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une entreprise Scribd logo
1  sur  30
Télécharger pour lire hors ligne
國父於民國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在上海手書「孫文學說」序文
國父手書民族主義單行本序文
國父手書「建國大綱」二十五條,此處僅印出手三條
[ 弁言 ]




  孫中山(1866-1925)先生是中國近代革命運動的倡導者,三民主義學說的
創始人,一手締造中華民國被尊稱為國父的偉人,更是為台海兩岸及僑居世界各
地之中國人所共同尊崇的一位賢哲 他也是為多數國內外歷史學者公認的一位具
               。
世界知識、視野、救國、濟世之熱誠與規劃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誠如德
國政治學者金德曼(Gottfried-Kindermann)所論述者:孫逸仙博士的世界性知識、
思維及謀略,已影響及於亞非第三世界各新興國家的建國理想與路線。本年度─
─中華民國一百年,西元 2011,大陸正展開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各項大型
國際學術會議,台灣也為民國百年大慶發起多方面的慶祝活動,這現象自然令人
欣喜。然則,無論是紀念辛亥革命,或是慶祝中華民國建國,都不能不對中山先
生革命建國的遠見宏規,依據時代思潮的演進以及其實踐過程與得失,予以冷
靜、理智、公正、持平的論述與評議。
  基於此一理念,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於舉辦學術著作、文藝創作兩項獎金、
中山思想專題研究叢書、中山學術論壇週刊之外,決定邀請國內外對中山先生思
想學說有精湛研究之學者撰文,合著一種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的專輯,標其
題曰《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此項計畫,深獲學術界諸友之支持,先後收
到專題論文二十五篇。依論文性質及內涵,大致可分為三類:歷史回眸、思想探
索、兩岸實踐;均為內容充實、體系完備、立論平允且具創見之佳構。作者均為
知名學者:有中央研究院院士、大學校長、院長、研究所所長、國家講座、史政
機關主管暨史學教授,可謂一時之選。本人深信此冊專輯的出版,於促進中山學
術研究及衡量其建國偉劃,必將產生正面而信實的體認與信賴。當然,紀念辛亥




                                              i
革命暨慶祝民國建國一百周年,不能僅著眼於已有的經驗與成就,尤應放眼於未
來國家民族的長治久安以及對世界人類和平繁榮所負之道義責任 真正實現中山
                            ,
先生所期盼者:「萬眾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
潮流,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
享者也。」
     專輯付梓前夕,書此數語以為賀,兼對基金會同仁之辛勞將事,表達由衷的
欣慰與謝忱。




                         中華民國 100 年 10 月 10 日




ii
目
次

    弁    言................................................................................................ i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呂芳上 / 孫中山與台灣及其歷史遺產 .................................. 3
    蔣永敬 / 孫中山的世界觀記註.............................................. 25
    戴瑞明、戚嘉林 / 中山先生民族思想與廢除不平等條約 51
    張玉法 / 孫中山與 1924 年的北伐 ....................................... 75
    伍振鷟 / 北伐前後的三個農村教育實驗區 ....................... 99



    第二輯│中山思想探索篇

    鄭竹園 / 孫中山思想與當代潮流 ....................................... 115
    龐建國 / 孫中山思想的特性與時代意義.......................... 127
    陳三井 / 從嚴復到孫中山:論國人對自由觀念的詮釋. 177
    張植珊 / 中山先生思想在文化均富理念的探討與實踐. 201
    周聯華 / 中山先生學說與聖經............................................ 225
    李雲漢 / 孫中山先生思想體系中的美國因素................. 251
    趙玲玲 / 試探國父的立國精神、文化及道德觀 ............ 277
    葛永光 / 辛亥百年與監察權之發展:
                   中山思想與世界潮流之檢視 .............................. 299
    孫子和 / 中山先生平均地權主張之省思.......................... 325
                                                                                                         iii
卓遵宏 / 中山先生倡導錢幣革命與國家發展
                      (1912-1937 年)................................................... 353
     黃人傑 / 中山思想學說的研究傳承與啟示 ..................... 383
     黃光國 / 啟蒙與救亡:民國百年的學術反思................. 401



     第三輯│海峽兩岸實踐篇

     潘錫堂 / 從孫中山和平思想析論馬政府時期兩岸關係的
                      和平發展................................................................... 425
     于宗先 / 孫中山思想與兩岸經濟發展 .............................. 481
     姜新立 / 孫中山思想對社會主義中國發展之影響........ 503
     李酉潭 / 孫中山思想、生態主義與台海兩岸的發展 ... 525
     邵宗海 / 孫中山與中國大陸現代化................................... 551
     唐彥博 / 從中山先生的養民均富思想
                      探討兩岸貧富差距問題........................................ 575
     李建興 / 中山先生全民教育思想與實踐
                      ─兩岸全民教育成就的探究 ......................... 621
     鄭乃文 / 孫中山民權思想
                      對台灣法治社會建構之影響 .............................. 643


     編後記........................................................................................... 657


iv
第一輯

百年歷史詮釋篇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 孫中山與台灣及其歷史遺產 ]

                                    呂芳上*




一、前言


     金禧年前後,海峽兩岸的影劇界競相拍攝以革命偉人孫中山為題材的電視
劇。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北大與香港基督教影音使團聯合製作了八集孫中山一
生五十九年歷程的紀錄片;在台灣,公共電視的文學劇,以二十集的篇幅,描述
孫中山自 1895 年廣州首義到 1925 年病逝北京 近三十年的革命生涯和戲劇化的
                           ,
一生。2010 年,為了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行政院文建會籌攝國父生平的紀
錄片。這都顯示孫中山一直是國人不能或忘的政治家。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崇戴孫
中山為「國父」
      ,中國大陸推尊孫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
                        ,孫中山的確是近代中
國歷史巨人,又是受到海峽兩岸推崇最無爭議的政治人物。
     2000 年,在台灣政治史上還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動:政黨輪替,靠選舉結
果決定由誰來執政。2008 年,孫先生創建的國民黨再靠選舉贏回執政權。這種
民主政治的實踐,又不能不使人想到孫中山,他以自由、平等、博愛,粉碎了帝
制,改變天經地義的王朝歷史,開創新的政體,然後才有 2000 年後在台灣的中
華民國平和的政權交替與發展。民進黨政府不能不承認孫中山是國家的創建者;
而國民黨一度淪為在野黨時,不能不搬出永不灰心的孫中山作為中興的精神圖
騰;親民黨、新黨也爭奪正統,都以孫中山的追隨者自居。也就是說孫中山雖然


*
    國史館館長。


                                         3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只短暫到過台灣三次,雖然已逝世八十多年,但顯然孫中山的歷史遺產(legacy)
仍留台灣且發揚光大。
     因此,要了解孫中山先生與台灣的關係,不妨從三方面入手:第一、孫中山
三次赴台的史實及其革命活動給台灣帶來什麼衝擊?第二、1920 年代台灣人心
目中的孫中山形象為何?第三 孫中山逝世後留給台灣的歷史遺產又是什麼?特
             、
別值得注意的是貫串於其中的台灣民族運動與社會思潮的發展 正展現了孫中山
                           ,
的主張與其所主導的國民革命運動對近代台灣政治變動的複雜影響。



二、孫中山三次赴台灣的史實


     從十九世紀末的百餘年來,台灣的命運有過兩次重大的轉折。1894 年中日
第一次戰爭,清廷戰敗,台灣被迫割讓。當時丘逢甲描寫台灣情景的〈吊台灣〉
七絕云:「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
然!」1是家喻戶曉的名句。同一時期,孫中山於 1894 年 11 月組成近代中國第
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正式啟動了革命運動機制。1945 年,中日第二次戰爭因
                            2
           「六百萬民同快樂,壺漿簞食表歡迎」,然而不旋踵,
中國抗日勝利而收回台灣,
孫中山建立的中華民國政府即因國共分裂而移師台北 台灣與國民革命的歷史因
                       ,
緣,堪稱曲折。
     陳少白是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唸書時的同學,1897 年冬,他到台灣,聯
絡興中會同志楊心如,結識了吳文秀、趙滿朝、容祺年,也去了台南。接著便在
日治下的台北大稻埕成立了興中會台灣分會,目的是「要把那裏的國人聯絡起

1
    丘逢甲是 1895 年「台灣民主國」抗日領袖,離台內渡作〈吊台灣〉七絕六首,這是第一首,
    自註云:  「將行矣,草此數章,聊寫積恨,妹倩張君珍藏之。十年之後,有心人重若拱璧矣。
    海東遺民草。     」對日人侵台,激憤填膺,藉詩吐露。見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選外集,
    (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頁 70。
2
    1945 年 10 月台灣光復,中華民國政府軍隊開入台灣,台北市民唱〈歡迎國軍歌〉 ,詞曰:
    「台灣今日慶昇平,仰見青天白日青。哈哈!到處歡迎,到處歌聲。六百萬民同快樂,壺
    漿簞食表歡迎! 見黃朝琴等著,
                」      《國民革命運動與台灣》(台北:中華文化事業出版委員會,
    1976),頁 37-38。


4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來」 3人數少,但意義大。第二年他再到台灣,見了新任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
 。
藤新平,等於為日後孫中山來台籌畫惠州之役作了鋪路的工作。
     甲午戰爭的失敗,台灣割給日本,暴露清廷的積弱,激起民族主義在台灣的
狂潮,也對孫中山主導的革命勢力,起了催化的作用。通觀日本治台五十年間的
抗日運動,約略可分為 1917 年前的武裝抗日,和之後的政治對抗運動。中國大
陸的政治情勢,直接間接的與台灣政局發生互動,又是顯而易見的事。依據可信
資料,孫中山一生曾到過台灣至少三次。41900 年 9 月,孫中山首次到台灣。這
一年,中國發生庚子拳亂,引起八國聯軍之禍,孫中山利用情勢,一方面策劃惠
州起義,一方面在香港總督卜力(Sir Henry Blake)支持下,透過劉學詢,謀促
兩廣總督李鴻章宣佈獨立,但這一計畫到 7 月以後便告失敗。5這時孫中山便航
向台灣,以台灣作為策劃第二次起義的基地。就庚子年(1900)當時的情勢言,
自然是對日人兒玉源太郎總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抱有獲得援助的希望。且台灣
地近中國大陸,與廈門一水之隔,接濟和內渡均很方便。此外,興中會的革命組
織,遠在辛酉年(1897)秋,就已由陳少白來台打下一個基礎,興中會的台灣志
士及日本友人均願效力馳驅。6
     1900 年 9 月 28 日,孫中山從神戶經馬關到基隆,旋進駐台北。因日友山田
良政的聯絡,會晤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他們均允諾在革命
軍起事後給予援助。


3
    許師慎,  〈陳少白成立興中會支會於台北〉《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
                                     ,                    ,第 5 輯(台北: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4)        ,頁 223-230;又參見陳少白口述,許師慎筆記,          《興中會革
    命史要》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1935 南京])        。
4
    根據方豪的研究,孫中山一生曾到過台灣七次,見〈興中會傳入台灣暨國父六次來台考〉                          ,
    《聯合報聯合週刊》      ,1965 年 11 月 13 日;〈研究國父來台次數的經過〉《傳記文學》  ,       ,卷 7
    期 6,1965 年 12 月;〈國父七次來台〉      ,台北《中央日報》    ,1965 年 11 月 12 日。一般的看
    法認為三次比較可信。
5
    1900 年庚子事變時,   香港何啟擬借港督卜力之力,          與孫中山共同遊說兩廣總督李鴻章獨立,
    聯合救國。李幕客劉學詢從中聯繫,但至 7 月,李北上議和,事遂失敗。參見羅家倫主編,
    《國父年譜》    (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85)         ,頁 138-139;徐興慶,   〈兩廣獨立をめぐ
    る中日交涉史:劉學詢關連して〉《孫文研究》     ,         ,34 號,2003 年 7 月,東京。
6
    黃季陸,  〈有關台灣與中國革命的史料〉《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
                                   ,                    ,第 5 輯(台北:中
    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5)       ,頁 215-216。


                                                                    5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10 月 8 日,鄭士良奉孫命起義於惠州三洲田,並以進取廈門為目標。10 月
中旬,從鎮隆到永湖、新安、大鵬,甚至控制了惠州、平海沿海地區,等待台灣
的軍械支援,即可揮軍指向廈門。這時孫中山在台北,張羅因應起事事宜,要求
兒玉履諾接濟,不獲回應,始悉日本殖民政府原擬利用中國拳亂時機,進占廈門,
日本政府因怕俄國干預而作罷,加上日內閣改組,伊藤博文上台,不許兒玉接濟
中國革命軍。7孫中山轉而想將援助菲律賓獨立軍的器械轉運惠州,不料又受日
友誆騙,軍械接濟起義之事,終告落空,第二次起義宣告失敗。孫中山遂於 11
月 10 日乘橫濱輪赴日。孫這次在台灣停留了四十二天,他的指揮部設在台北新
       ,住在台北聞人李春生的小洋樓。8這次來台,停留時間最久,
起町(今長沙街)
在晚清革命史上,極具意義。
      孫中山第二次到台灣,是在 1913 年「二次革命」失敗之後。1912 年 2 月清
帝退位後,孫辭讓大總統並舉袁世凱以自代,不意袁缺乏政治遠見,失信於民,
刺殺國民黨代理事長宋教仁之後,又違法向五國銀行團借款,意圖破壞政黨政
治。1913 年 8 月,國民黨人忍無可忍發動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
                                  ,但因勢力
懸殊,國民黨人在江西、南京、上海的主力先後失敗,孫中山只好偕同胡漢民等
人離開上海,準備前往廣東繼續討袁行動。孫一行是在 1913 年 8 月 2 日乘德輪
約克號南下,次日到福州,日本領事館武官多賀宗之來見,說廣東陳炯明的討袁
軍失利,陳已逃南洋,岑春煊也為港府所扣,如果孫逕自往港,十分不利。孫中
山只好搭日輪信濃丸到台灣再轉赴日本。這次到台灣,下榻台北御成町的梅屋敷
(今中山北路國父史蹟紀念館)。據梅屋敷主人宗弟藤井悟一郎的回憶,孫這次
旅台,著黑色西服,不多言語,食量不多也不嗜酒,隨行除有日人保護外,台灣
總督府也派有憲兵在門口警戒,似是禮貌接待,也不無監視意味。9儘管如此,

7
    參見 Marius B. Jansen, The Japanese and Sun Yat-sen,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101-102; Harold Z. Schiffrin, Sun Yat-se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Chapter 7, pp.209-215. 中譯本見史扶鄰著,         丘
    權政、符致興譯,          《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頁
    210-216。
8
    參見莊永明,      〈聞人、志士、革命家:國父第一次蒞台的行跡和吳文秀其人其事〉                                        ,台北《中
    國時報》    ,1962 年 11 月 12 日。
9
    藤井悟一郎,       〈記孫先生旅台舊事〉              ,轉引自黃季陸,前引文,頁 209-210。


