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une entreprise Scribd logo
1  sur  18
菩萨行谊
何为菩萨?
菩萨行谊
=菩提薩托
菩萨行谊
觉悟 有情
菩萨的愿力
菩萨行谊
彌勒祖师:
化娑婆世界為蓮花邦。
地藏古佛: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活佛师尊:
1)先天渡化眾生,達本還原。
菩萨行谊
2)後天移風易俗,實現大同。
3)繼往開來,復興中華固有文化。
中华圣母:眾生的劫難,
由我一個人來揹吧,既然
他們要關,就關我好了,
不要關我的徒兒;既然要
受折磨,就折磨我好了,
不要折磨我的徒兒!」
菩萨行谊
菩萨共同的心愿:
1)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2)永为众生的桥梁,众生渡尽,
方证菩提。
[众生因你而得救,你因众生而成就]
菩萨行谊
何为菩萨行?
菩萨行谊
六渡
万行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菩萨行谊
菩萨行谊
(一)佈施-度慳貪
菩萨行谊
三施
财施 法施
无畏施
菩萨行谊
(二)持戒-度邪淫
守十善业: 不贪,不嗔,不痴,不杀,不盗,
不淫,不恶口,不打妄语,不两舌,不讲绮语
行四勿: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菩萨行谊
(三)忍辱-度瞋恚
•不计较,随缘
•甘愿做,欢喜受
•勿冲动,多同理
•逆不忧,顺不喜
菩萨行谊
(四)精進-度懈怠
要坚持到底,方向要正确,制心一处方向
要正确,制心一处
菩萨行谊
(五)禪定-度散亂
•诚心保守
•随遇而安
•身口意定
•慈悲喜舍
菩萨行谊
(六)智慧-度愚癡
•感恩加忏悔
•直心力行
(结论)
願:天下有情的眾生都能來聞法,
世世常行菩薩道。
菩萨行谊

Contenu connexe

Tendances

皇母訓子十誡_(一)_序 _一誡
皇母訓子十誡_(一)_序 _一誡皇母訓子十誡_(一)_序 _一誡
皇母訓子十誡_(一)_序 _一誡huthief
 
修行学道
修行学道修行学道
修行学道mingyift
 
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
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
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huthief
 
皇母訓子十誡_(二)_二誡_三誡
皇母訓子十誡_(二)_二誡_三誡皇母訓子十誡_(二)_二誡_三誡
皇母訓子十誡_(二)_二誡_三誡huthief
 
立願了願
立願了願立願了願
立願了願mingyift
 
白水老人語錄_1
白水老人語錄_1白水老人語錄_1
白水老人語錄_1huthief
 
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
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
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huthief
 
光明的智慧(一)
光明的智慧(一)光明的智慧(一)
光明的智慧(一)huthief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243011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243011
 
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
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
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huthief
 
道與教的分析
道與教的分析道與教的分析
道與教的分析mingyift
 
人生真諦-周良潭.ppt
人生真諦-周良潭.ppt人生真諦-周良潭.ppt
人生真諦-周良潭.pptLasangTamang2
 
妙訓_紮根圖 淨化人心_20140510_無影音
妙訓_紮根圖 淨化人心_20140510_無影音妙訓_紮根圖 淨化人心_20140510_無影音
妙訓_紮根圖 淨化人心_20140510_無影音huthief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huthief
 
用行動起來帶動 (1)
用行動起來帶動 (1)用行動起來帶動 (1)
用行動起來帶動 (1)kangder
 
人心道心
人心道心人心道心
人心道心mingyift
 
頂劫救世
頂劫救世頂劫救世
頂劫救世KIMcms
 
妙訓 學修精神 道化家庭_20131020
妙訓 學修精神 道化家庭_20131020妙訓 學修精神 道化家庭_20131020
妙訓 學修精神 道化家庭_20131020huthief
 

Tendances (20)

皇母訓子十誡_(一)_序 _一誡
皇母訓子十誡_(一)_序 _一誡皇母訓子十誡_(一)_序 _一誡
皇母訓子十誡_(一)_序 _一誡
 
修行学道
修行学道修行学道
修行学道
 
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
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
老祖師的故事(金公祖師略傳-兒童版)20171028
 
