共同醞釀的結果。這些包括中
國古典畫學的淵源承傳(傳統山水風格與畫派的精神內涵)、自然生活的深刻觀察體驗(親身跋山
涉水旅遊各地)、人文情感與功力修養的鍛鍊(讀書習文與臨摹書畫的苦功)、敦煌佛教藝術裝飾
性特質與影響的進一步發揮 (石青石綠的使用最為明顯,將中國古代用重色重彩的精微發揮至
極致),以及長年旅居西方接觸到新視野,受到歐美抽象藝術氛圍的啟發(自動繪畫技法
Automatic
Painting)等多重因素,經過長期的累積發展而終於水到渠成。(6)
就一個傳統的中國老畫家而言,張大千對西方藝術與文化的認識顯然是不足的。然而他卻在時
代氛圍的引發之下,摭取了西方現代藝術之表現元素,消融現代(西方)世界所帶給他的影響,
不但開創了他個人的時代新風格,也為中國水墨畫的現代發展開啟了一個新的方向。
因此張大千晚年受時代氛圍啟發,開拓出潑墨潑彩的現代新畫風,不但是他個人藝術成就的重
要突破,也是其「集大成」藝術發展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項關鍵意義,更為「集大成」藝術創作
風格立下了最完善的註腳(典範)。綜論上述可知,張大千於專業藝術範疇的重大成就,即在
於他完整建立「集中國古典畫學傳統大成」之龐大藝術創作體系;從某種程度的價值意義來看,
他畢生個人繪畫風格的發展取向,也等於是一整個中國藝術史的縮影。(7)
二、近代中國文化的思潮背景――傳統與創新
中國的文化傳統在十九世紀初以來,由於遭遇到西方強勢文化的壓迫與衝擊,因而產生了巨大
的變化與影響。近兩個世紀以來,這些影響遍及中國社會的每一層面;這是時代變動下所引發
的潮流,也是華夏民族千百年來,在文化發展上無法迴避的宿命。對傳統中國文化(藝術)而
言,如何由一個地域性的民族文化邁向與國際接軌,則是在現代世界的發展潮流中不可避免的
趨勢。否則文化傳統即會被邊緣化,喪失了種族延續發展的生存機會,這也就是追求所謂「現
代化」的意義與目的。近代史上除了西方的強勢文明外,大概亞洲、非洲、南美等世界各地的
非白人裔的文化種族,恐怕都在類似的情況(壓迫)下求生存,這是十分殘酷而無法避免的現
實際遇。中國雖是文明古國,文化燦爛歷史悠久,但也無法避免這般弱肉強食的命運,這乃是
中國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掙扎苦難的根本原因。
因此為了促使中國富強進步並邁向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必須向西方取經並引6 有關張大千潑墨
潑彩畫風之成形發展,請參閱《張大千研究》,頁115-156。7 這裡主要意指以「中國古典文
人書畫傳統」所涉及的龐大治藝系統,包括:繪畫、書法、篆刻、詩文、園林、鑑賞、戲曲、
飲饌等相關範疇;其中雖然也涉及建築、雕刻、工藝等項目,但畢竟不可能涵蓋周全如現代藝
術史研究之精細分工。有關張大千藝術創作特質與發展過程之細節,請參閱:巴 東著,《台
灣近現代水墨畫大系-----張大千》(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
頁11-35。
6
進西學;清朝末年已有許多中國的官派學子赴歐美(或日本)考察留學,企圖引進西方的觀念
思想。早在十九世紀中葉的魏源(1794-1857)所提出的口號「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開始,希
望學習西方人的技術長處來對付外國人,已是類似思想觀念的產生;張之洞(1833-1909 )「中
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則是進一步的發揮。後來康有為(1858-1927 )、梁啟超(1873-1929 )
的維新變法,則是開始在政治方面的實踐。中國近代的文化思潮,遂開始形成傳統(保守)及革
新(激進)兩條對壘的路線發展 (8)
這種對立的思潮,隨著康梁變法的失敗,即使在辛亥革命建立共和政體以後,中國依舊是衰敗
不堪的艱困處境。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變法圖強方面的努力經過多次失敗後,累積了一次又一