6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孫還是見過了興中會老同志楊心如、當年割台時北部抗日軍首領之一的陳秋菊,
還有同盟會員翁俊明和周赤牛等。10孫中山這次在台停留時間短暫,也沒有太多
的活動,8 月 9 日就到日本神戶。
      1913 年到 1916 年中,孫中山在海外奔走,目的是討伐袁世凱。1916 年 6
月袁世凱病死,軍閥割據又違法亂紀,迫使孫先生 8 月南下進行護法事業。這時
期儘管有許多革命黨人熱心支持,但卻頻遭地方軍閥的杯葛。1918 年 4 月,桂
系陸榮廷與政學會首領岑春煊等,改軍政府為總裁制,明白排斥孫中山的領導地
位,孫乃辭護法軍政府大元帥職。5 月 21 日發表辭職通電及留別粵中父老昆弟
書後,偕胡漢民、戴季陶等,乘大阪商輪蘇州丸離粵,經汕頭、台北赴日。孫先
生一行於 1918 年 6 月初到台北。這是孫中山第三次來台。孫此行雖屬順道,但
也有意會見台灣同胞,宣揚主義,但日本台灣總督府多加阻隔,停宿台北一天之
後,即搭信濃丸到日本。
      關於孫中山 1918 年赴台,唯一且也是最可靠的紀錄是隨行的戴季陶在 1927
年 2 月,於廣州中山大學對台灣革命青年團的一次演講,這篇講詞全文登載於同
年 2 月 23 日的廣州《民國日報》上。有關此行的重要內容可從這篇報告獲知一二:

          第一的報告:一、民國 7 年,我們的總理孫中山先生在廣東的時候,
       因為革命失敗不得已要離開廣東,第一步由廣東到汕頭,經過台灣去日
       本。那個時候,我們總理孫先生就有一個意思,就是等到台灣的時候,想
       與台灣的同胞見面,發表先生的意見、宣傳他的主義,喚起民眾的意識,
       鼓吹愛國的精神。
          我們總理到台灣的時候,台灣的同胞實在很歡喜,心中表示十二分的
       熱誠,但日本政府台灣總督不准台灣民眾與總理會面,總理想到台北與我
       們親愛的同胞見面,宣傳總理的主義。可惜台灣總督不准總理在台北滯
       留,並用種種的方法,禁止台灣同胞與總理會面。
          二、日本的人士有一個與台灣有關係者,叫板垣退助,在民國 4、5
       年的時候,他發起一個會,叫做「台灣同化會」
                           。這個會的宗旨,在我們

10
     參見黃純青,〈國父與台灣〉,台灣《新生報》,特刊,1950 年 10 月 10 日。


                                                    7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民族觀點上,我們是不滿意的,但他的主張比較是平和的。他是主張民權
        的,他在日本的時候與很多的日本政治家討論,得了同意,他到台灣的時
        候,把他所主張的理論,向日本人發表他的意見,因為台灣的同胞被日本
        人慘殺者很多,蹂躪!壓迫!無所不至。他看了這個事實,就想由台灣中
        組織一個團體,能使台灣同胞獲得一點自由的機會。但台灣的日本政府不
        准他在台灣,干涉他在台灣與台灣同胞見面。由此觀之,可見不止中國國
        民黨的革命家不能與台灣同胞合作,而且對台灣有意的日人,亦不准與台
        灣同胞接觸。日本政府並要求這派的人們離開台灣民眾,這種政策不過是
        要使台灣民眾永遠不能遇著革命思想的刺激罷。11

      在這篇簡短的講詞中,戴季陶指陳日本殖民政府阻隔台胞與孫中山的接觸,
也害怕日本開化派有識之士對台灣人新思想的啟迪 也就是說日本政府害怕台灣
                      ,
與中國民眾的聯繫,會導致殖民統治的崩潰。用戴季陶的話說:「台灣的民眾則
是我們中國的民眾,台灣民眾的團結就是我們民眾的力量。台灣民眾愛祖國的熱
忱,則是我們民眾革命精神的發揮。」12
      在同一篇演講中,戴季陶又特別提到孫中山病重逝世前二十日,在北京見到
孫,在討論日本問題時:

        總理對我說:
             「我們對日本問題,最少限度的主張有三個:一要日本廢除與
        中國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二要使台灣與高麗兩民族,在最少限度得能
        自治的實現;三要日本對俄國不可反對俄國政治政策,並不可阻俄國與台
        灣和高麗接洽,這就是我們要主張最少限度的事項。」……我們可以知道
        總理雖在病中,他亦愛顧台灣的同志,和注重台灣同胞革命的策略了!13

11
     戴季陶主講,秀哲(張月澄)筆記,        〈孫中山與台灣〉 ,廣州《民國日報》「現代青年」副
                                                 ,
     刊,40 期,1927 年 5 月 23 日。
                           「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的前身是 1926 年 12 月張月澄、張
     深切、郭德金等成立的「廣東台灣學生聯合會」        。1927 年初改組為青年團,與國民革命運
     動聲氣相連,但 1927 年 7 月即為日本殖民政府檢舉,成員被拘捕送回台灣審判。參見張深
     切,〈在廣東發動的台灣革命運動史略•獄中記〉《張深切全集》卷 4(台北:文經出版公
                                   ,
     司,1998),頁 65-110。
12
     同上,戴季陶主講〈孫中山與台灣〉        。
13
     同上,戴季陶主講〈孫中山與台灣〉        。


8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1925 年,孫中山正採取聯俄容共政策,致力於國民革命運動之際,把日治
下的台灣與韓國(高麗)等同看待,要求日本最起碼要給予高度自治;孫中山把
俄國勢力深入台、韓視為當然,是可以理解的想法。當時戴季陶甚至把台灣士紳
自 1921 年開始如火如荼展開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認定「這就是民族運動的第
一步方法」「這個議會運動即是援助中國的民族運動,這就是總理所講的,要台
    ,
灣建設一個自治的政府一樣的。我們的總理二年前所講的話是很確實的!」14孫
中山辭世前對台灣政治運動的看法,使人想起台胞遇見梁啟超和戴季陶的故事。
1907 年林獻堂在東京拜見了梁啟超,梁氏指稱三十年內中國無力救援台民,因
此台胞最好仿效愛爾蘭之抗英─取溫和民族運動路線。151913 年,台灣留學生
甘得中在東京見到中國革命要人戴季陶,戴氏告以中國十年內無法幫助台人,不
如結交日本中央權要,博取朝野同情,以抒解台灣總督府的壓力。16以當時中國
情勢而言,對支援台民的反日本殖民運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孫中山主張台
胞爭取台灣自治政府的策略,是當時中國有識之士共通的看法,他們的看法自也
影響台民政治運動的走向。



三、台灣人心目中的孫中山形象


      如前所述 1894 年,孫中山組織的興中會因陳少白的努力,的確設有台灣支
會,但參加人數不多,力量有限。1905 年,孫中山主導下的中國革命同盟會在
東京成立。據記載,1910 年就讀台大前身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的翁俊明(化名翁
樵),偕同學蔣渭水、蘇樵山、曾慶福、王兆培等,在學校成立同盟會台灣通訊


14
     同上。1921 年由林獻堂等台灣士紳發起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前後歷經 14 年 15 次
     (1934 年止)是台人非武力的政治運動重要一環,不標榜台灣完全自治,改以民選議會為
     訴求,  但仍受壓制。 見蔡培火、   葉榮鐘等著,
                              《台灣民族運動史》       (台北: 自立晚報社,1971),
     頁 107-199。
15
     黃得時,   〈梁任公遊台考〉《台灣文獻》
                     ,       ,卷 16 期,1965 年 9 月,頁 1-68。
16
     甘得中的回憶見葉榮鐘編,     《林獻堂先生紀念集》    (台中: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
     1960),卷 1,年譜,頁 15-16。


                                                             9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處,呼應孫中山打倒滿清的號召。17 在日本統治下台灣知識分子對孫中山的認
識,一是來自原始的漢民族意識,一是來自辛亥革命的成功。時就讀台灣醫學校
的杜聰明回憶說:

       民國初年前後,筆者是在醫學校之學生時代,我們台灣青年雖受日本統治
       下,但我們漢民族的意識很旺盛,每朝起床就閱讀報紙看中國革命如何進
       展,歡喜革命成功。我們醫學校學生及國語學校學生有志相聯繫,秘密集
       會。記憶一次星期日在艋舺平樂遊料理店,數次往和尚洲柑園內聚會,討
       論時局的變化,及募款寄附往國內作革命資金之一部份,醫學校學生中最
       熱心者蔣渭水、翁俊明、蘇樵山、曾慶福及筆者等。國語學校有李根盛。
       又當時國內自福州有同級生王兆培,自漳州有後級生陳春輝在學,國內事
       情比較清楚留學生,我們很歡喜聽他們的報告革命成功的經過。又因為同
       志者之連絡,蔣渭水的發起,在公園口租一軒店舖,稱為東瀛商會,販賣
       文具圖書及雜貨。我們聘一位北京話的老師,使用竹紙版的教本開始研究
       北京語等。18

      對台灣青年而言,辛亥前中國受滿族之害,台灣則受日本異族統治,同樣奠
基在漢民族意識下,有血濃於水、聲氣相通的感受。辛亥革命之後,在中國,民
族主義初步達成,進而求國際地位的提升,並求國內政治的革新;在台灣,民族
運動或寄望於中國革命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或自求多福,尋求激烈或溫和的反日
                 「弱小民族救主」─孫中山的帶領。19
抗爭,似乎均仍有賴於「民國革命元勳」
有兩個例子可說明台灣青年針對海峽兩岸政治社會命運進行思索。辛亥革命之
後,孫中山讓位袁世凱,但袁走向獨裁專制野心逐漸暴露,具有血氣之勇的台灣
知識青年深感憤恨,亟欲除之而後快。眾議推定台北醫學校翁俊明與杜聰明二人
北上刺袁。刺袁的方法是依照專攻細菌學杜聰明的建議,培養霍亂菌投入自來水
源頭,
  「毒死」袁世凱。1913 年 8 月,正當孫中山進行二次革命時,杜、翁二人

17
     黃敦涵編著,《翁俊明烈士編年傳記》(台北:正中,1977),頁 24-25。。
18
     杜聰明,《回憶錄》(台北:杜聰明博士獎學金管委會,1973),頁 42。
19
     語出〈台灣人不該哭孫先生的死嗎?〉《台灣民報》 卷 11 號,1925 年 4 月 11 日。
                       ,     ,3


10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束裝北上,攜帶三瓶霍亂菌由基隆經日本轉大連,再經山海關入北京。到了北京,
發現袁世凱府邸門禁森嚴,無法潛入,在北京盤桓多日,屢探形勢,不得其門而
入,只好廢然而返。「這件事現在回想起來,的確非常幼稚,但也表現了年輕人
的志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當時台灣青年痛恨帝制,傾慕民國的強烈心理,並不
因受異族統治而稍減。」20
      就在同一年,台灣發生了苗栗事件。主要人物是羅福星,他既參加三二九之
役的反清革命 又是第一個把革命目標轉向台灣反日運動而被日本當局殺害的革
      ,
命黨人。羅福星(1886-1914)
                 ,字東亞,號國權,原籍廣東嘉應鎮平縣人,1903
年 17 歲隨祖父來台,住苗栗牛欄湖(造橋)
                     ,1907 年加入同盟會,一度去南洋,
1911 年參加三二九廣州之役受傷脫險。1912 年返台,復以苗栗為根據地,聚合
孫中山信徒發展抗日組織,1913 年 12 月,事洩被捕,同時被株連的有一千兩百
人之多。1914 年 3 月受絞刑,臨刑前的一首〈祝我民國詞〉
                              ,把「孫逸仙」三個
字嵌於字首,看得出羅、孫關係:

        「中」土如斯更富強,「華」封共祝著邊疆;
        「民」情四海皆兄弟,「國」本苞桑氣運昌;
        「孫」真國手著初唐,「逸」樂中原久益彰;
        「仙」客早沽靈妙藥,「救」人千病一身當。21

      這個抗日革命案在日本殖民政府所編印的《台灣警察沿革志》說出其中的根
源:(台灣民族)革命運動,全部是在支那革命與支那軍政要人保持密切連繫下
 「
進行的,所以其思想的傾向,乃至其背景都是站在三民主義,尤其是民族主義立
場上的。」22
      孫中山在生前雖曾三次來台,但或因奔走革命,或因殖民政府的嚴密監視,
很難與一般台灣民眾打成一片。不過,透過媒體的介紹與傳播,台灣知識分子

20
     杜聰明,〈從毒殺袁世凱到光復時的一眶熱淚〉     ,台北《聯合報》,1981 年 10 月 25 日;詳
     參杜聰明,《回憶錄》,頁 43-44。
21
     莊金得、賀嗣章編譯, 《羅福星抗日革命案全檔》    (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66)   ,頁 40-41。
22
     王乃信等譯,《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台北:創造出版社,1989)
                              》                ,冊 4,第 5 章
     民族革命運動,頁 1。


                                                          11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對他其實是有相當深刻的印象 這只要看他逝世前後台灣同胞的關切與悼念即可
             ,
得知。
      日治時期比較能代表台民喉舌的報刊是 1923 年 4 月在東京發行的《台灣民
報》,這一「被殖民者的發聲工具」後來移進台灣發行,以淺近平易漢文,刊載
生活智識,並以啟發台島文化,掀起同胞元氣自任。23從這時起,該報不斷出現
有關孫中山行蹤、言論的報導,24最能看出台灣人心目中的孫中山形象與地位。
初期《台灣民報》所傳達孫中山的訊息,多與中國現狀息息相關。在軍閥統治下,
              ,也有人把孫列入軍閥的「南方派」 25這一時
有人稱孫為廣東討賊的「老英雄」              。
期孫中山甚至被滬、粵實業界視為「空大砲」,孫個人不以為忤,台灣知識界大
概也略有所知。26 不過,台民最能呈現對孫中山人格觀感的是他逝世前後的報
導。1924 年 11 月,孫應段祺瑞、馮玉祥之約北上,12 月初經日抵津,身體已感
不適。當其扶病入京後,病情加重。次年 1 月,數度傳出死訊,均證明不確。1925
年 2 月 21 日及 3 月 1 日出版的《台灣民報》
                           ,出現充滿感情的文字,訴說「孫中