皇母訓子十誡_(二)_二誡_三誡
皇母訓子十誡_(二)_二誡_三誡皇母訓子十誡_(二)_二誡_三誡
皇母訓子十誡_(二)_二誡_三誡
 
立願了願
立願了願立願了願
立願了願
 
白水老人語錄_1
白水老人語錄_1白水老人語錄_1
白水老人語錄_1
 
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
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
白水老人語錄(二) 20150502版
 
光明的智慧(一)
光明的智慧(一)光明的智慧(一)
光明的智慧(一)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
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
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
 
道與教的分析
道與教的分析道與教的分析
道與教的分析
 
人生真諦-周良潭.ppt
人生真諦-周良潭.ppt人生真諦-周良潭.ppt
人生真諦-周良潭.ppt
 
妙訓_紮根圖 淨化人心_20140510_無影音
妙訓_紮根圖 淨化人心_20140510_無影音妙訓_紮根圖 淨化人心_20140510_無影音
妙訓_紮根圖 淨化人心_20140510_無影音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用行動起來帶動 (1)
用行動起來帶動 (1)用行動起來帶動 (1)
用行動起來帶動 (1)
 
人心道心
人心道心人心道心
人心道心
 
頂劫救世
頂劫救世頂劫救世
頂劫救世
 
人的一生
人的一生人的一生
人的一生
 
妙訓 學修精神 道化家庭_20131020
妙訓 學修精神 道化家庭_20131020妙訓 學修精神 道化家庭_20131020
妙訓 學修精神 道化家庭_20131020
 