次強烈的挫折感。於是在這樣因循演進之結果下,中國知識界則逐漸產生一種強大的反傳統思
潮,認為傳統中國文化具有太多負面的內涵因素阻礙了中國的進步。
這種反傳統的激進思想,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時期更形成了強大的力量。新的運動思
潮認為,傳統中國文化中沒有任何優良的質素可以促進中國的革新進步;因此要拯救中國使中
國現代化,就必須全面剷除及打倒一切阻礙中國進步的因素--「傳統中國文化」。因此中國
近代思潮乃形成了「全面性反傳統主義」。(9)
這種非理性的反傳統思潮成為近世影響中國社會與文化發展最強大的力量,六○年代中國所發
生的「文化大革命」,表面上看起來是人為的政治因素所發動,但其背後若沒有這般強大的反
傳統思潮背景為基礎,亦不可能發生這般強大的破壞力量與結果。八五年前後大陸的中央電視
台,籌拍過一部電視影片《河殤》,內容是反省中國文化在近代的發展過程,以及現代中國的
出路──必須摒棄舊的中國文化才能開創新局。影片播出後在海內外引起了廣大之迴響,這無
非顯示出今日中國人的思想模式,仍舊回到「五四運動」前的原點──對傳統文化的負面質疑。
可見時至今日這股反傳統的潛意識暗流,在表面上或許不被認同,但實際上仍制約著中國社會
的各個層面;其隱括力量之強大,恐怕超過世人所能想像。因此在這樣的時代風氣下,「傳統」
一詞則變成守舊而不知進步革新的同義辭。三、由文化層面看張大千之時代意義――傳統中國
文化之現代轉化由於文化思潮的影響,中國近代的美術發展也形成了新舊兩種派不同的繪畫創
作路線,而取代了中國美術史上「職業畫家」與「文人畫派」的分流發展。
改革創新派的畫家,往往能在畫面上呈現一新時人耳目的風格面貌,因此深受世人矚目。這些
繪畫新觀念與新風氣的產生,同樣地主要是由許多早年赴國外(西方、日本)留學的年輕畫家
所倡導,其中最重要的「創新」代表人物則是赴法國留學8 請參閱:余英時著,〈中國近代思
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猶記風吹水上鱗》(台北:三民書局,1995 再版),頁199-215。
9 請參閱:林毓生著,〈五四式反傳統思想與中國意識的危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
經出版 公司,1983),頁121-138。
7
的徐悲鴻(1895-1953)與林風眠(1900-1991)(10)。
徐悲鴻所引進的西方繪畫觀念與風格形式,主要是西方學院的古典寫實傳
統,而林風眠則首先引進西方現代新派繪畫(野獸派、立體派、表現主義等)之觀念技法,二
人對後世中國之美術教育與繪畫發展皆影響甚鉅。另外尚有赴日本留學的傅抱石(1904-65),
以及身處廣州(較早接觸西方藝術觀念的南方城市)的黃君璧(1898-1991)等多人在畫面上
引進西方風景畫的寫生概念(但表現技法則仍是構築在傳統中國繪畫的筆墨基礎上),也皆可
視為中國新水墨畫風的改革派。
傳統派的中國畫家方面,則或因個人生命才性的契合,或因環境機緣的教育養成,或因承繼傳
統中國畫學之精萃,則皆堅守中國藝術精神的立場本位。其代表人物則有齊白石(1864-1957)、
黃賓虹(1864-1955)、溥心畬(1887-1963)、張大千(1899-1983)等人。他們在畫風面
目上雖然十分傳統,其中亦未必沒有重要的時代新意,然而畢竟在畫風的外貌形式上少有大幅
的變革,因此世人皆難視之有突破時代新意之藝術創造性;中國水墨畫的現代發展,無論在臺
海兩岸間皆可看出新派的水墨畫風實為當代之主流(11)。
相對於此,張大千是一個完全出身於古典中國畫學傳統的書畫家,他晚年所開創之潑墨潑彩畫
風,其風格面目之丕變創新,甚至於超過了當代新水墨畫派中的任何一家。然而細察張大千潑
墨彩風格之繪畫生命內涵,卻仍是完全符合傳統中國山水畫之藝術表現精神(12)。這顯示出
張大千於傳統中國繪畫在現代之轉化與發展,有極特殊而重大的意義。(圖
9,10)
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畫風,是他感應時代包容摭取所獨創的新繪畫(視覺)語言,他將傳統中國