23
     《台灣民報》的前身是《台灣青年》             (1920.7-1922.2,係台灣留學東京學生所辦)《台灣》   、
     (1922.4-1924.5)。1923 年 4 月另出版《台灣民報》月刊。後改旬刊,在東京發行。1927
     年,改為週刊,並在台灣出版。他們自己聲稱是「台灣民眾的代言者」「台灣民眾的指導                   、
     者」 ,見〈本報的使命〉       ,141 號,1927 年 1 月 23 日。又參楊肇嘉,     〈台灣新民報小史〉《楊 ,
     肇嘉回憶錄》     (台北:三民書局,1967)       ,頁 407-440。蔡培火、葉榮鐘等,        《台灣民族運動
     史》 ,第 10 章〈台灣人的唯一喉舌─台灣民報〉                ,頁 543-571。
24
     相關報導的分析,參見梁惠錦,           〈台灣民報中有關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記載〉《研究中山先生         ,
     的史料與史學》      (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5)             ,頁 545-580。
25
     1924 年 10 月 1 日《台灣民報》    ,卷 2 號 20,刊出〈廣東討賊〉消息,稱孫中山「老英雄」
     進行北伐軍事;同一年 6 月 1 日出版的《台灣民報》 卷 9 號,刊登黃朝琴〈中華政局概
                                                ,2
     觀〉一文,將孫列入軍閥的「南方派」              。
26
     1924 年 2 月, 有日人訪孫中山於廣東大元帥府的談話中,                認為滬、   粵實業人物,  稱孫為「空
     大砲」「謂(孫)徒大言壯語,於實際無裨,嘲笑閣下之統一中國為不過空言;而三民主
          ,
     義亦不過為書生之論」        。孫的回答是「我輩事實上已發三十年空砲,然此空砲,確能促內外
     人之覺醒,今日已為不能不放實彈之際,對於友方而放空砲也,實屬當然。友方既然覺醒,
     則向敵方放實彈也,亦屬自然。           」此一訪問稿刊出時間是 1927 年 11-12 月的《台灣民報》         ,
     第 183-188 號。孫中山是 是「大砲」型的人?是不是只有破壞不能建設的人?是不是拿
     破倫式英雄只會擾亂的人?在孫逝世週年時,署名玉鵑女士給了一個答案:他既不是拿破
     倫那種的野心家,也不是一位大砲先生,他乃是一位為民族、民權、民生奮鬥的實行家,
     乃為救中國而奮起的改革家。           「在中國多事之秋,       麗明之際,    失了先生,    豈非世界的大不幸!
     我們都是一個 20 世紀的台灣人,那會不紀念他呢?」玉鵑女士〈孫中山先生逝世一週年紀
     念〉《台灣民報》
        ,           ,98 號,1926 年 3 月 28 日。


12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山先生之死不確」
       ,和「孫文沒有死」的闢謠消息。文中指稱:孫而果真死,是中
國的不幸,東洋的不幸,更是全世界的損失!孫的死果然是謠傳,那實該為中國
                       「弱小民族萬歲!萬歲!」27
四萬萬國民慶祝,更為東亞的大局、世界的前途慶祝,
這是台民以「弱小民族」發出的聲音。
      1925 年 3 月 12 日,孫中山逝世,一群就讀北京大學的台灣學生,立即以「北
大台灣學生會」的名義,致送下面一幅豪情悲切的輓聯:

        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
        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28

      當時就讀上海大學的台灣學生,1926 年加入中共,後來是台灣共產黨發起
人之一的翁澤生,3 月 13 日親赴莫利愛路弔孫之後,寫了一篇〈哀悼中山先生〉
                                      ,
發表在 4 月 11 日出版的《台灣民報》上,稱孫是「平民的導師」
                                、「革命的領袖」、
「國民的國父」,又說孫的死雖是「中華民國的大不幸,是世界的不幸,是我們
的大不幸」,但「中山先生雖死,中山主義決不死!中山先生雖亡,民眾運動決
不失敗!」29
      孫中山確定過世的消息 3 月 13 日傳到台灣,《台灣民報》次日寫成、4 月 1
日正式發表的社論:                ,一開頭便說:
        〈哭望天涯弔偉人─唉!孫先生死矣!〉     「夢

27
     1925 年 2 月 21 日的《台灣民報》 卷 6 號,刊出〈願中山先生之死不確〉
                           ,3                          ,文中說:  「我
     們在報上接了幾次的孫中山先生的死信,起初我們還不敢遽信,但這次似乎是不會錯了,
     但我們還希望,再不確一次。這並不是奢望,因為革命家的死常常是不確的。……況現在
     北京政界當在混亂,善後會議和國民會議的爭執方烈,故於策略上的關係,非國民黨的宣
     傳,便是反對黨的宣傳,這種事也是意內的事。不過我們現在也無由去證實,但若果中山
     先生真的棄我們而長逝。這不但是中國的不幸,並且是東洋的不幸,全世界的損失!                   」1925
     年 3 月 1 日該報(3 卷 7 號)刊出〈孫文沒有死〉   ,文中說:   「中山先生的死信大約已傳遍
     全地球了。日本的各大小報也都報道他確已死了。所以差不多各報的社說都表示哀悼憐惜
     之意,但我人終不敢信以為真死。因為偉人革命家的死信常是不確的,這我人在前期本報
     也已經說過了。果然,這幾日的各日刊新聞又齊給我們一段的極恭喜的消息,說孫中山先
     生沒有死,其病也有起色的確信。哈哈!好了!我們為中山先生慶祝,更為中國四萬萬的
     國民慶祝,更為東亞的大局世界的前途慶祝!弱小民族萬歲!萬歲!                 」
28
     《孫中山先生哀思錄》       ,第三編,頁 23;這幅輓聯出自北大台灣留學生洪炎秋之手,見洪
     炎秋〈我當過國父的警衛〉       ,台北《青年戰士報》  ,1965 年 2 月 24 日。
29
     《台灣民報》 卷 11 號,1925 年 4 月 11 日。翁澤生(1903-1939)
                ,3                                 ,台北人,1926 年在上
     海加入中共,1928 年 4 月加入台共,參見謝雪紅口述,楊克煌著,            《我的半生記》 (台北:
     1997),頁 227、250。


                                                                13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嗎?真嗎?3 月 13 日的電文報說孫中山先生死!可是這次似乎真的死了!想此
刻四萬萬的國民正在哀悼痛哭罷!西望中原 我們也禁不住淚泉怒湧了!一封電
                   ,
報就能叫我們如此哀慟,這都為了什麼?」因為他是「自由的化身」,是「熱血
的男兒」
   、是「正義的權化」
           ,他「推覆滿清,引率國民,馳驅於革命而爭自由」,
他高揭打倒軍閥、反對帝國主義,「真是替弱小民族吐了無限的抑憤!」他「眼
中只有三民主義,只有正義,……四十年間統為正義、為主義而戰。」這位「自
由正義的戰士」雖死,「而三民主義是還活著,自由正義永遠不死的,他的熱血
還熱騰騰的湧著,而且永遠湧著!泰山頂上的鐘聲停了,但餘響還嘹喨著。酣睡
著了人們也漸漸地醒起來了!」30《台灣民報》同一期,張我軍的〈常使英雄淚
滿襟〉一文,追念孫中山,稱他為「弱小民族之父」「自由正義之聲」
                       、       「弱小民
族悲鳴之聲」
     ,台人對孫的景仰之情均顯現出來。
      孫中山在台胞心目中的偉人形象,似乎還可從他過世後不論左派、右派台灣
同胞的紀念活動中看得出來。1925 年 3 月 24 日,台灣志士與台胞以「台灣有志
社」之名,實際還包括台北無產青年會、台灣文運革新會、台灣青年讀書會等團
體聯合在台北舉行追悼會,其意義在大陸的中國人倒是有所領略:「台灣被清廷
所棄,迄今三十餘年,中國人眼中已無台灣人,台灣人於中國亦似乎已恩斷義絕。
然台灣人眷念祖國之心則實日深一日,全無怨恨中國之意,則全中國人所不可不
知而可於此次追悼中山先生大會中見之者也。」31追悼會當天,大雨滂沱,容納
三千人的會場,來了五千人,但無人退場,足見台人對孫的熱誠。這次追悼會值
得記述的事有二:第一、當日大會主持人施至善述此會之來由,稱「孫公乃東亞
之偉人、漢民族之明星,其主義與人格,無論何人莫不尊敬而崇拜之。」張一郎
演講孫中山的主張,謂孫以不屈不撓精神建造中華民國;復倡亞洲聯盟主義以固
東亞黃人,孫之死,是中國之不幸,亦東亞黃人之不幸。32均把孫中山之地位提
高到國家之上。第二、這場追悼會受到日本殖民政府的有意限制和干涉。當日會
場禁唱悼歌、不准演講,張我軍的弔詞,涉及台灣島人悲戚及反對帝國主義欺凌

30
     《台灣民報》 卷 10 號,1925 年 4 月 1 日。
           ,3
31
     〈台灣追悼國父紀〉 吳拯寰編校,
               ,         《孫中山全集‧續集》 第 2 集追悼紀
                                    ,       (上海: 三民,1929
     年再版),頁 8。
32
     〈台灣有志開孫先生追悼會〉《台灣民報》 卷 11 號,1925 年 4 月 11 日。
                     ,           ,3


14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的字眼,均被要求刪去,最後弔詞朗誦也不得不作罷。33日本軍警刻意要切斷台
灣與大陸的聯繫,強迫台民遺忘原有的歷史,重新塑造新的歷史與記憶,是十分
顯著的。34為此,作為台灣三百五十萬人喉舌的《台灣民報》,在同時即提出抗
議文──〈台灣人不該哭孫先生的死嗎?〉這篇文字更是道盡當年孫中山在台灣
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嗚呼!中山先生逝世矣!民國的元勳!漢民族的領袖、東亞的大明星、世
        界的大偉人,這是孫先生可獨享的榮譽。孫先生四十年的革命生活,建設
        共和創造民國,其對主義的忠實,一貫的精神就可為世上政治家龜鑑。而
        且孫先生不獨為一個民國的革命家 他的對東亞的親善和世界的平和也非
                       ,
        常努力了。又且對弱小民族的解放也非常盡力了。所以孫先生可稱謂民國
        革命的元勳,世界的平和神,弱小民族的救主了。所以這回孫先生的訃音
        傳出,中外之人莫不神慟心傷,爭吊偉人於千古。
        在台北的諸有志,追慕先生的功德,於 3 月 24 日夜開追悼大會,吊大偉
        人之英靈,追悼偉人一事,何等尋常,而這回的追悼會開會前,又有一番
        的干涉,什麼吊歌不可唱,吊辭要檢閱,唉!熱淚是悲傷之極由心內流出
        的,那禁得住淚灑滿襟呢?唉,一偉人的死,我們台灣人不該放聲大哭?
        怎麼也不該吞聲滴數點的悲傷淚嗎?35


33
     張我軍(1902-1955)   ,台北人,1924 年留學北京,1929 年畢業北師大國文系,1946 年返
     台定居,期間在《台灣民報》發表多篇文章。對台灣新文學的發展有其貢獻。這篇悼詞,
     全文載《孫中山先生哀思錄》        ,第 2 編,追悼紀事,頁 3-4;又見諸伍達光編, 《孫中山先
     生評論集》   (北京:中國國民書房,1927)     ,頁 8。日本殖民政府要求刪除的文字包括:   「消
     息傳來,我島人五內俱崩,如失了魂魄一樣,希望中原,禁不住淚流滔滔了!」              「那無惡
     不為的軍閥的壓迫,那野心勃勃的外國帝國主義的嫉視」              「無恥的軍閥和殘酷的外國帝國
     主義」等。
34
     直到 1929 年 3 月 17 日出版的《台灣民報》   (252 號)刊載台南〈孫先生紀念書被押收〉一
     文,指日本警察告誡商販謂:       「孫中山不是台灣的偉人,台灣人不可崇拜孫中山;台灣是植
     民地,植民地的人,不可認孫中山為植民地的偉人。植民地的人們崇拜孫中山是自己的不
     利益,植民地別有可尊敬的人,不可崇拜孫中山。」掛在店牆上孫中山像也為警官撤走,
     該文說: 「可見一張歷史的寫真也足以驚倒警察官。」對統治者蓄意要建構或刻意要遺忘歷
     史,描述極為生動。
35
     〈台灣人不該哭孫先生的死嗎?〉《台灣民報》 卷 11 號,1924 年 4 月 11 日。
                            ,         ,3


                                                          15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日治初期,台灣的知識分子對孫中山的印象或許並不深刻,但三十年後,
孫先生作為時代開創者的歷史形象,顯然已在台灣知識界中形成。台灣在日本
的統治下,日、中、臺的關係特別敏感又複雜,孫中山給台民什麼樣的啟發呢?
也許「台灣的魯迅」「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當年給孫先生的輓詞,可以提供一
         、
個答案:

        當四萬萬同胞,酣醉在大同和平的夢境中,生息在專制忘我的傳統道德
        下,嬉戲在豆剖瓜分的危懼裏,使我們曉得有種族國家,明白到有自己他
        人,這不就是先生呼喊的影響麼?
        先生的精神久嵌入在四萬萬人,各個兒的腦中。使這天宇崩、地軸壞、海
        橫流、山爆烈、永劫重歸,萬有毀絕,我先生的精神,亦共此空間,永遠
        永遠的不滅。36

      台灣人似乎多從切身的「民族」問題來理解孫中山。不過,如果再拿翁澤生
認定孫中山是民眾運動指導者,及 1927 年台北孫中山逝世二週年紀念會傳單,
說孫先生是「世界被壓迫階級的救主」37,那麼孫中山形象正開始被不同的理念
者進行想像和塑造。



四、孫中山留給台灣的歷史遺產


      2005 年 8 月 21 日,中國國民黨在台北召開十七屆中央評議會第一次會議,
黨主席馬英九首度公開主張應建立黨的台灣本土論述 也就是說要把國民黨與台
                       ,
灣做歷史的連結。他在會中表示:說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他絕不服氣,他舉例「四

36
     賴和,〈孫逸仙先生追悼會輓詞〉   ,1925 年 4 月 3 日。見林瑞明編,    《賴和全集》  ,雜卷(台
     北:前衛出版社,2000),頁 58。賴和(1894-1943) ,彰化人,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行
     醫又參與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漢詩造詣深,以台灣方言表現於文學創
     作中,有「台灣新文學之父」的稱呼。參見許雪姬總策劃,            《台灣歷史辭典》     (台北:行政
     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頁 1273-1274。
37
     〈孫中山先生二週年的紀念會〉    《台灣民報》   ,150 號,1927 年 3 月 27 日。