菩萨行谊

Notes de l'éditeur

  1. 前言:白陽弟子修行法門是彌勒淨土及菩薩道。
  2. 那么一般拜神的人视菩萨为能够呼风唤雨,保佑我们发财的神明。那么其实真正的菩萨呢,他是富有救渡六道众生的慈悲胸怀的人。那么为什么说人,不说仙还是佛? 那是因为 仙佛本是凡人做, 只要我们哪一天能够修成这一个圆满,渴望救渡众生的慈悲心,那么我们也能够成为活菩萨。
  3. 一、何謂菩薩:菩薩的全名是 菩提薩埵,菩提就是 ‘覺悟‘ 或 ’正觉的智慧’; 薩埵就是 ‘有情’ 或 ‘成全众生’。即指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的意思。 覺有情分為三種: 1、自利方面:菩薩因修行時已覺悟我空,法空。不同於凡夫的不覺,雖斷了許多無明煩惱,但沒有斷盡,所証的覺道,還沒得到究竟圓滿。 2、利他方面:菩薩覺悟後,起大悲心,來教化一切眾生,覺悟一切有情。 3、自他兩利:菩薩不但自己上求如來的菩提,更能下度十方法界一切有情,以自覺覺他來渡化眾生。 二、菩薩精神:1、像太陽2、像月亮3、像水4、像母親5、平等心(菩薩以眾生的根器不同以平等心來渡眾生)6、眾生以菩提是煩惱,菩薩以煩腦是菩提 7、菩薩是自身菩薩。 1、像太陽:   Ⅰ陽光普施予萬物,日無私照。無論在十方法界中任何萬物,菩薩都如同太陽一樣,照射光芒,光明給人永遠溫暖。   2、無窮熱力:給人光明。給人希望。無論眾生有多少煩惱,菩薩以他的愛和熱心如同太陽熱力,不厭其煩照顧,渡化眾生之平等心智,眾生無論有情無情,好人壞人,聰明或愚笨,菩薩都以平等心的大智來看待有情眾生,隨緣隨機渡化眾生。(妙華蓮經上的常不輕菩薩看到人就說你會成佛,你是菩薩,在他眼裡每個人都是菩薩那樣的謙卑,最後終究成就常不輕菩薩之名)   3、像水一樣:   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Ⅱ由高流向低。   Ⅲ放下身段親近眾生以之同甘共苦,如同水般的柔順。 如同佛陀三十二法相、廣長舌相,說法渡眾生,如水那般的細水長流。   4、像月亮:   Ⅰ慈光普照大地(千江有水千江月)如月亮的慈和悲。  Ⅱ以德服人、眾星拱月。   5、像母親:   Ⅰ如同母親照顧孩子的無怨無悔。   Ⅱ如同母親那樣慈愛光輝。在母親眼中孩子永遠是她的命,無論孩子做錯多少事,母親都能慈愛包容。   6、眾生以菩提為煩惱、菩薩以煩惱為菩提。菩薩在五濁世界成就自己,用菩提心渡化眾生。   7、菩薩如自身菩薩,不需外找。
  4. 菩薩秉持着六渡波罗蜜的願力,从来不舍弃众生:如同一粒種子,散佈整個十方法界。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精神。
  5. Ⅰ、彌勒菩薩:化娑婆世界為蓮花邦。     Ⅲ、地藏菩薩: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故事: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號覺華定自在如來地藏菩薩,那時為婆羅門女,其母不信三寶,修習惡道,死了墮入地獄受苦,此女賣掉家財,廣求香華的佛塔寺,供養以供茶敬佛,屏息雜念,一心誦念佛,其母承女孝順為作功德,離地獄生天。   故事:地藏菩薩過去無量劫中為孝女名曰光目,其母生前喜食魚子,犯殺生罪極重,光目知母死墮入惡道,因此請諸羅漢入定觀察,果然看見母在地獄受苦,光目一念佛,茶敬供養,以子孝的力量,拔救母離地獄之苦。   這兩個故事証明地藏菩薩提倡孝道,重視超度,救濟父母。所以地藏菩薩說:「那裡最艱苦,就那裡去,而最難苦當然是地獄。「到地獄裏度極重罪的眾生,那些惡貫滿盈的眾生,只要改惡向善,心誦地藏菩薩聖號,可以解除一切苦厄。已墮入地獄,令其離獄。未墮入地獄眾生,身上如何其護持尋根永遠不造墮地獄惡業。  
  6. 濟公活佛老師三弘願:   ㄅ、在先天渡眾生,達本還原。如我們求道的自性法門,我們從理天降下這五濁世界裡,經過了六根六塵有所染,老師希望每個人求得明心見性,真主人回歸那一點。   ㄆ、在後天移風易俗,實現大同。老希望我們修己修人,以自覺覺他實現大同。   ㄇ、繼往開來,復興中國固有文化。繼得先聖先賢的德行來引導眾生,讓眾生明明白白瞭解道之寶貴的意思。
  7. 民國四十三年,台湾的道场官考很嚴重,許多弟子為辦道受牢獄之災,甚至連最後一間佛堂即將被查封關閉。当師母到台湾后,知道一貫道在台灣受考而感到很心痛。 於是那個晚上,師母便到佛堂叩首並說:「老天慈悲  眾生的劫難,由我一個人來揹吧,既然他們要關,就關我好了,不要關我的徒兒;既然要受折磨,就折磨我好了,不要折磨我的徒兒!」師母心中默默說完,便一叩、再叩、三叩…..一千叩首…至一萬叩首,想想看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婆婆,身体渺小,内心却有着爱护众生,慈悲壮大的愿力。看我们,现在初一十五叩一百叩首就已经满头大汗,有些人还需要喘气leh! 所以说前辈者,菩萨们爱我们的心,我们是很难想象的。 結果隔天,奇蹟似,佛堂沒被查封,政府還做一番了解,確定佛堂並非所說邪教,前人們很高興,向師母稟報此事,師母也笑笑回答:「沒事就好。」只有隨身服侍師母的前賢,暗地里流泪,因为他们知道这并非奇迹,而是師母的一萬叩首感動上天。而且從此師母便囚禁自己,終年不出戶,就像坐牢一样把自己关在家里二十多年,直到回天交旨。因为師母的一句話,一个愿,種種官考刁難在無形中都化解了,而从此道务也变得很宏展。一场大劫关考,就这样被师母一个人背负下来。