畫風作了新的現代詮釋,使現代經由傳統提昇至一新的境地。因此,張大千的潑墨畫風與傳統
中國畫學產生了生命內涵的連繫銜接,而沒有落入玩弄技法層面的空洞形式。
這顯示出張大千最重要的時代意義:他將中國繪畫由古典帶入了現代,使傳統中國藝術精神做
了成功的現代轉化;也使世人對「傳統」與「現代」的互動發展關係,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與
省思。這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藝術)創作內涵,是中國知識分子近百年來不斷
掙扎努力,所期望達成的目標與理想,也是「反傳統主義」之激進立場對傳統中國文化最大的
質疑。因此張大千的藝術成就一方面證明了傳統中國文化能夠在現代世界中作積極的溝通與轉
化;另一方面中西文化會通交流的良性象徵基礎(非不中不西的惡質混淆)已由其建立。(13)
筆者在研究張大千的過程中,發現即使有不同角度的研究論題,但無論由縱的方向(包括他個
人或畫史上的由早至晚)或是橫的方向(同時代不同畫風畫派10 請參閱:巴 東文,〈林風
眠水墨重彩畫頁賞析── 西方現代藝術融入中國畫的開創者〉(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歷史
文物》月刊17 卷2 期,2000),頁14-35。
11 這點或可由大陸新派水墨畫家吳冠中(1919-)近十餘年來崛起的聲勢可為証明。
12 請參閱:巴 東文,〈張大千於傳統中國繪畫在現代轉化的特殊意義〉,《張大千研究》,
頁269-307。13 同前註。
8
的連繫)來觀察,都隱約形成一有力的脈絡相互關連扣引,歸趨到一個特定的方向。這使筆者
意識到其中所啟示之意義,已不只是局限在藝術史或美學上的專業研究範圍,而牽涉到更一個
更嚴肅的課題──傳統中國文化在現代的歸趨與反省。中國近代思潮在意識混亂的情況下已掙
扎很久(藝術的發展亦然),現代的中國人假如尚不能體悟在文化創新轉化過程中,循序漸進
且異常艱辛的處境,而老期盼一個速成式的中西融合境地,那要開拓一個新中國文明的前景,
恐怕並不樂觀。張大千所代表的時代意義,不僅是他所留下大量豐富偉碩的藝術作品,更
在於他顯示了一個偉大的文化傳統,如何在現代世界中做轉化過程的一個見證。
二○○七年八月盛暑重新定稿於台北南海學園
圖版說明:
圖1 1960 年代後期,張大千於巴西八德園所攝。
圖2 元 吳鎮,〈洞庭漁隱圖〉,水墨紙本,146.4 × 58.6 cm,ca.1342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
院。
吳鎮,「元四大家」之一;此幅畫作用筆極精,可謂文人畫風的精采典範,董巨溫潤的批麻皴
法盡收手底。坡石松木的描寫生動真實,情境動人猶如身在畫中。通幅筆墨精鍊,烘染兼具,
意境清新蒼茫,實為後世董巨家法之正宗真傳。
圖2-1 張大千,〈仿石濤松下高士圖〉,水墨紙本掛軸,345 × 134 cm,ca.1934,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這幅畫作以文人水墨風格的技法完成,應該是畫家畢生中仿製石濤畫作最大的一幅。畫面上雲
氣氤氳,氣魄極大,山林幽深濃鬱的氣象逼人;人物線條的用筆緊密延棉,在細緻中卻有一種
迺勁的力道,是一般臨倣石濤者難以做到的地方。此幀應為大千三十餘歲時所作,筆墨技法流
暢高妙,完全是一派石濤的面目,很難想像三十多歲的年輕畫家已有這般的筆墨功力;加上款
識書法用印幾可亂真,乃知所謂「認識石濤須通過大千」實非虛語。
張大千早年畫山水由「明四僧」入手,其中尤以石濤(642-1707)與他一生之藝術創作有密
不可分之關係。大千通過石濤的筆墨風格來學習掌握外在視像,然後再將外在的客觀自然(視
像)與內在真實的心靈感受契合,此即為中國人所謂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而「師造化」
(向自然學習)通過「師古人」(臨摹古畫)來實踐,則是居士一生治藝開創之「不二法門」。
_
畫作沒貼上,請自行上網觀賞。