16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大寇」之一的革命先烈陳少白便曾來台,吸收台北仕紳吳文秀加入革命組織;同
盟會時期,羅福星還參加三二九之役。馬英九說,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到台
灣,台北人廖進平募了六萬元給孫,當時孫中山身無長物,便將隨身攜帶的威士
忌酒送廖,這瓶酒後來成為廖家傳家寶。廖進平曾是 1927 年蔣渭水領導的台灣
民眾黨的宣傳部長,是三民主義的信仰者,不料在 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中失蹤。
2006 年二二八受害家屬座談會中,廖進平的兒子廖德雄把傳家寶的「國父酒」
送給了當時還是黨副主席的馬英九。馬對評議委員說:各位想想,我們(國民黨)
跟台灣的關係深不深?台灣人對我們總理尊不尊敬?實在讓我非常感動!「現場
中評委受到氣氛感染,頓時爆起如雷掌聲。」38這則熱烈掌聲中的故事可以有兩
層歷史的思考:在現實政治運作上,馬的國民黨本土歷史連結論述,當然是與民
進黨競相爭取台灣本土認同的一種政治操作;在另一方面,實又涉及自晚清、二
○年代、戰後以來,孫中山留在台灣歷史共同或集體記憶的遺產,其意義是在為
政治社群建立歷史傳統,並提供正當性的根源。
      孫中山先生的晚年,從歐戰後的世界思潮裏,襲取民族自決與民主主義主
張,豐富了他的民族、民權主義內涵;從十月革命後的俄國,
                          「以俄為師」
                               ,學習
到組黨的方法與理念,使他的民生主義更具時代意義。不論是孫中山生前或死
後,這些都使得在日治下台灣島內或海外的知識分子,直接間接的、或多或少的
受到感染和影響。1920 年代開始所謂的「台灣民族運動」
                           ,以台灣為主體,或中
台聯手對抗日本帝國主義,實衍生出相當複雜的台灣政治與文化民族主義來。39
如果說在 1920 年代初期,林獻堂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及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
動,是台人受民族自決思潮影響,為爭取參政權,
                     「謀台灣文化之向上」
                              ,要求自
治的非暴力政治文化訴求,這多少是受梁啟超、戴季陶等人的啟發有以致之。40
這條路線發展的結果,衍生出新的「台灣意識」,是很自然的事。這時候另有一

38
     〈馬:國民黨應建立台灣論述〉       ,台北《聯合報》    ,2005 年 8 月 22 日;進一步的評論可參
     考王曉波,〈馬英九的哽咽〉      ,台北《聯合報》    ,2005 年 8 月 25 日。
39
     這方面的分析可參考:方孝謙,       〈一九二○年代殖民地台灣的民族認同政治〉《台灣社會研     ,
     究季刊》,期 40,2000 年 12 月,頁 1-46;簡炯仁, 〈五四運動與台灣本土化運動〉      ,呂芳上、
     張哲郎主編, 《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9)   。
40
     參見蔡培火、葉榮鐘等,     《台灣民族運動史》     ,第 4、6 章的分析。


                                                              17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股力量在中國大陸遙相呼應,上海、廣州、北京、南京等地求學的台灣青年,受
到孫中山扶助弱小民族主張的影響,或投入國民革命行列,或自立團體進行反日
本帝國主義運動。舉例來說,孫中山逝世後,1927 年初,張深切、張月澄、郭
德欽等人在廣州成立的「台灣革命青年團」,樹立台灣獨立革命旗幟,向日本殖
民者公開宣戰,他們的宣言書是這麼寫的:共產主義是西方怪物,三民主義是東
方偉物,「三民主義的偉力,足使全世界的帝國主義者心寒膽顫,由於據此而奮
鬥的中國民族革命發展而愈加強了世界弱小民族的勢力。同時,我孫中山先生的
精神與三民主義也越顯出它的偉大。……他雖然已經逝世了,但是他的偉大精神
仍繼續指導著東方弱小民族的革命運動。」41而這時期最早喊出「台灣共和國」
的,是 1928 年 4 月在上海成立的「台灣共產黨」
                          ,其中積極份子之一謝雪紅,正
是孫中山的崇拜者。42顯然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壯舉,的確
                            43
也給自視為殖民地弱小民族的台灣人很大的鼓舞。
                     「東方的列寧」 的革命策略,
有西方民主政治理想,有蘇俄社會主義革命色彩,不論左派、右派的台灣知識分
子,似乎都可從孫中山的歷史遺產中吸取養分。
      1920 年代台灣的殖民社會的確催發了台灣民族運動,但也埋下分裂的種
子。台灣應自日本人手中解放出來,這是多數知識分子的共識,但用什麼樣的革
命手段則有不同看法。這一點倒頗像孫中山過世後的中國國民黨內有左、右派之
分,外有國、共之爭,有人主張實行資本主義式的民族主義革命,有人堅持社會
主義革命,甚至於採取階級鬥爭的革命方法。1926 年 8 月,
                              《台灣民報》開始出
現本土的陳逢源與留俄的許乃昌有關中國革命性質的論爭,論戰維持五個月之

41
     〈台灣革命青年團孫中山先生逝世二週年紀念日報告中國同胞書〉            ,1927 年 3 月 12 日,載
     《張深切全集》   ,卷 4,頁 103-104。
42
     台共在 1928 年的政治大綱中,提出「建立台灣共和國」的口號(         「當前的口號」總共十三
     項,此為其中之第三項)     ,見王乃信等譯,  《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第三冊共產主
                                                    》
     義運動,頁 26。在謝雪紅的口述史中,自稱「主張愛國,崇拜孫中山,擁護辛亥革命」                  。
     1925 年孫中山逝世時,謝在上海,聽到消息「當時,我對孫中山先生最崇拜,認為唯有他
     才能救中國」   ;在參加孫的追悼會時,謝並以「台灣青年」的名稱取代過去習慣用福建人名
     義,發出輓聯。見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        《我的半生記》  ,頁 148、159、164-165。
43
     潘光哲根據《輓孫中山先生聯選》一書,統計孫中山輓聯涉及的西方人物中,喻例列寧的
     有 86 條、華盛頓 62 條、林肯 17 條、馬克思 16 條、拿破崙 15 條、盧梭 14 條、甘地 6 條。
     見潘光哲,  《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台北:三民,2006)
                               》              ,頁 157。


18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久。這場均源自馬克思主義意識型態的大論戰中,台灣知識分子開始思索作為民
族想像中的「中國」全民革命或階級鬥爭,究該如何用於台灣民族解放運動之中。
右派民族主義者(陳逢源為代表),主張抗日運動應取結合土著工商資產階級的
全民聯合陣線,構築成資本主義社會,以擺脫帝國主義的壓迫;左派民族主義者
(許乃昌、蔡孝乾)則堅持社會革命,以階級鬥爭展開國民革命式的民族解放運
動。44這一場論戰導致了 1927 年初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形成三派別、兩團體:
左派以連溫卿為首,講求階級鬥爭;介於左右之間的蔣渭水被視為折中派;蔡培
火主張現狀妥協下的民族自保,被看作極右派。在團體上「文協」變為左派,以
連溫卿、許乃昌為主幹;1927 年 7 月成立的「台灣民眾黨」
                              ,由蔣渭水主導,在
林獻堂、蔡培火「台灣地方自治聯盟」還沒成立前(1930)均屬於這個系統,被
視為右派團體。蔣渭水被稱為「台灣的孫中山」 45顯示這時期蔣的想法和台灣
                     ,
民眾黨的主張,最具孫中山歷史遺產的象徵意味。
       蔣渭水(1891-1931),台灣宜蘭人,1915 年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1921
年之後參加台灣文化協會活動,即投入台灣近代的民族運動。1923 年、1924 年,
蔣曾因文協違反治安警察法遭拘押,二度入獄(治警事件),他曾「以中華民族
作日本國民的台灣人」自況。461926 年,蔣渭水在台北創辦文化書局,以介紹中
國名著並專辦「勞働問題農民問題諸書」為務,廣告中推出的書單,包含了水滸、
三國、儒林、新詩、新女性雜誌之外,孫中山民生主義、建國方略、孫逸仙傳記、
寫真、相片,及日文社會主義相關新書,47不啻為當時台灣新文化的櫥窗。這時
期蔣渭水讀了孫中山的許多著作,對孫中山的政治主張和革命經驗多所體會,對

44
     「中國改造」    論戰起於 1926 年 8 月陳逢源     (芳園) 《台灣民報》
                                             在         120 號〈最近之感想    (二)
     我的中國改造論〉     (1926.8.29.) 直到 143 琥(1927.2.6.)
                              ,                   歷時五個月。   陳逢源 (1893-1982),
     台南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曾入三井會社服務,後參加台灣文化協會活動。許乃
     昌(1906-1975),彰化人,曾讀上海大學社會系,1924 年赴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1926 年
     又轉入東京日本大學,研究馬克思主義。有關論戰內容討論,參見方孝謙,                        〈一九二○年代
     殖民地台灣的民族認同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                ,期 40,頁 33-35。台人對於中國前途
     路線之爭論,參見謝國興,         〈中國往何處去:1930 年前後臺灣的左右論辯〉《近代史研究》    ,           ,
     期 134,2003 年 3 月,頁 44-76。
45
     黃煌雄的用語,見《蔣渭水傳:台灣的孫中山》                (台北:時報,2006)     ,頁 261。
46
     1924 年治警事件第一審蔣渭水答辯語,見黃煌雄,前引書,頁 59。
47
     文化書局廣告,見 1926 年 7 月 11 日《台灣民報》廣告。


                                                                        19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國民黨推動的國民革命進行更有其個人獨到的見解。48盱衡 1927 年後台灣政治
的變局,蔣渭水認定左傾的階級鬥爭方法,在台灣現狀是不可行,而孫中山 1924
年之後革命策略,國民黨 1926 年的北伐,1928 年的統一過程,則頗值得台灣政
治運動作為借鏡與參考。蔣渭水認為 1920 年代孫中山國民革命採行的是以農工
階級為基礎的民族運動。其意義是:一、階級運動(亦即階級妥協而非階級鬥爭)
及全民運動並行進行;二、援助農工階級即實行階級運動;三、扶助農工團體之
發達即造成全民運動中心勢力;四、企圖農工商學之聯合即造成全民運動之共同
戰線。49孫中山晚年聯俄容共政策,偏重群眾運動,重新解釋三民主義,被許多
知識分子視為可以和社會主義相容、甚至於有偏左的色彩。就在台灣民眾黨成立
的次年(1928),蔣渭水在闡述該黨實行的「階級運動」本質時,指出「我們的
階級運動是民生主義的工人運動和民生主義的農民運動 若是全民運動與階級運
                        。
動有矛盾,那末中國國民黨老早就矛盾了。」50他所認為的台灣民族運動,是採
取階級合作而非階級鬥爭,是以農、工、商、學各界聯合為基礎的民族運動。這
樣的主張正是蔣渭水襲取孫中山的政治遺產 以三民主義為旗幟的中國民族運動
                   ,
的精神所在。儘管蔣渭水在其生命最後兩年(1930-1931)在思想上被視為有逐
漸偏左的傾向,51但由於他認同孫中山,連帶他主導的台灣民眾黨也認同具有「勞
農政黨」性質的國民黨,其中不無蔣渭水個人在「民族」與「階級」之間徘徊、
游疑的「想像」 521931 年 2 月,台灣民眾黨因揭舉民族自決與反對總督府政治
       。

48
     1928 年 3 月,為日本殖民政府最後一次允許台灣人舉行「孫文追悼會」          ,在大稻埕的講座
     上,蔣渭水講述「孫先生之特點」    ,認為孫有三個特點,即「一、公私分得清,二、責任擔
     得起,三、仇恨忘得快。    」見〈孫文追悼大會〉《台灣民報》
                               ,           ,200 號,1928 年 3 月 18 日。
     1929 年,蔣渭水又在《台灣民報》244 號(1929 年 1 月 20 日)開始撰刊〈中國國民黨の
     歷史〉  ,連載了一個多月。
49
     〈本黨對階級問題的態度〉    (蔣渭水提案) 見王乃信等譯,
                            ,          《台灣社會運動史      (1913-1936),》
     冊 2,第二章政治運動,頁 157。
50
     蔣渭水,  〈台灣民眾黨行階級運動有矛盾嗎?〉  (1928 年 7 月) ,見王曉波編《蔣渭水全集》          ,
     上冊(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8)頁 244。
51
     參見方孝謙,    〈一九二○年代殖民地台灣的民族認同政治〉一文分析,頁 25-26。
52
     有人認為台灣民眾黨有認同國民黨的傾向,例如該黨旗幟初成立時模仿國民黨的上青下紅
     中白日,被禁後改為青天三星滿地紅,三星意指三大綱領;又如 1929 年 6 月,當北伐統一
     後的中國為孫中山的奉安,舉行「曠古的大典」時,台灣民眾黨便在「台灣人衷心嚮往」
     的心情下,派員(謝春木、王鐘麟)赴南京,參加孫中山的奉安典禮等。參見蔡培火、葉


20

Contenu connexe

Tendances (17)

台灣珍貴照片
台灣珍貴照片台灣珍貴照片
台灣珍貴照片
 
中國抗日勝利之八大歷史遺憾
中國抗日勝利之八大歷史遺憾 中國抗日勝利之八大歷史遺憾
中國抗日勝利之八大歷史遺憾
 
20200229 【追思手冊】左派台獨教父史明前輩(贊主同修)揭碑追思會
20200229 【追思手冊】左派台獨教父史明前輩(贊主同修)揭碑追思會20200229 【追思手冊】左派台獨教父史明前輩(贊主同修)揭碑追思會
20200229 【追思手冊】左派台獨教父史明前輩(贊主同修)揭碑追思會
 
Memories Of Taiwan
Memories Of TaiwanMemories Of Taiwan
Memories Of Taiwan
 
Memories of taiwan
Memories of taiwanMemories of taiwan
Memories of taiwan
 
痕跡 -你從未見過的台灣影像
痕跡 -你從未見過的台灣影像痕跡 -你從未見過的台灣影像
痕跡 -你從未見過的台灣影像
 
痕跡
痕跡痕跡
痕跡
 
Memoriesof Taiwan重拾難忘的回憶
Memoriesof Taiwan重拾難忘的回憶Memoriesof Taiwan重拾難忘的回憶
Memoriesof Taiwan重拾難忘的回憶
 
Memories Of Taiwan
Memories Of TaiwanMemories Of Taiwan
Memories Of Taiwan
 
痕跡 -你從未見過的台灣影像
痕跡 -你從未見過的台灣影像痕跡 -你從未見過的台灣影像
痕跡 -你從未見過的台灣影像
 
台灣懷舊
台灣懷舊台灣懷舊
台灣懷舊
 
國士與國變
國士與國變國士與國變
國士與國變
 
政治社會運動與二二八
政治社會運動與二二八政治社會運動與二二八
政治社會運動與二二八
 
解密蔣經國
解密蔣經國解密蔣經國
解密蔣經國
 
20100907 台灣神報告總結
20100907 台灣神報告總結20100907 台灣神報告總結
20100907 台灣神報告總結
 
文革
文革文革
文革
 
20100907 台灣神事蹟報告總結
20100907 台灣神事蹟報告總結20100907 台灣神事蹟報告總結
20100907 台灣神事蹟報告總結
 

Similaire à 9789868753006

宋慶齡 Soong-Ching-Ling
宋慶齡 Soong-Ching-Ling宋慶齡 Soong-Ching-Ling
宋慶齡 Soong-Ching-Ling
leechest
 