  8. 1)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2)永为众生的桥梁,众生渡尽,方证菩 [众生因你而得救,你因众生而成就] 提。
  9. 那要怎么修才能成就菩萨道呢? 首先是要常行六渡波羅密
  10. 六渡波羅密=又称六渡万行,是渡化众生的六种方法。 一、常行六度波羅密:佈施度慳貪、持戒度邪淫、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 佈施度慳貪:佈施為普施,人們都有慳吝不捨,貪得無厭之心,所以佈施應把自己最愛,最捨不得的佈施出去,達到無相佈施功德才對。佈施分為三種:   1、財施:內施和外施   內施:是把自己的頭目腦髓甚至生命都可以佈施給眾生,如釋迦牟尼佛因地中發菩薩心,修菩薩道,曾割了全身的肉來救度一隻老鷹,做到勇敢佈施,   外施:把自己金銀財寶飲食醫藥來佈施,喜捨幫助他人,使眾生大歡心,離苦得樂。   2、法施:菩薩為了隨順眾生根器,常用佛法來教導眾生,善巧方便,不辭疲倦,講經說法化度眾生,令眾生聞法解悟,發心修行如金剛經說:「如以四句偈佈施,功德為大」   3、無畏施:菩薩發慈悲心,不惱害一切眾生,常與眾生種種安樂,眾生如遇到危險苦厄,心生恐懼,菩薩就來安慰他,護佑他,救拔眾生種種苦惱,如同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筏,當十方法界受諸苦惱的時候,一心稱念觀世音名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尋聲救苦,使眾生解脫種種苦難,得離怖畏就是「無畏施」   4、持戒度邪淫: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常有所攀援,如夢幻泡影,如除掉心病可以達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悟空中,要是有一分我執就有罪,所以只有用戒律才能得善解。持戒分為三聖淨戒。   Ⅰ攝律儀戒:一點小惡也要去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能把高大須彌山燒光。   Ⅱ攝法戒:不要以為小小之善而不去做作,古言說:「滴水可以成河」「滴水可以穿石」,古人又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Ⅲ饒益有情戒:   ㄅ是無生不度,菩薩發菩提心,六度萬行,饒益有情所以稱覺有情,也就是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這就是大菩薩戒法。   ㄆ所謂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所以菩薩修持清淨戒法,自然也能度一切毀戒、犯戒種種罪惡,所以佛弟子要持戒修身才能斷除煩惱跳出輪迴。   ㄇ忍辱度瞋恨:慎恨心是無明業火,佛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因此菩薩發菩提心一定要經過下列三:   難行能行:人們做不到的難事,菩薩能做到   難捨能捨:人們捨不得生命錢財,菩薩能捨   難忍能忍:人們忍受不了的逆境,菩薩能忍。改毛病去脾氣,一切對我不好的,要用感恩的心,來回向報答,才能達到忍辱度瞋恨。   ㄈ精進度懈怠:菩薩修行常行勇猛精神,堅定不移,勇往直前的毅力決心,沒有辦不成功的事情,再大的困難也不能阻礙菩薩的精進毅力,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因此道場每一年都以精進為目標。   ㄉ禪定度散亂:眾生心性散亂,妄想紛紛,心猿意馬到處奔馳,菩薩修行禪定能度脫散亂之心;禪定是修行的一種境界,透過禪的靜慮方法,集中心力使生理心理都逐漸起變化以達到「定」的境界,禪定並不是叫人像木頭石塊一樣呆坐,而要訓練心力的集中,像我們活佛老師中遊戲三昧,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行住臥都無法影響他的定力,這才叫真正禪定功夫。   ㄊ智慧度愚癡:愚癡指眾生無明煩惱,癡明無知需靠般若智慧,有了智慧對出世間一切諸法都能體悟。而佈施忍辱精進禪定持戒五度中,如果沒有智慧那裡會發心修行,所以般若智慧是六度先導 二、菩薩常行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1、佈施:菩薩修佈施能以種種錢財物質及至寶貴生命施予眾生滿足眾生願求與眾生結緣,聽到菩薩聖號心生歡喜,今有緣眾生皆得解脫而度己修行。   