Contenu connexe

En vedette (20)

20130618121143120
2013061812114312020130618121143120
20130618121143120
 
Huj
HujHuj
Huj
 
Melhor gestão melhor ensino marcia
Melhor gestão  melhor ensino marciaMelhor gestão  melhor ensino marcia
Melhor gestão melhor ensino marcia
 
Desafios junho 2013_v_final
Desafios junho 2013_v_finalDesafios junho 2013_v_final
Desafios junho 2013_v_final
 
Final prduct steve 78
Final prduct steve 78Final prduct steve 78
Final prduct steve 78
 
Slidesxare
SlidesxareSlidesxare
Slidesxare
 
Virtual Dj
Virtual DjVirtual Dj
Virtual Dj
 
Dia 5 tds
Dia 5 tdsDia 5 tds
Dia 5 tds
 
Rosana rojas tp5
Rosana rojas tp5Rosana rojas tp5
Rosana rojas tp5
 
Bonsai
BonsaiBonsai
Bonsai
 
Myriam benito actividad1_mapa_c
Myriam benito actividad1_mapa_cMyriam benito actividad1_mapa_c
Myriam benito actividad1_mapa_c
 
Govern_Circular_9mayo
Govern_Circular_9mayoGovern_Circular_9mayo
Govern_Circular_9mayo
 
Mayra mora actividad1_mapa_c
Mayra mora actividad1_mapa_cMayra mora actividad1_mapa_c
Mayra mora actividad1_mapa_c
 
Dibujo de ing 1
Dibujo de ing 1Dibujo de ing 1
Dibujo de ing 1
 
Paguyo columnas
Paguyo columnasPaguyo columnas
Paguyo columnas
 
Nbr 6120
Nbr 6120Nbr 6120
Nbr 6120
 
Cartel i olimpiadas
Cartel i olimpiadasCartel i olimpiadas
Cartel i olimpiadas
 
Desafios abr 2013_final
Desafios abr 2013_finalDesafios abr 2013_final
Desafios abr 2013_final
 
Muere Lentamente
Muere LentamenteMuere Lentamente
Muere Lentamente
 
No Te Quiero Sino Porque Te Quiero
No Te Quiero Sino Porque Te QuieroNo Te Quiero Sino Porque Te Quiero
No Te Quiero Sino Porque Te Quiero
 

Plus de 2018fidelity-1

Plus de 2018fidelity-1 (20)

20170607 紅木股東會與萬華青草巷
20170607 紅木股東會與萬華青草巷20170607 紅木股東會與萬華青草巷
20170607 紅木股東會與萬華青草巷
 
台灣學。台灣三十七至四十六年間政府公報
台灣學。台灣三十七至四十六年間政府公報台灣學。台灣三十七至四十六年間政府公報
台灣學。台灣三十七至四十六年間政府公報
 
中華新世代藝術文化交流協會藝满芳塵2017年度大展
中華新世代藝術文化交流協會藝满芳塵2017年度大展中華新世代藝術文化交流協會藝满芳塵2017年度大展
中華新世代藝術文化交流協會藝满芳塵2017年度大展
 
台灣學。台灣三十七至四十六年間政府公報節錄
台灣學。台灣三十七至四十六年間政府公報節錄台灣學。台灣三十七至四十六年間政府公報節錄
台灣學。台灣三十七至四十六年間政府公報節錄
 
北投龍鳳谷地熱谷
北投龍鳳谷地熱谷北投龍鳳谷地熱谷
北投龍鳳谷地熱谷
 
201705圖書館電腦
201705圖書館電腦201705圖書館電腦
201705圖書館電腦
 
永和國父紀念館興建歷史
永和國父紀念館興建歷史永和國父紀念館興建歷史
永和國父紀念館興建歷史
 
台北市工程美化
台北市工程美化台北市工程美化
台北市工程美化
 
2014 淡水三商杯 第28屆 高爾夫邀請賽 (一)
2014 淡水三商杯  第28屆  高爾夫邀請賽 (一)2014 淡水三商杯  第28屆  高爾夫邀請賽 (一)
2014 淡水三商杯 第28屆 高爾夫邀請賽 (一)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沈冬 盛唐音樂 與 詩國風華
沈冬  盛唐音樂 與 詩國風華沈冬  盛唐音樂 與 詩國風華
沈冬 盛唐音樂 與 詩國風華
 
中國的音樂
中國的音樂中國的音樂
中國的音樂
 
名漫畫家 葉宏甲 研究報告論文
名漫畫家  葉宏甲 研究報告論文名漫畫家  葉宏甲 研究報告論文
名漫畫家 葉宏甲 研究報告論文
 
50款素菜菜譜﹐比肉菜還好吃
50款素菜菜譜﹐比肉菜還好吃50款素菜菜譜﹐比肉菜還好吃
50款素菜菜譜﹐比肉菜還好吃
 
最傷心臟的 10 個生活小細節
最傷心臟的  10 個生活小細節最傷心臟的  10 個生活小細節
最傷心臟的 10 個生活小細節
 
松菸旁 體育場 拆建
松菸旁  體育場  拆建松菸旁  體育場  拆建
松菸旁 體育場 拆建
 
曾仕強易經與人生
曾仕強易經與人生曾仕強易經與人生
曾仕強易經與人生
 
陳邁子 銘傳教師
陳邁子  銘傳教師陳邁子  銘傳教師
陳邁子 銘傳教師
 
抗壓安神益智強身藥膳
抗壓安神益智強身藥膳抗壓安神益智強身藥膳
抗壓安神益智強身藥膳
 
花蓮慈濟福利社100道青菜作法
花蓮慈濟福利社100道青菜作法花蓮慈濟福利社100道青菜作法
花蓮慈濟福利社100道青菜作法
 

巴戈與巴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