內政部
內政部內政部
內政部
family
 
我們居住的地方~台灣
我們居住的地方~台灣我們居住的地方~台灣
我們居住的地方~台灣
guestb3a1e8
 
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照片
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照片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照片
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照片
borderless
 
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歷史照片
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歷史照片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歷史照片
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歷史照片
Josephine C
 
曾經新月映詩壇:方令孺傳
曾經新月映詩壇:方令孺傳曾經新月映詩壇:方令孺傳
曾經新月映詩壇:方令孺傳
TAAZE 讀冊生活
 
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
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
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
sugeladi
 
民主老仙覺-黃信介
民主老仙覺-黃信介民主老仙覺-黃信介
民主老仙覺-黃信介
Aries Chen
 
傾斜的三角: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政策困境
傾斜的三角: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政策困境傾斜的三角: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政策困境
傾斜的三角: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政策困境
CSO Programe,Oxfam China
 
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
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
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
Toshiaki Sasanuma
 
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
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
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
Toshiaki Sasanuma
 
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
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
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
YanAnn Lu
 

Similaire à 9789868753006 (20)

宋慶齡 Soong-Ching-Ling
宋慶齡 Soong-Ching-Ling宋慶齡 Soong-Ching-Ling
宋慶齡 Soong-Ching-Ling
 
【追思手冊】台灣哲育思想啟蒙者-林茂生博士立像揭幕暨追思會
【追思手冊】台灣哲育思想啟蒙者-林茂生博士立像揭幕暨追思會【追思手冊】台灣哲育思想啟蒙者-林茂生博士立像揭幕暨追思會
【追思手冊】台灣哲育思想啟蒙者-林茂生博士立像揭幕暨追思會
 
內政部
內政部內政部
內政部
 
我們居住的地方~台灣
我們居住的地方~台灣我們居住的地方~台灣
我們居住的地方~台灣
 
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照片
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照片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照片
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照片
 
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歷史照片
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歷史照片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歷史照片
中國近代難得一見的歷史照片
 
9789862218259
97898622182599789862218259
9789862218259
 
神密的共济会(中)
神密的共济会(中)神密的共济会(中)
神密的共济会(中)
 
愛國正義一律師--劉崇佑先生
愛國正義一律師--劉崇佑先生愛國正義一律師--劉崇佑先生
愛國正義一律師--劉崇佑先生
 
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
 
曾經新月映詩壇:方令孺傳
曾經新月映詩壇:方令孺傳曾經新月映詩壇:方令孺傳
曾經新月映詩壇:方令孺傳
 
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
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
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
 
民主老仙覺-黃信介
民主老仙覺-黃信介民主老仙覺-黃信介
民主老仙覺-黃信介
 
9789866094330
97898660943309789866094330
9789866094330
 
冉云飞
冉云飞冉云飞
冉云飞
 
傾斜的三角: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政策困境
傾斜的三角: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政策困境傾斜的三角: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政策困境
傾斜的三角: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政策困境
 
20090602
2009060220090602
20090602
 
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
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
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
 
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
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
當代日本語文學當中的 台灣 校正 [互換モード]
 
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
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
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
 

Plus de TAAZE 讀冊生活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TAAZE 讀冊生活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TAAZE 讀冊生活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TAAZE 讀冊生活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TAAZE 讀冊生活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TAAZE 讀冊生活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TAAZE 讀冊生活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TAAZE 讀冊生活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TAAZE 讀冊生活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TAAZE 讀冊生活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TAAZE 讀冊生活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TAAZE 讀冊生活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TAAZE 讀冊生活
 

Plus de TAAZE 讀冊生活 (20)

黃金筆 下太極圖第1章
黃金筆 下太極圖第1章黃金筆 下太極圖第1章
黃金筆 下太極圖第1章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中國在十字路口
中國在十字路口中國在十字路口
中國在十字路口
 
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
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
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玩轉Flash動畫製作
玩轉Flash動畫製作玩轉Flash動畫製作
玩轉Flash動畫製作
 
骨頭
骨頭骨頭
骨頭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
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
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
 