2、愛語:菩薩修行普渡眾生,要以柔軟和愛語來對待眾生,說話使人聽了生歡喜,願樂欲聞。在普門品裡「妙音觀音世,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能隨緣深生心隨機說法,方便一切解脫法門,樂說一切法要。   3、利行:菩薩教化眾生,把困難留自己,把方便送給別人積極去做,身體力行,有了利人思想和行動使眾生歡喜,心甘情願接受菩薩教化,依此修行就會得度。   4、同事:菩薩因與眾生進一步一視同仁,和眾生一起工作,一起活動,一切生活,互相親近彼此之間感情能夠情投意合非常融洽,心心相印,隨機說法一真一切真,處處有聞法(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有求必應,無感不通同事妙行。 三、菩薩常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菩薩需常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菩薩經由(慈無量心)以便眾生得無上佛道。以「悲」無量心,救眾生於生死苦海。以喜無量心,所持佛的正法。「捨」無量心化除愛憎,不起分別攝,平等之智。   我們老師曾在法會曾提出的聖訓:   真正慈悲為只有奉獻沒有條件之謂慈,只有犧牲沒有自己之謂悲,只有義務沒有權之謂喜,只有付出沒有佔有之謂捨。給人信心之謂慈,給人希望之謂悲,給人歡喜之謂喜,給人方便之謂捨。   所以慈悲喜捨如同母性的光輝那般的慈祥,只有犧牲只有奉獻,不求回報而無怨無悔,所以菩薩就是這樣本著四無量心去隨緣渡化的。 四、菩薩雖在生死苦海,而不為生死苦海而染。 五、不造惡業,不求涅槃之樂為菩薩行。 六、頂劫而去,乘願再來為菩薩行。 七、非凡夫行,非聖賢行為菩薩行。 一般凡夫都是利人利己而菩薩是無為無私不求聖賢之名。 八、非淨行,非垢行為菩薩行。 菩薩是不垢不淨、不思善、不思惡,用道的心情來體悟對待人事,沒有一定規格如彌勒祖師、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笑盡天下所有古今愁。 九、菩薩是不求果位的。 時時刻刻以眾生為主,眾生為核心。   十、菩薩是不分貧賤、種族,敬一切人或一切事。 十一、菩薩經由(空解脫內)來教化眾生、渡化眾生。 十二、菩薩行一切善行,斷一切煩惱,除一切障礙,減一切邪見、邪知、邪淫。 十三,菩薩以正直心,行一切善,去一切惡。
  11. 佈施度慳貪:人們都有吝啬,不捨,貪得無厭的心,所以要学习佈施,把自己最愛,最捨不得的佈施出去,才能破我相,破贪执。 佈施分為三種:   1、財施:內施和外施   內施:是把自己的頭目腦髓甚至生命都可以佈施給眾生,如釋迦牟尼佛因地中發菩薩心,修菩薩道,曾割了全身的肉來救度一隻老鷹,做到勇敢佈施,   外施:把自己金銀財寶飲食醫藥來佈施,喜捨幫助他人,使眾生大歡心,離苦得樂。   2、法施:菩薩為了隨順眾生根器,常用佛法來教導眾生,善巧方便,不辭疲倦,講經說法化度眾生,令眾生聞法解悟,發心修行如金剛經說:「如以四句偈佈施,功德為大」   3、無畏施:菩薩發慈悲心,不惱害一切眾生,常與眾生種種安樂,眾生如遇到危險苦厄,心生恐懼,菩薩就來安慰他,護佑他,救拔眾生種種苦惱,如同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筏,當十方法界受諸苦惱的時候,一心稱念觀世音名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尋聲救苦,使眾生解脫種種苦難,得離怖畏就是「無畏施」
  12. 佈施分為三種:   1、財施:內施和外施   內施:是把自己的頭目腦髓甚至生命都可以佈施給眾生,如釋迦牟尼佛因地中發菩薩心,修菩薩道,曾割了全身的肉來救度一隻老鷹,做到勇敢佈施,   外施:把自己金銀財寶飲食醫藥來佈施,喜捨幫助他人,使眾生大歡心,離苦得樂。   2、法施:菩薩為了隨順眾生根器,常用佛法來教導眾生,善巧方便,不辭疲倦,講經說法化度眾生,令眾生聞法解悟,發心修行如金剛經說:「如以四句偈佈施,功德為大」   3、無畏施:菩薩發慈悲心,不惱害一切眾生,常與眾生種種安樂,眾生如遇到危險苦厄,心生恐懼,菩薩就來安慰他,護佑他,救拔眾生種種苦惱,如同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筏,當十方法界受諸苦惱的時候,一心稱念觀世音名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尋聲救苦,使眾生解脫種種苦難,得離怖畏就是「無畏施」