9789868753006

  • 1.
  • 2.
  • 4.
  • 7. [ 弁言 ] 孫中山(1866-1925)先生是中國近代革命運動的倡導者,三民主義學說的 創始人,一手締造中華民國被尊稱為國父的偉人,更是為台海兩岸及僑居世界各 地之中國人所共同尊崇的一位賢哲 他也是為多數國內外歷史學者公認的一位具 。 世界知識、視野、救國、濟世之熱誠與規劃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誠如德 國政治學者金德曼(Gottfried-Kindermann)所論述者:孫逸仙博士的世界性知識、 思維及謀略,已影響及於亞非第三世界各新興國家的建國理想與路線。本年度─ ─中華民國一百年,西元 2011,大陸正展開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各項大型 國際學術會議,台灣也為民國百年大慶發起多方面的慶祝活動,這現象自然令人 欣喜。然則,無論是紀念辛亥革命,或是慶祝中華民國建國,都不能不對中山先 生革命建國的遠見宏規,依據時代思潮的演進以及其實踐過程與得失,予以冷 靜、理智、公正、持平的論述與評議。 基於此一理念,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於舉辦學術著作、文藝創作兩項獎金、 中山思想專題研究叢書、中山學術論壇週刊之外,決定邀請國內外對中山先生思 想學說有精湛研究之學者撰文,合著一種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的專輯,標其 題曰《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此項計畫,深獲學術界諸友之支持,先後收 到專題論文二十五篇。依論文性質及內涵,大致可分為三類:歷史回眸、思想探 索、兩岸實踐;均為內容充實、體系完備、立論平允且具創見之佳構。作者均為 知名學者:有中央研究院院士、大學校長、院長、研究所所長、國家講座、史政 機關主管暨史學教授,可謂一時之選。本人深信此冊專輯的出版,於促進中山學 術研究及衡量其建國偉劃,必將產生正面而信實的體認與信賴。當然,紀念辛亥 i
  • 8. 革命暨慶祝民國建國一百周年,不能僅著眼於已有的經驗與成就,尤應放眼於未 來國家民族的長治久安以及對世界人類和平繁榮所負之道義責任 真正實現中山 , 先生所期盼者:「萬眾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 潮流,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 享者也。」 專輯付梓前夕,書此數語以為賀,兼對基金會同仁之辛勞將事,表達由衷的 欣慰與謝忱。 中華民國 100 年 10 月 10 日 ii
  • 9. 目 次 弁 言................................................................................................ i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呂芳上 / 孫中山與台灣及其歷史遺產 .................................. 3 蔣永敬 / 孫中山的世界觀記註.............................................. 25 戴瑞明、戚嘉林 / 中山先生民族思想與廢除不平等條約 51 張玉法 / 孫中山與 1924 年的北伐 ....................................... 75 伍振鷟 / 北伐前後的三個農村教育實驗區 ....................... 99 第二輯│中山思想探索篇 鄭竹園 / 孫中山思想與當代潮流 ....................................... 115 龐建國 / 孫中山思想的特性與時代意義.......................... 127 陳三井 / 從嚴復到孫中山:論國人對自由觀念的詮釋. 177 張植珊 / 中山先生思想在文化均富理念的探討與實踐. 201 周聯華 / 中山先生學說與聖經............................................ 225 李雲漢 / 孫中山先生思想體系中的美國因素................. 251 趙玲玲 / 試探國父的立國精神、文化及道德觀 ............ 277 葛永光 / 辛亥百年與監察權之發展: 中山思想與世界潮流之檢視 .............................. 299 孫子和 / 中山先生平均地權主張之省思.......................... 325 iii
  • 10. 卓遵宏 / 中山先生倡導錢幣革命與國家發展 (1912-1937 年)................................................... 353 黃人傑 / 中山思想學說的研究傳承與啟示 ..................... 383 黃光國 / 啟蒙與救亡:民國百年的學術反思................. 401 第三輯│海峽兩岸實踐篇 潘錫堂 / 從孫中山和平思想析論馬政府時期兩岸關係的 和平發展................................................................... 425 于宗先 / 孫中山思想與兩岸經濟發展 .............................. 481 姜新立 / 孫中山思想對社會主義中國發展之影響........ 503 李酉潭 / 孫中山思想、生態主義與台海兩岸的發展 ... 525 邵宗海 / 孫中山與中國大陸現代化................................... 551 唐彥博 / 從中山先生的養民均富思想 探討兩岸貧富差距問題........................................ 575 李建興 / 中山先生全民教育思想與實踐 ─兩岸全民教育成就的探究 ......................... 621 鄭乃文 / 孫中山民權思想 對台灣法治社會建構之影響 .............................. 643 編後記........................................................................................... 657 iv
  • 12.
  • 13.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 孫中山與台灣及其歷史遺產 ] 呂芳上* 一、前言 金禧年前後,海峽兩岸的影劇界競相拍攝以革命偉人孫中山為題材的電視 劇。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北大與香港基督教影音使團聯合製作了八集孫中山一 生五十九年歷程的紀錄片;在台灣,公共電視的文學劇,以二十集的篇幅,描述 孫中山自 1895 年廣州首義到 1925 年病逝北京 近三十年的革命生涯和戲劇化的 , 一生。2010 年,為了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行政院文建會籌攝國父生平的紀 錄片。這都顯示孫中山一直是國人不能或忘的政治家。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崇戴孫 中山為「國父」 ,中國大陸推尊孫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 ,孫中山的確是近代中 國歷史巨人,又是受到海峽兩岸推崇最無爭議的政治人物。 2000 年,在台灣政治史上還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動:政黨輪替,靠選舉結 果決定由誰來執政。2008 年,孫先生創建的國民黨再靠選舉贏回執政權。這種 民主政治的實踐,又不能不使人想到孫中山,他以自由、平等、博愛,粉碎了帝 制,改變天經地義的王朝歷史,開創新的政體,然後才有 2000 年後在台灣的中 華民國平和的政權交替與發展。民進黨政府不能不承認孫中山是國家的創建者; 而國民黨一度淪為在野黨時,不能不搬出永不灰心的孫中山作為中興的精神圖 騰;親民黨、新黨也爭奪正統,都以孫中山的追隨者自居。也就是說孫中山雖然 * 國史館館長。 3
  • 14.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只短暫到過台灣三次,雖然已逝世八十多年,但顯然孫中山的歷史遺產(legacy) 仍留台灣且發揚光大。 因此,要了解孫中山先生與台灣的關係,不妨從三方面入手:第一、孫中山 三次赴台的史實及其革命活動給台灣帶來什麼衝擊?第二、1920 年代台灣人心 目中的孫中山形象為何?第三 孫中山逝世後留給台灣的歷史遺產又是什麼?特 、 別值得注意的是貫串於其中的台灣民族運動與社會思潮的發展 正展現了孫中山 , 的主張與其所主導的國民革命運動對近代台灣政治變動的複雜影響。 二、孫中山三次赴台灣的史實 從十九世紀末的百餘年來,台灣的命運有過兩次重大的轉折。1894 年中日 第一次戰爭,清廷戰敗,台灣被迫割讓。當時丘逢甲描寫台灣情景的〈吊台灣〉 七絕云:「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 然!」1是家喻戶曉的名句。同一時期,孫中山於 1894 年 11 月組成近代中國第 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正式啟動了革命運動機制。1945 年,中日第二次戰爭因 2 「六百萬民同快樂,壺漿簞食表歡迎」,然而不旋踵, 中國抗日勝利而收回台灣, 孫中山建立的中華民國政府即因國共分裂而移師台北 台灣與國民革命的歷史因 , 緣,堪稱曲折。 陳少白是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唸書時的同學,1897 年冬,他到台灣,聯 絡興中會同志楊心如,結識了吳文秀、趙滿朝、容祺年,也去了台南。接著便在 日治下的台北大稻埕成立了興中會台灣分會,目的是「要把那裏的國人聯絡起 1 丘逢甲是 1895 年「台灣民主國」抗日領袖,離台內渡作〈吊台灣〉七絕六首,這是第一首, 自註云: 「將行矣,草此數章,聊寫積恨,妹倩張君珍藏之。十年之後,有心人重若拱璧矣。 海東遺民草。 」對日人侵台,激憤填膺,藉詩吐露。見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選外集, (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頁 70。 2 1945 年 10 月台灣光復,中華民國政府軍隊開入台灣,台北市民唱〈歡迎國軍歌〉 ,詞曰: 「台灣今日慶昇平,仰見青天白日青。哈哈!到處歡迎,到處歌聲。六百萬民同快樂,壺 漿簞食表歡迎! 見黃朝琴等著, 」 《國民革命運動與台灣》(台北:中華文化事業出版委員會, 1976),頁 37-38。 4
  • 15.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來」 3人數少,但意義大。第二年他再到台灣,見了新任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 。 藤新平,等於為日後孫中山來台籌畫惠州之役作了鋪路的工作。 甲午戰爭的失敗,台灣割給日本,暴露清廷的積弱,激起民族主義在台灣的 狂潮,也對孫中山主導的革命勢力,起了催化的作用。通觀日本治台五十年間的 抗日運動,約略可分為 1917 年前的武裝抗日,和之後的政治對抗運動。中國大 陸的政治情勢,直接間接的與台灣政局發生互動,又是顯而易見的事。依據可信 資料,孫中山一生曾到過台灣至少三次。41900 年 9 月,孫中山首次到台灣。這 一年,中國發生庚子拳亂,引起八國聯軍之禍,孫中山利用情勢,一方面策劃惠 州起義,一方面在香港總督卜力(Sir Henry Blake)支持下,透過劉學詢,謀促 兩廣總督李鴻章宣佈獨立,但這一計畫到 7 月以後便告失敗。5這時孫中山便航 向台灣,以台灣作為策劃第二次起義的基地。就庚子年(1900)當時的情勢言, 自然是對日人兒玉源太郎總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抱有獲得援助的希望。且台灣 地近中國大陸,與廈門一水之隔,接濟和內渡均很方便。此外,興中會的革命組 織,遠在辛酉年(1897)秋,就已由陳少白來台打下一個基礎,興中會的台灣志 士及日本友人均願效力馳驅。6 1900 年 9 月 28 日,孫中山從神戶經馬關到基隆,旋進駐台北。因日友山田 良政的聯絡,會晤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他們均允諾在革命 軍起事後給予援助。 3 許師慎, 〈陳少白成立興中會支會於台北〉《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 , ,第 5 輯(台北: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4) ,頁 223-230;又參見陳少白口述,許師慎筆記, 《興中會革 命史要》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1935 南京]) 。 4 根據方豪的研究,孫中山一生曾到過台灣七次,見〈興中會傳入台灣暨國父六次來台考〉 , 《聯合報聯合週刊》 ,1965 年 11 月 13 日;〈研究國父來台次數的經過〉《傳記文學》 , ,卷 7 期 6,1965 年 12 月;〈國父七次來台〉 ,台北《中央日報》 ,1965 年 11 月 12 日。一般的看 法認為三次比較可信。 5 1900 年庚子事變時, 香港何啟擬借港督卜力之力, 與孫中山共同遊說兩廣總督李鴻章獨立, 聯合救國。李幕客劉學詢從中聯繫,但至 7 月,李北上議和,事遂失敗。參見羅家倫主編, 《國父年譜》 (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85) ,頁 138-139;徐興慶, 〈兩廣獨立をめぐ る中日交涉史:劉學詢關連して〉《孫文研究》 , ,34 號,2003 年 7 月,東京。 6 黃季陸, 〈有關台灣與中國革命的史料〉《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 , ,第 5 輯(台北:中 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5) ,頁 215-216。 5
  • 16.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10 月 8 日,鄭士良奉孫命起義於惠州三洲田,並以進取廈門為目標。10 月 中旬,從鎮隆到永湖、新安、大鵬,甚至控制了惠州、平海沿海地區,等待台灣 的軍械支援,即可揮軍指向廈門。這時孫中山在台北,張羅因應起事事宜,要求 兒玉履諾接濟,不獲回應,始悉日本殖民政府原擬利用中國拳亂時機,進占廈門, 日本政府因怕俄國干預而作罷,加上日內閣改組,伊藤博文上台,不許兒玉接濟 中國革命軍。7孫中山轉而想將援助菲律賓獨立軍的器械轉運惠州,不料又受日 友誆騙,軍械接濟起義之事,終告落空,第二次起義宣告失敗。孫中山遂於 11 月 10 日乘橫濱輪赴日。孫這次在台灣停留了四十二天,他的指揮部設在台北新 ,住在台北聞人李春生的小洋樓。8這次來台,停留時間最久, 起町(今長沙街) 在晚清革命史上,極具意義。 孫中山第二次到台灣,是在 1913 年「二次革命」失敗之後。1912 年 2 月清 帝退位後,孫辭讓大總統並舉袁世凱以自代,不意袁缺乏政治遠見,失信於民, 刺殺國民黨代理事長宋教仁之後,又違法向五國銀行團借款,意圖破壞政黨政 治。1913 年 8 月,國民黨人忍無可忍發動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 ,但因勢力 懸殊,國民黨人在江西、南京、上海的主力先後失敗,孫中山只好偕同胡漢民等 人離開上海,準備前往廣東繼續討袁行動。孫一行是在 1913 年 8 月 2 日乘德輪 約克號南下,次日到福州,日本領事館武官多賀宗之來見,說廣東陳炯明的討袁 軍失利,陳已逃南洋,岑春煊也為港府所扣,如果孫逕自往港,十分不利。孫中 山只好搭日輪信濃丸到台灣再轉赴日本。這次到台灣,下榻台北御成町的梅屋敷 (今中山北路國父史蹟紀念館)。據梅屋敷主人宗弟藤井悟一郎的回憶,孫這次 旅台,著黑色西服,不多言語,食量不多也不嗜酒,隨行除有日人保護外,台灣 總督府也派有憲兵在門口警戒,似是禮貌接待,也不無監視意味。9儘管如此, 7 參見 Marius B. Jansen, The Japanese and Sun Yat-sen,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101-102; Harold Z. Schiffrin, Sun Yat-se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Chapter 7, pp.209-215. 中譯本見史扶鄰著, 丘 權政、符致興譯, 《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頁 210-216。 8 參見莊永明, 〈聞人、志士、革命家:國父第一次蒞台的行跡和吳文秀其人其事〉 ,台北《中 國時報》 ,1962 年 11 月 12 日。 9 藤井悟一郎, 〈記孫先生旅台舊事〉 ,轉引自黃季陸,前引文,頁 209-210。 6
  • 17.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孫還是見過了興中會老同志楊心如、當年割台時北部抗日軍首領之一的陳秋菊, 還有同盟會員翁俊明和周赤牛等。10孫中山這次在台停留時間短暫,也沒有太多 的活動,8 月 9 日就到日本神戶。 1913 年到 1916 年中,孫中山在海外奔走,目的是討伐袁世凱。1916 年 6 月袁世凱病死,軍閥割據又違法亂紀,迫使孫先生 8 月南下進行護法事業。這時 期儘管有許多革命黨人熱心支持,但卻頻遭地方軍閥的杯葛。1918 年 4 月,桂 系陸榮廷與政學會首領岑春煊等,改軍政府為總裁制,明白排斥孫中山的領導地 位,孫乃辭護法軍政府大元帥職。5 月 21 日發表辭職通電及留別粵中父老昆弟 書後,偕胡漢民、戴季陶等,乘大阪商輪蘇州丸離粵,經汕頭、台北赴日。孫先 生一行於 1918 年 6 月初到台北。這是孫中山第三次來台。孫此行雖屬順道,但 也有意會見台灣同胞,宣揚主義,但日本台灣總督府多加阻隔,停宿台北一天之 後,即搭信濃丸到日本。 關於孫中山 1918 年赴台,唯一且也是最可靠的紀錄是隨行的戴季陶在 1927 年 2 月,於廣州中山大學對台灣革命青年團的一次演講,這篇講詞全文登載於同 年 2 月 23 日的廣州《民國日報》上。有關此行的重要內容可從這篇報告獲知一二: 第一的報告:一、民國 7 年,我們的總理孫中山先生在廣東的時候, 因為革命失敗不得已要離開廣東,第一步由廣東到汕頭,經過台灣去日 本。那個時候,我們總理孫先生就有一個意思,就是等到台灣的時候,想 與台灣的同胞見面,發表先生的意見、宣傳他的主義,喚起民眾的意識, 鼓吹愛國的精神。 我們總理到台灣的時候,台灣的同胞實在很歡喜,心中表示十二分的 熱誠,但日本政府台灣總督不准台灣民眾與總理會面,總理想到台北與我 們親愛的同胞見面,宣傳總理的主義。可惜台灣總督不准總理在台北滯 留,並用種種的方法,禁止台灣同胞與總理會面。 二、日本的人士有一個與台灣有關係者,叫板垣退助,在民國 4、5 年的時候,他發起一個會,叫做「台灣同化會」 。這個會的宗旨,在我們 10 參見黃純青,〈國父與台灣〉,台灣《新生報》,特刊,1950 年 10 月 10 日。 7
  • 18.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民族觀點上,我們是不滿意的,但他的主張比較是平和的。他是主張民權 的,他在日本的時候與很多的日本政治家討論,得了同意,他到台灣的時 候,把他所主張的理論,向日本人發表他的意見,因為台灣的同胞被日本 人慘殺者很多,蹂躪!壓迫!無所不至。他看了這個事實,就想由台灣中 組織一個團體,能使台灣同胞獲得一點自由的機會。但台灣的日本政府不 准他在台灣,干涉他在台灣與台灣同胞見面。由此觀之,可見不止中國國 民黨的革命家不能與台灣同胞合作,而且對台灣有意的日人,亦不准與台 灣同胞接觸。日本政府並要求這派的人們離開台灣民眾,這種政策不過是 要使台灣民眾永遠不能遇著革命思想的刺激罷。11 在這篇簡短的講詞中,戴季陶指陳日本殖民政府阻隔台胞與孫中山的接觸, 也害怕日本開化派有識之士對台灣人新思想的啟迪 也就是說日本政府害怕台灣 , 與中國民眾的聯繫,會導致殖民統治的崩潰。用戴季陶的話說:「台灣的民眾則 是我們中國的民眾,台灣民眾的團結就是我們民眾的力量。台灣民眾愛祖國的熱 忱,則是我們民眾革命精神的發揮。」12 在同一篇演講中,戴季陶又特別提到孫中山病重逝世前二十日,在北京見到 孫,在討論日本問題時: 總理對我說: 「我們對日本問題,最少限度的主張有三個:一要日本廢除與 中國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二要使台灣與高麗兩民族,在最少限度得能 自治的實現;三要日本對俄國不可反對俄國政治政策,並不可阻俄國與台 灣和高麗接洽,這就是我們要主張最少限度的事項。」……我們可以知道 總理雖在病中,他亦愛顧台灣的同志,和注重台灣同胞革命的策略了!13 11 戴季陶主講,秀哲(張月澄)筆記, 〈孫中山與台灣〉 ,廣州《民國日報》「現代青年」副 , 刊,40 期,1927 年 5 月 23 日。 「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的前身是 1926 年 12 月張月澄、張 深切、郭德金等成立的「廣東台灣學生聯合會」 。1927 年初改組為青年團,與國民革命運 動聲氣相連,但 1927 年 7 月即為日本殖民政府檢舉,成員被拘捕送回台灣審判。參見張深 切,〈在廣東發動的台灣革命運動史略•獄中記〉《張深切全集》卷 4(台北:文經出版公 , 司,1998),頁 65-110。 12 同上,戴季陶主講〈孫中山與台灣〉 。 13 同上,戴季陶主講〈孫中山與台灣〉 。 8
  • 19.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1925 年,孫中山正採取聯俄容共政策,致力於國民革命運動之際,把日治 下的台灣與韓國(高麗)等同看待,要求日本最起碼要給予高度自治;孫中山把 俄國勢力深入台、韓視為當然,是可以理解的想法。當時戴季陶甚至把台灣士紳 自 1921 年開始如火如荼展開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認定「這就是民族運動的第 一步方法」「這個議會運動即是援助中國的民族運動,這就是總理所講的,要台 , 灣建設一個自治的政府一樣的。我們的總理二年前所講的話是很確實的!」14孫 中山辭世前對台灣政治運動的看法,使人想起台胞遇見梁啟超和戴季陶的故事。 1907 年林獻堂在東京拜見了梁啟超,梁氏指稱三十年內中國無力救援台民,因 此台胞最好仿效愛爾蘭之抗英─取溫和民族運動路線。151913 年,台灣留學生 甘得中在東京見到中國革命要人戴季陶,戴氏告以中國十年內無法幫助台人,不 如結交日本中央權要,博取朝野同情,以抒解台灣總督府的壓力。16以當時中國 情勢而言,對支援台民的反日本殖民運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孫中山主張台 胞爭取台灣自治政府的策略,是當時中國有識之士共通的看法,他們的看法自也 影響台民政治運動的走向。 三、台灣人心目中的孫中山形象 如前所述 1894 年,孫中山組織的興中會因陳少白的努力,的確設有台灣支 會,但參加人數不多,力量有限。1905 年,孫中山主導下的中國革命同盟會在 東京成立。據記載,1910 年就讀台大前身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的翁俊明(化名翁 樵),偕同學蔣渭水、蘇樵山、曾慶福、王兆培等,在學校成立同盟會台灣通訊 14 同上。1921 年由林獻堂等台灣士紳發起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前後歷經 14 年 15 次 (1934 年止)是台人非武力的政治運動重要一環,不標榜台灣完全自治,改以民選議會為 訴求, 但仍受壓制。 見蔡培火、 葉榮鐘等著, 《台灣民族運動史》 (台北: 自立晚報社,1971), 頁 107-199。 15 黃得時, 〈梁任公遊台考〉《台灣文獻》 , ,卷 16 期,1965 年 9 月,頁 1-68。 16 甘得中的回憶見葉榮鐘編, 《林獻堂先生紀念集》 (台中: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 1960),卷 1,年譜,頁 15-16。 9
  • 20.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處,呼應孫中山打倒滿清的號召。17 在日本統治下台灣知識分子對孫中山的認 識,一是來自原始的漢民族意識,一是來自辛亥革命的成功。時就讀台灣醫學校 的杜聰明回憶說: 民國初年前後,筆者是在醫學校之學生時代,我們台灣青年雖受日本統治 下,但我們漢民族的意識很旺盛,每朝起床就閱讀報紙看中國革命如何進 展,歡喜革命成功。我們醫學校學生及國語學校學生有志相聯繫,秘密集 會。記憶一次星期日在艋舺平樂遊料理店,數次往和尚洲柑園內聚會,討 論時局的變化,及募款寄附往國內作革命資金之一部份,醫學校學生中最 熱心者蔣渭水、翁俊明、蘇樵山、曾慶福及筆者等。國語學校有李根盛。 又當時國內自福州有同級生王兆培,自漳州有後級生陳春輝在學,國內事 情比較清楚留學生,我們很歡喜聽他們的報告革命成功的經過。又因為同 志者之連絡,蔣渭水的發起,在公園口租一軒店舖,稱為東瀛商會,販賣 文具圖書及雜貨。我們聘一位北京話的老師,使用竹紙版的教本開始研究 北京語等。18 對台灣青年而言,辛亥前中國受滿族之害,台灣則受日本異族統治,同樣奠 基在漢民族意識下,有血濃於水、聲氣相通的感受。辛亥革命之後,在中國,民 族主義初步達成,進而求國際地位的提升,並求國內政治的革新;在台灣,民族 運動或寄望於中國革命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或自求多福,尋求激烈或溫和的反日 「弱小民族救主」─孫中山的帶領。19 抗爭,似乎均仍有賴於「民國革命元勳」 有兩個例子可說明台灣青年針對海峽兩岸政治社會命運進行思索。辛亥革命之 後,孫中山讓位袁世凱,但袁走向獨裁專制野心逐漸暴露,具有血氣之勇的台灣 知識青年深感憤恨,亟欲除之而後快。眾議推定台北醫學校翁俊明與杜聰明二人 北上刺袁。刺袁的方法是依照專攻細菌學杜聰明的建議,培養霍亂菌投入自來水 源頭, 「毒死」袁世凱。1913 年 8 月,正當孫中山進行二次革命時,杜、翁二人 17 黃敦涵編著,《翁俊明烈士編年傳記》(台北:正中,1977),頁 24-25。。 18 杜聰明,《回憶錄》(台北:杜聰明博士獎學金管委會,1973),頁 42。 19 語出〈台灣人不該哭孫先生的死嗎?〉《台灣民報》 卷 11 號,1925 年 4 月 11 日。 , ,3 10
  • 21.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束裝北上,攜帶三瓶霍亂菌由基隆經日本轉大連,再經山海關入北京。到了北京, 發現袁世凱府邸門禁森嚴,無法潛入,在北京盤桓多日,屢探形勢,不得其門而 入,只好廢然而返。「這件事現在回想起來,的確非常幼稚,但也表現了年輕人 的志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當時台灣青年痛恨帝制,傾慕民國的強烈心理,並不 因受異族統治而稍減。」20 就在同一年,台灣發生了苗栗事件。主要人物是羅福星,他既參加三二九之 役的反清革命 又是第一個把革命目標轉向台灣反日運動而被日本當局殺害的革 , 命黨人。羅福星(1886-1914) ,字東亞,號國權,原籍廣東嘉應鎮平縣人,1903 年 17 歲隨祖父來台,住苗栗牛欄湖(造橋) ,1907 年加入同盟會,一度去南洋, 1911 年參加三二九廣州之役受傷脫險。1912 年返台,復以苗栗為根據地,聚合 孫中山信徒發展抗日組織,1913 年 12 月,事洩被捕,同時被株連的有一千兩百 人之多。1914 年 3 月受絞刑,臨刑前的一首〈祝我民國詞〉 ,把「孫逸仙」三個 字嵌於字首,看得出羅、孫關係: 「中」土如斯更富強,「華」封共祝著邊疆; 「民」情四海皆兄弟,「國」本苞桑氣運昌; 「孫」真國手著初唐,「逸」樂中原久益彰; 「仙」客早沽靈妙藥,「救」人千病一身當。21 這個抗日革命案在日本殖民政府所編印的《台灣警察沿革志》說出其中的根 源:(台灣民族)革命運動,全部是在支那革命與支那軍政要人保持密切連繫下 「 進行的,所以其思想的傾向,乃至其背景都是站在三民主義,尤其是民族主義立 場上的。」22 孫中山在生前雖曾三次來台,但或因奔走革命,或因殖民政府的嚴密監視, 很難與一般台灣民眾打成一片。不過,透過媒體的介紹與傳播,台灣知識分子 20 杜聰明,〈從毒殺袁世凱到光復時的一眶熱淚〉 ,台北《聯合報》,1981 年 10 月 25 日;詳 參杜聰明,《回憶錄》,頁 43-44。 21 莊金得、賀嗣章編譯, 《羅福星抗日革命案全檔》 (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66) ,頁 40-41。 22 王乃信等譯,《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台北:創造出版社,1989) 》 ,冊 4,第 5 章 民族革命運動,頁 1。 11
  • 22.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對他其實是有相當深刻的印象 這只要看他逝世前後台灣同胞的關切與悼念即可 , 得知。 日治時期比較能代表台民喉舌的報刊是 1923 年 4 月在東京發行的《台灣民 報》,這一「被殖民者的發聲工具」後來移進台灣發行,以淺近平易漢文,刊載 生活智識,並以啟發台島文化,掀起同胞元氣自任。23從這時起,該報不斷出現 有關孫中山行蹤、言論的報導,24最能看出台灣人心目中的孫中山形象與地位。 初期《台灣民報》所傳達孫中山的訊息,多與中國現狀息息相關。在軍閥統治下, ,也有人把孫列入軍閥的「南方派」 25這一時 有人稱孫為廣東討賊的「老英雄」 。 期孫中山甚至被滬、粵實業界視為「空大砲」,孫個人不以為忤,台灣知識界大 概也略有所知。26 不過,台民最能呈現對孫中山人格觀感的是他逝世前後的報 導。1924 年 11 月,孫應段祺瑞、馮玉祥之約北上,12 月初經日抵津,身體已感 不適。當其扶病入京後,病情加重。次年 1 月,數度傳出死訊,均證明不確。1925 年 2 月 21 日及 3 月 1 日出版的《台灣民報》 ,出現充滿感情的文字,訴說「孫中 23 《台灣民報》的前身是《台灣青年》 (1920.7-1922.2,係台灣留學東京學生所辦)《台灣》 、 (1922.4-1924.5)。1923 年 4 月另出版《台灣民報》月刊。後改旬刊,在東京發行。1927 年,改為週刊,並在台灣出版。他們自己聲稱是「台灣民眾的代言者」「台灣民眾的指導 、 者」 ,見〈本報的使命〉 ,141 號,1927 年 1 月 23 日。又參楊肇嘉, 〈台灣新民報小史〉《楊 , 肇嘉回憶錄》 (台北:三民書局,1967) ,頁 407-440。蔡培火、葉榮鐘等, 《台灣民族運動 史》 ,第 10 章〈台灣人的唯一喉舌─台灣民報〉 ,頁 543-571。 24 相關報導的分析,參見梁惠錦, 〈台灣民報中有關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記載〉《研究中山先生 , 的史料與史學》 (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5) ,頁 545-580。 25 1924 年 10 月 1 日《台灣民報》 ,卷 2 號 20,刊出〈廣東討賊〉消息,稱孫中山「老英雄」 進行北伐軍事;同一年 6 月 1 日出版的《台灣民報》 卷 9 號,刊登黃朝琴〈中華政局概 ,2 觀〉一文,將孫列入軍閥的「南方派」 。 26 1924 年 2 月, 有日人訪孫中山於廣東大元帥府的談話中, 認為滬、 粵實業人物, 稱孫為「空 大砲」「謂(孫)徒大言壯語,於實際無裨,嘲笑閣下之統一中國為不過空言;而三民主 , 義亦不過為書生之論」 。孫的回答是「我輩事實上已發三十年空砲,然此空砲,確能促內外 人之覺醒,今日已為不能不放實彈之際,對於友方而放空砲也,實屬當然。友方既然覺醒, 則向敵方放實彈也,亦屬自然。 」此一訪問稿刊出時間是 1927 年 11-12 月的《台灣民報》 , 第 183-188 號。孫中山是 是「大砲」型的人?是不是只有破壞不能建設的人?是不是拿 破倫式英雄只會擾亂的人?在孫逝世週年時,署名玉鵑女士給了一個答案:他既不是拿破 倫那種的野心家,也不是一位大砲先生,他乃是一位為民族、民權、民生奮鬥的實行家, 乃為救中國而奮起的改革家。 「在中國多事之秋, 麗明之際, 失了先生, 豈非世界的大不幸! 我們都是一個 20 世紀的台灣人,那會不紀念他呢?」玉鵑女士〈孫中山先生逝世一週年紀 念〉《台灣民報》 , ,98 號,1926 年 3 月 28 日。 12
  • 23.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山先生之死不確」 ,和「孫文沒有死」的闢謠消息。文中指稱:孫而果真死,是中 國的不幸,東洋的不幸,更是全世界的損失!孫的死果然是謠傳,那實該為中國 「弱小民族萬歲!萬歲!」27 四萬萬國民慶祝,更為東亞的大局、世界的前途慶祝, 這是台民以「弱小民族」發出的聲音。 1925 年 3 月 12 日,孫中山逝世,一群就讀北京大學的台灣學生,立即以「北 大台灣學生會」的名義,致送下面一幅豪情悲切的輓聯: 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 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28 當時就讀上海大學的台灣學生,1926 年加入中共,後來是台灣共產黨發起 人之一的翁澤生,3 月 13 日親赴莫利愛路弔孫之後,寫了一篇〈哀悼中山先生〉 , 發表在 4 月 11 日出版的《台灣民報》上,稱孫是「平民的導師」 、「革命的領袖」、 「國民的國父」,又說孫的死雖是「中華民國的大不幸,是世界的不幸,是我們 的大不幸」,但「中山先生雖死,中山主義決不死!中山先生雖亡,民眾運動決 不失敗!」29 孫中山確定過世的消息 3 月 13 日傳到台灣,《台灣民報》次日寫成、4 月 1 日正式發表的社論: ,一開頭便說: 〈哭望天涯弔偉人─唉!孫先生死矣!〉 「夢 27 1925 年 2 月 21 日的《台灣民報》 卷 6 號,刊出〈願中山先生之死不確〉 ,3 ,文中說: 「我 們在報上接了幾次的孫中山先生的死信,起初我們還不敢遽信,但這次似乎是不會錯了, 但我們還希望,再不確一次。這並不是奢望,因為革命家的死常常是不確的。……況現在 北京政界當在混亂,善後會議和國民會議的爭執方烈,故於策略上的關係,非國民黨的宣 傳,便是反對黨的宣傳,這種事也是意內的事。不過我們現在也無由去證實,但若果中山 先生真的棄我們而長逝。這不但是中國的不幸,並且是東洋的不幸,全世界的損失! 」1925 年 3 月 1 日該報(3 卷 7 號)刊出〈孫文沒有死〉 ,文中說: 「中山先生的死信大約已傳遍 全地球了。日本的各大小報也都報道他確已死了。所以差不多各報的社說都表示哀悼憐惜 之意,但我人終不敢信以為真死。因為偉人革命家的死信常是不確的,這我人在前期本報 也已經說過了。果然,這幾日的各日刊新聞又齊給我們一段的極恭喜的消息,說孫中山先 生沒有死,其病也有起色的確信。哈哈!好了!我們為中山先生慶祝,更為中國四萬萬的 國民慶祝,更為東亞的大局世界的前途慶祝!弱小民族萬歲!萬歲! 」 28 《孫中山先生哀思錄》 ,第三編,頁 23;這幅輓聯出自北大台灣留學生洪炎秋之手,見洪 炎秋〈我當過國父的警衛〉 ,台北《青年戰士報》 ,1965 年 2 月 24 日。 29 《台灣民報》 卷 11 號,1925 年 4 月 11 日。翁澤生(1903-1939) ,3 ,台北人,1926 年在上 海加入中共,1928 年 4 月加入台共,參見謝雪紅口述,楊克煌著, 《我的半生記》 (台北: 1997),頁 227、250。 13
  • 24.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嗎?真嗎?3 月 13 日的電文報說孫中山先生死!可是這次似乎真的死了!想此 刻四萬萬的國民正在哀悼痛哭罷!西望中原 我們也禁不住淚泉怒湧了!一封電 , 報就能叫我們如此哀慟,這都為了什麼?」因為他是「自由的化身」,是「熱血 的男兒」 、是「正義的權化」 ,他「推覆滿清,引率國民,馳驅於革命而爭自由」, 他高揭打倒軍閥、反對帝國主義,「真是替弱小民族吐了無限的抑憤!」他「眼 中只有三民主義,只有正義,……四十年間統為正義、為主義而戰。」這位「自 由正義的戰士」雖死,「而三民主義是還活著,自由正義永遠不死的,他的熱血 還熱騰騰的湧著,而且永遠湧著!泰山頂上的鐘聲停了,但餘響還嘹喨著。酣睡 著了人們也漸漸地醒起來了!」30《台灣民報》同一期,張我軍的〈常使英雄淚 滿襟〉一文,追念孫中山,稱他為「弱小民族之父」「自由正義之聲」 、 「弱小民 族悲鳴之聲」 ,台人對孫的景仰之情均顯現出來。 孫中山在台胞心目中的偉人形象,似乎還可從他過世後不論左派、右派台灣 同胞的紀念活動中看得出來。1925 年 3 月 24 日,台灣志士與台胞以「台灣有志 社」之名,實際還包括台北無產青年會、台灣文運革新會、台灣青年讀書會等團 體聯合在台北舉行追悼會,其意義在大陸的中國人倒是有所領略:「台灣被清廷 所棄,迄今三十餘年,中國人眼中已無台灣人,台灣人於中國亦似乎已恩斷義絕。 然台灣人眷念祖國之心則實日深一日,全無怨恨中國之意,則全中國人所不可不 知而可於此次追悼中山先生大會中見之者也。」31追悼會當天,大雨滂沱,容納 三千人的會場,來了五千人,但無人退場,足見台人對孫的熱誠。這次追悼會值 得記述的事有二:第一、當日大會主持人施至善述此會之來由,稱「孫公乃東亞 之偉人、漢民族之明星,其主義與人格,無論何人莫不尊敬而崇拜之。」張一郎 演講孫中山的主張,謂孫以不屈不撓精神建造中華民國;復倡亞洲聯盟主義以固 東亞黃人,孫之死,是中國之不幸,亦東亞黃人之不幸。32均把孫中山之地位提 高到國家之上。第二、這場追悼會受到日本殖民政府的有意限制和干涉。當日會 場禁唱悼歌、不准演講,張我軍的弔詞,涉及台灣島人悲戚及反對帝國主義欺凌 30 《台灣民報》 卷 10 號,1925 年 4 月 1 日。 ,3 31 〈台灣追悼國父紀〉 吳拯寰編校, , 《孫中山全集‧續集》 第 2 集追悼紀 , (上海: 三民,1929 年再版),頁 8。 32 〈台灣有志開孫先生追悼會〉《台灣民報》 卷 11 號,1925 年 4 月 11 日。 , ,3 14