  13. 持戒度邪淫: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常有所攀援,如夢幻泡影。如除掉心病可以達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悟空中,要是有一分我執就有罪,所以只有用戒律才能得善解。持戒分為三聖淨戒。   Ⅰ攝律儀戒:一點小惡也要去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能把高大須彌山燒光。   Ⅱ攝法戒:不要以為小小之善而不去做作,古言說:「滴水可以成河」「滴水可以穿石」,古人又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Ⅲ饒益有情戒:   ㄅ是無生不度,菩薩發菩提心,六度萬行,饒益有情所以稱覺有情,也就是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這就是大菩薩戒法。   ㄆ所謂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所以菩薩修持清淨戒法,自然也能度一切毀戒、犯戒種種罪惡,所以佛弟子要持戒修身才能斷除煩惱跳出輪迴。    守十善业,行四勿,三清四正 (?)
  14.   忍辱度瞋恨:慎恨心是無明業火,佛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因此菩薩發菩提心一定要經過下列三:   難行能行:人們做不到的難事,菩薩能做到   難捨能捨:人們捨不得生命錢財,菩薩能捨   難忍能忍:人們忍受不了的逆境,菩薩能忍。改毛病去脾氣,一切對我不好的,要用感恩的心,來回向報答,才能達到忍辱度瞋恨。 要记住不计较,随缘 甘愿做,欢喜受 勿冲动,多同理 逆不忧,顺不喜  
  15.   精進度懈怠:菩薩修行常行勇猛精神,堅定不移,勇往直前的毅力決心,沒有辦不成功的事情,再大的困難也不能阻礙菩薩的精進毅力,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因此道場每一年都以精進為目標。   要坚持到底,方向要正确,制心一处 
  16.   禪定度散亂:眾生心性散亂,妄想紛紛,心猿意馬到處奔馳,菩薩修行禪定能度脫散亂之心;禪定是修行的一種境界,透過禪的靜慮方法,集中心力使生理心理都逐漸起變化以達到「定」的境界,禪定並不是叫人像木頭石塊一樣呆坐,而要訓練心力的集中,像我們活佛老師中遊戲三昧,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行住臥都無法影響他的定力,這才叫真正禪定功夫。   
  17. 智慧度愚癡:愚癡指眾生無明煩惱,癡明無知需靠般若智慧,有了智慧對出世間一切諸法都能體悟。而佈施忍辱精進禪定持戒五度中,如果沒有智慧那裡會發心修行,所以般若智慧是六度先導 三、菩薩常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菩薩需常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菩薩經由(慈無量心)以便眾生得無上佛道。以「悲」無量心,救眾生於生死苦海。以喜無量心,所持佛的正法。「捨」無量心化除愛憎,不起分別攝,平等之智。   我們老師曾在法會曾提出的聖訓:   真正慈悲為只有奉獻沒有條件之謂慈,只有犧牲沒有自己之謂悲,只有義務沒有權之謂喜,只有付出沒有佔有之謂捨。給人信心之謂慈,給人希望之謂悲,給人歡喜之謂喜,給人方便之謂捨。   所以慈悲喜捨如同母性的光輝那般的慈祥,只有犧牲只有奉獻,不求回報而無怨無悔,所以菩薩就是這樣本著四無量心去隨緣渡化的。 四、菩薩雖在生死苦海,而不為生死苦海而染。 五、不造惡業,不求涅槃之樂為菩薩行。 六、頂劫而去,乘願再來為菩薩行。 七、非凡夫行,非聖賢行為菩薩行。 一般凡夫都是利人利己而菩薩是無為無私不求聖賢之名。 八、非淨行,非垢行為菩薩行。 菩薩是不垢不淨、不思善、不思惡,用道的心情來體悟對待人事,沒有一定規格如彌勒祖師、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笑盡天下所有古今愁。 九、菩薩是不求果位的。 時時刻刻以眾生為主,眾生為核心。   十、菩薩是不分貧賤、種族,敬一切人或一切事。 十一、菩薩經由(空解脫內)來教化眾生、渡化眾生。 十二、菩薩行一切善行,斷一切煩惱,除一切障礙,減一切邪見、邪知、邪淫。 十三,菩薩以正直心,行一切善,去一切惡。
  18. 后学讲了那么多, 願:天下有情的眾生都能來聞法,世世常行菩薩道。 所以菩薩為了拔渡眾生離苦,以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願以同體大悲一直渡化眾生,能分辨眾生根基,利鈍而隨機說法,而不著法;雖然菩薩攝護眾生不貪愛苦心,公心一片,與眾生同甘共苦,菩薩但願眾生離苦,不求自己安樂;為眾生甘心落於因果,然不昧因果;時時刻刻以身示道,這些都是菩薩所行,因此我們要素伅本願要以菩薩行的那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準則,但願有聖賢菩薩心不求聖賢名,菩薩道,這些才是我們要學的精神,來替老師承擔責任,學習祖師大肚能容之心,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為懷,學習天的無量無邊之浩瀚,但願法界一切眾生都能來聞法修行,學菩薩的行誼這才是我們所要邁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