  • 25.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的字眼,均被要求刪去,最後弔詞朗誦也不得不作罷。33日本軍警刻意要切斷台 灣與大陸的聯繫,強迫台民遺忘原有的歷史,重新塑造新的歷史與記憶,是十分 顯著的。34為此,作為台灣三百五十萬人喉舌的《台灣民報》,在同時即提出抗 議文──〈台灣人不該哭孫先生的死嗎?〉這篇文字更是道盡當年孫中山在台灣 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嗚呼!中山先生逝世矣!民國的元勳!漢民族的領袖、東亞的大明星、世 界的大偉人,這是孫先生可獨享的榮譽。孫先生四十年的革命生活,建設 共和創造民國,其對主義的忠實,一貫的精神就可為世上政治家龜鑑。而 且孫先生不獨為一個民國的革命家 他的對東亞的親善和世界的平和也非 , 常努力了。又且對弱小民族的解放也非常盡力了。所以孫先生可稱謂民國 革命的元勳,世界的平和神,弱小民族的救主了。所以這回孫先生的訃音 傳出,中外之人莫不神慟心傷,爭吊偉人於千古。 在台北的諸有志,追慕先生的功德,於 3 月 24 日夜開追悼大會,吊大偉 人之英靈,追悼偉人一事,何等尋常,而這回的追悼會開會前,又有一番 的干涉,什麼吊歌不可唱,吊辭要檢閱,唉!熱淚是悲傷之極由心內流出 的,那禁得住淚灑滿襟呢?唉,一偉人的死,我們台灣人不該放聲大哭? 怎麼也不該吞聲滴數點的悲傷淚嗎?35 33 張我軍(1902-1955) ,台北人,1924 年留學北京,1929 年畢業北師大國文系,1946 年返 台定居,期間在《台灣民報》發表多篇文章。對台灣新文學的發展有其貢獻。這篇悼詞, 全文載《孫中山先生哀思錄》 ,第 2 編,追悼紀事,頁 3-4;又見諸伍達光編, 《孫中山先 生評論集》 (北京:中國國民書房,1927) ,頁 8。日本殖民政府要求刪除的文字包括: 「消 息傳來,我島人五內俱崩,如失了魂魄一樣,希望中原,禁不住淚流滔滔了!」 「那無惡 不為的軍閥的壓迫,那野心勃勃的外國帝國主義的嫉視」 「無恥的軍閥和殘酷的外國帝國 主義」等。 34 直到 1929 年 3 月 17 日出版的《台灣民報》 (252 號)刊載台南〈孫先生紀念書被押收〉一 文,指日本警察告誡商販謂: 「孫中山不是台灣的偉人,台灣人不可崇拜孫中山;台灣是植 民地,植民地的人,不可認孫中山為植民地的偉人。植民地的人們崇拜孫中山是自己的不 利益,植民地別有可尊敬的人,不可崇拜孫中山。」掛在店牆上孫中山像也為警官撤走, 該文說: 「可見一張歷史的寫真也足以驚倒警察官。」對統治者蓄意要建構或刻意要遺忘歷 史,描述極為生動。 35 〈台灣人不該哭孫先生的死嗎?〉《台灣民報》 卷 11 號,1924 年 4 月 11 日。 , ,3 15
  • 26.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日治初期,台灣的知識分子對孫中山的印象或許並不深刻,但三十年後, 孫先生作為時代開創者的歷史形象,顯然已在台灣知識界中形成。台灣在日本 的統治下,日、中、臺的關係特別敏感又複雜,孫中山給台民什麼樣的啟發呢? 也許「台灣的魯迅」「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當年給孫先生的輓詞,可以提供一 、 個答案: 當四萬萬同胞,酣醉在大同和平的夢境中,生息在專制忘我的傳統道德 下,嬉戲在豆剖瓜分的危懼裏,使我們曉得有種族國家,明白到有自己他 人,這不就是先生呼喊的影響麼? 先生的精神久嵌入在四萬萬人,各個兒的腦中。使這天宇崩、地軸壞、海 橫流、山爆烈、永劫重歸,萬有毀絕,我先生的精神,亦共此空間,永遠 永遠的不滅。36 台灣人似乎多從切身的「民族」問題來理解孫中山。不過,如果再拿翁澤生 認定孫中山是民眾運動指導者,及 1927 年台北孫中山逝世二週年紀念會傳單, 說孫先生是「世界被壓迫階級的救主」37,那麼孫中山形象正開始被不同的理念 者進行想像和塑造。 四、孫中山留給台灣的歷史遺產 2005 年 8 月 21 日,中國國民黨在台北召開十七屆中央評議會第一次會議, 黨主席馬英九首度公開主張應建立黨的台灣本土論述 也就是說要把國民黨與台 , 灣做歷史的連結。他在會中表示:說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他絕不服氣,他舉例「四 36 賴和,〈孫逸仙先生追悼會輓詞〉 ,1925 年 4 月 3 日。見林瑞明編, 《賴和全集》 ,雜卷(台 北:前衛出版社,2000),頁 58。賴和(1894-1943) ,彰化人,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行 醫又參與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漢詩造詣深,以台灣方言表現於文學創 作中,有「台灣新文學之父」的稱呼。參見許雪姬總策劃, 《台灣歷史辭典》 (台北:行政 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頁 1273-1274。 37 〈孫中山先生二週年的紀念會〉 《台灣民報》 ,150 號,1927 年 3 月 27 日。 16
  • 27.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大寇」之一的革命先烈陳少白便曾來台,吸收台北仕紳吳文秀加入革命組織;同 盟會時期,羅福星還參加三二九之役。馬英九說,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到台 灣,台北人廖進平募了六萬元給孫,當時孫中山身無長物,便將隨身攜帶的威士 忌酒送廖,這瓶酒後來成為廖家傳家寶。廖進平曾是 1927 年蔣渭水領導的台灣 民眾黨的宣傳部長,是三民主義的信仰者,不料在 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中失蹤。 2006 年二二八受害家屬座談會中,廖進平的兒子廖德雄把傳家寶的「國父酒」 送給了當時還是黨副主席的馬英九。馬對評議委員說:各位想想,我們(國民黨) 跟台灣的關係深不深?台灣人對我們總理尊不尊敬?實在讓我非常感動!「現場 中評委受到氣氛感染,頓時爆起如雷掌聲。」38這則熱烈掌聲中的故事可以有兩 層歷史的思考:在現實政治運作上,馬的國民黨本土歷史連結論述,當然是與民 進黨競相爭取台灣本土認同的一種政治操作;在另一方面,實又涉及自晚清、二 ○年代、戰後以來,孫中山留在台灣歷史共同或集體記憶的遺產,其意義是在為 政治社群建立歷史傳統,並提供正當性的根源。 孫中山先生的晚年,從歐戰後的世界思潮裏,襲取民族自決與民主主義主 張,豐富了他的民族、民權主義內涵;從十月革命後的俄國, 「以俄為師」 ,學習 到組黨的方法與理念,使他的民生主義更具時代意義。不論是孫中山生前或死 後,這些都使得在日治下台灣島內或海外的知識分子,直接間接的、或多或少的 受到感染和影響。1920 年代開始所謂的「台灣民族運動」 ,以台灣為主體,或中 台聯手對抗日本帝國主義,實衍生出相當複雜的台灣政治與文化民族主義來。39 如果說在 1920 年代初期,林獻堂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及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 動,是台人受民族自決思潮影響,為爭取參政權, 「謀台灣文化之向上」 ,要求自 治的非暴力政治文化訴求,這多少是受梁啟超、戴季陶等人的啟發有以致之。40 這條路線發展的結果,衍生出新的「台灣意識」,是很自然的事。這時候另有一 38 〈馬:國民黨應建立台灣論述〉 ,台北《聯合報》 ,2005 年 8 月 22 日;進一步的評論可參 考王曉波,〈馬英九的哽咽〉 ,台北《聯合報》 ,2005 年 8 月 25 日。 39 這方面的分析可參考:方孝謙, 〈一九二○年代殖民地台灣的民族認同政治〉《台灣社會研 , 究季刊》,期 40,2000 年 12 月,頁 1-46;簡炯仁, 〈五四運動與台灣本土化運動〉 ,呂芳上、 張哲郎主編, 《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9) 。 40 參見蔡培火、葉榮鐘等, 《台灣民族運動史》 ,第 4、6 章的分析。 17
  • 28.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股力量在中國大陸遙相呼應,上海、廣州、北京、南京等地求學的台灣青年,受 到孫中山扶助弱小民族主張的影響,或投入國民革命行列,或自立團體進行反日 本帝國主義運動。舉例來說,孫中山逝世後,1927 年初,張深切、張月澄、郭 德欽等人在廣州成立的「台灣革命青年團」,樹立台灣獨立革命旗幟,向日本殖 民者公開宣戰,他們的宣言書是這麼寫的:共產主義是西方怪物,三民主義是東 方偉物,「三民主義的偉力,足使全世界的帝國主義者心寒膽顫,由於據此而奮 鬥的中國民族革命發展而愈加強了世界弱小民族的勢力。同時,我孫中山先生的 精神與三民主義也越顯出它的偉大。……他雖然已經逝世了,但是他的偉大精神 仍繼續指導著東方弱小民族的革命運動。」41而這時期最早喊出「台灣共和國」 的,是 1928 年 4 月在上海成立的「台灣共產黨」 ,其中積極份子之一謝雪紅,正 是孫中山的崇拜者。42顯然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壯舉,的確 43 也給自視為殖民地弱小民族的台灣人很大的鼓舞。 「東方的列寧」 的革命策略, 有西方民主政治理想,有蘇俄社會主義革命色彩,不論左派、右派的台灣知識分 子,似乎都可從孫中山的歷史遺產中吸取養分。 1920 年代台灣的殖民社會的確催發了台灣民族運動,但也埋下分裂的種 子。台灣應自日本人手中解放出來,這是多數知識分子的共識,但用什麼樣的革 命手段則有不同看法。這一點倒頗像孫中山過世後的中國國民黨內有左、右派之 分,外有國、共之爭,有人主張實行資本主義式的民族主義革命,有人堅持社會 主義革命,甚至於採取階級鬥爭的革命方法。1926 年 8 月, 《台灣民報》開始出 現本土的陳逢源與留俄的許乃昌有關中國革命性質的論爭,論戰維持五個月之 41 〈台灣革命青年團孫中山先生逝世二週年紀念日報告中國同胞書〉 ,1927 年 3 月 12 日,載 《張深切全集》 ,卷 4,頁 103-104。 42 台共在 1928 年的政治大綱中,提出「建立台灣共和國」的口號( 「當前的口號」總共十三 項,此為其中之第三項) ,見王乃信等譯, 《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第三冊共產主 》 義運動,頁 26。在謝雪紅的口述史中,自稱「主張愛國,崇拜孫中山,擁護辛亥革命」 。 1925 年孫中山逝世時,謝在上海,聽到消息「當時,我對孫中山先生最崇拜,認為唯有他 才能救中國」 ;在參加孫的追悼會時,謝並以「台灣青年」的名稱取代過去習慣用福建人名 義,發出輓聯。見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 《我的半生記》 ,頁 148、159、164-165。 43 潘光哲根據《輓孫中山先生聯選》一書,統計孫中山輓聯涉及的西方人物中,喻例列寧的 有 86 條、華盛頓 62 條、林肯 17 條、馬克思 16 條、拿破崙 15 條、盧梭 14 條、甘地 6 條。 見潘光哲, 《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台北:三民,2006) 》 ,頁 157。 18
  • 29. 第一輯│百年歷史詮釋篇 久。這場均源自馬克思主義意識型態的大論戰中,台灣知識分子開始思索作為民 族想像中的「中國」全民革命或階級鬥爭,究該如何用於台灣民族解放運動之中。 右派民族主義者(陳逢源為代表),主張抗日運動應取結合土著工商資產階級的 全民聯合陣線,構築成資本主義社會,以擺脫帝國主義的壓迫;左派民族主義者 (許乃昌、蔡孝乾)則堅持社會革命,以階級鬥爭展開國民革命式的民族解放運 動。44這一場論戰導致了 1927 年初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形成三派別、兩團體: 左派以連溫卿為首,講求階級鬥爭;介於左右之間的蔣渭水被視為折中派;蔡培 火主張現狀妥協下的民族自保,被看作極右派。在團體上「文協」變為左派,以 連溫卿、許乃昌為主幹;1927 年 7 月成立的「台灣民眾黨」 ,由蔣渭水主導,在 林獻堂、蔡培火「台灣地方自治聯盟」還沒成立前(1930)均屬於這個系統,被 視為右派團體。蔣渭水被稱為「台灣的孫中山」 45顯示這時期蔣的想法和台灣 , 民眾黨的主張,最具孫中山歷史遺產的象徵意味。 蔣渭水(1891-1931),台灣宜蘭人,1915 年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1921 年之後參加台灣文化協會活動,即投入台灣近代的民族運動。1923 年、1924 年, 蔣曾因文協違反治安警察法遭拘押,二度入獄(治警事件),他曾「以中華民族 作日本國民的台灣人」自況。461926 年,蔣渭水在台北創辦文化書局,以介紹中 國名著並專辦「勞働問題農民問題諸書」為務,廣告中推出的書單,包含了水滸、 三國、儒林、新詩、新女性雜誌之外,孫中山民生主義、建國方略、孫逸仙傳記、 寫真、相片,及日文社會主義相關新書,47不啻為當時台灣新文化的櫥窗。這時 期蔣渭水讀了孫中山的許多著作,對孫中山的政治主張和革命經驗多所體會,對 44 「中國改造」 論戰起於 1926 年 8 月陳逢源 (芳園) 《台灣民報》 在 120 號〈最近之感想 (二) 我的中國改造論〉 (1926.8.29.) 直到 143 琥(1927.2.6.) , 歷時五個月。 陳逢源 (1893-1982), 台南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曾入三井會社服務,後參加台灣文化協會活動。許乃 昌(1906-1975),彰化人,曾讀上海大學社會系,1924 年赴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1926 年 又轉入東京日本大學,研究馬克思主義。有關論戰內容討論,參見方孝謙, 〈一九二○年代 殖民地台灣的民族認同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 ,期 40,頁 33-35。台人對於中國前途 路線之爭論,參見謝國興, 〈中國往何處去:1930 年前後臺灣的左右論辯〉《近代史研究》 , , 期 134,2003 年 3 月,頁 44-76。 45 黃煌雄的用語,見《蔣渭水傳:台灣的孫中山》 (台北:時報,2006) ,頁 261。 46 1924 年治警事件第一審蔣渭水答辯語,見黃煌雄,前引書,頁 59。 47 文化書局廣告,見 1926 年 7 月 11 日《台灣民報》廣告。 19
  • 30.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國民黨推動的國民革命進行更有其個人獨到的見解。48盱衡 1927 年後台灣政治 的變局,蔣渭水認定左傾的階級鬥爭方法,在台灣現狀是不可行,而孫中山 1924 年之後革命策略,國民黨 1926 年的北伐,1928 年的統一過程,則頗值得台灣政 治運動作為借鏡與參考。蔣渭水認為 1920 年代孫中山國民革命採行的是以農工 階級為基礎的民族運動。其意義是:一、階級運動(亦即階級妥協而非階級鬥爭) 及全民運動並行進行;二、援助農工階級即實行階級運動;三、扶助農工團體之 發達即造成全民運動中心勢力;四、企圖農工商學之聯合即造成全民運動之共同 戰線。49孫中山晚年聯俄容共政策,偏重群眾運動,重新解釋三民主義,被許多 知識分子視為可以和社會主義相容、甚至於有偏左的色彩。就在台灣民眾黨成立 的次年(1928),蔣渭水在闡述該黨實行的「階級運動」本質時,指出「我們的 階級運動是民生主義的工人運動和民生主義的農民運動 若是全民運動與階級運 。 動有矛盾,那末中國國民黨老早就矛盾了。」50他所認為的台灣民族運動,是採 取階級合作而非階級鬥爭,是以農、工、商、學各界聯合為基礎的民族運動。這 樣的主張正是蔣渭水襲取孫中山的政治遺產 以三民主義為旗幟的中國民族運動 , 的精神所在。儘管蔣渭水在其生命最後兩年(1930-1931)在思想上被視為有逐 漸偏左的傾向,51但由於他認同孫中山,連帶他主導的台灣民眾黨也認同具有「勞 農政黨」性質的國民黨,其中不無蔣渭水個人在「民族」與「階級」之間徘徊、 游疑的「想像」 521931 年 2 月,台灣民眾黨因揭舉民族自決與反對總督府政治 。 48 1928 年 3 月,為日本殖民政府最後一次允許台灣人舉行「孫文追悼會」 ,在大稻埕的講座 上,蔣渭水講述「孫先生之特點」 ,認為孫有三個特點,即「一、公私分得清,二、責任擔 得起,三、仇恨忘得快。 」見〈孫文追悼大會〉《台灣民報》 , ,200 號,1928 年 3 月 18 日。 1929 年,蔣渭水又在《台灣民報》244 號(1929 年 1 月 20 日)開始撰刊〈中國國民黨の 歷史〉 ,連載了一個多月。 49 〈本黨對階級問題的態度〉 (蔣渭水提案) 見王乃信等譯, , 《台灣社會運動史 (1913-1936),》 冊 2,第二章政治運動,頁 157。 50 蔣渭水, 〈台灣民眾黨行階級運動有矛盾嗎?〉 (1928 年 7 月) ,見王曉波編《蔣渭水全集》 , 上冊(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8)頁 244。 51 參見方孝謙, 〈一九二○年代殖民地台灣的民族認同政治〉一文分析,頁 25-26。 52 有人認為台灣民眾黨有認同國民黨的傾向,例如該黨旗幟初成立時模仿國民黨的上青下紅 中白日,被禁後改為青天三星滿地紅,三星意指三大綱領;又如 1929 年 6 月,當北伐統一 後的中國為孫中山的奉安,舉行「曠古的大典」時,台灣民眾黨便在「台灣人衷心嚮往」 的心情下,派員(謝春木、王鐘麟)赴南京,參加孫中山的奉安典禮等。參見蔡培火、葉 20